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十大名臣家書

清代十大名臣家書

《清代十大名臣家書(套裝全10冊)》是紀曉嵐、曾國藩等十位名人寫給家人的信件,其內容包含做人、教子、讀書、養生、婚姻等十幾個方面,層層論述,縱橫捭闔,他站在道的高度,解答了人生方方面面的問題,其論述之精闢,讓人嘆為觀止。

基本介紹

  • 書名:清代十大名臣家書
  • 譯者:丘建紅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bkbkf60126
  • 作者:李金旺
  •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 頁數:2482頁
  • 開本:32
  • 品牌:外文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清代十大名臣家書(套裝全10冊)》的著者如紀曉嵐林則徐鄭板橋胡林翼曾國藩張之洞、彭玉麟、左宗棠、李鴻章和袁世凱,都是清代影響一個或數個時代的人物。但隨著時代流逝,我們對他們的了解或者限於文學或者限于軍事或者限於政治,離其真實面目越來越遠,對其所想所思越來越陌生。而在他們家書中,除了濃濃的親情,真真的話語,深深的智慧,實實在在的孝道傳承,就是他們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最真實的原始再現。在費孝通、季羨林、任繼愈、文懷沙等46位名人發出《搶救民間家書倡議書》後,國內首套從家庭、親情角度再現名人風采的《清代名人家書》橫空出世,為廣大讀者系統展示了真實的清代風雲人物所思所想以及其生活情趣。

作者簡介

李金旺,傳統文化學者,曾主編過《中華文化大講堂》《張居正講論語》等作品。

圖書目錄

《曾國藩小傳》 〇〇二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 〇〇五
致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 〇〇九
致諸弟(勸弟切勿恃才傲物) 〇一三
稟父母(做事當不苟不懈) 〇一七
致四弟(不宜露頭角於外) 〇二三
致九弟(勸宜息心忍耐) 〇二五
致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 〇二九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〇三三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〇三七
致四弟(必須加意保養) 〇四三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〇四五
致九弟、季弟(須戒傲惰二字) 〇四七
致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 〇五一
致諸弟(勸述孝悌之道) 〇五三
致諸弟(溫經更增長見識) 〇五九
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 〇六三
致諸弟(必須立志猛進) 〇六七
致諸弟(按月作文寄京) 〇七一
稟父母(述家和萬事興) 〇七五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 〇七九
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 〇八五
致諸弟(擬定於明年歸家探親) 〇九三
稟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狀) 〇九九
稟父母(籌劃歸還借款) 一〇五
稟父母(在外借債過年) 一一三
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諸弟以管家事) 一一七
致諸弟(帶歸度歲之資) 一二三
致九弟(述捐銀作祭費) 一二七
稟祖父母(請給族人以資助) 一三三
稟叔父(不辭勞苦料理朋友的喪事) 一三七
致諸弟(切勿占人便宜) 一四一
稟父母(具摺奏請日講) 一四五
致諸弟(具奏言兵餉事) 一四九
致九弟(暫緩祭祀望溪) 一五三
致四弟(述堅守作戰之困難) 一五七
致九弟(述兄弟同獲聖恩) 一六一
致九弟(述讓紀瑞承蔭) 一六三
致諸弟(述營中急需人才) 一六七
致諸弟(調彭雪琴來江) 一七三
致九弟(催周鳳山速來) 一七九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一八三
致九弟(愧對江西紳士) 一八七
致九弟(宜以求才為在事) 一九三
致九弟(述告辦事好手不多) 一九九
致沅弟(隨時推薦出色的人) 二〇三
致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 二〇七
致九弟(宜自修處求強) 二一二
致四弟(述養身有五事) 二一六
致九弟(萬望毋惱毋怒) 二二二
與紀澤兒(君子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 二二六
致諸弟(願以勞謙廉三字自惕) 二三二
致沅弟(先有豁達光明之識) 二四〇
致沅弟(樓高易倒、樹高易折) 二四四

