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引

清江引

[雙調]清江引

貫雲石

競功名有如車下坡,驚險誰參破①?

昨日玉堂臣②,今日遭殘禍,爭如我避風波走在安樂窩③。

[注釋]

①參(cān)破:佛家語,其意即看破、看透。

②玉堂:漢代宮殿的名稱,此處指翰林院。

③“爭如”句:“爭”同“怎”。這句的意思是說避開了仕途險惡處,回到了安全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江引
  • 類別:詩詞
  • 作者:貫雲石
  • :浮岑
  • :酸齋
[雙調]清江引 貫雲石,作者簡介,賞析,[雙調]清江引 曹 德,原文,注釋,作者簡介,[雙調]清江引 張可久,原文,作者介紹,最為多產的散曲大家,地位和成就,賞析,[雙調]清江引 任昱,原文,注釋,簡析,作者,[雙調]清江引(鐘嗣成),原文,注釋,

[雙調]清江引 貫雲石

作者簡介

(1286-1324),字浮岑,,維吾爾族人。曾任翰林侍讀學士。後棄官隱居,於錢塘市中賣藥為生。所作散曲,多寫詩酒逸樂生活和男女風情。今存小令七十九首,套數八篇。
主題詞或關鍵字: 元曲
欄目關鍵字: 元曲三百首
體裁: 散曲
年代: 元 內容介紹

賞析

此曲系作者辭官後寫的。他辭官是因為看透了“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殘禍”的官場險惡。當時一個處於高等民族地位的官員,尚總感到這種朝不保夕的危險,於此可見元朝上層統治集團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矛盾與傾軋。因此,避開是非之地,找一個桃花源式的生活之處成為作者遠禍保身的理想。這支曲子深刻反映了當時為官者的這種心態。
[雙調]清江引
貫雲石
棄微名去來心快哉,一笑白雲外,
知音三五人,痛飲何妨礙,醉袍袖舞嫌天地窄
[雙調] 清江引
錢霖
夢回晝長簾半卷,門掩荼縻院。
蛛絲掛柳棉,燕嘴粘花片,
啼鶯一聲春去遠。

[雙調]清江引 曹 德

原文

[雙調]清江引①
長門②柳絲千萬結,風起花如雪③。離別復離別,攀折復攀折④,苦無多舊時枝葉也。
長門柳絲千萬縷,總是傷心樹⑤。行人折嫩條⑥,燕子銜輕絮,都不由鳳城春作主⑦。

注釋

①曹德當時任山東憲吏,正在京城,聞宰相伯顏專權,專殺無辜,便寫了兩首《清江引》,大書於午門之上,伯顏怒,命捉拿。
②長門:漢宮名,這裡泛指長安。漢武帝時武帝妃陳皇后失寵,被囚居於此,陳皇后聞司馬相如善作賦,便奉黃金白斤,請相如作《長門賦》,以悟主上,後來陳皇后果然復得寵幸。這裡泛指長安。
③風起花如雪:這裡以雪的飄揚形容柳絮的紛飛。
④攀折更攀折:這是化用周邦彥《蘭陵王》:“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的語意,此處暗指伯顏對親信大臣的殺害。
⑤傷心樹:有著許多創傷的樹。這裡是說柳枝不堪攀折之苦。
⑥行人折嫩條:柳氏《楊柳枝》:“楊柳枝,芳菲節,苦恨年年傷離別。”杜牧《送別》:“溪邊楊柳色參差,攀折年年贈別離。”
⑦鳳城:京城的別稱。相傳秦穆公弄玉善吹簫,鳳降其城,因號為丹鳳城。其後乃泛指京城曰鳳城。

作者簡介

曹德,字明善,衢州(今浙江衢縣)人。曾任衢州路吏,山東憲吏。後至元五年(一三三九)曹德在都下作〔清江引〕(又名〔岷江錄〕)二曲譏諷權貴伯顏擅自專權,殺害郯王徹徹篤,鍛鍊諸獄,延及無辜。大書揭於五門之上,因此名聲大噪。明·賈仲明稱他“神京獨賦《長門柳》(即〔清江引〕首句),士林中逞俊流,萬人內占了鰲頭。”因伯顏緝捕,乃南逃吳中僧舍避禍。居數年,伯顏事敗,方再入京。他與任則明、馬昂夫等相交。任作有〔清江引〕《曹明善北回》曲。則有〔喜春來〕《和則明韻》曲、〔小梁州〕《侍馬昂夫相公游柯山》曲。
清江引·詠梅
貫雲石
芳心對人嬌欲說,不忍輕輕折。
溪橋淡淡煙,茅舍澄澄月,包藏幾多春意也。

