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納喇皇后

清高宗納喇皇后

清純帝繼皇后(1718年3月11日-1766年8月19日)烏拉納喇氏,滿洲正黃旗人,贈一等承恩公,佐領那爾布之女,清朝第一位攝六宮事皇貴妃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那拉氏出生。雍正時初為高宗藩邸側福晉。乾隆二年(1737年)封為嫻妃。十年(1745年)晉為嫻貴妃。孝賢純皇后病逝第二年(乾隆十四年),晉為皇貴妃,掌六宮事。十五年(1750年)八月,立為皇后。生皇十二子永璂、皇五女及皇十三子永璟。三十年(1765年)正月,隨高宗南巡。至杭州,因不從上旨,又自行剪髮違背滿族習俗,激怒高宗,被遣送回京。次年,憂忿而死。高宗命喪儀降用皇貴妃等級(實際都不及一個嬪位),從此不立皇后。葬於裕妃園寢(清東陵)。直至仁宗顒琰親政,改從後禮下葬。 降皇后葬禮,在清代僅此一例。

基本介紹

  • 本名:烏拉納喇氏
  • 別名:那拉皇后、嫻妃、純帝繼皇后、乾隆繼後、清高宗繼皇后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滿族
  • 出生日期:1718年3月11日
  • 逝世日期:1766年8月19日
  • 主要成就:冊立為皇后、生育二子一女
  • 陵 寢:裕陵妃園寢(純惠皇貴妃地宮內)
  • 位分變化:嫻妃→嫻貴妃→皇貴妃→皇后
  • 寢宮翊坤宮
  • 旗籍:滿族正黃旗
  • 父親烏喇那拉·那爾布
  • 母親郎佳氏
人物生平,成為皇后,帝後離心,喪儀遺制,畫像遺蹟,史書記載,奇聞軼事,姓氏考證,考證一:,猜測二:,家族成員,藝術形象,小說形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納喇皇后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出生。
按照清初慣例,外八旗選秀是在臘月中下旬舉行的,雍正初年依然遵循此例,雍正十一年臘月原定要舉行外八旗選秀,惟雍正帝下旨:“明年挑選女子,八旗內外滿、蒙三品以上文武官員之女,如明年至十三歲者,一體入排備選。”自此,在春季舉行外八旗選秀成為了慣例。在新制度下,佐領訥爾布之女那拉氏被指婚為寶親王側福晉
雍正十二年五月,奉旨賞寶親王側福晉之父那爾布染貂冬冠一頂等物,賞側福晉之嫡母鑲有兩個珍珠的金耳墜三對等物。及後,由欽天監根據八字算日子,即所謂“擇吉”,決定在十一月初八日正式娶進。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駕崩,遺詔立寶親王弘曆為儲君,是為乾隆帝。九月二十四日,奉旨那拉氏側福晉封為妃。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將位於花甲寺胡同的華嘉寺胡同舒庫入官之宅邸一所共四十二間,賞給她的父親那爾布,檔案可知她家原本住在河槽沿東。乾隆十三年七月,在宣布那拉氏為準皇后後,高宗又將油坊胡同的房子賞予那拉氏的家族。
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正式冊封為嫻妃;其封號“嫻”在滿語裡翻譯為“elehun”,意為“安和的、恬靜的”。行冊封禮時,19歲的那拉氏與侍妾出身、已經生育了一個皇子的蘇氏同時被冊封為妃。
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二十三日,詔封為嫻貴妃,同年十一月十七日行嫻貴妃冊封禮。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日,皇后富察氏病逝,中宮皇后的位子出現空缺;四月二十一日,乾隆帝到觀德殿大行皇后梓宮前奠酒,皇貴妃等位則先行到東直門外的靜安莊殯宮。翌日,乾隆帝才到該地臨奠停靈在那裡的哲憫皇貴妃等人。 七月十一日,皇貴妃內庭等位再一次前往雍和宮,翊坤宮、永壽宮、儲秀宮等處各派首領太監或普通太監若干人跟隨。由此可見,最晚在乾隆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那拉氏已經被晉封為皇貴妃,只是尚未公之於眾。
乾隆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孝賢皇后喪百日滿。七月初一,乾隆帝正式宣布那拉氏為繼後,但念及與故孝賢皇后之間的夫妻之情,且皇后27月喪期未滿。參考明朝太祖年間孝慈高皇后馬氏逝世後由李淑妃、郭寧妃相繼攝六宮事,以及本朝順治帝冊封董鄂妃為皇貴妃等先例,先冊封嫻貴妃為攝六宮事皇貴妃;待孝賢皇后喪期滿,再正式冊立為皇后。七月三十日,皇貴妃娘家由鑲藍旗抬入上三旗中的正黃旗。那拉氏是清朝里第一位出身於下五旗的皇后。