《李鴻章小傳》 〇〇二
稟父母(告卻不義之財) 〇〇四
致三弟(讀經宜用耐字訣) 〇〇六
諭侄(請以發憤讀書為主) 〇〇八
稟姑母(談表弟妹求學事) 〇一〇
致弟(論習字之法) 〇一二
致瀚章兄(論讀書訣竅) 〇一四
致三弟(勸常閱韓愈《論佛骨表》) 〇一六
稟父(談《經史百家雜鈔》內容) 〇一八
致三弟(告已治癒終身之病) 〇二〇
諭侄(論讀書宜專) 〇二二
致弟(借論兄弟同心之益處) 〇二四
致弟(論為學之道) 〇二六
致瀚章兄(論歷代書法家) 〇二八
致昭慶弟(學書宜臨摹大家) 〇三一
致鶴章弟(論國小之道) 〇三三
致鶴章弟(詳論書法) 〇三五
諭文兒(論作文之法) 〇四二
諭玉侄(論古今中外五倫之異同) 〇四六
稟母(告抵京情形) 〇五一
稟母(告師事曾國藩事) 〇五三
稟母(告試後近況並呈補品) 〇五五
稟母(稟告秋闈榜上有名) 〇五七
致弟(告薦館何府等事) 〇五九
致瀚章兄(告近況) 〇六一
稟母(告得母手諭情形) 〇六三
致季弟(告梅花會等情形) 〇六五
稟母(稟告妹丈科場失意等事) 〇六七
稟母(告春闈名列編修) 〇六九
致四弟(論增學識須隨時隨事留心) 〇七一
諭玉侄(論身痛心志不能病) 〇七三
致瀚章兄(敬恕為立身之要) 〇七五
諭文兒(讀古文要一氣呵成) 〇七七
稟母(告上海軍情) 〇七九
致昭慶弟(告處死陳玉成事) 〇八二
稟母(告上海戰事) 〇八四
致昭慶弟(告金陵圍城戰況) 〇八六
稟母(告署理通商事務等事) 〇八九
致昭慶弟(告浙東勝況) 〇九一
致昭慶弟(告解常熟之圍) 〇九三
稟母(告雲貴總督潘鐸被殺之事) 〇九五
稟母(告攻克蘇州、殺降等事) 一〇一
致昭慶弟(告攻克鐘山天保城等) 一〇四
致昭慶弟(告克嘉興及程學啟戰死狀) 一〇六
致昭慶弟(告攻克常州等) 一〇八
稟母(告攻克金陵情形) 一一〇
稟母(告追殺福填情形) 一一五
致昭慶弟(告福建戰況) 一一七
稟母(告僧格林沁敗亡情形) 一一九
稟母(告已定剿捻格局) 一二三
致昭慶弟(告追剿汪海洋之情形) 一二七
稟母(告授欽差大臣之事) 一三〇
稟母(告敗捻軍戰況) 一三二
稟母(告官文被撤職等事) 一三四
致瀚章兄(告與捻軍戰於運河戰況) 一三六
致瀚章兄(擊敗捻軍情形) 一四〇
稟母(告剿滅東捻簡況) 一四三
稟母(告因西捻犯畿而奪職) 一四五
致瀚章兄(告剿捻不勝被交各部嚴議) 一四八
致瀚章兄、鶴章弟(告西捻被滅情形) 一五一
稟母(告督辦陝西援剿情形) 一五五
稟母(告天津教堂案情形) 一五八
稟母(告因馬案任直隸總督) 一六一
致鶴章弟(任直隸總督後情形) 一六三
致鶴章弟(告西線戰況) 一六五
致鶴章弟(哀悼曾國藩) 一六九
致鶴章弟(訂立《煙臺條約》情形) 一七三
稟母(告買斷鐵路情形) 一七八
諭文兒(談派人出洋學藝道理) 一八〇
致四弟(關於設外國言語文字學館之奏本) 一八五
致鶴章弟(關於周濟親族事) 一九五
致瀚章兄(告用年俸報恩等事) 一九九
致鶴章弟(調養要注意飲食起居) 二〇一
諭文兒(友朋須擇善而交) 二〇三
致四弟(養生禁忌十六條) 二〇六
予玉侄(運導按摩十二法) 二一三
致鶴章弟(養生之法) 二二〇
致瀚章兄(告治失眠及設外國言語文字學館等事) 二二六
致四弟(請佐母親料理家務) 二二九
諭文兒(求學須有恆心) 二三一
致鶴章弟(家務養生等事) 二三三
致鶴章弟(黎明即起為養生良法) 二三五
致昭慶弟(有關燒鍋的兩全之法) 二三七
致鶴章弟(三廳情形及請添其學額奏摺) 二三九