[雙調]清江引 張可久

原文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

作者介紹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後)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並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
人生坎坷,生平事跡不詳,浙江慶原路(路治今浙江寧波)人。曾多次做路吏這樣的下級官吏,後以路吏轉首領官(以上見曹楝亭本《錄鬼簿》)。錢惟善《江月松風集》中有《送張小山之桐廬典史》詩,可知其又曾為桐廬典史。至正初年七十餘,尚為崑山幕僚(見李祁《雲陽集·跋賀元忠遺墨卷後》),至正八年(一三四八)猶在世。一生懷才不遇,時官時隱,曾漫遊江南之名勝古蹟,足跡遍及江蘇、浙江、安徽湖南一帶,晚年隱居在杭州一帶。
張存世作品現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數量為有元之冠,為元代傳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占現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個人作品占朝代作品總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傳世的只有張養浩喬吉張可久三人,但其他兩人都是在臨死前或死後才刊行於世。而張可久不僅在元代已有四本散曲集傳世(鐘嗣成《靈鬼簿》記載,“有《今樂府盛行於世,又有《吳鹽》、《蘇堤漁唱》”,另有胡存善編《小山樂府》),在元曲選集《陽春白雪》和《樂府群英》中,張可久入選的作品也是最多的。這說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獲得了廣泛的歡迎,甚至連元武宗在皇宮賞月時也令宮女傳唱他的散曲。
張小山小令
散曲集有《小山樂府》、《張小山小令》、《張小山北曲聯樂府》等版本傳世。
明朝朱權在其《太和正音譜》中稱張可久為“詞林之宗匠”,稱“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明李開先則稱“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社”。

最為多產的散曲大家

張久可畢生致力於詞曲的創作,是元代最為多產的散曲大家,也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其在世時便享有盛譽。其作品風格多樣“或詠自然風光、或述頹放生活、或為酬作、或寫閨情”,是元代散曲中“清麗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曲,元世已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三種行於世(見曹本《錄鬼簿》),且胡正臣子胡存善已編有《小山樂府》(同上)。今存散曲,據隋樹森全元散曲》所輯,共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九套,其數量為元人之冠。小山亦能詩,見於《元詩選》癸集,然以散曲盛稱於世。元·高栻《雙調·殿前歡《題小山蘇堤漁唱》稱其“才華壓盡香奩句,字字清殊”,“價等連城玉,名重《長門賦》”;大食惟寅《雙調·燕引雛》《奉寄小山先輩》稱其“聲傳南國,名播中州”。明·賈仲明補《錄鬼簿》輓詞,稱“照耀乾坤《今樂府》,《蘇堤漁唱》文相助,又《吳鹽》余意續”,“荊山玉,合浦珠,壓倒群儒”(天一閣本《錄鬼簿》)。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瑤天笙鶴”,又稱“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有不吃煙火食氣,真可謂不羈之才;若被太華之仙風,招蓬萊之海月,誠詞林之宗匠也,當以九方皋之眼相之”。明·李開先序喬吉、張可久二家小令,謂“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王驥德《曲律》則辯云:“李則(王)實甫,杜則(馬)東籬,始當;喬、張,蓋長吉、義山之流”。清·劉熙載《藝概》稱喬、張“兩家固同一騷雅,不落俳語,惟張尤翛然獨遠耳”。今人或有以為小山曲風雅麗,其曲作有“不脫詞境”、“詞曲間幾乎一致”者,但亦肯定“小山一人造境,亦散曲中清華一派之所由立也”(任訥《曲諧》)。
部分作品如〔慶東原〕《和馬致遠先輩韻》等抒發窮通無定,世態炎涼的感慨;〔賣花聲〕《懷古》等曲寫百姓的痛苦和世道的險惡。這類作品充滿憤世嫉俗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黑白顛倒、賢愚不分的現實。他的小山散曲的又一內容是嚮往歸隱,描寫歸隱生活中的情景。“依松澗,結草廬,讀書聲翠微深處。”張可久結交的多為官員和文人,生活面比較狹窄,作品內容不夠廣闊,不少唱和之作,顯得平庸。雖有憤懣和不滿,但仍表現出一種“怨而不怒”的色彩。張可久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曲的藝術特點是:講究格律音韻;著力於鍊字鍊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運用詩、詞作法,講究蘊藉工麗,而且常常熔鑄詩詞名句,藉以入於典雅。其作品多為欣賞山光水色,抒寫個人情懷和應酬懷古之作。作品表現了閒適散逸的情趣,同時吸收了詩詞的聲律,句法及辭藻到散曲中,形成一種清麗而不失自然的風格。明清以來頗為文人推重。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譽之為“詞林之宗匠”。享譽當時,是一代曲風轉捩的關鍵人物。元散曲前期創作崇尚自然真率,後期則追求清麗雅正。張可久的創作實踐在曲風轉變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散曲在後期被視為典範。

