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炮龍節

賓陽炮龍節

賓陽炮龍節是廣西賓陽縣獨有的一種傳統節日,是漢族壯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綜合性民間節慶,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色彩。每年農曆正月十一舉行。

賓陽炮龍節歷史悠久,起源說法不一,但最具有喜慶色彩的說法是起源於宋朝狄青與儂智高崑崙關大戰。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宋朝名將狄青為了麻痹“據關造 反”的壯族首領儂智高,時值元宵前夕,狄青下令大辦酒席宴客三天,並令士兵扎龍起舞,號召百姓家家戶戶鞭炮齊鳴、助慶狂歡,賓州城內一派歡騰景象。當夜二鼓,狄青率領精兵突襲崑崙關,三鼓時分奪下崑崙關。賓州城居民從此認為舞炮龍吉祥,每年此時必舞炮龍以求喜慶,狂歡不斷,流傳至今。

賓陽炮龍節包括游彩架、燈會、舞炮龍等活動。舞炮龍由總指揮(亦稱會首)發號施令,舞龍者均赤膊上陣,頭戴如清朝官兵之帽(均為竹編並塗抹黑色)。炮龍以龍珠、龍牌、鑼鼓、文武場開路,照明及護龍隊首尾隨龍而進,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夾道相迎,將事先準備好的鞭炮拿出來燃放,拋向炮龍。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炮龍定於當晚七時正在廟宇或社稷之處開光,由會首(或師人)咬破公雞之冠,以雞冠之血點亮開光龍眼後,方可萬炮齊鳴,龍亦方可騰躍而起。

近年來,“百龍舞賓州”等特色品牌吸引國內外眾多遊客參與,被稱為“東方狂歡節”。

2008年6月7日,賓陽炮龍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賓陽炮龍節
  • 別稱:東方狂歡節
  • 節日時間:每年農曆正月十一
  • 節日類型:民俗類
  • 流行地區:廣西賓陽縣
  • 節日起源:宋朝
  • 節日活動:游彩架、燈會、舞炮龍等活動
  • 節日意義:喜慶
  • 申報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
  •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Ⅹ-74
  • 類別:民俗
歷史淵源,節日活動,點睛儀式,游彩架,吃燈酒,舞炮龍,炸炮龍,鑽龍肚,搶龍珠,龍炮揭秘,民俗傳承,活動影響,

歷史淵源

傳統炮龍年年舞,年年傳統舞炮龍。賓陽舞炮龍孕育於宋、元朝,發展、形成於明朝、成熟於清末民國,在上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歷史淵源的悠久性、文化內涵的豐富性、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眾參與的積極性等特徵,不但具有獨特的中華龍文化研究價值,也具有滿足民眾禳災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價值。
據介紹,在北宋儂智高起義時,三聯杜區是賓陽府所在地,當時官兵與起義軍就在附近激戰,但未分勝負。於是官兵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正月十一這天全城紮起炮龍張燈節彩,而城裡居民提前過起了元宵節,城內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儂智高探得訊息後被迷惑了,以為對方正在過節不會有軍事行動,放鬆了警惕,結果被官兵突襲打敗了。此後,當地的居民便每年都定期過起了炮龍節。
20世紀80年代後,賓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炮龍節規模更為盛大。1993年炮龍節,賓陽縣委、縣人民政府隆重召開炮龍節招待會,邀請廣西區、地、鄰縣各廳、部、委、辦、局、銀行、公司、軍分區等有關領導及海外僑胞,港澳台胞、外籍在華的專家、教授等200多人參加。這年炮龍節,為歷史上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共有炮龍28條,游遍全城12條街道,熱鬧通屑達旦。2007年,為了展示賓陽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豐富的民俗風情,打響炮龍文化特色品牌,賓陽縣委、縣政府決定舉辦百龍舞賓州炮龍節活動。

節日活動

起源於北宋年間的賓陽炮龍節,被譽為“中國狂歡節”,每年農曆正月十一舉行。當日晚上主要街道上群龍勁舞,鞭炮齊鳴。每條炮龍長達三四十米,被視為新年神物。主要活動儀程如下:

點睛儀式

開始的點睛儀式,一個阿婆拿著一隻雞,咬破雞冠,把血蘸在筆上,塗在龍的眼睛和舌頭上,隨後開始舞龍。
點睛儀式點睛儀式
令人稱奇的是,舞龍者都是赤裸上身。在點睛儀式之後,人群中馬上有人點燃鞭炮扔向龍身炸龍,噼里啪啦的鞭炮不停從各個方向扔往龍身,而袒胸露背的舞龍者則快速舞龍躲避。在炮龍老廟,二十條巨龍左騰右挪,開始向周圍街道進發。每到一處,無數的炸龍人緊緊圍追;每家每戶也從房頂點燃鞭炮,從高空炸龍,舞龍者則不停奔跑躲閃。據介紹,鞭炮炸龍,主要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富貴平安。炮龍在炮光中游舞時,很多膽大的遊客紛紛擠到炮龍周圍,伺機鑽龍肚。傳說,鑽龍肚能帶來一年的吉祥如意;情侶攜手鑽龍肚,則能喜結良緣,所以很多人樂此不疲地鑽龍肚。炮龍走過之後,許多居民依然興致不減,一些男子脖上掛著一串串鞭炮,在街上如同玩雜技一般,點燃鞭炮,在頭頂旋轉幾圈,然後拋向空中。許多女子也“巾幗不讓鬚眉”,點燃鞭炮後如同跳舞一般,在原地旋轉幾圈,然後不慌不忙將正在鳴放的鞭炮扔向空中、地上。
舞龍結束後,人們把被鞭炮炸得只剩骨架的龍頭當柴火燒,再在上面支起一口大鍋,在鍋里放上米和各種佐料,熬成“龍粥”,給大家喝,慰勞舞龍的勇士。據說喝了龍粥能去百病,幸福安康

游彩架

游彩架即彩架遊行。遊行的佇列由彩色台架、舞龍、舞獅、彩燈、音樂櫃等組成,隊伍長有半里甚至一里以上,由獅隊開路,舞龍保尾,中間彩架4台,每台配一套文武場(樂隊)。每台彩架由4人肩抬,台上以數個孩童扮飾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每人坐立於特製的手指或佩帶的傘、扇、劍、弓、刀之類的小道具上,裝配巧妙,神氣妙趣。
時間:上午11時18分
8頭雄師在陣陣鑼聲、鼓聲和觀眾的笑聲、歌聲中時而騰空,時而搖頭晃腦。
“彩架,出場啦!”在市民的掌聲中,6台彩架終於“乾呼萬喚始出來”。首先入場的是賓陽南街社區“蓮花飄香”、“大戰洪洲”2台彩架;隨後出來的仁愛社區的“甘露滿人間”彩架上,觀音童女身披紗衣,手揮“仙草”灑下點滴甘露;而三聯社區的彩架是“梁祝姻緣”、“三姐傳情”。
彩架遊行時,一般裝制4、8、10台不等,伴以舞龍、舞獅、彩燈、音樂櫃等,隊伍有250米至500米長。每台彩架由4人肩抬,彩架上有數名孩童扮飾的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或坐或立,手裡還有伴劍、弓、刀之類的小道具,裝配巧妙,五彩繽紛。

吃燈酒

吃燈酒是賓陽人民歡度炮龍節的一個重要傳統習俗。這天也是正值正月十一那一天。“燈盞花開歡盛世,酒香人醉樂綿綿”,這是古人讚頌賓陽燈酒節的詩句,也描繪了太平盛世喜慶豐年的美好景象。燈酒本是“丁酒”,是有喜得貴子(民間也叫“添丁”)的人家為了表示慶賀,獻出閹雞等好菜好酒宴請鄰居街坊共同慶祝,同時希望來參加的各家各戶也人丁興旺,來年喜得貴子事業興旺發達。“丁酒”仍是北宋以前人民所說的“丁酒”,只是賦予了燈酒會時人們聯絡感情,規劃創造美好未來等更多新意。
燈會俗稱“燈酒會”,活動內容有鄉飲和取燈。鄉飲以村屯和街巷為單位,由上一年生男丁(俗稱白花)的家長擔任“頭人”籌集“丁款”和負責所有事務。各人聚集祠堂或者村社商討當年的農業生產,宣布村規民約,然後會餐。取燈乃“求嗣取丁”之意。燈會前,取燈者選擇生有三男二女的男人為“抱花岳父”和一位擅長山歌的“抱花岳母”,向燈會頭人報告取燈意圖,頭人找人製作一盞貼有麒麟玲瓏的“蓮花燈”。燈會當日,取燈儀式在社廟或祠堂舉行,“抱花岳父”提著“蓮花燈”,眾人在“頭人”引導下,敲鑼打鼓給取燈人家送去。

