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講人生·非常金剛經

海雲繼夢講人生·非常金剛經

活在無懼的生命里

要懂《心經》,先懂《金剛經》。

這是一代高僧華嚴宗第四十二世傳承人海雲繼夢法師對金剛經實修實證的感悟,作者在書中強調修行需要的不是概念,也非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直觀體驗和生命感受,畫餅好看不能充飢,所以修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把經文中的義理真真切切地灌注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基本介紹

  • 書名:海雲繼夢講人生 非常金剛經
  • 作者:(中國台灣)海雲繼夢法師
  • ISBN:978-7-5443-3131-9
  • 類別:傳統文化 佛學
  • 頁數:403
  • 定價:58
  •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7-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這是一代高僧對金剛經實修實證的感悟,作者在書中強調修行需要的不是概念,也非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直觀體驗和生命感受,畫餅好看不能充飢,所以修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把經文中的義理真真切切地灌注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作者簡介

海雲繼夢法師,1951年出生於台灣省宜蘭縣,俗姓陳,名鶴山。法名昌一,號繼夢。矢志宏揚華嚴精神,故取“海雲”以為自勉。
海雲繼夢講人生·非常金剛經

目錄

總序 解空叢書是“實踐學”的代表作
前言 證得般若空性只是起步
學佛人證得“般若空性”就可算是開悟、了生死,免除輪迴了。但佛法至此只能算是“起步”,“轉凡成聖”後一樣得在人間行事,然作為已大不相同……
第一部分
法會因由分第一
第一章 活在無懼的生命里
空性,一旦得證,並非會飛天鑽地,而是對生命體認、了解後,智慧充盈,不再有恐懼。人生過程中,經常遲遲無法決斷,“試試看”,這表示你沒信心,不了解真實的狀況……
善現啟請分第二
第二章 自性會教你怎么走!
“如來”就是自性!人一旦有所覺醒,自性會自己去找尋,會培養出善根,它自然會教導你該怎么走、怎么做,於是你會全方位地轉變,這叫“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護念這種覺醒的人。
第三章 覺醒!學佛最大、最重要的福報
沒修行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在造業或造福,所以會六道輪迴。若能覺醒,則一定往人天道或出三界的方向。真正的覺醒,是這輩子,同時也是過去、未來學佛最大、最重要的福報。
大乘正宗分第三
第四章 放下──生處轉熟──安住
既已覺醒,覺今是而昨非,那就要放下,放在對的這邊就好。問題是,不對的那邊你比較熟,你常常被它拉回去,如何讓生處轉熟,而且安住,不再被牽引回去,便是修行重點。
第五章 影子太多,迷惑顛倒!
“頭腦”里不可能有實相,只有影子,都是一堆符號、記憶,那都是假的!《金剛經》說不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就是影子。人為何迷惑顛倒?就是影子太多!
妙行無住分第四
第六章 參透經典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
書本里的稱為知識,其特色就是“直說”,但經文講的是“生命”,它不直接說,當然也無法直接說。因此,若無法參透經典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會看不懂它在講什麼。
第七章 動機純正就能放下!
很多同修會把家裡的寶貝拿來布施、義賣,這是一種不住相的“表相”,充其量只是很好的善事而已。其關鍵在於布施當下的動機如何,動機純正清淨,就能看破、放下。
如理實現分第五
第八章 以身相見如來?由相入體!
世尊為何問:“可以身相或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呢?”“如來”本身即是“自性”。自性,“自性乃無形無相”,這樣解釋就不對了。它無形無相,而是“本體”,本體雖無法捉摸,然本體顯相後,仍舊可以看得到。
正信希有分第六
第九章 先接受,再深參!
你現在並非真的了解,只是接受,然後形塑自己的想法,這既非須菩提,也非世尊的想法……你接受後把疑情帶著,慢慢地深參,總有一天,你會有驚天動地的開悟。
第十章 檢視內心學佛的動機
常有人講:“修了那么久怎么還這樣?”因為沒有正信!很多人一窩蜂跟進佛門,發心和動機未必純正,各位現在檢視一下內心,看看是否真正為了“了生死,出三界”而來。
