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憶梁汾

《清平樂·憶梁汾》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將思念友人之情描述的如悲如初。下片則是沉思,依然飽含深怨,所描述到的景物也是帶上了感情色彩。全詞詞人運用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表現手法,表達了自己內心對友人的思念,也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哀怨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清平樂·憶梁汾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 作品出處:《納蘭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清平樂1·憶梁汾
才聽夜雨,便覺秋如許。繞砌蛩螿2人不語,有夢轉愁無據。
亂山千疊橫江,憶君游倦3何方。知否小窗紅燭。照人此夜淒涼。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後用作詞牌名。《宋史·樂志》入“大石調”,《金奩集》、《樂章集》併入“越調”。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2. 蛩螿(qióng jiāng):此處指蟋蟀。蛩,蟋蟀。 螿,蟬。
  3. 游倦:猶倦遊,謂仕宦不如意而飄泊潦倒。

白話譯文

剛剛聽到窗外的雨聲,就已感覺到秋意已濃。是那蟋蟀和寒蟬的悲鳴聲,讓人在夢裡產生無限哀怨的嗎?
亂山一片橫陳江上,你如今漂泊在哪裡呢?是否知道有人在小窗紅燭之下,因為思念你而備感淒涼?

創作背景

這首詞或當寫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秋。秋雨過後,小窗紅燭,聽蟋蟀聲起,涼意漸生,詞人不禁想起了他鄉的友人,於是詞人寫下了這首詞來懷念友人。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才聽夜雨,便覺秋如許。”才剛剛聽到窗外有雨聲,就已經感覺到濃濃的秋意了。身上的寒意大多是心裡的妻涼帶來的,身邊沒有知己,自然感覺到涼意。夜雨之中。更能聽到蟋蟀和寒蟬的悲鳴聲,秋意漸濃,蟋蟀和寒蟬也知道自己生命無多,故而叫聲悽厲。在夜色下,這更讓人產生無限的哀怨。
“繞砌蛋蟹人不語,有夢轉愁無據。”上片在淒淒切切的情愫中結束,納蘭將思念友人之心情描述得如悲如切,這首詞是思念友人,卻又好像是納蘭自悲自切的呢喃自語。
“ 亂山千迭橫江,憶君游倦何方。”眼前亂石堆砌,遠山橫陳江上,江水滔滔,滾滾東逝去。不知道友人而今漂游到了何方。杳無音信。只能靠著思念回憶過去美好的日子。納蘭與好友之間沒有聯繫,讓他內心充滿不安。
“知香小窗紅燭。照人此夜淒涼。”這是納蘭在反問友人的話,是否知道有人在思念你呢?是否會因為被思念而感到淒涼呢?友人自然是無法感受到納蘭千里外的思念的,但納蘭在此的疑問,可以看出納蘭的純真心性,這個才華橫溢的清初才子,其實只是一個渴望友誼與關愛的男子。
詞的初衷是思念友人,但當寫到最後,卻變成了納蘭自怨自艾的一首自哀詞。全詞詞人運用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表現手法,表達了自己內心對友人的思念,也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哀怨之情。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張秉戌《納蘭詞箋注》:“這是一首秋夜念友之作,抒發了作者對顧梁汾深切的懷念和深摯的友情。全篇亦情亦景,交織渾融。上片從窗外寫起,以實筆出之,由‘夜雨’和‘蛩螿’有聲而‘人不語’的秋聲秋意中,引來了對故人的懷念。過片虛寫,謂由於江山阻隔而與梁汾不得想見,遂點到‘憶君’之題旨。最後又以‘小窗紅燭’之眼前景收束,更加突出了‘此夜淒涼’的氛圍和心境。”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年),清朝詞人。初名成德,後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康熙十四年(1675年)舉進士,曾任康熙侍衛,深得寵幸。曾奉使塞外。善騎射,好讀書,愛賓客。詩文詞俱佳,以詞揚名。詞以五代北宋為宗,反對臨摹仿效,其顯著特點是風格與南唐李煜相近,最善小令。著有《通志堂集》《納蘭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