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區政府

淮上區政府

淮上區成立於2004年3月,總面積245平方公里,轄4個鄉鎮、1個街道,總人口20.26萬人。淮上區政府全稱蚌埠市淮上區人民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蚌埠市淮上區級國家行政管理機關。淮上區成立於2004年3月,蚌埠市淮上區人民政府。機關駐地位於蚌埠市淮上大道淮上區行政辦公中心。東接五河、西壤懷遠、南毗淮河而北鄰固鎮,位於蚌埠市北部。轄小蚌埠鎮、沫河口鎮、吳小街鎮、曹老集鎮、梅橋鎮五個鄉鎮和淮濱街道辦事處,面積245平方公里,人口達到27萬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上區政府
  • 成立時間:2004年3月
  • 屬性:黨委和政府單位
地理介紹,地理人口,人文歷史,氣候特徵,交通位置,農業發展,發展目標,政府職能,行政分區,

地理介紹

淮上區政府照片淮上區政府照片
淮上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南鄰淮河,西接合(肥)徐(州)高速,北連南(京)洛(陽)高速,區境內101省道307省道206國道穿境而過。區境內規劃建設中的蚌埠北岸淮上碼頭,設有6-8個千噸級泊位,年貨物吞吐量可達120萬噸。這裡有優越的交通運輸網路,即將通行的京瀘高鐵半小時即可到達南京,1小時20分鐘即可到達上海,2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北京。便捷的區位優勢將促使蚌埠——淮上發展成為東南沿海的經濟技術與中西部地區的能源、原材料等優勢互補和傳接融合的“接力站” 。

地理人口

淮上區轄原郊區的小蚌埠鎮、吳小街鎮;原中市區的淮濱街道;原屬懷遠縣的梅橋鎮;原屬固鎮縣的曹老集鎮。區人民政府駐小蚌埠鎮。淮上區是2004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新區。全區總面積245平方公里,下轄4個鎮、1個淮濱社區,加上今年3月份區劃的沫河口鎮,目前全區共有5個鎮、2個社區,總面積412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人。

人文歷史

淮上區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淮河文化的發祥地,擁有中華文字起源的源頭之一——雙墩文化。區轄小蚌埠鎮雙墩村出土的雙墩遺址,距今已有7300多年,被列入2008年度中國10大考古新發現第一名。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佐證了淮河先民的燦爛文化,可與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相媲美。區境內還有叱吒三國的風雲人物曹操的遺蹟——曹操屯兵場、曹操點將台、三步兩橋、七十二井等名勝古蹟以及三汊河國家級自然濕地公園。
幾年來,區委、區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建設“工業大區,商貿大區”的發展目標,搶抓機遇,奮力拚搏,紮實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主要經濟指標三年翻一番、五年翻兩番,城市新中心初具雛形。201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12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7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8.37億元,實際引進市外資金49.28億元,規模企業發展到98家,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5518元,全區各項工作步入了全市先進行列。2010年被國家人口計生委授予“國家級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區”,成為皖北首家國家級先進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平安縣區”、“全省農村組織建設先進縣區”、“全省信訪工作優秀單位”等榮譽稱號;連續5年榮獲全市招商引資先進單位;連續4年榮獲全市全民創業先進單位;連續3年榮獲全市綜合目標考核優秀單位;連續2年榮獲金融生態良好縣區等榮譽稱號。

氣候特徵

淮上區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由於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帶,所以兼有南方和北方的氣候特點。全區四季分明,季風顯著,氣候溫和濕潤,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光、熱、水等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但因處在中緯度,冷暖風團活動交鋒頻繁,且變化大,加上隆雨集中,常有旱、澇災害發生,對農業生產有一定影響。年平均氣溫攝氏15度,最低氣溫攝氏零下19.4度(1969年2月5日),最高氣溫攝氏41.3度(1959年8月21日).年平均無霜期為216.8天.太陽輻射總量為119.1卡/平方厘米,夏熱多雨,秋旱少雨,冬寒晴燥,氣溫自北向南遞增,常年乾燥度為1.05.暴雨天氣系統主要受渦切變和颱風影響,大多出現6至9月份,期間約占全年的60%至80%,隆雨量年際變化大,年平均隆雨量為837.8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565毫米(1956年),最小年降雨量為376毫米(1922年).汛期暴雨集中,成災暴雨多發生在7至8月份.降雨年際、年內分配不均,是造成本區窪地洪澇災害頻繁的主要原因。
四季分明
春季:約始於3月26日,止於5月20日,歷時56天。這是風向轉換交替的季節,西北風隨著大陸增溫,蒙古高壓勢力減弱而衰退,天氣忽冷忽暖,常有寒潮、大風、晚霜凍、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出現。
夏季:約始於5月21日,止於9月20日,歷時123天。常受到東南海洋暖濕氣流影響,多刮東南風、南風,炎熱、潮濕、多雨,暴雨中伴有雷電,雨量集中,淮河、北淝河水位陡漲,易造成洪澇災害。入伏後,日照足,地面蒸發量大,時有伏旱出現。
秋季:約始於9月21日,止於11月15日,歷時56天。太平洋副熱帶暖高壓勢力逐漸減退,北方冷高壓勢力增強南下,氣溫日漸降低,常有秋高氣爽天氣。但異常年份也出現夾秋旱或陰雨邊綿天氣,形成漬澇。
冬季:約始於11月16日,止於次年3月25日,歷時130天或者131天。主要受西伯利亞冷高莊控制,多西北風,寒冷乾燥,雨雪稀少,偶爾寒潮南下侵襲,氣溫驟降,伴有雨雪,常有12月至次年2月間造成災害。