成為皇后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下令將嫻皇貴妃儀仗內的車輿,由金黃色改用明黃色。清制,明黃色為帝後方可使用的色彩,皇貴妃那拉氏因而成為後宮中唯一能使用明黃儀仗的內庭主位,等同於皇后的規格;增加皇貴妃儀仗27件,僅比之前的皇后儀仗少一件。改皇后儀仗為“儀駕”,增做30件。到第二年那拉氏成為皇后時,她的儀駕已經到了空前的規格。同年三月初六日,首領文旦交御筆黃絹“懋端壼教”匾文一張,安設在翊坤宮後殿明間北牆上,亦賜予御筆紅絹“德茂椒塗綿福履,教敷蘭掖集嘉祥”對聯一副;以上都是用於形容皇后職責的匾額。
乾隆十四年四月初五日(1749年5月20日),乾隆帝正式下旨冊封那拉氏為攝六宮事皇貴妃;四月六日,嬪妃、命婦於交泰殿內向嫻皇貴妃那拉氏行六肅三跪三叩禮。“六肅三跪三叩禮”是只有帝後才能享有的禮儀。四月九日,以冊立皇貴妃並加上皇太后徽號禮成,詔告天下,王公大臣及屬國都需進箋慶賀。可見那拉氏作為大清國的準皇后,在後宮中已經享有皇后規格的待遇,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月,部分內廷檔案中已經稱皇貴妃為皇后;同年二月初十日,嫻皇貴妃的千秋賞銀亦照皇后份例;六月十一日,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二十七月喪期滿。七月初十日,乾隆帝正式下詔冊立嫻皇貴妃為皇后,並於八月初二日舉行立後大典,在恩詔中宣布停秋決。不久,乾隆帝以“恭承慈命,繼冊中宮。慶典既成,禮宜躬率皇后,祗謁先陵。以展孝忱,以資福佑”為由,“於八月十七日自京師啟程。恭詣景陵行禮。旋由海子、西至泰陵行禮畢。取道保陽。巡幸豫省。”率皇后奉皇太后西巡祭祖。十一月初三,帝後一行人回京,次年二月,那拉氏又隨同皇帝南巡。八月,皇后隨駕往木蘭秋獮,並於途中懷孕。
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月二十五日寅時,皇后烏拉納喇氏生下皇十二子永璂。“璂”,是皮弁里縫合處鑲嵌的玉飾,按照明清服制,只有天子皮冠才能飾十二璂。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月二十三日寅時,皇后生皇五女。乾隆十九年閏四月二十四日,員外郎西寧來說,太監胡世傑交東珠荷包豆一副,高宗命人將此物送予身處圓明園的皇后。
乾隆二十年(1755年)四月二十二日酉時,皇五女夭折;六月十六日,太監胡世傑給予皇后那拉氏年例西瓜燈一對,事後不需像其他妃嬪般用寶蓋交回西瓜燈。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卯時,生皇十三子永璟;十二月二十八日,催總管李文照將絹畫兩張持進翊坤宮內張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四月二十七日,高宗特命總管方剛為剛出生的翊坤宮阿哥(即永璟)的床上鋪涼蓆一塊。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那拉氏的生母郎佳氏去世;七月二十四日子時,皇十三子永璟夭折。此後,那拉氏似乎醉心於佛法之中,她曾在崇慶皇太后七旬大慶時,往壽康宮送進御筆貝葉長生漢字金字無量壽佛經一套。期間,那拉氏位下曾有兩位學規距女子,拜爾葛斯氏被封為伊貴人,和卓氏則被封為和貴人。那拉氏與伊貴人關係較為密切,兩人常在《穿戴檔》中被乾隆帝要求做些女紅,如荷包、火燫之類的小物品。乾隆帝更在冊文中稱讚曾受皇后教導的拜爾果斯氏為“六宮雅範”。
據雍和宮檔案記載,乾隆二十九年二月,皇后那拉氏千秋誕月,分派喇嘛一百八名,在雍和宮大殿念無量壽佛經九日;正壽一日,派喇嘛五百名在雍和宮唪念,供餑餑桌三張,共用銀四十七兩六錢六分九毫。

