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史:東北邊疆研究

渤海國史:東北邊疆研究

渤海國是公元8至10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地方民族政權。《東北邊疆研究:渤海國史》深入淺出地論述了這個被譽稱為“東海盛國”的政權是靺鞨人的國家,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它的疆域、人口、民族、政治體制、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習俗以及對外關係,並闡明了其在我國以及東北亞地區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澄清了渤海史研究中的許多疑點和迷惑,並在渤海主體民族族屬、渤海政權性質和渤海歷史歸屬等重大爭議問題的研究方面獲得了學術上的突破,為作者繼《渤海史稿》之後的又一力作。

基本介紹

  • 書名:渤海國史:東北邊疆研究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622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作者:魏國忠 朱國忱
  • 出版日期:2006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452515, 750045251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東北邊疆研究:渤海國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魏國忠,1937年生,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並獲學士學位。退休前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在四十年的科研與教學生涯中,先後主持並完成了省和國家級課題《黑龍江通史》等,發表了東北邊疆、地方和民族史方面的論文近百篇,著(含合著)有《渤海史稿》、《黑龍江古代簡史》(二)、《謎中王國探秘》等十部學術專著和調查報告。
朱國忱,1935年生,195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家第二屆考古班,1960年畢業於遼大歷史系。退休前為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長期從事黑龍江地區和渤海的歷史與考古研究。曾主持了渤海上京遺址以及齊國王墓葬的發掘工作,先後發表論文和考古簡報、報告百餘篇1984年與魏國忠合著《渤海史稿》,後被日本翻譯出版;其後又合著有《渤海故都》、《謎中王國探秘》和《渤海遺蹟》。
郝慶雲,女,漢族,歷史學博士,1963年生於哈爾濱市。現任哈爾濱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副院長。主要從事東北民族與疆域史研究工作。獨立承擔完成黑龍江省規劃項目3項,著有《17至20世紀郝暫與那乃社會文化變遷比較研究》,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主辦的《俄羅斯與太平洋區域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篇。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靺鞨國的建立
第一節 高麗滅亡後東北地區的形勢
一、靺鞨諸部的奔散與重新組合
二、契丹、室韋諸部的發展
第二節 營州之亂與靺鞨“東奔”
一、契丹叛亂與營州陷落
二、當地靺鞨捲入叛亂-
三、大祚榮的“東奔”
四、“東奔”隊伍的構成
五、“東奔”隊伍的領導集團
第三節 靺鞨國的建立
一、“天門嶺”東大敗唐軍
二、東牟山樹壁自固
三、大祚榮建立靺鞨國

第二章 渤海國的發展與強大
第一節 高王的“創業”
一、整頓內政與創立根基
二、“通於突厥”與結交新羅
三、接受“招慰”和冊封
第二節 武王的武功
一、斥大土宇征服鄰部
二、北攻黑水靺鞨與門藝投唐
三、與唐朝廷的失和
四、東聯日本“親仁結援”
五、進攻登州與行刺門藝
六、同唐朝廷恢復和解
第三節 文王的“文治”
一、偃武修文銳意改革
二、事唐恭謹全面唐化
三、中原大亂嚴守中立
四、三遷其都與兩次改元
五、擴大同日本的交流
六、晉封“國王”與五京之建
第四節 王室的動盪與宣王的中興
一、宮廷政變與成王還都
二、康王之世“朝維依舊”
三、定、僖、簡諸王的短期統治
四、宣王仁秀入繼大統
五、南定新羅與北略諸部
六、開置郡邑與對外交流
七、加強同唐朝的聯繫
第五節 “海東盛國”的到來
一、大彝震增置軍政機構
二、與唐關係更加親睦和好
三、同幽州的聘問
四、繼續與日本交流
五、發展經濟與“擬建宮闕”
六、虔晃與玄錫之世及對日交聘
七、“海東盛國”時代的到來

第三章 轄域、區劃和人口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自然形勢
第二節 轄域四至
一、靺鞨國時轄域
二、渤海前期轄域
三、渤海後期轄域
第三節 行政區劃
第四節 所屬諸部
第五節 人口狀況
一、“靺鞨國”時期人口
二、渤海前期人口
三、全盛時期人口

第四章 民族源流與主體民族
第一節 渤海靺鞨先世
一、肅慎和挹婁
二、勿吉與靺鞨
第二節 粟末靺鞨的演變和發展
一、粟末靺鞨的由來與演變
二、隋時粟末抹鞠同高麗的鬥爭和遷徙
三、唐初營州地區的琳鞠人
第三節 民族構成與主體民族
一、渤海王國的民族構成
二、主體民族
第四節 “高麗別種”辨及其他
一、“高麗別種”不是高句麗人
二、“土人”與“士人”之辨

第五章 渤海政權的性質及其同唐朝的關係
第一節 接受冊封與稱藩於唐
一、歷世諸王接受唐朝冊封
二、確立臣屬和藩封的地位
三、恪守藩禮履行義務
第二節 接受押領與隸屬於唐
一、忽汗州都督府的建置
二、接受邊州長官的管領與節度
三、唐朝“長史”的派駐和監領
第三節 親睦和好車書一家
一、政治上的相互依賴
二、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影響