《左宗棠小傳》 〇〇二
與仲兄景喬丙申(告擬作皇輿圖事) 〇〇四
與周夫人丁酉(告淥江教學情形) 〇〇八
又丁酉(告克治粗駁氣質之意) 〇一〇
又丁酉(告得陶督部賞識事) 〇一二
又戊戌(告赴京之見聞) 〇一四
又戊戌(告又落榜擬長為農) 〇一六
又辛丑(告授徒衷心及快意之事) 〇一八
又辛丑(談論時事) 〇二〇
與仲兄景喬壬寅(感嘆時局擬歸田園) 〇二二
又壬寅(談論胡潤之之為人) 〇二四
與張玉夫甲辰(告為農且擬有所著述) 〇二六
又丙午(告為農桑之心得) 〇二八
又丙午(論耕且讀者之益處) 〇三〇
又丙午(讚嘆賀師) 〇三四
又丁未(談論長女婚事) 〇三六
與仲兄景喬戊申(論名將多文武兼備) 〇三八
又戊申(告大水為災擬籌賑濟) 〇四〇
與周夫人己酉(告預防疫氣古方) 〇四二
復胡潤之己酉(婉謝推薦) 〇四四
與陶少雲壬子(談徐帥用兵之失) 〇四八
與周夫人癸丑(告受重視之狀) 〇五〇
與陶少雲癸丑(告用兵退敵之狀) 〇五二
與周夫人甲寅(告靖港等戰情形) 〇五四
又甲寅(告無法隱退之由) 〇五六
與王璞山甲寅(告勿驕敵失機) 〇五八
又乙卯(告湘贛戰事堪憂) 〇六〇
與周夫人乙卯(告用人避親之意) 〇六四
與李希庵丙辰(論用人之道) 〇六六
與周夫人丁巳(告升遷之情) 〇六八
與王子壽己未(告被中傷後之想法) 〇七〇
與周夫人庚申(告沿途所見所思) 〇七二
與周夫人庚申(告欲親上戰場之念) 〇七四
與曾滌生庚申(獻偏師保越之計) 〇七六
又庚申(明己平吳之志) 〇七八
又辛酉(告軍中近況) 〇八〇
又辛酉(告近日悲感之情) 〇八二
與諸子書同治壬戌(諭己克己奉公之意) 〇八四
與仲兄景喬辛酉(贊王梅村) 〇八六
與孝威同治壬戌(諭知先世苦況) 〇八八
與諸子癸亥(諭知浙境民眾慘狀) 〇九〇
又癸亥(諭知受銀之用意) 〇九二
與徐樹人癸亥(論解散協從之利) 〇九四
又(諭知兵事不宜濫用) 〇九六
與周夫人甲子(告因顯貴而惶懼之意) 一〇〇
又乙丑(論治閩之要) 一〇二
與孝威乙丑(諭知歸耕之意) 一〇四
與仲兄景喬丙寅(論自造輪船之必需) 一〇六
又丙寅(論待洋人之禮) 一一〇
與王子壽丁卯(論塞上用兵之策) 一一二
與諸子丁卯(諭知辦義莊等事) 一一四
又丁卯(諭知當年被謗獲解之事) 一一六
與孝寬戊辰(誡勿沾名士氣) 一一八
與諸子己巳(諭知清澗兵變事) 一二〇
與劉壽卿己巳(傳授西進方略) 一二二
與諸子己巳(談劉壽卿其人) 一二四
與仲兄景喬己巳(談任事之難) 一二八
又己巳(談論洋炮) 一三〇
又(告為先師修墓之事) 一三二
與威寬勛同庚午(諭知悲痛心情) 一三四
與諸子庚午(諭知西事戰略) 一三六
與諸子庚午(諭為人不能避難就易) 一三八
又庚午(談勸捐之道) 一四一
與王子壽辛未(談近年之苦樂艱辛) 一四五
與仲兄景喬辛未(談西事結局及回教新舊之流變) 一四九
又辛未(談忠魂異象) 一五九
與諸子辛未(談對時論之看法) 一六一
又辛未(論屯田之必需) 一六三
與孝威辛未(諭己待曾國藩之真心) 一六五
與吳南屏辛未(論文無古今派別) 一六七
又壬申(再論文無古今派別) 一七一
與吳南屏、羅研生等壬申(論湘軍) 一七五
又癸酉(諭示己心) 一八一
與李仲雲甲戌(談家事) 一八三
與寬勛同甲戌(談關隴治法) 一八七
與譚文卿甲戌(談湖茶北售) 一八九
與孝寬甲戌(談孝威葬事等) 一九六
又甲戌(諭捐資修城事) 二〇〇
與張朗齋光緒乙亥(論兵屯策略) 二〇二
與諸子乙亥(論學與戰) 二〇八
與孝寬乙亥(告隴闈趣事) 二一〇
與孝寬丙子(告遣勛同返湘事) 二一二
與劉克庵丙子(談近來窘況) 二一四
與吳桐雲丙子(談借洋款) 二一六
與孝寬丙子(談帕夏等人) 二一八
又丙子(談喜得第五孫) 二二〇
又丙子(諭辭謝襄辦捐局事) 二二二
又丙子(述瘋勇之事) 二二四
又丙子(述于歸包運糧之無奈) 二二六
又丙子(談與西人論事之法) 二二八
又丙子(諭買壽藏等事) 二三〇
與李仲雲戊寅(論子弟謹厚為佳) 二三二
與孝寬戊寅(諭買田等事) 二三六
與孝寬己卯(述曾栗誠借錢事) 二三九
與陶少雲庚辰(諭子孫交友宜端等) 二四一
與寬勛同諸子庚辰(諭宜以耕讀為本) 二四五

