游彩架

游彩架

游彩架是廣西南寧市賓陽縣的傳統民俗活動。據史料載,賓陽游彩架於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間,由廣東佛山武舉人李若珠移居其妻潭氏家(即今新賓三聯社區外東街)時傳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以幾個孩童在彩架上的活動內容進行精巧造型,奇美的裝飾和驚險的表演引人注目。李若珠自老家帶回一套彩架道具,指導民間藝人按中國古典文學傷口中的人物形象造型,製作成《書扇鐲》 、《雙賣武》、《梅鹿鏡》、《湘江大會》4台彩架。這便是賓陽彩架的開始。此後彩架又經過幾十代藝人的更新改造,形成今天一支獨秀的傳統藝術奇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游彩架
  • 起源時間: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
  • 地點賓陽縣
  • 活動類型:傳統民俗活動
活動特點,現狀,

活動特點

賓陽游彩架是賓陽特有的傳統民間藝術,是一種技巧與造型完美結合的藝術形式,多在春節期間舉行,亦配合大型活動游演。遊行時,裝制4至8台不等,伴以舞龍、八音。其造型以檯面上二個或三個孩童(5—7歲)扮飾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為主,每人坐立於特定的手指或佩帶的小道具上
,裝配巧妙,五彩繽紛,驚險絕妙。1991年秋,賓陽彩架曾參加全國第四界少數民族運動會開幕式表演,轟動南寧,民眾嘆為觀止。2002年賓陽彩架在賓陽“經貿”兩會開幕式上再次走上街頭,深受民眾歡迎,場面熱辣火暴。
游彩架
游彩架主要以奇美的裝飾和奇險的技藝表演而引人注目。彩架上的人物是挑選2至4個聰明、俊俏、大膽的6至8歲的孩童扮裝,裝飾藝人在一張長一米、寬一米的四方桌上,根據本台節目內容特點,用鋼枝做成一個坐椅,讓小孩坐著,把下肢偽裝成假腳,然後將各支撐片條巧妙地隱藏在服裝及各種道具之內。從外表看,一個孩童很自然地站在另一個孩童的手指或所佩帶的雨傘或扇子、長矛、大刀、弓、箭等物具上,驚險而神奇莫測。

現狀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一是賓陽傳統的炮龍節,在這天上午縣城將上演彩架遊街,此時民眾紛紛上街觀看,人頭攢動,對這種傳統藝術十分感興趣,可謂萬人空巷。
游彩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