帝後離心

乾隆三十年正月,那拉皇后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這次南巡成了那拉皇后命運的轉折點,南巡初期,一切都很正常,在途中,皇帝還為她慶祝四十八歲千秋。閏二月十八日,他們來到杭州,在風景秀麗的「蕉石鳴琴」進早膳時,皇帝還賞賜給皇后許多膳品,但到了當天晚上進晚膳時,皇后就沒有再露面,陪著皇帝進晚膳的只有令貴妃魏佳氏、慶恭皇貴妃陸氏、容妃和卓氏,膳底檔上“皇后”二字已被用紙糊上,換以“令貴妃”三字。由此可見,最晚在晚膳準備好了的時候,還沒有人發現那拉氏斷髮。
綜合現存的史料,在當日皇后的行為突然一反常態,在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在晚膳前,皇后先行遣去宮女三人,斷髮時是孤身一人的,無論是乾隆帝,還是近侍的宮女,均未察覺到有任何先兆。乾隆帝下令養心殿當差總管潘鳳將皇后所擁有的物什查明封貯,並諭令王成查看那拉氏在圓明園的住處、淨房,查看有沒有“邪道蹤跡”,雖懷疑皇后她“平日恨我必深”,但還是認為她是被人下了降頭才有此舉動。
當天,乾隆帝派額駙福隆安由水路遣送皇后進宮,並要那拉氏在翊坤宮後殿養病,不許見一人。乾隆帝令福隆安日行兩站加緊回京,沿路馬匹縴夫都必須準備充足;閏二月二十一日,乾隆帝的態度有所軟化,令福隆安“酌情行進,無需過急”,回程途中還讓地方官員籌備接駕,並且查看沿途水路河道情況等事宜。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有錄入乾隆三十年三月初五日,山東巡撫崔應階奏報皇后御舟已過八閘及委員扈從緣由折。該奏摺稱三月初三日皇后御舟才剛抵達山東省台莊境,大臣李弘鎮和鮮遜率同司道敬謹地扈從皇后御舟經過八閘。山東巡撫崔應階暫在韓莊將留東各棚馬駝,分撥至徐家渡交收後,即赴江蘇省恭迎乾隆帝御舟。由此可見,宮廷檔案中皇后到達北京的日期曾被高宗下旨改為閏二月二十八日。
三月二十三日,乾隆帝下了一道嘉獎皇后侄子訥蘇肯的諭旨,惟同一日乾隆帝又諭令福隆安務必於入京前,等候英廉傳旨。乾隆帝諭令阿哥、公主、福晉前來聽取他對此事的後續處理,又令當著他們及皇后的面前將涉及此事的三位宮女責打六十大板,又將翊坤宮中宮女太監悉數遣散,另挑老實的女子兩位及太監十位侍候。
四月二十一日乾隆帝回京,進駐圓明園。五月初二日,侍郎阿永阿因力諫不可廢后而被貶往新疆;五月十四日,收繳四份冊寶夾紙,並且裁減她位下的部分傭人,但尚未褫奪皇后位號。七月時,那拉氏位下只剩兩名宮女;按清宮制度,只有位分最低微的答應才只有兩名宮女。
南巡結束,回到京師不久,即下令收回皇后手中的四份冊寶,即皇后一份、皇貴妃一份、嫻貴妃一份、嫻妃一份,裁減了她手下的部份傭人,到了七月份,烏喇那拉皇后手下只剩兩名宮女,按清宮制度,只有最低下的答應才有兩名宮女。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五日,正在木蘭狩獵的皇帝發了一道上諭:“據留京辦事王大臣奏,皇后於本月十四日未時薨逝。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余,病勢日劇,遂爾奄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名號,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只可照皇貴妃例行,交內務府大臣承辦。著將此宣諭中外知之。”
  皇后死了,皇帝卻說是她福薄所致,並且不肯為她舉行皇后等級的葬禮。直至此時,帝後反目事件才以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形式展現在天下人眼前。
那么,究竟是什麼事情導致帝後反目的呢?乾隆四十三年,在金從善事件中,皇帝自己給了一個解釋:“孝賢皇后崩逝時,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宮時皇考所賜之側室福晉,位次相當,遂奏聞聖母皇太后,冊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又越三年,乃冊立為後。其後自獲過愆,朕仍優容如故。乃至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然朕猶曲予包含,不行廢斥。後因病薨逝,只令減其儀文,並未降明旨削其位號。朕處此事,實為仁至義盡。且其立也,循序而進,並非以愛選色升。及其後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
皇帝自己的說法是,皇后剪了頭髮,大不敬,大不孝。但這只是強勢一方的一面之詞,而且是時隔十幾年之後為了反擊來自民間的指責才作出的解釋,是真是假無從得知。
因為皇帝這一個疑竇重重的解釋,當時後世演繹出了很多帝後反目的版本。
傳說一:江南獵艷說。乾隆是中國史上著名的風流天子,他模仿他的祖父康熙帝不斷南巡,目的卻只是貪戀江南美景,又可趁機尋花問柳。據說他南巡時就曾在清江浦得到一個昭容的女伶,帶在身邊,後來又特命用鈿車錦幰送回揚州,還賜給她玉如意、粉盝、金瓶、綠玉簪、赤瑛、玉杯、珠串等。還有一個女伶名叫雪如,也是美貌多姿,乾隆南巡時又看上她,加入行幄,頗受眷顧。事後,雪如特地在上衣肩頭繡上一條小團龍,並且對人說,乾隆皇帝曾經用手撫摩過她的肩膀,因此特繡小龍,以志寵異。那拉皇后隨乾隆南巡來到杭州後,乾隆曾深夜換上便服登岸遊玩。皇后再三勸諫,甚至哭著勸諫,乾隆不僅不聽,反而說皇后精神不正常,派人將她送回京師。這種說法只是猜測,缺乏佐證。
傳說二:寵妾滅妻說。嚴譄的文字獄案供詞:“三十年皇上南巡,在江南路上,先送皇后回京。我那時在山西本籍,即聞得有此事。人家都說,皇上在江南要立一個妃子,納皇后不依,因此挺觸,將頭髮剪去。這個話說的人很多”“後來三十三年進京,又知道有御史因皇后身故,不曾頒詔。將禮部參奏,致被發遣之事。一想到人孰無死,若不做些好事,留個名聲,就是枉為人了……心裡妄想,若能將皇后的事進個摺子,準行領詔,就可以留名不朽……”有專家認為,這裡乾隆皇帝與皇太后是想晉封令貴妃為皇貴妃,遭到皇后的強烈反對,因為清朝後宮雖然有皇貴妃一級,但通常無外乎以下四種情況:一、冊立皇后之前的過渡期和考察期,如那拉皇后本人、嘉慶帝的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二、先帝嬪妃晉封為皇貴太妃,如康熙的愨惠皇貴妃;三、沖喜,在貴妃病危時晉封她為皇貴妃,以期康復,受封的皇貴妃通常在幾日內病故,如雍正的敦肅皇貴妃年氏;四、身後追封,如康熙的敬敏皇貴妃章佳氏,真正的皇后與皇貴妃並存的情況只有兩次:順治朝,董鄂妃得寵,被冊封為皇貴妃,直接威脅到孝惠章皇后的地位;同治朝,慧妃富察氏受慈禧太后青睞,雖然因為皇帝和慈安太后的原因沒能成為皇后,卻由慧妃越級晉封為皇貴妃,慈禧太后不喜歡孝哲毅皇后,處處刁難,而對這位皇貴妃十分優待,成分庭抗禮之勢。可見,在後宮中有皇后的情況下,皇帝通常不會冊立皇貴妃,以免對皇后造成威脅。但這種說法也只是猜測,同樣缺乏佐證。
在南京博物館“走進養心殿”特輯中展出的一份“十五阿哥請安折”或許有助於解開皇后剪髮之謎。其中乾隆朱批提到,“跟了去的女子三名,當下你同福隆安審問他們十八日如何剪髮之事,他們為何不留心,叫他們出去他們就出去嗎?要尋自盡難道他們也裝不知道嗎?”可見皇后是屏退宮女獨自在屋內斷髮,剪髮時乾隆並不在場。“再令阿哥公主福晉們進去,福隆安有持去的旨意,你看著,阿哥們念,他怎么禮、做何光景,一一記下,不必寫摺子,涿州接駕你再奏。”“諭王成皇后此事甚屬乖張。如此看來,她平日恨我必深。宮外圓明園她住處、淨房,你同毛團細細密看,不可令別人知道,若有邪道蹤跡,等朕回宮再奏,密之又密。”乾隆猜測“她平日恨我必深”,又讓人觀察皇后接旨時的反應,可見即使乾隆本人對繼後為何剪髮也是懵然無知。