舞炮龍

舞炮龍是整個炮龍節的高潮所在,主要包括開光、舞龍、舞炮龍、送龍等活動。
開光。正月十一晚的七時正(PM19:00),在廟宇或社稷之處為炮龍開光。
開光儀式
時間:傍晚7時
當天傍晚6時40分,從四面八方奔涌到位於老街的炮龍老廟開光點的市民與遊客,一睹炮龍舞風采,宏偉的廟內真是人山人海。
炮龍老廟——炮龍開光地炮龍老廟——炮龍開光地
只見一條條白須巨龍被蓋住雙眼,幾百位警察維護秩序。在跑龍老廟的門前,一位祭師拿著一隻雞,等待開光;旁邊的角落香火裊裊,不時有民眾去燒香;許多台攝像機、照相機早巳等候。
時間到晚上7時。
“開光!”開光祭師大聲說。人群像炸開了鍋,紛紛湧向開光點,使開光處的人群混亂,幾乎失控。
兩名男青年舞著子珠和財珠,帶領龍頭靠近視窗開光。拿雞的祭師用嘴咬破雞的羽冠後,用雞血對準龍嘴內含的龍珠塗血,跑龍老廟另一位主持撕開遮蓋雞眼睛的布。當龍頭向上仰,祭師拿雞準備塗龍眼時,站在視窗下面的人群衝到龍頭下面,伸手去抓龍鬚。白須巨龍的雙眼塗雞血後,高仰著頭轉身離開。“啪啪啪”,鞭炮聲在四面八方響起,巨龍王狂舞,鞭炮聲響徹雲霄。
開光儀式結束後,由龍牌、鑼鼓、八音(嗩吶、京胡、二胡、大胡、秦琴、大小鑼鼓、鈸、木魚)等樂器開路,火籃高舉,火把相隨,按事先安排好的線路,在賓陽縣城所在地蘆圩鎮的中興、永武、同仁,楓江、太平、仁愛等11條街道循序漸進。
舞龍。炮龍以龍珠、龍牌(龍燈)、鑼鼓、文武場開路,照明(火把燈)及護龍隊首尾隨龍而進,火銃隊則負責燃放火藥增加龍隨雲騰而起之勢。
舞炮龍。“舞炮龍”即以燃放“鞭炮”彈燒狂舞之龍。民間認為炮燒得越多,龍在自家門前停得越久越吉祥,並認為炮龍節蘊含著祈求風調雨順、生意興隆及喜添貴子之意。
送龍。炮龍舞到村頭街尾,舞龍隊集中到既定地點,由會首舉行傳統送龍儀式,然後生火將龍焚燒,送龍升天。

炸炮龍

時間:晚上,19時00分至次日凌晨轟隆的炮聲震耳欲聾,空氣中瀰漫著濃烈的火藥味,火把此刻揮動著,佛光寺前臨浦街已是一片火的歡騰,此時人群在這裡歡呼著,不知疲倦的遊客伸長脖子望著,生怕錯過每個精彩的鏡頭。
舞龍者頭戴藤帽,身系腰帶,吆喝著赤膊上陣,任由鞭炮在身邊爆炸。炮助龍興,龍憑炮威,18條巨龍時而高昂起頭,向天空噴射出一團團火焰;時而搖擺奔騰,和光彩奪目的大金珠相互輝映。一串串的電光爆竹,驚天動地脆響,為巨龍助威助興。