《張之洞小傳》 〇〇二
致雙親書(報告應試) 〇〇四
致雙親書(謄寄試卷) 〇一〇
復雙親書(反對迎眷) 〇一四
復雙親書(迎眷來京) 〇二一
致雙親書(報告起居一) 〇二六
致雙親書(報告督學) 〇三一
致雙親書(報告喪偶) 〇三六
復雙親書(請弭訟案) 〇四一
復雙親書(送柩回里) 〇四七
復雙親書(報告赴豫) 〇五三
致雙親書(報告到任) 〇五七
復雙親書(感謝結訟) 〇六一
致雙親書(報告起居二) 〇六七
致雙親書(問候母疾一) 〇七四
復雙親書(問候母疾二) 〇七九
復雙親書(喜聞母愈) 〇八五
復雙親書(遣回佣人) 〇九一
致雙親書(寄回俸銀) 〇九七
致雙親書(問候起居一) 一〇五
復雙親書(說明贈物) 一一一
致雙親書(告赴光州) 一一六
復雙親書(問候父病一) 一二二
致雙親書(問候父病二) 一二八
復雙親書(問候父病三) 一三四
復雙親書(喜聞父愈) 一四〇
致雙親書(報告回省) 一四六
復雙親書(拒絕訂婚) 一五二
致雙親書(說明苦衷) 一五八
復雙親書(感謝拒婚) 一六四
復雙親書(討論行藏) 一七〇
致雙親書(報告赴彰) 一七七
復雙親書(報告返省) 一八三
致雙親書(報告狀況) 一八九
復雙親書(報告赴懷) 一九七
致雙親書(寄回紋銀) 二〇三
致雙親書(問候起居二) 二一〇
復雙親書(囑兒上學) 二一六
復雙親書(痛悼喪舅) 二二二
與兒子書(訓誡用功) 二二八
與兒子書(力誡妄交) 二三四
復兒子書(力誡節儉) 二四〇
與兒子書(寄示格言) 二四六

《紀曉嵐小傳》 〇〇二
與族侄貽孫(釋夜叉為動物並非鬼魅) 〇〇四
寄胞姊晰(規勸孝姑) 〇〇八
稟儀南叔(論乩仙靈異) 〇一二
稟母(問病) 〇一六
稟母(論病後服參) 〇二〇
寄晰姊(勸求孕不宜多服藥方) 〇二四
寄內子(募捐建築節孝祠) 〇二八
寄內子(擇異姓) 〇三二
寄內子(論侄女自縊反蒙不潔之名) 〇三六
訓大兒(訓誡擇交) 〇四〇
寄從兄晴湖(論家奴竊物) 〇四二
寄從兄晴湖(論祖產不宜變賣) 〇四六
稟儀南叔(報告漏言獲譴) 〇五二
再稟儀南叔(報告獲罪遣戍) 〇五六
寄內子(報告遣戍西行) 〇五九
寄兄晴湖(勸莫為人裁詞狀) 〇六四
稟儀南叔(報告移寓) 〇六八
寄從弟旭東(論戍地勝跡) 〇七四
與族侄貽孫(論行善可以避鬼祟) 〇七八
稟儀南叔(論服藥丸之害) 〇八二
寄內子(論兒女婚姻) 〇八六
寄內子(論花木變形無關休咎) 〇九〇
寄秀嵐弟(論漢儒、宋儒之學術得失相當) 〇九四
訓次兒(嘉許不畏鬼) 〇九八
寄族兄次辰(答問鬼壓人) 一〇二
寄秀嵐弟(解釋山精) 一〇六
寄從兄坦居(報告西戍近狀) 一〇八
寄內子(誡勿因病殺蛇) 一一三
寄內子(告知在軍機房赤膊險受處分) 一一五
與族侄貽孫(論十洲三、島崑崙瑤池皆非仙境) 一一九
寄弟秀嵐(送執照歸家) 一二三
寄從兄坦居(答問科場拜榜之誤解) 一二五
訓次兒(告誡勿於舊壁間擅辟窗欞) 一二九
寄秀嵐弟(為外甥乞題古鏡) 一三三
寄內子(論奇盜割耳給藥) 一三五
復族侄貽孫(論雅狐願虛媵高士) 一三九
寄內子(論對付僕役宜寬嚴得中) 一四三
訓三兒(誡勿弋禽獵獸殘殺生命) 一四八
寄弟秀嵐(賀得子並述什剎海轎役過鬼) 一五〇
寄內子(釋夢) 一五四
寄弟秀嵐(誡勿與匪徒結怨) 一五八
寄從弟次良(論別有寓意之艷體詩) 一六二
訓三兒(訓誡好射獵) 一六六
訓次兒(囑查被竊古硯) 一七〇
寄內子(誡勿購畢肖人形之木偶給兒童玩耍) 一七四
寄從兄旭升(論墓地風水) 一七六
寄族兄次辰(請轉勸同宗勿固爭嗣纏訟) 一八〇
寄內子(論禮曹旌表節烈不能自任搜羅) 一八五
訓次兒(不宜盛氣凌人) 一八九
寄族弟次良(嘉許成人之美) 一九一
寄從兄坦居(論食奇珍異味須有定分) 一九五
寄蘭妹(論醫治食滯簡便法) 一九七
寄弟秀嵐(遇水災宜急籌放賑並施藥防疫) 一九九
寄從兄旭升(論官吏尚廉潔而被惡聲) 二〇三
寄弟秀嵐(論書畫得失似有前定) 二〇五
寄族弟次良(規勸察吏須泯偏見) 二〇七
訓諸子(告誡勿持傲謾、勿尚奢華) 二一二
寄族侄起凡(勸勿為不道德之事) 二一六
寄內子(論借屍還魂) 二一八
寄從兄旭升(論修仙須先絕欲) 二二二
訓三兒(誡勿恃才做人) 二二六
諭次子(嘉媳純孝) 二三〇
寄琳妹(勸勿鞭棰婢女) 二三二
寄秀嵐弟(論交友宜尚古道) 二三八
訓三兒(誡勿日殺一雞) 二四二
與族侄貽孫(論神仙清淨與方士幻化之不同) 二四六