喪儀遺制

實際上,那拉皇后的喪葬禮儀也沒有按照皇貴妃的標準執行。按照皇貴妃的喪儀規定,每日應有大臣公主命婦齊集舉哀、行禮一項,惟在那拉皇后的喪事中均被取消。
根據大清會典的記載,皇貴妃棺木套用梓木,漆飾35道,抬棺夫96人。從內務府記載的檔案中看,皇后那拉氏所用的棺為杉木製,抬棺夫64人,僅為嬪等級而已。
那拉皇后沒有附葬裕陵或單建陵寢,反而葬在妃園寢內。按照清宮慣例,凡葬在妃園寢內的,無論地位有多低,都各自為券,而那拉皇后卻被葬入純惠皇貴妃地宮的一側,堂堂的大清皇后反倒成皇貴妃的下屬。
另外,清制:凡妃、貴妃、皇貴妃死後都設神牌,供放在園寢享殿內,祭禮時在殿內舉行,而貴人常在答應則不設神牌。祭祀時,把供品桌抬到寶頂前的月台上,皇后那拉氏既不設神牌,死後也無祭享,入葬以後也隻字不提。根據內務府檔案記載,整個喪事僅用銀二百兩七錢九分四厘,還不如一個低級朝廷官員,甚至,她都沒有被賜諡號。
公元1929年12月,純惠皇貴妃園寢發現被盜,遜帝溥儀派載澤、載瀛等人赴清東陵處理純惠皇貴妃地宮被盜事宜。學者徐廣源所著的《清皇陵地宮親探記》記載,在公元1981年11月,諸位學者在開啟和探視純惠皇貴妃地宮時,發現純惠皇貴妃內棺里有二個頭顱骨和一堆遺骨,已無法分辨是屬於何人。
乾隆按照“宗室公”的喪儀等級為十二阿哥辦理喪事。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十二子薨。奉旨:照公品級之例辦理。又奏準,照入八分公例辦理,彩棺用杉木,漆飾紅色,內襯三層。