第六章 統治機構與政治制度
第一節 中樞統治機構
一、三省、六部、十二司
二、諸台、寺、院、監、局、署
第二節 地方建制與部落體制
……
第七章 社會經濟與社會制度
第八章 渤海文化
第九章 渤海同周鄰的關係
第十章 渤海的滅亡與東丹的建立
第十一章 渤海國的歷史歸屬和歷史地位
附錄
後記

文摘

以及“品官”之謂,則又可以斷言,渤海的“秩”級有時也以品級的面貌而出現。當然,在這樣的制度下,不同等級的官員不僅在政治地位與物質待遇方面皆“以品第高下為差”而存在著嚴格的區別和限制;而且連他們各自的著裝、佩飾的樣式和質料、顏色及數量等等,也都因為秩級的不同而嚴格區別,以至於單從外表直觀就可以一眼看出某個官員的品階和地位。無須贅述,這一切也都來自於對唐制的模仿。據載,渤海的官員、使者及王族成員等等入唐後,除依例被唐廷授以不同的“官告”(委任狀)後,還往往得到“紫袍、金帶、魚袋”、“緋袍、銀帶”之類服飾的賞賜,因之,此類章服佩飾也就被獲得者們帶回了渤海地區。地下考古資料也確實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明。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渤海中京遺址附近出土的做工精美的金質帶飾,就是唐廷賜給渤海貴族所使用的“金帶”佩飾;而俄羅斯濱海邊區游擊隊區尼古拉耶夫斯克遺址出土的魚形青銅信符,“符長5.6厘米,寬1.8厘米,厚0.5厘米。一面呈橢圓形凸起,上面鐫刻有眼、鰓裂、鱗、鰭和尾巴。在魚頭的下方及魚符的腹部,刻有被垂直切開的兩個漢字——‘契約’的左半部。符的背面是平的,在魚頭部偏下一點的位置上也刻有一個幾乎同魚身寬度相近的漢字——‘同’。這一漢字之下,魚的右半部刻有5個縱列的漢字是題銘——‘左驍衛將軍’,左半部也有漢字——‘聶利計,,,①,也被認為“是唐或五代中原王朝授給來人貢的人‘聶利計,‘左驍衛將軍’而頒發的隨身魚符中的右符”②,都為渤海人之服用內地章服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佐證。

後記

《渤海國史》一書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終於有機會和廣大讀者們見面了。回顧這部書稿從最初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課題中立項,經課題組全體同人的集體協作,群策群力,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完成了它的初稿和通過驗收。其後又被納入了《東北邊疆叢書》並得到了資助和出版,可以說是相當幸運的了。但此時此刻,作為本書作者的我們,卻又是百感交集。本來,應該感到欣慰才是,因為畢竟在一些重大爭議的問題上獲得了重要的突破,書中的許多觀點還曾獲得了東北歷史、考古學界著名學者張博泉、李健才、徐德源、孫玉良、魏存成、張泰湘等先生的好評;然而,在喜悅和激動的同時,卻也夾雜著些許不安和沉重,並沒有如釋重負之感。之所以如此,是由於條件的所限特別是外語能力的局限,使我們對國內外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既不可能充分地吸收和借鑑國內外的優秀研究成果,也難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國內外的研究動態,加之,我們自身的認知能力和史學功底的有限,致使某些問題的探討尚未來得及深入和細化,有些問題的論述則顯然不能說是到位。這一切也就給這部書稿帶來了許多的不足和缺憾。但是,交稿的限期已到,這些不足和缺憾也就只好留待將來去解決了。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本書雖以《渤海國史》為名,但並沒有把渤海政權作為主權完整的獨立國家來看待,而是視之為我國唐朝及其後續王朝的國中之“國”。惟其如此,我們在行文中也就沒有使用渤海諸王們的年號。

序言

魏國忠先生囑我為《渤海國史》作序。這是我力所不及的事情。我建議他邀約孫進己先生為其作序。他說,我們是要請孫先生作序的,但你也要寫,不要推卻了。我寫這個序,實是出於無奈,恐怕會有損於《渤海國史》的形象。這真是一件令我為難的事情。
18年過去了。《渤海史稿》一書的作者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推出了新著《渤海國史》。我感到時間也真是一種力量。在漫長的歲月里,作者們不辭辛苦,細心積累,又迅猛攻關,把渤海歷史研究推向了全新的高度。這是非常值得人們慶賀的。
首先,作者們突破了渤海國史研究和編寫的體例,使渤海史的體系和結構更趨完備和合理,從《渤海史稿》而走向了《渤海國史》。全書內容分為渤海國的建立、渤海國的發展與壯大、地理疆域與人口、民族源流與主體民族、政權性質和渤海與唐朝的關係、統治機構與政治制度、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渤海國與周邊地區的關係、渤海國的衰亡與東丹國的建立、渤海歷史演變、歷史的歸屬與歷史地位等章節,並附有渤海文物照片和紀年對照表等。總之,《渤海國史》的內容更加全面、系統,結構更為合理,輔助材料相當豐富,全書達45萬餘言,從而出現了渤海史研究上最規範、最完備的第一部渤海通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