鑽龍肚

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都夾道相迎,將事先準備好的鞭炮拿出來燃放。有的家庭一買就是幾十萬頭的鞭炮,從自家4樓懸掛而下,要燃放完這些鞭炮,起碼需要20分鐘。炮龍在鋪天蓋地的爆竹中左右翻騰起舞,給每一戶人家叩頭送福。在當地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當這一家的爆竹未放完時,炮龍是不能到另一家去舞的,因此,往往是一個通宵,炮龍才舞過一條小街。
當龍在炮光中游舞時,人們紛紛擠到迴廊下,伺機“鑽龍肚”,即從龍的肚皮下穿行。傳說鑽了龍肚能帶來一年的吉祥如意:大人事業有成,家寇美滿;若是年輕的情侶攜手鑽龍,今生定能喜結良緣,白頭偕老。鑽龍肚不僅給人一種在炮聲火光中穿行的刺激感,更因它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舞動的龍身,片刻不熄的爆竹聲,大人、青年、孩子紛紛穿梭在龍身的左右,樂悠悠的,全然忽略爆竹在身邊炸響。

搶龍珠

龍身的每一件東西都代表著吉祥如意:捋下幾絲龍鬚,系在家畜欄上,能求得家畜無病無瘟;扯一小塊龍皮,保你五穀豐登;最吉祥的是取得龍含於口中的財珠,商人獲得此珠就能生意興旺、財源廣進。所以,引來人們不遺餘力地“搶龍珠”,以博得一年的好兆頭。
據當地人介紹,隨後當炮龍行至街尾時,整條龍僅剩下骨架和筋。這時由族中長者指揮人們燃起火堆,奏響八音,把龍投進火中,讓它隨著熊熊的烈火升天,這叫做“送龍歸天”、至此,舞龍就算結束了。人們就著那堆熊熊烈火,架起一口大鍋下了水;米、碎肉、作料等熬一大鍋“龍粥”以慰勞舞龍的勇士,各家各戶的人們也紛紛來分享“龍粥”。據說喝了“龍粥”能消痛去病。這時天也大亮了。
炮龍節距今已有150年歷史了。炮龍比一般常見的彩龍要大,裝裱簡單,短有7節,長有11節不等;龍長有30-40米,龍頭龍尾用竹篾扎制,用沙紙裝裱,龍身用色布裝配。舉舞之前,一般由組織單位發動捐獻,籌備,張貼龍路(即向全城各單位各戶發出邀請喜貼),敬請當日炮竹增光。是日,黃昏時分,無論是舞龍人,還是鳴炮者,無論是父老鄉親還是貴客嘉賓,他們從四面八方奔踴到各個開光點,興奮地等待著開光一刻。舉舞時,組織單位首先舉行開光(開光可分多個點)儀式。開光時,"啪啪啪",總指揮準時發出三發信號彈,震撼人心的開光時刻突現,多處開光點的幾十條龍同時向天地拜幾拜,迅速間萬炮齊鳴,光焰沖天,巨龍狂舞,歡聲雷動。整個縣城傾刻變成了炮龍之城,輝煌之城。開光後,由龍牌、鑼鼓、八音(嗩吶、京胡、二胡、大胡、秦琴等管弦樂器以大小鑼鼓、鈸、木魚)等打擊樂器開路,高舉火藍、火把相隨,按事先安排的龍路循序漸進。舞龍者可分多套人馬,輪流舉舞,他們頭戴滕帽,身系腰帶,個個赤膞上陣任由多少鞭炮爆灼。請看吧,炮助龍興,龍憑炮威,那一條條穿著金色龍袍的巨龍,時而高昂起頭,向天空噴射出一團團吉祥的火焰,時而搖著奔騰,和光彩奪目的太金珠相戲相樂,一串串的電光炮竹,驚天動地煨響著,為巨龍助威助興。炮龍每到各家各戶各單位,都事先備足炮竹夾道而迎。凡炮龍到之處,鞭炮齊鳴,焰火繽紛,萬頭攢動,鼓樂助興,熱鬧非凡。炮龍每到一家都必須待鞭炮響停後方可向前舞去,放炮竹數量有的戶放幾千頭,有的放數十萬頭。舞龍一定要沿原來邀請的大街小巷舉龍舞去,直到舞完所有的街道為止。炮龍舉舞一般連續晝夜,炮竹長鳴,也可直至兩晝夜。舞龍者(人馬)不怕疲勞,晝夜不睡,堅持到底。如有炮龍被炮毀,不管多少條龍全在所不顧。炮龍節,人們看到的是全城街巷人群萬頭贊動,鞭炮轟鳴,霧氣沖天,竹光映紅滿城,街道全是鋪滿炮竹紙屑和火藥的塵砂。
賓陽炮龍之所以能夠久盛不衰,全在於當地人民認為舞炮龍能招吉祥興旺。當晚舞炮龍時,有不少人抱子抱孫去鑽"龍肚",以求吉祥;敬請炮龍進自家屋宅舉舞,更為吉利。有些民眾求子心切,早與龍隊私下定取"龍珠",以求添丁發財。

