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周橋記

清· 程廷祚

康熙辛丑閏六月二十日,余自清江山盱公署[1]適周家橋, 踐約也。周橋距清江百里,臨洪澤湖,為山盱張輝麓使君防禦使君御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游周橋記
  • 出生日期:1691年
  • 逝世日期:1767年
  • 作者程廷祚
  • 創作朝代:清
  • 背景:築壩
正文,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注釋,

正文

康熙辛丑閏六月二十日,余自清江山盱公署[1]適周家橋, 踐約也。周橋距清江百里,臨洪澤湖,為山盱張輝麓使君防禦使君御之地。使君瀕行,謂余日:“待炎暑少霽,吾與君為湖上游”。同行者門人張芾男兄弟。是日曉發,余乘肩輿[2],芾男兄弟皆騎從。殘月在地,疏星歷歷,所經村原暖昧,不可辨,惟蟲音四匝[3],野水縱橫,與茂樹相遮映。曉風過涼,羅衫若不能御。時秋立旬日[4]矣。過板橋,下有水甚淺。或曰,此鹽河也。當時曾通鹽艘,地為道士莊。行稍遠,朝霞已掛林表,初日漸上。至武家墩,凡行二十五里。
初,淮水發源桐柏諸山,水騰湊之,下流益大,至於盱、泗之間,又水會也。群湖渟瀦,動與淮合[5]。當其沖者,東淮安郡城,南高寶,西則泗州,田廬常受其害。高堰之築,所以障水勿使東南,由來久矣。又自宋金以後,黃河南徙,合淮入海。而淮弱黃強,明人乃建蓄清敵黃之議[6] ,以治運道。本朝踵之,康熙三十九年大修廢壤,盡塞明之六壩[7]。增建石堤,長百二十里,淮水乃與諸湖匯成巨浸,而洪澤之名特著,據山陽、盱眙、挑源、清河數縣界,三方不得外泄,兼力北趨,以與黃會,運道始利。東南諸邑受其害者,亦得復事耕鑿,而泗州陷矣[8]。於是洪澤之水,儼若洞庭、彭蠡,夏秋汛至,滔天浴日,設壩以侯啟閉,設官以嚴防守,歲費鉅萬。
洪澤大堤北自武墩始,水中柳林綿亘甚長,治湖官取材焉。柳林盡始見大湖。自武墩行十五里至高家堰,湖水涌洶,高踞上游,東望郡城,勢若建瓶。聞西風欲猛,無不股慄者。是日風自東南來,猶澎湃有大聲,壩外衝激飛起如白煙,浪花也。駐車徘徊者久之。此地有郡佐公廨[9] ,遂至第二堤。堤在大堤內,兩堤間有小河,治湖官運料所由,自武墩直至周橋,不通外水。飯罷,遂駕舟於此。二十里至老堤頭,又二十里至高良澗。地有禹王廟,為高堰、山盱分界處。先是堤守、湖汛俱統於高堰,郡佐自重,建新工,山盱之名始立。由高良澗至周橋又二十里。河既不通外水,藻荇交橫,停結不散,多赤蜻蜓,色皆成硃砂,往來岸草間甚疾,從者以手取之,垂及其翼即颺。抵周橋,日已西。
本水鄉荒署,宦此者奮鍤版築外俱不問。張公以世胄甲科奉詔來,防險之餘,於一方甘苦無不恤,且率其子弟而教之書。余行小河,時聞舟子語多德之。暇則賦詩垂釣為樂。官署西控大湖,三面鎮挾平地,村人環匝而居,後有方塘產菱,即小河尾也。公臨塘增土為台,上構茅棚。每日夕,披襟而坐,涼風颯然。極目曠覽,綠野彌望,村火互舉,上屬天星。
余既至,本謂信宿而歸,公留頗殷,因得備嘗其樂於茲。其明日,詣湖上候落照。又明日,曉循大堤而南觀古溝大壩及茅家圩首壩、次壩。凡治湖者,既作石堤於堤面,坳折處患其受浪,為壩以殺浪勢,障石,歲修焉。堤上復壘土尺余,名子堤,增堤之高。余所見諸壩,皆極整肅。張公修也。是日,至減水壩,止壩側,為夏家橋。又明日,早登大堤。朝日未吐,斜月尚輝,水氣天光,混為一體。煙開帆轉,萬籟猶寂,恍然若位身圖畫矣。又明日,復至減水壩。減水壩者,三面皆石工,設之以泄湖水,水長至是輒流,故名。若是者三所。壩內亦民間閒田,歲值水小則耕,水大則棄之。水之出壩也,勢極汪洋,儼若一湖,與高郵、寶應諸湖相接。於此乘小舟直過減水三壩,水中垂楊如櫛,濃綠相引,舟行紅蓼,如游蜂之食花上。凡減水壩三所,南北各有土堤,民間修築,北隸山陽,南屬盱眙。堤內皆田,設有潰決,則盡吞於湖水。余客周橋,張公適諭百姓守備,且助薪木。是日,遂至天然壩,公先命設飯於此。山色湖光,直上幾席,涼風穿柳陰而度,四顧甚樂,不能歸。此為天然北壩,余未到,俱時啟閉以蓄泄者。至堤家,壩地勢漸高,而湖堤盡矣。自公署至天然北壩,幾二十里。歸署後仍停三日。時殘署猶熾,晝長無事,惟彈棋、閱射、觀採菱。凡余所遊歷,芾男兄弟皆從。七月朔後一日[10],與余還清江,即自署內方塘入舟,亭午抵武家墩,登岸由故道而歸,日哺[11]矣。
凡周橋之游,往復不盈一旬,長湖大堤俱到,所不至者,天然南壩以南而已。既而思之,古今之紀游觀者不一,要其所以恬情,必有在也。今洪澤一湖,地勢險惡可畏,周橋處荒堤白浪之間,人跡罕到,惡睹所謂層巒蒼翠,蘊靈境之秘奧;畫船簫鼓,醉太平之煙月者乎!其不與於游觀之數宜矣。雖然,此東南關鍵也,生民是賴,運道資焉。余得從賢士大夫之後,周覽形勢,詳其本末,而山水自然之樂,未嘗不寓其中。觀謝靈運帥徒眾伐山開徑,而所獲止於一丘一壑之美者,余之所得不已多哉!
初,山盱、高堰[12]俱當大湖,而堰為難備,邇來高堰水底稍高,水勢趨下,山盱石堤又卑高堰遠甚,故今較險。張公雲。