畫像遺蹟

乾隆元年(1736年)郎世寧等為乾隆皇帝和皇后、十一位妃嬪的畫的像。畫中的青年時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颯爽,栩栩如生。這幅畫乾隆一生只看過三次,即繪製完成之時、七十歲時和他退位之際。可見乾隆對這幅畫的珍視。這樣一幅乾隆珍視的畫卷中卻沒有繼後烏拉納喇氏的畫像,仔細校查畫中人物身世,我們卻發現了排列上的差錯;再看畫卷上的裱作痕跡,則更加露出了破綻。畫卷上的后妃女子,進宮時間有先後之別,地位有高低之差,故排列順序也應合情合理。圖中應該還有繼後納喇氏,時為嫻妃的她位置應在貴妃之後純妃之前,但她惹惱乾隆,幾乎被廢(只是未曾下詔,實際被收回了從妃至皇后的所有冊寶,進行了實質性的廢后),所以猜測她的畫像應該被抹去了。並且至今為止不曾發現繼後的用於供奉的正裝朝服坐像,而作為皇后應該一定會有這張坐像,就此猜測乾隆皇帝曾下令銷毀繼後畫像。另有猜測認為在納皇后病逝後,乾隆就銷毀了所有關於那拉皇后的畫像,甚至修改了群像,抹去了繼後的面容,並修改其餘妃嬪面容以符合各自的身份站位次序,如《宴塞四事圖》中部分妃嬪面容有改動痕跡,甚至某妃嬪臉上出現了兩對眉毛,明顯為改動過人物,據此猜測乾隆皇帝曾令銷毀繼後畫像,不過至今尚無任何實質性證據。
在清朝,歷代帝後畫像曾存放於景山壽皇殿,在八國聯軍入侵時,壽皇殿遭劫,大量畫像散佚,部分被帶至國外,而不排除繼後的畫像在那時遺失,現藏於法國多勒市美術館一幅無名畫像,曾標註為“嘉妃中年吉服像”(即本詞條中概述處的那一張),但該像明顯與《心寫治平》中嘉妃面容相差較大,應非同一人。而且是這種吉服像不曾在畫像上標註,一般都是在背面貼上鵝黃簽字以著名畫中人物身份,若鵝黃簽字遺失或錯放則會無法辨認畫中人的身份,現今猜測此像有可能為繼後畫像(看畫中人服制約為妃位,剛好符合郎世寧為帝后妃作像時繼後為嫻妃),但這張像也可能是愉妃的畫像,因愉妃也未曾留下畫像,只有在所以畫中人究竟是誰,尚且不能作下定論。