第十一章 如何不被境轉?
當“息、念、身”三位一體時,是否一切唯心造?息是客觀存在,心念是主宰,色身則是運用的媒介。操縱主動權的是這個心,但心被無明蓋住了,不會起作用,因此受著順、逆境而喜怒哀樂於其中。佛為何不被境轉?因為他息、念、身一體……“一切唯心造”。
第十二章 怎么踏實修,便怎么風光成就
若淨是坐在那兒想:“哪天我開悟了,就……”不可能!修行只有死功夫,第一階段功夫踏實了,才能持續下去。否則最後就魚目混珠。修行啊,怎么踏實修,便怎么風光成就。
無得無說分第七
第十三章 高峰成高原──停在那個境界上
佛陀到達那個境界,是永遠就存在那裡,不會消失。我們也經驗過,但曙光乍現就不見了。修行就是要一直“停”在那個境界上,讓“高峰”變成“高原”。所謂“停”,並非要你高高在上不下來,而是碰到任何境界都可以“轉”到這美麗的境界上來。
第十四章 有為、無為的關鍵,抓到了嗎?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是很重要的關鍵。無為法是“本體”,有為法則是本體顯現出來的“相”及作用,賢聖即是抓到了無為法的本體,因此對於法的認知和作用與我們不同。
第二部分
依法出生分第八
第一章 全是大腦的禍?
以前我們到河裡去玩,起來時會發現褲子裡怎么有東西?一看,“哎喲!一尾毛蟹啦!”現在即使在河裡泡上十天半個月,一條魚也不會瞧見;稻田裡本來有蚯蚓、嘟嘟娘仔、青蛙……現在全都被農藥殺死了。為什麼?整個環境和生態,全都在我們大腦單一思維的運作下,被破壞殆盡了。
一相無相分第九
第二章 你上道嗎?
我們說這個人太不上道了,即是說他在菩提道上根本尚未進入狀況,也就是不入流。因為只要一入流,到人天七次往返,就證阿羅漢了,那種不用修自己就會的,其實是已經上道了嘛!就像車子上了高速公路一樣,一上道就不後退了,一入流你就不會後退了。
第三章 修行!先找到正確的起跑點
在菩提道上只要確認方法正確,接下來一直做就對了,不要老是想,現在到了哪裡?問那么多幹嗎?只要方法正確就一直做,即使證阿羅漢,方法還是得持續啊!成佛了,依舊不離此法,行菩薩道是永無止境的!菩薩道就是永遠永遠地走下去……
莊嚴淨土分第十
第四章 覺悟者說,即是佛說?
經,是不是由悉達多太子所講的,事實上是有區別的,但這並不是很重要,為什麼呢?其中有兩層重要的意義:第一,所謂佛乃指覺悟者,所以“佛說”乃指“覺悟者”說,這個覺悟者不一定就是悉達多太子,要記得這一點。第二,只要符合佛陀的根本教義,通通叫做佛法……
第五章 識透,能重組因緣
這輩子富有也是因緣合和,能識透這一點才有可能因緣重組。一旦執著,就不可能重組,因而業隨身了。譬如九二一賑災,懂得因緣重組的人,會把財富轉出去,幫助災民重建家園,這不是很有意義嗎?那個意義就是功德啊!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第六章 福德?功德?
“布施”有很多是修福德,而非修功德,修功德一定得從“定”中修。雖說修布施也可以修到功德,但禪定一定要修,禪定才能改造我們的生命、增長真正的功德。生命改造、生命品質的提升,這才叫做功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第七章 龍天護法常相左右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將這部經的任何一段,隨著因緣告訴人家,當下在講的這個地方,便為天龍八部所恭敬、所供養……只要那個地方是在談論佛法,談的是追求人生“至尊等正覺”的部分,那天龍八部就會來。你要是常常三、五好友聚在那邊打麻將、喝酒談一些五四三,那便夜叉、羅剎常相左右喔!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第八章 破!
佛法其實有一定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金剛經》的語言模式是“破”的語言模式;它的思維方式,也是“破”的思維模式。它破傳統、破舊有、破錯誤的思維方法,所以被稱為“空宗”。
第九章 索解的關鍵──體和相
《金剛經》不難啊,不懂的人會搞得一頭霧水:“奇怪!怎會這樣?如來有所說法不?怎么又說如來無所說?”許多地方你難以索解,其實就是“體”、“相”的問題。“如來”是自性,自性怎么會說法呢?本體是不動的,外相是本體的作用,所以有說法。
第十章 如何發菩提心?
進入道場,要將心安住在三個願力上:第一,為佛發心,將心安住在覺悟上;第二,為正法的存續而發心;第三,為苦難眾生而發心。但若以這三個願力發菩提心,盡未來際絕不退心!下輩子一定比這輩子更好,永遠都是向上提升,直達止於至善的目的,直到成佛!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第十一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
聰明人很麻煩,他會假想很多,信心不清淨,無法如實了知。師父叫他做事,他說:“可以,不過要保證不能變!”我說保證會變,他就拒絕做。他會在那兒一直等,然後就沒事做了。而憨憨傻傻的人就一直做,最後反而到達目的地。聰明的,反而總是卡在那兒。