交通位置

淮上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南鄰淮河,西接合(肥)徐(州)高速,北連南(京)洛(陽)高速,區境內101省道307省道206國道穿境而過。區境內規劃建設中的蚌埠北岸淮上碼頭,設有6-8個千噸級泊位,年貨物吞吐量可達120萬噸。這裡有優越的交通運輸網路,即將通行的京瀘高鐵半小時即可到達南京,1小時20分鐘即可到達上海,2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北京。便捷的區位優勢將促使蚌埠——淮上發展成為東南沿海的經濟技術與中西部地區的能源、原材料等優勢互補和傳接融合的“接力站” 。
發展動態
工業園區經濟總量不斷壯大。截至2010年底,累計入駐企業124家,其中投產企業79家,規模以上企業58家,園區企業實現產值38.3億元,同比增長50%,占工業總產值的51.1%,形成了機械製造和汽車配件、環保設備、紡織服裝等三大主導產業。惠利公司、瑞豐製衣和城市藥業等企業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
蚌埠工業園蚌埠工業園
商貿物流園區發展步伐加快。截至2010年底,累計入駐項目16個,當年完成投資7.01億元。農資機電大市場項目進展順利,海通醫藥物流中心、皖北鋼材市場、海吉星農產品物流園等大市場項目相繼開工。園區市場交易活躍,全年實現交易額達30億元,同比增長50%。帶動周邊就業人數達2500餘人,蚌埠第三大商圈初具規模,輻射集聚能力明顯增強。
農村經濟持續增長。2010年,糧食作物總產達9.24萬噸,同比增長1.4%,連續七年創歷史新高。蔬菜、養殖、良種繁育、花卉苗木四大主導產業規模、檔次不斷提升。新增蔬菜標準化棚室面積4000畝,新增蓮藕種植面積1150畝。新增標準化養殖小區13個,全區標準化養殖小區發展到86家。農民合作社發展到34個,全區50%以上農戶加入合作組織。大力實施“農民人均收入超萬元村”工程,繼梅橋鄉裔灣村之後,小蚌埠鎮盧小廟村、梅橋鄉淮豐村同時成為農民人均收入超萬元村。
城鄉面貌不斷改善。按照“一河五個功能分區”的發展規劃,紮實推進城市規劃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在2009年建設的解放北路、朝陽北路、淮上大道拓寬、雙墩路等道排工程及八大集、山香路等18條鄉村道路的基礎上,2010年投資9.78億元開工建設18條道路及89.6萬平方米廉租房和安置房。目前,全區共建成9個農民新村,安置民眾達5700多戶。全區“四縱五橫”交通路網骨幹框架基本形成,51個行政村全面實現“村村通”。
房地產項目快速推進,金地苑小區、麗景天成商住小區一、二期、荷花園一期安置房等小區建成入住,陶然北岸、麗景天成三期等商住小區和荷花園配套廉租房、桃花園二期、荷花園二期等20萬平米的安置房開工建設。城市管理進一步加強,城市面貌快速提升。
社會事業統籌發展。28項民生工程全面完成,2010年,累計投入資金4.3億元,同比增長887%。教育、衛生、 文化、民政等工作均取得全面進步。
2011年,是淮上區城市大建設的攻堅年,也是淮上區立足新起點、搶抓新機遇、升級提速打造“跨河發展新城區、城市功能拓展區、重點產業承載區、城鄉一體示範區”的跨越發展起始年。“萬里揚帆風正勁,繼往開來譜新篇”。淮上區“十二五”大幕已全面拉開,宏偉藍圖已繪就,淮上區委、區政府有能力、有信心把美好的前景變為現實,實現淮上新的跨越。