地位和成就

張可久早年與馬致遠盧摯、貫雲石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而他的散曲里涉及的是隱居和遊蕩的江湖生活,正如他自己所形象概括的“半紙虛名,萬里修程”[上小樓《春思》]。
張可久長期為吏的身世,對他的創作很有影響。生活的坎坷使他抑鬱悲傷,嚮往歸隱。因此,描寫歸隱生活的景和情在作品中就顯得多一些。“歸隱”雖然是一個傳統題材,而對張可久來說,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內涵:他一生奔波於宦海,到70歲尚任小吏“崑山縣幕僚”;80歲還任“監稅松源”,有不得已的苦衷……他結交的多為官員和文人,因此生活面比較狹窄,作品內容不夠廣闊。他有不少唱和之作,不論在思想上或藝術上都顯得平庸;同時他的社會地位和經歷,又決定了他的生活態度比較順從,雖有憤懣和不平,都表現一種“怨而不怒”的色彩。
張可久散曲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元代前期,散曲家時尚自然真率,後期追求清麗雅正。張可久在這劃時代轉變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力求脫離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於雅正,以豐富多彩而又清麗的風格,自成元代散曲鮮花中的奇葩。《錄鬼簿》把張可久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類。他專攻散曲,特别致力於小令,能得樂府遺妙。
張可久的散曲作品,當時即已集成。據隋樹森《全元散曲》所輯,共存小令855首,套數9篇,占元散曲的五分之一。著有《吳鹽》、《蘇堤漁唱》、《小山北曲樂府》等散曲集,又有天一閣本《小山樂府》共六卷。
張可久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被譽為“詞林之宗匠”。清代詩論家劉熙載推崇他為“曲家翹楚”。他的散曲主要的藝術特點是:講究格律音韻,著力於鍛字鍊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詩詞作法,籍以入於典雅。許光治說他“儷辭追樂府之工,散句擷唐宋之秀”(《江山風月情·自序》)。李開仙《小山小令序》評小山樂府,謂如瑤天笙鶴,有不食煙火氣,可稱之為“曲仙”。

賞析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看似簡單,實則也簡單明了,直奔主題,唯一比較特別之處是以西風送信,這個並不是很多見。古人一般是魚傳尺素,雁寄歸思,青鳥傳音,西風送信便是把西風擬人,賦予看似凜冽的西風一點人情味;問我歸期未,平實卻親切,仿佛正面對面問話一般。又令我想起“道是歸期未有期”這種情懷,有點淡淡哀愁。可見,這兩句應該沒有經過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實感的流露,因此讀來也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感。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這一句其實頗為經典,既充分體現張可久“清麗派”的作風,又充分體現曲在營造意境上對詩詞手法的傳承,強調了一種有構圖講究的圖畫般的美感。
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思情。然而這種鄉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沒有直接外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特徵的一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襯自己濃濃的鄉思情。

[雙調]清江引 任昱

原文

南山豆苗荒數畝,拂袖先歸去[一],高官鼎內魚,小吏罝中兔[二]。爭似閉門閒看書[三]!

注釋

[一]“南山”二句:意謂故鄉田園已荒蕪,應該趕緊歸去。
[二]罝(ju):捕獸的網。
[三]爭似:怎比,怎能像。

簡析

作者在曲中用“鼎中魚”、“罝中兔”比喻官場的險惡,十分形象,表現出對仕途的厭倦。同時,清靜自由,安逸平和的隱居生活在吸引著他,作者認為“閉門閒看書”才是最快話的。

作者

任昱,字則明,四明(今浙江寧波市)人。與張可久、曹明善為同時代人,少時好狎游,一生不仕。所作散曲小令在歌妓中傳唱廣泛。

[雙調]清江引(鐘嗣成)

原文

到頭那知誰是誰,倏忽人間世[一]。百年有限身[二],三寸元陽氣[三],早尋個穩便處閒坐地。
秀才飽學一肚皮,要占登科記[四]。假饒七步才[五],未到三公位[六],早尋個穩便處閒坐地。

注釋

[一]倏(shu)忽人間世:言人的生命很短促。倏忽,很快,一下子。
[二]百年有限身:人生是有限的,即使活到一百年,也只是短暫的一瞬。
[三]元陽氣:指生命的本原,即所謂“元氣”。元時俗語有“三分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
[四]登科記:科舉時代把考中進士的人按名次登記在冊上,叫“登科記”。
[五]假饒:即使。 七步才:形容才思十分敏捷。《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作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六]三公位:最高的官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