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東原

慶東原

張養浩 (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官至禮部尚書。後來辭官歸隱。其散曲主要是辭官後寫的,集名《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現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曲兩套,詩歌和散曲,表現出對下層人民的極大同情和愛護。

基本介紹

  • 本名:張養浩
  • 字號:字希孟,號雲莊
  • 出生地:山東 濟南
  • 出生時間:1270
  • 去世時間:1329
  • 主要作品:《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
  • 主要成就: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曲兩套,詩歌和散曲
慶東原,原文,作者簡介,白樸出身,白樸的劇作,湯式《慶東原》,原文,注釋,賞析,作者,

慶東原

作者: 張養浩
主題
主題詞或關鍵字: 元曲
欄目關鍵字: 元曲三百首
體裁: 散曲
年代: 元 內容介紹
原文
[雙調]慶東原
張養浩
海來闊風波內,山般高塵土中。
整做了三個十年夢。被黃花數叢,白雲幾峰,驚覺周公夢。
辭卻鳳凰池,跳出醯雞瓮①。
[注釋]
①醯(xī)雞瓮:發酸味的雞的餵食器皿。
[賞析]
《慶東原》可能是作者辭官歸隱後所做。作者對官場生活十分厭惡,認為官場經歷如同一夢;歸隱後覺得無官一身輕。曲尾用“醯雞瓮”比喻官場的追腥逐臭,尤為新鮮生動。

原文

白樸 【雙調】慶東原①
忘憂草②,含笑花③,勸君聞早冠宜掛④。
那裡也能言陸賈⑤?那裡也良謀子牙⑥?那裡也豪氣張華⑦?
千古是非心,一夕漁樵話⑧。
【註解】:
①慶東原:曲牌名。
②忘憂草:即萱草,又名紫萱,可食,食後如酒醉,故有忘憂之名。
③含笑花:木本植物,花如蘭,“開時常不滿,若含笑焉。”
聞早:趁早。 冠宜掛:即宜辭官。
⑤陸賈:漢高祖謀臣,以能言善辯知名。
⑥子牙:姜太公,名姜尚,又名呂尚,字子牙。為周武王的謀士,幫助周武王伐紂滅殷。
張華:字茂先,西晉文學家。曾勸諫晉武帝伐吳,滅吳後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雖為文人而有武略,故稱豪氣張華。
⑧漁樵話:漁人樵夫所說的閒話。
【譯文】:
看看忘憂草,想想含笑花,勸你忘卻憂愁,趁早離開官場。能言善辯的陸賈哪裡去了?足智多謀的姜子牙哪裡去了?文韜武略的張華哪裡去了?千古萬代的是非曲直,都成了漁人樵夫們一夜閒話的資料。
【賞析】:
本曲系元代嘆世之作的代表作。意境高遠,懷古嘆今。此曲和《漁夫》篇有著相似的思想主題。在這裡,作者勸友人且莫貪戀功名富貴,儘早辭官歸隱。表現出作者本人超脫、放達的思想和瀟灑的性格。白樸借姜子牙、陸賈張華等歷史人物的命運遭際,說明元王朝不重人才,英雄無用武之地,不可久戀。此曲內蘊著對友人的深情厚意,同時有著對歷史的發展與人的命運關係的敏銳觀察。

作者簡介

漢族,山西河曲。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1226--?)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縣),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