史書記載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記載:
皇后,烏拉納喇氏,佐領那爾布女。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乾隆二年,封嫻妃。十年,進貴妃。孝賢皇后崩,進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冊為皇后。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蘭,命喪儀視皇貴妃。自是遂不復立皇后。子二,永璂、永璟。女一,殤。
四十三年,上東巡,有金從善者,上書,首及建儲,次為立後。上因諭曰:“那拉氏本朕青宮時皇考所賜側室福晉,孝賢皇后崩後,循序進皇貴妃。越三年,立為後。其後自獲過愆,朕優容如故。國俗忌剪髮,而竟悍然不顧,朕猶包含不行廢斥。後以病薨,止令減其儀文,並未削其位號。朕處此仁至義盡,況自是不復繼立皇后。從善乃欲朕下詔罪己,朕有何罪當自責乎?從善又請立後,朕春秋六十有八,豈有復冊中宮之理?”下行在王大臣議從善罪,坐斬。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記載:
高宗十七子:孝賢純皇后生端慧太子永璉、哲親王永琮,皇后烏拉納喇氏生貝勒永璂、永璟,孝儀純皇后生永璐、仁宗、第十六子、慶僖親王永璘,純惠皇貴妃蘇佳氏生循郡王永璋、質莊親王永瑢,哲憫皇貴妃富察氏生定安親王永璜,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生履端親王永珹、儀慎親王永璇、第九子、成哲親王永瑆,愉貴妃珂里葉特氏生榮純親王永琪,舒妃葉赫納喇氏生第十子。永珹為履懿親王允祹後,永瑢出為慎靖郡王允禧後。永璟、永璐、第九子、第十子、第十六子皆殤,無封。
《清皇室四譜·卷二》記載:
追降皇后烏拉納喇氏贈一等承恩公,佐領那爾布之女(生於二何,學未詳年)雍正時為高宗藩底側福晉,乾隆二十年十二月冊封嫻妃,十年十一月,晉嫻貴妃,十四年四月晉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八月立為皇后。旋隨駕巡幸中洲,十七年生皇十二子,贈貝勒永璂。十八年生皇五女,二十年生皇十三子永璟。三十年正月隨駕東巡,以故自行剪髮忤上旨。三十一年丙戌七月十四日崩,詔以皇貴妃禮葬。
《清高宗實錄》
乾隆帝冊封庶妃那拉氏為嫻妃冊文:
命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三泰為正使。內閣學士岱奇為副使。持節。冊封庶妃那拉氏為嫻妃。冊文曰。朕惟教始宮闈。式重柔嘉之范。德昭珩佩。聿資翊贊之功。錫以綸言。光茲懿典。爾庶妃那拉氏、持躬淑慎。賦性安和。早著令儀。每恪恭而奉職勤修內則。恆謙順以居心。茲仰承皇太后慈諭。以冊印封爾為嫻妃。爾其祗膺巽命。荷慶澤於方來。懋贊坤儀。衍鴻休於有永。欽哉。
乾隆帝晉封嫻妃那拉氏為嫻貴妃冊文:
  命大學士史貽直為正使。禮部右侍郎覺羅勒爾森為副使。持節、冊封嫻妃那拉氏為貴妃。冊文曰。朕惟化起璇閨。克佐肅雝之范。勞襄椒掖。聿彰淑慎之聲。爰考彝章。式頒綸綍。咨爾嫻妃那拉氏。性生婉順。質賦柔嘉秉德罔愆。協珩璜之矩度。服勤有素。膺褕翟之光榮。茲仰承皇太后慈諭。以冊寶封爾為貴妃。爾其益懋溫恭。尚祗承夫休命。彌懷謙抑。庶永集乎繁禧。欽哉。
乾隆帝晉封嫻貴妃那拉氏為攝六宮事皇貴妃冊文:
命大學士來保為正使。禮部尚書海望為副使。持節、冊封嫻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冊文曰。朕惟基化必資於內治。宮庭之模範當崇。從宜適協於成規。名位之優隆惟允。稽徽章而具在。重慈命之欽承。咨爾嫻貴妃那拉氏、早毓名門。素嫻內則。賜從潛邸。久昭婉順之儀。晉錫榮封。克佐肅雍之化。端莊表度。鏘雅韻於珩璜。恪謹持躬。著芳規於翟舀。茲以坤寧之虛位。屢煩聖母之縈懷。選繼體於後宮。時加注意。命嗣音於椒殿。每切諭言。朕曲體聖衷。追蹤家法。雖母儀儷極。事有待於將來。而閫職總持。典宜隆於此日。恭奉皇太后慈命。以冊寶封爾為皇貴妃攝六宮事。爾其只承懿訓。益懋壼儀。奉長樂之春暉。勖夏凊冬溫之節。統掖庭之內政。贊宵衣旰食之勤。端令范以率先。順成是望。迓鴻庥而受祉。福履方綏。敬紹前徽。用光顯命。欽哉。
乾隆帝冊立攝六宮事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冊文:
命大學士公傅恆為正使。大學士史貽直、為副使。持節齎冊、寶冊立攝六宮事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冊文曰。朕惟乾始必賴乎坤成健順之功以備。外治恆資於內職。家邦之化斯隆。惟中閫之久虛。宜鴻儀之肇舉。爰稽茂典用協彝章咨爾攝六宮事皇貴妃那拉氏。秀毓名門。祥鐘世德。早從潛邸。含章而懋著芳型。晉錫榮封。受祉而克嫻內則。噙躬淑慎洵堪繼美於蘭幃。秉德溫恭。信可嗣音於椒殿往者統六宮而攝職。從宜一準前規。今茲閱三載而屆期。成禮式遵慈諭。恭奉崇慶慈宣康惠皇太后命。以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后。爾其只承懿訓。表正掖庭。虔修溫凊之儀。洽觀心於長樂。勉效苹蘩之職。端禮法於深宮。逮螽斯樛木之仁恩。永綏後福。覃繭館鞠衣之德教。敬紹前徽。顯命有光。鴻庥滋至欽哉。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
○諭、據留京辦事王大臣奏、皇后於本月十四日未時薨逝。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余。病勢日劇。遂爾奄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名號。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交內務府大臣承辦。著將此宣諭中外知之。
