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竹雕“孟姜匜”銘文臂擱

清嘉慶竹雕“孟姜匜”銘文臂擱

臂擱長方形,覆瓦式,較寬大厚重,四角有四矮足。正面開橢圓形空間,內去地浮雕金文34字為飾。背面陰刻行書銘文二段,其一為:“摹薛尚功譜,周‘孟姜匜’銘三十四字,惟首一字不可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嘉慶竹雕“孟姜匜”銘文臂擱
  • 特點臂擱長方形,覆瓦式
  • 年代:清代嘉慶
  • 類別竹雕
基本信息,文物欣賞,文物釋文,明清竹雕,

基本信息

【名稱】清嘉慶竹雕“孟姜匜”銘文臂擱
【類別】竹雕
【年代】清代嘉慶
【文物原屬】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物欣賞

清嘉慶竹雕“孟姜匜”銘文臂擱 長:25.9cm,寬:9.8cm。
文云:‘□叔作朕子孟姜盥匜,其眉壽萬年永保其身,洍洍越越男女無謀,子子孫孫永保用之。’按是器‘匜’字從‘皿’,與‘杞公匜’相類,諒是同時之物,字畫古奧,詞義清雅,良可貴也。嘉慶丙寅秋日曼生陳洪壽鐫。”下刻“曼生”小印。又:“金石竹刻,古之君子誦讀之暇,聊以消遣,余讀書未違,酷好鐵筆,是銘曾三鐫矣,惟此完善,博古者定不以余言為河漢也。翌日曼生再記。”刻“曼生”印。鐫刻字型嚴整,筆畫圓潤,一筆不苟,如淬火而成,不失吉金趣味。

文物釋文

此器金文摹自宋薛尚功編撰《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卷十一,其後考釋綴語也本諸是書。 孟姜匜今已佚。據《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其釋文與薛氏有出入:“慶叔作媵子孟姜盥匜,其眉壽萬年永保其身,沱沱熙熙男女無期,子子孫孫永保用之。”
此器作於清嘉慶丙寅年(十一年,1806年),時代明確,更顯難得。清代金石學大盛,清後期碑、帖學之爭亦為學界焦點之一,影響所及,竹刻領域也多有純以文字書法為飾者,從這件臂擱上可窺當時風氣之一斑。

明清竹雕

早期的竹刻製品遺存很少,到今所見多為明清傳世品,一般渾厚古樸,構圖飽滿,布滿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線條剛勁有力,轉角出棱。朱鶴認為,如果不進行透雕和深刻就不算雕刻。品種以筆筒、香筒為主。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多樣,淺刻、淺浮雕、留青、圓雕等同時並行;品種擴大,除筆筒、香筒外、臂擱、竹根人物,動物與山石具備,製作精緻工整,細巧秀雅,而像張希黃的留青山水樓閣、鄧渭的淺刻小字行楷等都是個人風格特徵十分鮮明的作品。清代後期面目不暇接較為單一,用刀平淺,常作陰刻。
明清時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於生長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紋理結構細密,嫩老適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後,經打磨,其光潤,平整,不亞於平整的木紋。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現出竹的肌理,後期作品則精工細作,很少見到竹的粗糙肌理。
明清竹雕明清竹雕
明清時期的著名竹雕大師,基本上都沒有在作品上留名的 習慣,所以,有親筆提款的名家傳世之作很少。我們能見到的刻上大師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種情況:一是作者親筆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們後加款識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師傅的名號;四是完全造價的贗品。由於明清竹刻中鐫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鑑定的重要依據。因此,贗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識,是比較常見。一般來說,真款刻寫自然流暢,秀中有骨,剛而不板,無矯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風格。偽款則筆畫呆滯,下刀乏力,與原作者風格不符,有的雖形似卻無靈氣。
一般說,明代的竹雕表現出質拙渾樸的藝術風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時期的沉實幽雅;乾隆時期的絢麗富麗。到了清後期,作品的風格趨向平淺單一。但這只是從總體上看。明清時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藝術的一種體現,文人有著自己獨立的藝術特點。因此,竹雕鑑定中不能太絕對化。正確的方法是從總體上把握,具體鑑定時,則注意一般與個別兩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