白樸出身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土,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
白樸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本應優遊閒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的歲月,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他出生後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包圍之下,位居中樞的白華,整日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無暇顧及妻兒家室。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樹炮攻城,哀宗決計棄城北走歸德,白華只得留家人於汴京,隻身隨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軍縱兵大掠,城內士庶殘遭殺戮,財富遭到空前洗劫。戰爭中,白樸母子相失,幸好當時元好問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來,在亂兵和饑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問攜帶白樸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後寄居於冠氏(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元好問雖也是亡國奔命之臣,生活至為艱辛,但他視白樸姊弟猶如親生,關懷備至。白樸為瘟疫所襲,生命垂危,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竟於得疫後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樸聰明穎悟,從小喜好讀書,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教他讀書問學之經,處世為人之理,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樸的父親白華於金朝滅亡後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魯。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將也投降元朝,白華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樸12歲時,白華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將領史天澤門下。同年秋,元好問由冠氏返太原,路經真定,遂將白樸姊弟送歸白華,使失散數年的父子得以團聚。父子相見,白華感到極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滿庭芳·示列子新》詞,表述當時的心情:“光祿他台,將軍樓閣,十年一夢中間。短衣匹馬,重見鎮州山。內翰當年醉墨,紗籠支高闊依然。今何日,燈前兒女,飄蕩喜生還”。他也十分感激元好問代為撫育兒女之恩,曾有詩謝之曰:“顧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窠兒。”
隨著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他對律賦之學頗為上進,很快即以能詩善賦而知名。其時,元好問為修撰金朝歷史書籍,也常出入大都,從而往來於真定,關心著他的學業,每至其家,都要指導他治學門徑,曾有詩誇讚白樸說:“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業。然而,蒙古統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平復,他對蒙古統治者充滿了厭惡的情緒,兵荒馬亂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滿目之嘆,更感到為統治者效勞的可悲。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亡國遺民自適,以詞賦為專門之業,用歌聲宣洩自己胸中的鬱積。
隨著年歲的增長,社會閱歷的擴大,白樸的學問更見長進。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白樸36歲。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考者,以聽擢用,時以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推薦白樸出仕,被他謝絕了。他既拂逆史天澤薦辟之意,自覺不便在真定久留,便於這年棄家南遊,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然而,眷妻戀子的情腸終不能割斷,他也經常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儘管如此,他還是要遠離那車馬紅塵之地。他先到漢口,再入九江,41歲時曾北返真定,路經汴京。此後,再度南下,往來於九江與洞庭之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來。這前後,可能因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為妻喪而回到過真定,逢著這個機會,又有人建議他去朝中做官,卻被他謝絕了。此後不久,他即返金陵。從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揚州一帶遊歷,直到81歲時,還重遊揚州。而後,他的行蹤就無從尋覓了。
白樸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間,但他卻並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為的荒涼境地。前後景象的對比,更激起他對蒙古統治者的怨恨。他以詩詞來宣洩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治者的罪惡行徑。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樸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華,卻被一掃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蕭條冷落,他不禁無限傷感地嘆息道:“纂罷不知人換世,兵余獨見川流血,嘆昔時歌舞岳陽樓,繁華歇”。至於金陵懷古,杭城“臨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諸作,”處處抒發遺民的心情,“傷時紀亂,盡見於字裡行間。”其感物傷情從筆下款款道出。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儘管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一部《天籟集》,可以說處處傾訴著他對愴涼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詞曲表達他的意志情懷外,還寫下了不少雜劇,為元代雜劇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華。
元代雜劇的創作中,白樸更具有重要的地位。歷來評論元代雜劇,都稱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為元雜劇四大家。據元人鐘嗣成《錄鬼簿》著錄,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唐明皇游月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崔護謁漿》、《高祖歸莊》、《鴛鴦間牆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江》。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鵰》殘折,共16本。現在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裴少俊牆頭馬上》三種,以及《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鵰》的殘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一書中。