龍炮揭秘

賓陽人對鞭炮有特殊的感情,認為鞭炮代表“紅火吉利”,因此,放炮的和被炸的人,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令人驚奇的是,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參加的狂歡節,狂而不亂,歡樂不斷,多年來鮮有安全事故發生。據悉,原因一是炮龍節當晚所燃放的是特製鞭炮,稱為“龍炮”,為當地炮龍節特產。每響“龍炮”裝藥不超過0.02克,因此威力有限,即使在皮膚上炸開,也只能形成皮外傷痕。炸傷皮肉之後,不會很疼,3天之後會自己痊癒,因為鞭炮里含有的硫磺等物質有藥效,“龍炮”不會傷人的奧秘也在於此。再者是當地良好的傳統,燃放鞭炮都自覺拋向安全地帶。正是這些因素使得這一傳統節日能歷久彌新、長盛不衰,並成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因為放小鞭炮打在身上不會引起大傷害,所以賓陽舞炮龍還有一個老規矩:炸龍只能放“龍炮”(小鞭炮),不能放大鞭炮。如果被發現放大鞭炮的話,會被護龍隊“隔離處理”。在每條炮龍周圍,都有一支“護龍隊”,他們都是手持火把的威武壯漢,除了護龍,還兼維持場面秩序。比如,阻止用不合規定的鞭炮炸龍,防止人們過於靠近炮龍而被炸傷擠傷,遇到緊急情況,護龍人也會立即處置。因此,整個炮龍節得以場面熱鬧卻秩序井然、人員安全。

民俗傳承

以前整個縣城僅有幾條龍,而今很多社區都有了自己的專業扎龍人,千年“炮龍”在傳承保護的同時也正帶來更多民俗熱潮,師公劇、八音文武場、採茶戲、踩高蹺、對山歌等極具賓陽特色的民間文藝先後融入節慶之中。
2014年南寧(賓陽)—台南(鹽水)雙炮文化交流啟動儀式已於1月16日在賓陽縣炮龍老廟隆重舉行。2月10日,鹽水蜂炮到賓陽表演,2月14日元宵節,賓陽炮龍將再赴台灣,參加台南鹽水蜂炮活動,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賓陽游彩架也將首度亮相寶島,分別是以廣西民間傳說為主題的“劉三姐”彩架和展現賓陽炮龍魅力的“炮龍雄風”彩架。2014年赴台交流的炮龍主要以突出民間藝術為主,全身採用反光顏料手繪圖案,並增加了“龍脊“、”龍裙“等部分工藝,讓炮龍更加栩栩如生。

活動影響

如今,炮龍節的影響力逐步擴大,並形成了“百龍舞賓州”等特色品牌,活動內容日益多樣化,“游彩架”等特色民俗也加入其中,有力地推動了當地民俗文化的發展。
2010年2月,2條賓陽炮龍參加新加坡春節“國際妝藝大遊行”活動,讓眾多老華僑感受到濃濃中國味。近幾年,賓陽炮龍和台灣台南蜂炮建成交流平台,並連續舉辦了3屆南寧(賓陽)—台南(鹽水)“雙炮”交流系列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