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玻璃器皿

明朝末年,英、法、荷蘭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商船來到中國的廣州、寧波、漳州、泉州等口岸,西方的玻璃器便也隨之傳入我國。同時西方傳教士們把他們各自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其中包括玻製造技術也帶到了中國,有的傳教士還直接參加了明政府欽天監的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朝玻璃器皿
  • 來源:外國傳道士
  • 年代:晚清明初
  • 生產部門玻璃
沿革,介紹,

沿革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內廷成立了玻璃廠,從屬於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專門為皇家製造各種玻璃器。

介紹

乾隆非常喜愛和重視西方的科技知識,一些身懷絕技的傳教士被納入到清廷,使他們所掌握的技能充分的發揮。這樣,西方玻璃技術就極大地推動了清朝玻璃業的發展。此時的玻璃品種更是較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豐富,有單色玻璃、套色玻璃、金星玻璃、磨花玻璃、攪胎玻璃、琺瑯彩玻璃、纏絲玻璃、刻花玻璃等等,僅玻璃顏色即達30種以上,製造工藝則有吹、拉、雕琢等多種技法。乾隆時期玻璃器的藝術風格與康熙朝截然不同,它一改康熙朝渾樸簡古的風格,轉為器形華麗、紋飾繁縟、雕刻精細的特色。
清朝玻璃器皿
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成立,清亡(1911)時止,在長達兩百多年中製造了大量中國古代玻璃器皿。西方傳教士汪執中、紀文等人都曾參與並指導內廷的玻璃生產。康熙時的玻璃器渾樸簡古,已能生產水晶玻璃、灑金藍玻璃和套色玻璃,今故宮博物院藏有1件帶“康熙御製”刻款的玻璃水丞。乾隆時的玻璃器型華麗,花紋精美,是清代玻璃生產的極盛時代。當時已能生產金星玻璃、纏絲玻璃和三、四種顏色的套色玻璃。裝飾技法多採用雕刻、描彩、泥金和琺瑯彩,代表性的作品有“古月軒”鼻煙壺、纏絲玻璃瓶等。嘉慶以後,清宮玻璃走向下坡路,器物顏色混濁,器型不正,雕刻粗糙,款識潦草。由於清宮玻璃器具有獨特的中國風格,工藝精美,所以深受各國人民的讚賞。歐洲和北美的一些大博物館都收藏有中國清代宮廷玻璃器,尤其是乾隆時期的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