《鄭板橋小傳》 〇〇二
雍正十年杭州韜光庵中寄四弟墨(論為人即是為己) 〇〇四
焦山讀書寄四弟墨(笑談和尚與秀才) 〇〇八
儀真縣江村茶社寄舍弟(論為文境界) 〇一二
焦山別峰庵雨中無事書寄四弟墨(縱論燒書) 〇一八
焦山雙峰閣寄四弟墨(由孤墳而論及為人) 〇二五
焦山讀書復四弟墨(答覆焦山讀書之用意) 〇二八
焦山別峰庵復四弟墨(談如何作詩) 〇三三
儀真客邸復文弟(談歷代墨竹畫流派) 〇三八
再復文弟(論技藝不別雅俗及畫墨竹之法) 〇四三
儀真客舍寄內子(痛悼內弟) 〇五〇
淮安舟中寄四弟墨(剖己罵人之失) 〇五二
范縣署中寄四弟墨(囑賑濟親友) 〇五四
范縣署中寄四弟墨第二書(談購荒地築茅屋事) 〇五八
范縣署中寄四弟墨第三書(論讀書要有特識) 〇六二
范縣署中寄四弟墨第四書(論農夫與書生) 〇六九
范縣署中寄四弟墨第五書(論作詩命題之重要) 〇七六
范縣署中寄郝表弟(論墓地風水並談購墓地事) 〇八三
范縣署中寄郝表弟(談飲酒事) 〇八七
范縣署中寄四弟墨(告知近況) 〇九〇
范縣署中寄四弟墨(談改家宅風水事) 〇九四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第一書(論過目成誦之弊) 〇九八
濰縣署中與四弟墨第二書(論愛子之道) 一〇二
書後又一紙(論養鳥之道) 一〇六
書後又一紙(論堯舜) 一〇八
濰縣寄四弟墨第三書(談聘師教子事) 一一五
濰縣寄四弟墨第四書(論讀書) 一二一
濰縣署中與舍弟第墨五書(論寫文章及寫字作畫) 一二三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談改建家屋事) 一三〇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談自己也崇拜人) 一三五
答同年蔡希孟(談客籍考生事) 一三七
復同寅朱湘波(談己過及煩惱) 一四一
與同學徐宗於(談近況及辦民團事) 一四五
復同年孫幼竹(談儒者之通病) 一四九
濰縣署中復四弟墨(論文字之虛實) 一五三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談逃奴鄭遷事) 一六〇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推贊吉丈之詩) 一六四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告與人聯姻事) 一六六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告勿與聯名告官事) 一六八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談族弟爭田事) 一七三
又寄四弟墨(談購墓地事) 一七七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告遣妻兒歸里事) 一七九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談近況及陸親家被免職事) 一八三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談病情並托教子事) 一八九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談難以戒酒事) 一九三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賀弟生子並告饒嫂病情) 一九五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請弟決事並告捕匪) 一九八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告養生與為學之法) 二〇一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談聘教師事) 二〇五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請弟速探荷生學問) 二〇九
濰縣署中寄內子(談女兒婚禮事) 二一一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談聘師及嫁女事) 二一五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憫弟並告公事) 二一九
濰縣署中寄內子(敘飲食教子諸事) 二二五
濰縣署中諭麟兒(誡讀書須精、敘事須明) 二二九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告得教師善教之喜) 二三三
濰縣署中寄四弟墨(告招募巡勇事) 二三七
濰縣署中諭麟兒(誡善待鄰里、勤讀好書) 二四二
再諭麟兒(誡勿怨天尤人) 二四六

