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魁斜日青山圖

清李魁斜日青山圖

《清李魁斜日青山圖》是由清代畫家李魁創作的一幅中國畫,畫中遠處重巒疊嶂,雲山霧繞,忽明忽暗,若隱若現,加之飛瀑流泉,顯出磅礴氣勢。畫作現藏於廣州美術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李魁斜日青山圖
  • 作者:李魁
  • 創作年代:清代
  • 畫作類型:設色中國畫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343厘米,橫120厘米
  •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 現收藏地:廣州美術館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清李魁斜日青山圖》描繪了遠處重巒疊嶂,雲山霧繞,忽明忽暗,若隱若現,加之飛瀑流泉,更顯磅礴氣勢。淡淡的遠山、曲折的棧道,還有近處交織錯落的山石樹木以及淙淙流淌的山泉,無不在斜陽的映照之下,畫面營造出一種和諧恬靜的氛圍,令人神往。起伏的峰巒由低向高,層層推遠,其蜿蜒之勢如臥龍之脊,穿行於雲蒸霧繞之中。

作品賞析

在中國畫作品裡,畫家所描繪的並不是對真實自然的模仿,而是力求表現理想中的自然,就像這幅清代畫家李魁創作的《斜日青山圖》一樣,畫中作者自題詩句:“闕峙石樓連佛屋,長松環列盡虬枝。杖藜多是香山老,斜日青山共往時。”概括地道出了畫中那開闊的境景和清新昂然的意蘊。
筆意簡潔的山路,斷斷續續,漸次虛淡,終與畫中那浩瀚無垠的空間融為一體,很好地表現出青山幽深曲折的意境。畫中蒼松挺拔,林木茂盛,尤其是畫面近景的兩棵青松,它們深深地紮根於硬石之中,姿態虬盤曲折,如同兩條蟠龍一般,舞動著身軀,正欲沖天而上,其松葉像許多鋼針一般地攢在一起,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堅韌挺拔的品格。兩松相對而立,其對稱的姿態極似兩位相敬如賓的禮者。各處的細泉,相互交融匯集,聚於崖澗,順崖而下,形成“銀河落九天”之勢,直衝山谷。而雲霧的朦朧遮蔽了其流經之處,而在中景的山體中出現,並以飛瀑之勢徑直匯人江河,那湍湍江流的宏大之音與泉瀑轟轟的衝擊聲構成了完美的統一,為畫面平添了一種清脆爽朗之感。
清李魁斜日青山圖
山水相依,自然而和諧。人物的出現又為畫面構建出一種融洽和平的意境。人物姿態各異,近景松石下有四人,左面兩位分別為主僕二人,其主人與對面那人正拱手行禮,旁邊一人正伸手介紹,小書童抱琴隨後。大概此二人剛剛結識,正欲切磋琴技,其恭敬之態正與上述兩松之姿相互映襯。山路上、石橋上兩三人物清晰可見,他們或趕路前行,或欣賞飛瀑景致,都悠然自在、輕鬆閒適,顯現出身居“世外桃源”清淡恬靜的情趣。山中點綴之亭台樓閣在雲遮樹掩中隱約可見,安詳自然融合的氣氛,也表現出畫家對古代隱士悠遊山林、安寧生活的嚮往。
作品構圖完美別致,景物繁而不亂,層次井然,疏密有致。在經營布局上尤為講究,巧妙的安排不僅富有層次感而且活躍了畫面。尤其注重對比表現,黑白對比、疏密對比、動靜對比、虛實對比、遠近對比,比比皆是。在表現手法上,山石運用短皴層層皴寫,較好地表現出山石的質感。山的外形多為曲線,形態如雲,尤其是那隱約迷離、或濃或淡的筆墨使其更富蒼茫飄逸、圓潤秀媚之神。樹木的表現,豐富多樣,或勾或點或圈。人物形象雖小但形神兼備,用筆簡練,只通過輕勾淡抹的寥寥幾筆就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人物的情態。畫面設色雅麗,在豐富的墨韻變化中又施以淡赭及青綠二色,更映襯出其秀美的韻致。
畫中境景開闊,遠處雲山重疊,飛瀑流泉,氣勢磅礴。近處山石、樹木濃墨皴染,明暗對比強烈。遠近人物比例準確,共相呼應,神情自然,極富生活氣息。 自題:“闕峙石樓連佛屋,長松環列盡虬枝。杖藜多是香山老,斜日青山共口時。五口九兄大人正囑,同治己巳(1 869)夏月斗山老人李魁。”時年81歲,是作者晚年巨幅之作。

作者簡介

李魁(1788—1878),字斗山,南海(今廣州)人。善畫山水,取法石濤。從作品款署“同治己巳(公元1869年)夏月斗山老人李魁”上可知,此作為其晚年巨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