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惠渠灌區

涇惠渠灌區

從陝西省涇陽縣涇河仲山口引水的自流灌溉工程。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中部。灌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蔬菜為主,複種指數1.85以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涇惠渠灌區
  • 外文名: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area
  • 地理位置:陝西省涇陽縣涇河
  • 作物:小麥、玉米、棉花
  • 複種指數:1.85以上
沿革,現狀,全灌區系統,管理經營,

沿革

引涇灌溉始於公元前 246年戰國時代秦修建的鄭國渠,當時引洪灌溉4萬頃(折今約1155萬畝)。漢代在同一峽谷修白渠,宋代修豐利渠,元代修王御史渠,明代修廣惠渠。清代引涇困難,只能從峽谷引山澗泉水,名龍洞渠,清末灌溉面積僅兩萬畝。這些灌區均為鄭國渠的繼續。歷代引水口遺蹟至今尚存。20世紀20年代末關中大旱後,由水利專家李儀祉主持,套用現代科學技術興建了涇惠渠灌溉工程。當時計畫灌溉面積64萬畝,到1949年實灌50萬畝。

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擴建、改建了渠首工程和灌排渠系;改善了田間工程,實現了渠、路、溝、井、電、林六結合的方田布局。渠首引水能力由16m/s增加到50m/s,80年代末灌溉面積達135萬畝。灌區由單一水源的渠道灌溉,發展為渠井結合的多水源灌溉系統。灌區實行計畫用水,推廣先進灌水技術,並開展科學試驗,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農業增產效益顯著。與20世紀50年代初相比,1982年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已由0.40提高到0.55;灌區糧食單產由130kg/畝提高到579kg/畝。

全灌區系統

以涇惠渠為中心,西接寶雞峽、羊毛灣、馮家山等灌區,東連東方紅、洛惠渠和東雷揚黃等灌區,在西起寶雞、東迄黃河的幾百里渭北高原上,形成了一個河渠成網、引蓄提相結合、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利用、罐地近67萬公頃的大型灌溉系統,把一個歷史上乾旱地產的黃土高原變成了陝西省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管理經營

灌區實行專業管理與民眾管理相結合,貫徹以渠養渠方針,加強維修養護,保持工程完好狀態,合理徵收水費,全面推行按方收費,以量計征的辦法,並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目前灌區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灌水技術有待進一步改進。灌溉水源有時不足。今後需要進一步進行灌區技術改造,加強工程維修養護,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系統總結合理利用涇河水沙資源及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的經驗,適當灌溉更多的土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