《彭玉麟小傳》 〇〇二
稟母(告與高明經論學事) 〇〇六
致蛟弟(述學詩法) 〇〇八
致蛟弟(論學書之法) 〇一〇
諭子(誡有恆) 〇一二
諭子(諭學宜刻苦) 〇一六
致弟(論義理之學與考據之學) 〇一八
諭玉孫(勸為學為通儒) 〇二二
諭玉孫(誡驕奢) 〇二四
諭玉孫(論為學之道) 〇二六
致弟(讀《漢書》法) 〇二八
致蛟弟(戒恃才傲物且囑求學有恆) 〇三〇
諭玉孫(告學詩之法) 〇三二
稟叔(告賑災事) 〇三四
稟叔(周濟窮親並辦國小事) 〇三六
稟叔(述不敢苟取) 〇四〇
致弟(述節用濟眾) 〇四二
稟叔(誡子驕縱及寄家用銀兩) 〇四六
稟五舅(饋贈銀兩並告近日軍容) 〇四八
致弟(告周恤鄉親) 〇五二
諭子(誡浮華逸樂) 〇五四
致弟(述藏書之難) 〇五六
諭玉孫(論貧賤不足羞、在立言立行) 〇五八
稟母(告習靜後之所得) 〇六〇
致弟(告篤實的好處) 〇六二
稟叔(告近日治軍之道) 〇六六
致弟(述進德修業之可貴) 〇六八
諭子(誡取人為善與人為善) 〇七二
致蛟弟(告治軍宜勤勞) 〇七四
諭子(誡長傲多言) 〇七六
致弟(告威信之宜立) 〇七八
諭子(示剛柔之道) 〇八〇
致弟(誡牢騷愁郁) 〇八二
致弟(勸平心養氣) 〇八四
致弟(論慎勤) 〇八六
諭玉孫(論字態攸關人之品德) 〇八八
諭玉孫(誡用苦功) 〇九〇
致弟(論豁達沖淡之益) 〇九二
諭玉孫(勸從靜字用工夫) 〇九四
諭釗侄(論交友) 〇九六
致弟(勸知足) 一〇〇
致弟(居官居家之應謹慎者) 一〇四
稟母(告歸家奉侍) 一〇六
稟叔(告為三舅謀得一事) 一〇八
稟叔(建祠興學) 一一〇
諭子(勸以習勤保家聲) 一一四
致弟(勸矜恤親友) 一一六
致弟(勸家居慎勿遠行) 一一八
諭子(誡過違教訓) 一二〇
致弟(說少年性情好動) 一二二
致弟(勸務本) 一二四
致弟(勖勉子侄輩勤敬) 一二六
諭子(誡惜名守朴) 一二八
致弟(辦嫁須豐儉得宜) 一三〇
致弟(述駕馭縉紳之道) 一三二
稟叔(告勤政愛民以自誓) 一三四
稟叔(常恐誅戮無辜慎重訊鞫) 一三六
致弟(述悍將驕卒之不易馴馭) 一三八
致弟(誡勿引用私人) 一四〇
致弟(告勿保舉太濫) 一四二
致弟(治軍當法立令行) 一四四
致弟(約法五章做官箴) 一四六
致弟(勸發賑須認真) 一四八
致弟(論治夷之道) 一五〇
致弟(論委員之道) 一五二
稟叔(請誡子勿入衙署請託) 一五四
稟叔(告做官之謹慎) 一五六
稟叔(述己之骨鯁處) 一五八
致弟(述治軍克敵之法) 一六〇
致弟(為官須得順信) 一六二
致弟(勸文官當亂世亦當講求將略) 一六四
致弟(述處高位之可懼) 一六六
致弟(以明強死忠自誓) 一六八
諭侄(誡出仕勿意氣用事) 一七〇
諭侄(居仕須時時惕於不勝不終) 一七二
稟叔(告訓練水師剿匪事) 一七四
稟叔(述破匪之難不敢懈怠) 一七六
致弟(再論敗跡事) 二〇六
致弟(述移師吳城整飭營規) 二一〇
致弟(告吳城獲勝事) 二一二
致弟(論危急時當靠自己) 二一四
致弟(述辭安徽巡撫事) 二一六
致弟(論殺賊務盡) 二一八
致弟(論行軍當禁騷擾) 二二〇
致弟(論奇正之師及繪圖備用) 二二二
致弟(述善用其才) 二二四
諭子(勸學曾湘帥之廉朴) 二二六
致弟(嘆進用人才之難) 二二八
致弟(述景仰諸人及辭官事) 二三〇
諭子(勿占人便宜而便宜人) 二三二
諭子(勿怙勢而殉利) 二三四
致弟(論刁民劣紳之可誅) 二三六
致弟(告不能行恕之愧) 二三八
致弟(論友人無後之痛) 二四〇
致弟(述養生之道) 二四二
致弟(述一生崇儉不貪之益) 二四四

