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出土銅禁

淅川出土銅禁

又名雲紋銅禁,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2號楚墓中出土了這件銅禁。器身為長方形,通高28.8厘米,通長131厘米,通寬67.6厘米,重94.2公斤。銅禁整體由三層粗細不同的銅梗相互套結,纖細精緻,似焊無焊縫,似鉚無鉚痕。通體鏤空透雕雲紋。雲紋銅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也是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基本介紹

概述,銅禁,

概述

淅川出土銅禁
春秋中期。通高28.8厘米器身長103厘米,寬46厘米。禁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雲紋,十二隻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隻蹲于禁下為足。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其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禁上面正中是一長方形平台,為放置器皿用的。禁身四周攀附有12個銅怪獸。怪獸有角,張口伸舌,凹腰,獸面狀,尾上卷,前爪攀附禁沿,後爪緊抓禁外壁,似欲吞飲禁上的美酒。禁下附虎足10個,虎昂首挺胸,凹腰揚尾,虎尾作管狀與禁下鉚釘相接以承托禁身。整個器物造型莊重而製作精美,實為一罕見的珍品。五層鏤空透雕的巧妙構思和精湛的鑄造工藝,實非一般鑄造方法所能鑄成。據專家研究認為,它很可能是採用失蠟法鑄造。
雲紋銅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也是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淅川縣下寺2號楚墓(子庚墓)。現藏河南博物院。通高28.8厘米,長103厘米,寬46厘米。春秋時期器物。

銅禁

我國古代青銅器中有一種稱“禁”的案形器,是周代貴族在祭祀或宴餉時置放酒器的用具。東漢鄭玄在為《儀禮·士冠禮》作注時說:“禁,承尊之器也,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就是警戒飲酒者的意思。這其中還有一段歷史緣由。
文獻記載,商人嗜酒成風,到商紂王時期達到頂峰。紂王在國都附近的朝歌(今河南淇縣)修建了離宮別館,又作“酒池肉林”,日夜和他寵愛的妃子妲己以及一些貴族幸臣們酗酒玩樂。荒淫無度的侈糜生活導致了牧野之戰的徹底失敗,商王朝被崛起於西北地區的周武王所滅。西周建國後,總結前朝的經驗教訓,認為商亡國的原因之一就是商人嗜酒酗酒。西周王朝為維護其長期統治,堅決禁止周人酗酒。酒要飲,又不能失度,所以,就把這種盛放酒器的案形器叫做“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