作者簡介

程廷祚,字啟生,號綿莊,清江寧(今南京)人,於天文、輿地、食貨、河渠、兵農禮樂之事,皆能竟委探源。乾隆初召試鴻詞未入等,遂閉戶窮經。晚號青溪居士,著作甚多,有《易通》、《尚書通議》、《青溪詩說》、《詩文集》等。

寫作背景

周橋在洪澤湖大堤南側,距清江浦約百里,是洪澤湖大堤上的著名險工。康熙六十年(即辛丑年),作者應其友人、山盱廳同知張輝麓的邀請,到周橋一帶遊覽了洪澤湖大堤,進行了詳實的記述,本文既可作散文欣賞,亦可作史料閱讀。

注釋

[1]山盱公署:即山盱廳公署。[2]肩輿:轎子。[3] 幣: “匝”的異體字。[4]秋立旬日:立秋後十天。[5]高加堰未筑前,淮河右岸有洪澤浦、泥墩湖、萬家湖、富陵湖等.故云。[6]蓄清敵黃:潘季馴任總河時,主張築高家堰,攔蓄淮河清水,沖刷清口以下黃河河道泥沙以防淤墊,故亦稱為蓄清刷黃。黃河下游不淤,運道亦暢,又收治運之效。[7]六壩:潘季馴在築高家堰時,為防淮河盛漲,築了六道減水壩,洪水上漲到一定高度後,即從減水壩溢出。[8]泗州陷矣:清康熙十九年夏,黃淮並漲,洪水衝決歸仁堤,直瀉洪澤湖,湖水猛漲數尺,泗州城下防洪堤潰,城內頃刻水深丈余,從此化為蛟宮。[9]郡佐公廨:專施水利之責的府同知公署。[10]七月朔後一日:即農曆七月初二日。[11]晡:申時,黃昏時。[12]山盱、高堰:即山盱廳、高堰廳,都負貴洪擇湖防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