《胡林翼小傳》 〇〇二
致墨溪公(論考試制度) 〇〇四
致墨溪公(稟告在京狀況) 〇〇七
致墨溪公(欽佩叔父懷抱) 〇一〇
致墨溪公(稟己病況等) 〇一二
致達澍叔(稟告黔省民風) 〇一六
致墨溪公(稟告黔境民情) 〇一八
致墨溪公(稟請緩婚期之故) 〇二〇
致墨溪公(告將返湘) 〇二二
致達源公(稟告在湘情況) 〇二四
致達源公(稟告自己身心狀況) 〇二六
致達源公(問返鄉之期) 〇二八
致達源公(稟告金陵情形) 〇三〇
致保弟、楓弟(談莫愁湖) 〇三四
致達源公(稟告近況) 〇三六
致保弟(談應重視身體鍛鍊) 〇三八
致楓弟(談應勤敏悅學) 〇四〇
致達源公(稟告江南旱情) 〇四二
致保弟、楓弟(談天道與人) 〇四四
致保弟、楓弟(論時藝之弊) 〇四六
致保弟(談讀史之法) 〇五一
致楓弟等(論士習與民風) 〇五三
致墨溪公(稟聞噩耗之狀) 〇五五
致達源公(稟告中舉) 〇五七
致墨溪公(告繼祖母病逝之狀) 〇五九
致達源公(稟告為國得士等狀) 〇六一
致墨溪公(稟告父喪) 〇六三
致楓弟等(痛陳喪父之情) 〇六五
致楓弟、敏弟、儀翼弟(告為官黔省之用心) 〇六七
致楓弟(談自己辦案之道) 〇七〇
致楓弟、敏弟(戒匆貪圖安逸) 〇七四
致楓弟、敏弟(述為人關說之弊) 〇七六
致楓弟(戒勿輕涉詞訟) 〇八〇
致楓弟(關於四姐夫家事) 〇八五
致楓弟(主事宜以儉字垂範) 〇八七
致楓弟(談一有趣之案) 〇八九
致儀弟(勸勿作棄世之想) 〇九三
致楓弟、敏弟(談貴州插花地之弊) 〇九五
致蕊軒叔(稟呈治瘧之法) 一〇四
致敏弟(贊成辦義學) 一〇六
致楓弟(談不姑息盜賊) 一〇八
致雄侄(過而能改前途無量) 一一二
致楓弟(官場辦事之道) 一一四
致楓弟(到鎮遠情形) 一一六
致楓弟等(感嘆人丁不旺) 一一九
致墨溪公(稟告鎮遠盜情) 一二一
致楓弟等(勸勿過分悲傷) 一二五
致楓弟等(治家求和不易) 一二八
致楓弟(勿輕易舉債) 一三一
致敏弟(黎平盜情) 一三五
致保弟(關於保甲團練之法) 一三七
致楓弟(談時下可慮十五事) 一四八
致楓弟(是非當返問於己) 一六五
致保弟、楓弟(告壇角、洪山戰況) 一六七
致保弟、楓弟(談武漢之重要) 一七四
致保弟、楓弟(時局艱危之狀) 一七九
致保弟(談撫敵之弊) 一八一
致保弟(皖事堪憂) 一八三
致保弟等(兵敗之後所思) 一八五
致保弟等(移風易俗教化為先) 一八七
致敏弟(論快樂) 一九〇
致保弟(思為太平幸民) 一九七
致保弟(擬迎奉母親) 一九九
致保翼弟(談漕弊情形) 二〇一
致楓翼弟(談嗣子) 二一〇
致敏弟(擇子勛為嗣之意) 二一四
致楓翼等弟(易人心須先養學識) 二一八
致楓弟(談軍情及擇婿) 二二四
致楓翼等弟(決戰前心態) 二二八
致叔華侄(論讀書與作文) 二三〇
致楓弟(告江南大營潰敗) 二三四
致楓弟等(談災情與時局) 二三八
致保弟(談減成收捐之法) 二四二
致保弟等(告時局身心兩危) 二四六

