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銓選制度流變

清季銓選制度流變是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的一篇博士論文,作者張季,就讀於中山大學。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Transformation of the official selection system in late Qing dynasty
論文作者
張季著
導師
關曉紅指導
學科專業
中國近現代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山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政治制度 官制 清代
館藏號
D691.42
館藏目錄
2010\D691.42\7

內容簡介

銓選制度作為中國古代入仕人才的選拔機制,對於維繫王朝統治的正常運行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滿清入關後,在承襲明制的基礎上,建立起與其職官體系相適應的文、武官員銓選制度,保障了政令暢通與政局穩定。道光以降,面臨千古未有之變局,清廷開始被迫採取種種措施以應對,銓選制度隨之發生變革。其變化上承戊戌以來的變法思緒,下啟民國初年的文官制度,既反映了近代社會巨變下制度變遷的特殊性,又折射出西風東漸後觀念轉移對制度變革的影響,以及與相關制度及官制改革等多層面的互動關係。 時勢與社會變遷對人才類型的不同需求,從根本上導致了銓選制度的變革。鹹同之際,頻繁戰事與對外交涉,使原由文官正途出身的官員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各項能員借保舉、捐納等途徑晉身仕途,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當時銓選機制運轉不靈的弊端,也對正途造成了較大衝擊。光宣之交,新的國內外形勢及新政的推行,使各地對各類專門人才的需求日增,選材觀念的轉移推動了清廷取官重心發生改變,即由原文官多從科舉、武官自行伍,轉向近代學堂及遊學生。清廷開始實行學堂畢業和遊學生廷試授職,取士與取官出現合而為一的趨勢。1905年後,科舉雖廢,但由舉貢考職、考試優拔等晉身者依然眾多,加之通過捐納、保舉晉身者難以遏制,清季銓選途徑蕪雜不堪,形成多途並進、新舊雜糅的複雜態勢。由此導致候選官員隊伍畸形膨脹,銓法壅滯,難以施行。 職官體系與銓選制度相輔相成,一方的變化會隨之引起另一方的變更。成同之際,為及時處理各種政務、軍務,督撫及統兵大臣紛紛設立各局所,幕府因此出現職官化趨勢。督撫奏調、奏留辦事能員頻繁,且委署員缺多不拘例章,保舉、捐納的破格也進一步推動了督撫用人權的擴張,導致銓法的破壞。光宣之際,為適應新的形勢,清廷丌始了官制改革,試圖建立新的職官體系。因既往的銓選制度難以選拔現實所需人才,新設與改設各部院選材用人不拘舊章,大批奏調、奏留專門人才,委署員缺也不拘文法;與部院情況相似,各直省督撫在辦理學務、新軍、警務等新政事務中,局所設定不斷增加,選材用人也更加注重專門,奏調、奏留各類專業人才,補署員缺亦多違舊例。部院及各直省督撫選材用人方式的花樣百出、不循規制,很大程度上僭越了吏部及兵部的權力,在客觀上造成了與吏部、兵部(陸軍部)等銓選機構的權力爭奪;同時,各督撫與其他部院也因此而產生諸多人事紛爭。吏部及陸軍部——軍諮處(府)等雖經一再努力限制,試圖適應變化的時局,但無法遏制部院及督撫選材用人突破例章的趨勢,最終權力喪失、威權不再。此時清廷苦心造就的內外相維、大小相制的權力制衡體制已然演變為內外紛爭、大小爭強。 為疏通仕途、重建新的銓選制度,新政時期清廷開始取法西方,醞釀施行文官考試制度;並在內官改制初期先後設練兵處、裁撤兵部,成立陸軍部、海軍處(部)、軍諮處(府)等,試圖建立新的武官銓選體制。而於1911年5月宣布責任內閣成立時,進一步裁撤吏部,設立內閣敘官局,制定新的銓法。儘管辛亥革命中清朝的迅速覆亡,使得此前改革銓選的種種努力未及顯效,新的銓選制度尚未真正確立,但其間選材觀念的轉變、留學生畢業回國考試授職、學堂畢業生的實官獎勵、文官制度的醞釀及曲折反覆,以及直省與各部選材用人的嘗試,卻為民國初年銓選制度的建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與豐富的實踐經驗,成為近代政治制度變革中不可忽視的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