白樸的劇作

題材多出歷史傳說,劇情多為才人韻事。現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寫得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鴛鴦間牆頭馬上》,描寫的是一個“志量過人”的女性李千金衝破名教,自擇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劇,寫得悲哀怛側,雄渾悲壯;後者是喜劇,寫得起伏跌宕,熱情奔放。這兩部作品,歷來被認為是愛情劇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對後代戲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我國戲曲史上,宋、金兩代已有了純粹演故事的戲曲,但沒有劇本流傳下來,我們無從說清楚這些戲曲的情況。元代的雜劇,在故事情節、人物塑造方面,都發展到相當嫻熟的地步,為我國的戲曲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保留下來的劇作中,可知其情節曲折,主題突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劇中人物,無論是因享樂而壞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嬌嬈之氣的楊貴妃,還是爽朗果敢的閨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個性,栩栩如生。以至於現在戲劇舞台上的唐明皇,還可見到白樸塑造的這一形象的遺風。
與關漢卿相比,白樸的生活圈子比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從社會下層提煉素材,寫出象關漢卿那感天動地的《竇娥冤》。然而,他善於利用歷史題材,敷演故事,因舊題,創新意,詞采優美,情意深切綿長,又是關漢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學史和戲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劇作的藝術成就,早已成為文學藝術上的重要研究課題。
白樸的詞作,在他生前就已編訂成集,名曰《天籟集》。到明代已經殘佚,字句脫誤。清朝中葉,朱彝尊、洪升始為整理刊行。全集收詞二百餘首,除了一些應酬贈答、歌樓妓席之作外,多為傷時感懷的作品。賴有這部作品,我們才可以了解白樸的生涯。他的詞作,承襲元好問長短句的格調,跌宕沉詳,天然古樸。

湯式《慶東原》

原文

故園一千里,孤帆數日程,倚逢窗自嘆飄泊命⑵。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鐘聲。一夜夢難成,三處愁相併⑶。

注釋

⑴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  ⑵飄泊:流離無定。
⑶三處愁相併:三處,指城頭,江心和山頂。鐘鼓之聲容易引起人們光陰蹉跎之感。浪聲容易使人聯想起險惡的仕途人間:“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賞析

此曲寫夜泊思鄉,抒發流離飄泊的失意悵惘之情。
遊子思鄉乃人之常情,古代交通不便,詠嘆鄉情的作品尤為多見。這首小令,將思鄉之情寫得纏綿悱惻, 嗚咽低回; 讀來令人哀愁如縷,一唱三嘆。“京口”即今江蘇省鎮江市,作者是浙江寧波人,故開頭兩個對句,言家鄉路途遙遠;強調“孤帆”,愈見羈旅之寂寞與孤獨。第三句寫作者倚船窗自嘆,悵然若失,鄉愁不絕,悲從中來。“漂泊”一語,與上文孤帆、下文夜深相呼應,愈見傷感。最終歸咎於“命”者,可見詩人無可奈何的情懷。寫到此處,愁懷本已無可復加,但作者筆鋒一轉,忽寫更鼓聲、波濤聲、晚鐘聲,既烘托出夜泊的環境,又使抽象的鄉愁有了具體的依託。睡眠,是人的一種重要的生理現象,然而心理活動過於劇烈,會使腦神經高度興奮,產生失眠。本來,鼓聲、浪聲、鐘聲日夜迴響,有節有序,對於正常人來說,就是一首輕柔悅耳的催眠曲。然而作者卻輾轉反側,難以成寐。“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鐘聲”攪得人不得安寧; 它們聲聲連線,此伏彼起,屢屢撥動思鄉的心弦。“三處愁相併”,混合成同一個旋律,編織成一首悲哀的鄉愁交響曲。
作品通過鼓聲、浪聲、鐘聲描寫心聲,手法新穎,氣氛濃烈。用因果倒置法,意蘊深永,發人遐想。

作者

湯式元末明初散曲家、戲劇家。字舜民,號菊莊。象山(今屬浙江)人。曾為本縣縣吏,不得志,落魄江湖。入明,流寓北方,明成祖朱棣在燕邸時,寵遇甚厚,永樂年間常得恩賞。 湯式的作品以曲錄史,思想內容豐厚,極大地開拓了散曲文學的題材範圍。他的散曲反映了朝代的更替和百姓的疾苦,進而總結歷史、感嘆人生;描述了元朝滅亡時候的衰殘景象,同時傳達出對新王朝的期盼;而他以散曲體裁表達悼念之情,開創悼亡散曲的肇端。
湯式是現今存曲最多、散曲題材很廣泛的一位由元到明的曲家,他的曲作創作技巧圓熟,藝術風格多樣,具有濃郁的曲味。湯式算得上是元散曲跨越時代的殿軍,可說得上是在明散曲這新舞台上走舊台步的揭幕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