○諭曰、御史李玉鳴奏、內務府辦理皇后喪儀。其上墳滿月。各衙門應有照例齊集之處。今並未聞有傳知是否遺漏等語。實屬喪心病狂。去歲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聞。今病久奄逝。仍存其名號。照皇貴妃喪儀。交內務府辦理。已屬朕格外優恩。前降諭旨甚明。李玉鳴非不深知。乃巧為援引會典。謂內務府辦理未周。其意不過以仿照皇貴妃之例。猶以為未足。而又不敢明言。故為隱躍其辭。妄行瀆擾。其居心詐悖。實不可問。李玉鳴著革職鎖拏。發往伊犁。並將此曉諭中外知之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
○乙未。諭本日有錦縣生員金從善、於御道旁。進遞呈詞。條陳四事。狂誕悖逆。為從來所未有。觀其首以建儲為請。蓋妄思彼言一出。便可為他日邀功之具而敢於蔑視王章。情實可惡。即以此事而論。康熙年間。未嘗不立皇太子。乃因情性乖張。群小復從而蠱惑。遂致屢生事端。幸而皇祖洞燭其情。再立再廢。國家得以乂安。使理密親王、及弘晳父子。相繼嗣位。豈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至所云立太子。可杜分門別戶之嫌。尤為大謬。不知有太子然後有門戶。蓋眾人見神器有屬。其庸碌者。必豫為獻媚逢迎。桀黠者。且隱圖設機構陷。往牒昭然可鑑。若不立儲。則同系皇子。並無分別。即有憸邪之輩。又孰從而依附覬覦乎。我皇祖有鑒於前事。自理密親王既廢。不復建儲。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皇祖龍馭上賓。皇考紹膺大寶。內上帖然。我皇考效法前徽。亦不立儲位。唯於雍正元年。親書朕名。緘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扁內。並不明降諭旨。及雍正十三年八月。皇考升遐。遵向諭敬啟御函。朕即纘承洪緒。彼時人情亦甚輯寧。此即不建儲之益。固天下臣民所共見共聞者也。朕登極之初。恪遵家法。以皇次子為孝賢皇后所出。人亦貴重端良。曾書其名。立為皇太子。亦藏於正大光明扁內。未幾薨逝。因追謚為端慧皇太子。其旨亦即徹去。不復再立。且皇七子亦皇后所出。又復逾年悼殤。若以次序論。則當及於皇長子。既弗克永年。而以才質論。則當及於皇五子。亦旋因病逝。設如古制之繼建元良。則朕在位而國儲四殞。尚復成何事體乎。然此等大事。朕未嘗不計及也。曾於乾隆三十八年冬。密書封識。並以此意、諭知軍機大臣。但遵皇考舊例。不明示以所定何人。蓋不肯顯露端倪。使群情有所窺伺。此正朕善於維持愛護之深心也。然是年冬至南郊大祀。即令諸皇子在壇侍儀觀禮。朕曾以所定皇子之名。默禱上帝。以所定之子若賢。能承大清基業。則祈昊蒼眷估。俾得有成。苦其人弗克負荷。則速奪其算。毋誤國家重大之任。予亦可另行選擇。此朕告天之語。豈能飾詞以欺人乎。是朕雖未明詔立儲。實與立儲無異。但不欲似前代之務虛名而滋流弊耳。而該逆犯乃以為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此何言乎。尤為大逆不道。我朝得天下之正。實非漢唐宋明所可比。而該逆犯竟敢目為不正。其心顯然存內外之見。肆其狂吠。非惟詆斥朕躬。並且乾犯列祖。該逆犯身列青衿。自其高曾以來。皆本朝臣僕。食毛踐土。百有餘年。況其父曾為知縣。乃敢悖逆若此。雖夷其三族。亦豈足蔽辜乎。朕每論自昔為建儲之請者。大率自為身謀。即年已老耄。亦為其子孫計。明執古禮、以博正人之名。隱挾私見、以圖一已之利。若而人者。實無足取。即今時諸臣中。亦未必無存此見者。但如逆犯所云以不正之運自待。明肆詆毀。則實稱罕見之鬼蜮耳。總之建儲與封建井田相似。封建井田。不可行於後世。建儲亦何獨不然。至所稱、立後一事。更屬妄延。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崩逝時。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宮時。皇考所賜之側室福晉。位次相當。遂奏聞聖母皇太后。冊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又越三年。乃冊立為後。其後自獲過愆。朕仍優容如故。乃至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然朕猶曲予包含。不行廢斥。後因病薨逝。只令減其儀文。並未降明旨。削其位號。朕處此事。實為仁至義盡。且其立也。循序而進。並非以愛選色升。及其後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況自此不復繼立皇后。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對天祖。下對臣民。天下後世。又何從訾議乎。該逆犯乃欲朕下罪已之詔。朕有何罪而當下詔自責乎。逆犯又請復立後。朕春秋六十有八。豈有復冊中宮之理。況現在妃嬪中。既無克當斯位之人。若別為選立。則在朝滿洲大臣。及蒙古扎薩克諸王公。皆朕兒孫輩行。其女更屬卑幼。豈可與朕相匹而膺尊號乎。此更可笑。不足論矣。至所稱、訥諫一節。朕自臨御以來。凡臣工條奏。果有益於國計民生者。無不即為採納。或下部議行。從無拒諫之事。若各省水旱偏災。皆朕於督撫等奏報晴雨摺。或咨之奉差入覲之人。稍遇雨暘失調。無不先事郵詢。嚴飭封疆大臣。實力妥辦。多方賑恤。並未有臣下陳奏。朕轉拒而不聽者。即或內外大臣。如有不公不法之事。原許諸臣劾奏。朕察核果實。無難立治所劾大臣之罪。又何嘗有如明季言官。彈劾大臣。因而得禍者乎。若勝國宦官宮妾。竊攬大權。擅作威福者。今日實無其事。科道更何從白簡從事。亦何待朕之拒絕乎。又所請施德一事。朕踐阼至今四十三年。曾普免天下錢糧三次。普免漕糧一次。而災賑之需。動輒數百萬。且如今年豫省水災。截漕三十萬。發帑百餘萬。此尤近事之可徵者。即以奉天一省而論。今歲既當輪免之年。復以巡幸盛京。特蠲明年正賦。恩德之及民。不為不厚。而該逆犯何尚敢於妄逞橫議耶。此等逆犯。實屬罪大惡極。昔曾靜尚屬遠居湖南。不料陪都根本重地。俗朴風淳。乃有如此悖逆之徒。實為意想所無。著行在大學士九卿、會同嚴審定擬具奏。
《東華續錄》乾隆朝卷二十二
“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其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有餘,病勢日劇,遂爾庵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位號,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