《袁世凱小傳》 〇〇二
與叔保恆書(告不再以文章博功名) 〇〇六
與叔保恆書(本國兵書無用擬窺西學) 〇一〇
與於夫人書(告京城被騙始末) 〇一四
與於夫人書(追書誡勿泄被騙事) 〇二二
與兄世勛書(告至京城後情形) 〇二六
與仲兄世敦書(勸勿過悲兼談母病) 〇三〇
與兄世敦、世廉、世勛書(告為督府幕賓情形) 〇三四
與於夫人書(詳告離開直督府情形) 〇三七
與兄世敦、世廉書(倡言大志) 〇四六
與張佩綸書(告縛送高麗大院君內情) 〇五〇
與於夫人書(談處理家事之道) 〇五四
與於夫人書(壽銀賑災積福延壽) 〇五八
與兄世勛書(告在韓鎮亂近況) 〇六一
與叔保恆書(告己衷心不貳之情) 〇六五
與張佩綸書(遭忌思謀內調) 〇七〇
與兄世勛書(告奉旨總理三韓事宜原委) 〇七四
與張佩綸書(感謝栽培之恩) 〇七九
與兄世勛書(告再為駐韓大臣後近狀) 〇八一
與於夫人書(囑辦恆叔靈柩返鄉之事) 〇八五
與徐菊人書(日軍占據三韓情形) 〇八九
與本生母書(告失韓後情形及神相語) 〇九四
與於夫人書(告與吳家定親情形) 〇九九
與兄世敦書(人參呈母並告見爵帥情形) 一〇三
與兄世敦、世廉書(告任北洋練兵大臣情形) 一〇七
與徐菊人書(勸改就武職) 一一二
與阮斗瞻書(有關妓女喜翠之事) 一一六
與於夫人書(拒姻及不能丁憂情形) 一二〇
示大兒書(告大喪悲痛之情) 一二四
與兄世勛書(述戊戌告密之苦衷) 一二六
與兄世廉書(談論感慨國事) 一三一
示大兒書(告治牙痛方並諭中文之重要) 一三八
與於夫人書(談教女之道) 一四二
與兄世勛書(述己任直督後的擔憂) 一四五
示次兒書(諭居家宜守父訓示) 一五〇
與於夫人書(告不接入京原由並薦健身食物) 一五四
與弟世彤書(述攬權之實情) 一五九
與弟世彤書(告辭職未準情形) 一六六
與兄世勛書(告立憲主張失敗情形) 一七〇
示次兒書(戒勿作乾祿之念) 一七四
與兄世廉書(告辭職情況並論人參) 一七八
與於夫人書(談論家事並述近況) 一八二
與於夫人書(述被訓斥跌傷及憂慮之情) 一八五
與弟世彤書(告帝、太后駕崩及擬辭職情形) 一八九
示次兒書(返鄉後勸子辭官) 一九三
與阮斗瞻書(談論時局) 一九七
與阮斗瞻書(武昌軍興不願再涉宦海) 二〇二
與徐菊人書(力陳不願再出山之理由) 二〇六
與弟世彤書(告出山應戰及為總理大臣情形) 二一〇
與弟世彤書(告組閣及被炸情形) 二一五
示次兒書(告清朝終結情形) 二二二
與弟世彤書(告任總統及組閣情形) 二二六
與黎宋卿書(述對抗民黨之策) 二三二
與弟世彤書(申述討伐民黨之理由) 二三八
與黎宋卿書(勸派人來京以備選舉總統) 二四二
與弟世彤書(申述改為帝制之理由) 二四六

序言

遊子像風箏,家書是一根長長的線,把浪子的心與家人緊密相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不論我們走到海角天涯,家書都讓我們與親人心貼心,情牽情,期盼和思念,激動和喜悅,痛苦和憂傷,苦澀和酸楚,家書記載著我們成長的軌跡,訴說著曾經發生的故事,寄託著你和曾經的夢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