農業發展

梅橋鎮蔬菜產業園
梅橋鎮蔬菜產業園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梅橋鎮,通過對田塊、灌溉、排水、道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高了農田灌排條件,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
區政府高度重視梅橋蔬菜產業園建設工作,園區建設按照一流的規劃、一流的技術、一流的機制、一流的模式、一流的效益原則,使農業產業和城鎮建設、美好鄉村建設有機結合,依託大公司,帶動種植大戶,大力發展“三生農業”,把園區建設成為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的農業科技創新、新技術示範推廣、標準化生產基地要求,委託農業部規劃設計院完成規劃設計,成立了蔬菜園區管理委員會全面負責園區建設工作。完成大慶北路和東西向主幹路網規劃設計,大慶北路已開始建設,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年內完成施工建設。完成淮上區梅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梅橋鎮朱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梅胡路項目和湖灘排灌站等項目申報工作,涉及資金7000多萬元。目前,園區完成土地流轉4800畝,建成標準化大棚3750畝。
泡沫箱生產基地
泡沫箱用於食品、飲料、淨菜、海鮮、奶製品、黃油、 朱古力、生物製劑、疫苗、化工原料等一切需要低溫冷藏運輸的產品。配合冰袋使用可冷藏運輸各種生物冷凍試劑,錫膏禽藥、藥品、血漿、疫苗、水產、家禽、觀賞魚及外貿保鮮食品的長距離冷藏運輸。
在全縣新農村轟轟烈烈建設中,淝北村在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並取得實效。“五化”工程硬化路面10000餘平方米使得村中道路全面硬化。
北劉村提供一切優惠條件和便利措施,以優質服務的環境和誠實守信態度來贏得客商,並將不斷最佳化招商環境。

發展目標

到2017年,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較快發展,基本實現全區各級各類學校寬頻網路全覆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教研有機融合,可持續發展機制不斷完善,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更加多樣化、人性化。到2020年,全區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形成,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人人享有,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育信息化人才隊伍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推進保障機制健全完善,全區基本實現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信息化。

政府職能

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人民政府是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是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的國家行政機關,對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人民代表大會和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負責並報告工作,在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人民代表大會閉幕期間,對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一)負責區政府會議的準備工作,協助市政府領導做好會議決定事項的實施。
(二)協助區政府領導審核或組織起草以區政府、區政府辦公室名義發布的檔案。
(三)研究區政府各部門和各縣、區政府請示市政府的問題,提出審核意見,報市政府領導審定。
(四)根據區政府領導的指示,組織協調各部門、各縣、區的工作,對有爭議的問題提出處理意見,報市政府領導決定。
(五)協助區政府領導處理需要由市政府直接處理的重要問題、突發事件。
(六)圍繞中心工作組織調查研究,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承擔有關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研究,調查反映民眾關注的改革熱點、難點問題,提出建議。
(七)負責全區政府工作信息的采編和分析;負責全市政府系統信息網路的規劃和指導工作。
(八)督促檢查區政府各部門、各鎮、鄉人民政府對上級檔案、會議決定事項及市政府領導批示的執行落實情況,並及時反饋。負責辦理市政府工作範圍內的人大、政協的建議和提案工作。
(九)負責全區政府系統目標管理工作。
(十)負責區政府法制工作。
(十一)負責區政府公眾網站的建設與管理工作;負責指導全市政府系統電子政務建設工作。
(十二)負責區政府文電收發、運轉、印製工作;指導市政府各部門、各縣、區的文秘工作。
(十三)負責區政府值班及市長熱線工作,及時向市政府領導同志報告重要情況,處理人民民眾通過市長熱線反映的有關問題。
(十四)做好行政事務、安全保衛和民眾來信來訪工作。
(十五)承辦區政府領導同志交辦的其他事項。

行政分區

一、將蚌埠市東市區更名為龍子湖區, 中市區更名為蚌山區,西市區更名為禹會區,郊區更名為淮上K;調整蚌埠市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的行政區劃。市人民政府駐蚌山區東海大道。
二、龍子湖區轄原東市區的東風、治淮、東升、解放和曹山5個街道;原中市區的延安街道;原郊區的李樓鄉、長淮衛鎮,雪華鄉的曹彭、仇崗、孫郢、山南4個村。人民政府駐解放路。
三、蚌山區轄原中市區的天橋、青年、緯二路、勝利和黃莊5個街道;原東市區的宏業村、龍湖新村2個街道及煙墩村;原西市區朝陽街道的新建、東方紅2個居委會,釣魚台街道的友誼、雅郢2個居委會和施徐村;原郊區的燕山鄉,雪華鄉的邱橋、紀郭、沈圩3個村,長青鄉的陶店、金圩2個村,秦集鎮的仲集村。區人民政府駐南山路。
四、禹會區轄原西市區的大慶、張公山、緯四3個街道,朝陽街道的紅旗里、平安里、新風、創新、新村5個居委會,釣魚台街道的繼紅、釣魚台、安平、燕山路、迎河橋5個居委會;原郊區長青鄉的許莊、九龍、山香、黃山、王崗、石巷6個村,秦集鎮的秦集、九塘、河北、東周、姜顧、花郢、西朱、禹會、大徐、高埂、前郢、馮東、馮西、宗窪、草寺、大孔、老貫徐、三尖塘、彭巷、仁和、棗林、周蔡、杭劉、廣德24個村。區人民政府駐紅旗一路。
五、淮上區轄原郊區的小蚌埠鎮、吳小街鎮;原中市區的淮濱街道;原屬懷遠縣的梅橋鄉;原屬固鎮縣的曹老集鎮。區人民政府駐小蚌埠鎮。
上述行政區劃調整涉及的各類機構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設定,不增加機構編制,所需經費由你市自行解決。行政區劃調整涉及的行政區域界線,要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勘定。要深入細緻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精心組織實施,確保調整過程平穩順利,達到促進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