奇聞軼事

嘯亭雜錄》(清昭槤
  “覺羅少司寇阿永阿,以筆帖式起家,任刑部侍郎。性聰敏,善詞曲。嘗定秋審冊,公揚筆曰:“此可謂筆尖兒立掃千人命也。”納蘭皇后以病廢,公欲力諫,以有老親在堂難之。其母識其意,喟然曰:“汝為天家貴胄,今欲進諫當寧,乃以親老之故以違汝忠藎之志耶,可舍我以伸其志也。”公涕泣從命,因置酒別母,侃然上疏。純皇帝大怒曰:“阿某宗戚近臣,乃敢蹈漢人惡習,以博一己之名耶?”特召九卿諭之。陳文恭公曰:“此若於臣宅室中,亦無可奈何事。”托冢宰庸曰:“帝後即臣等之父母,父母失和,為人子者何忍於其中辨是非也。”錢司寇汝誠曰:“阿永阿有母在堂,盡忠不能盡孝也。”上斥之曰:“錢陳群老病居家,汝為獨子,何不歸家盡孝也?”錢叩謝。上乃戍公於黑龍江,命錢司寇歸終養焉。逾年,後既崩,御史李玉鳴復上書請行三年喪禮,亦戍於伊犁。二公先後卒於邊,未果赦歸也”。
清史稿·部院大臣年表》記錢汝誠乞養在三十年五月初三,《清史列傳》錢汝誠傳所記“三十年,書請終養,(皇帝)許之”,這兩條史料雖沒說明錢汝誠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但足以證明昭楗說錢汝誠被乾隆變相鰓除職務的記載具有相當可信度。阿永阿犯顏直諫一事在《朝鮮李朝實錄》中亦有反映:“乾隆幽囚皇后,而刑部侍郎阿永阿極諫。”《清史稿》記四達於乾隆三十年五月初二代阿永阿任刑部侍郎,可知阿永阿同日被革。據此,可以斷定昭槤所記乾隆欲廢那拉皇后一事基本屬實。

姓氏考證

考證一:

《清實錄》
命大學士公傅恆為正使。大學士史貽直、為副使。持節齎冊、寶冊立攝六宮事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
皇后之父訥爾布、追封為一等公。遣官致祭。造墳立碑如例。妻封為公妻一品夫人。以其孫納蘇肯襲一等侯。
《星源集慶》、《皇朝文獻通考》都只記載乾隆帝繼皇后為那拉氏。
由此可知乾隆繼皇后為那拉氏,其父名訥爾布,其侄名納蘇肯。

猜測二:

欽定八旗通志·卷十六》記載:“鑲藍旗滿洲第三參領第一佐領系國初以輝發地方來歸人丁編立,始以莽庫管理。莽庫故,以纛章京德爾德赫管理。德爾德赫故,以其子護軍參領博伯尼管理,後復以莽庫之子羅和管理。羅和故,以其子羅多管理。羅多升任右衛護軍參領,以其弟訥爾布管理。訥爾布因病辭退,以其子訥禮管理。訥禮故,以其子訥蘇肯管理。現改為公中佐領,以扎蘭泰管理,續以達沖阿管理。達沖阿故,以達忠阿管理。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莽科,鑲藍旗人,王機砮之孫也。世居輝發地方。國初率兄弟及同里人等來歸,編佐領使統之。其孫羅和,原任副都統。曾孫羅多,原任護軍參領。訥爾布,原任佐領。元孫薩賚、四格、訥理,俱原任佐領。武德,現任佐領。四世孫札拉芬,原任佐領。六十八,現任佐領。
由此可知,那拉氏是輝發國貝勒王機砮的後代,祖上歸於清室之後編入鑲藍旗,世襲四品佐領一職。繼後一系的脈絡為:莽庫(或作莽科,繼後爺爺的父親)—羅和(繼後的爺爺)—羅多(繼後的伯父)、訥爾布(繼後之父)—訥里(繼後的兄弟)—納蘇肯(繼後的侄子)。所以,如果從家族血脈來看,乾隆帝繼皇后可能姓輝發那拉氏,但暫無記載與考證結論。
民國編寫的《清史稿》和《清皇室四譜》都記載著乾隆帝繼皇后為烏拉納喇氏所以稱呼她為那拉皇后或烏拉納喇皇后都是沒有問題的。

家族成員

配偶: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
長子:皇十二子愛新覺羅·永璂,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生,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去世。
《如懿傳》的繼後形象《如懿傳》的繼後形象
幼子:皇十三子愛新覺羅·永璟,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去世。
女兒:皇五女,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出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日去世。
父親:佐領烏喇那拉·那爾布;追封一等承恩公。
母親:郎佳氏,乾隆二十二年三月去世。
兄弟:訥禮
侄子:訥蘇肯

藝術形象

小說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劇演員劇中名
1940
香妃
黃玠
1988
滿清十三皇朝Ⅱ
徐思斐
1998
還珠格格
戴春榮
1999
還珠格格第二部
戴春榮
揚州八怪
劉蓓
2002
乾隆王朝
李芸
2003
還珠格格第三部
姜黎黎
江南京華夢
姜鴻
宮廷畫師郎世寧
王瓊
2004
乾隆與香妃
翁虹
鐵齒銅牙紀曉嵐3
許曉丹
烏拉那拉·慶兒
2011
新還珠格格
鄧萃雯
後宮·甄嬛傳
張妍
2014
宮鎖連城
楊明娜
2017
畫框女人
范冰冰
2018
如懿傳
周迅
延禧攻略
佘詩曼
那拉·淑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