第十二章 境界來時,為何總是“翹翹倒”?
很多事情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樁小事,但為何境界來時,我們總是“翹翹倒”?家裡小孩不聽話,你為何老是按捺不住?因為沒有智慧,不懂得反省,所以找不到根源。你口口聲聲說人生該如何,但所說的都只是人生假相,而非人生真實義……
第十三章 光說不練難入道
解行並重才能定慧等持,要了生死、得究竟樂,才有可能,不然光聽根本沒用。若能持續修行,即便懂得不多,也只是進步緩慢而已,但至少善根具足。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光聽而不行。聽很多而沒有實修的人,講話就會傲氣凌人。說他不懂,又頭頭是道,一旦要他做,卻沒半撇。
第三部分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第一章 信行人?法行人?
你的法門不一定從經典來,經典的修法稱“修多羅藏”,能從經典看得出怎么修的人,都是諸佛菩薩再來的,是法行人,而我們一般修行人皆屬信行人,因此就得依止善知識,善知識從各種經法中整理出一套修行方法,稱“修法藏”。
第二章 沒有那種南無人格不健全菩薩摩訶薩!
為人處事、人格都有缺陷了,怎么修習大乘經典?沒有那種“南無人格不健全菩薩摩訶薩”,也絕無那種人生觀不健全的菩薩。所以一開始就得注意,人格、人生觀及人性的具足與完美,乃是成就阿羅漢的基礎。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第三章 珍惜、欣賞──一種生命思維的運用
人生旅途中,倘若無法珍惜每個存在的因素,那對於生命顯然也無法有欣賞的心境。其實生命沒有目標,你來我往,大家珍惜這份因緣,但不執著,這就是生命中的欣賞能力,然而一旦用上了記憶,便落入了執著……
第四章 功德無量?
來道場吃素、包紅包給師父,真的就叫功德無量?功德究竟是什麼?其實,人生旅途中,你對生命所能體驗到的那個意義與價值,即是功德……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第五章 世事隨緣,心安道上
人生旅次的一個標準是“認真、用心地生活”,這樣就好了,凡經過你手的事,都能很認真地做好,至於成敗則不必管,做過就算了。事實上,認真做事的同時,我們自己也在成長……
第六章 苦,逼迫得了你嗎?
心在穩定、寂靜的境中,身仍運作如常,依然四處教化眾生,即便毀謗加身,亦不受逼迫。苦會降臨化身,但法身境界恆住不動,故不受苦的逼迫。
第七章 被定型的盆栽
生命中有很多挫折感你往往體會不到,它既無傷害,也無失敗的苦痛感,你甚至還覺得很好,於是便停滯了,生命宛如被定型的盆栽,再也長不大……
第八章 雙破的語言模式
“無實”就該是“虛”,“無虛”就該是“實”,怎么“無實又無虛”呢?這裡最重要的是實、虛二字,這是《金剛經》的標準語言模式──雙破……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第九章 肯定、肯定、再肯定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它為何不一句“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五眼否?”一句話就解決了,豈不乾淨利落?原來,這正是經典的深意,它一再反覆,其實是肯定、肯定、再肯定……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第十章 福德有實?先學會不抱怨!
福德無實無虛,我們如何訓練進入那種狀況?就是盡心盡力去做,做完之後不執著便是了。若一直抱怨、計較,那人性已經扭曲了,還有何福德可言?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第十一章 還是破
不應以具足色身見,這是單破。前面“法界通化分”是個引言,乃單立,所以經文此處須菩提用“單破”否認,他是解空第一,所以他也立刻解釋何以故?他舉用破除的方法,自己“雙破”了……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第十二章 到底有沒有說法?
如來到底有沒有說法?明明就講了,可是經文卻強調如來沒有說法,否則即是謗佛。其實這是提醒我們不要用色身的想法,而是要用法身去思維。所講的法出自於法身,而色身只是個媒介。那么,法身又是什麼呢?
第十三章 你相信嗎?有沒有信心?
須菩提問題的重點在於往後聽聞的人能產生信心嗎?但佛不是針對能否產生信心而答,卻是把重點放在以後聽聞的,是個怎么樣的人。佛不針對信心、接不接受的問題作答,而談人的問題。他根器夠嗎?因緣成熟了沒……
第四部分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第一章 記憶與欣賞──兩種不同的生命體系
“記憶”和“欣賞”是兩種不同的生命體系。知識少的人,前庭後院隨便栽幾棵樹,也許亂七八糟,卻很有生命感。反而知識分子會覺得那樣很紊亂。其實“亂”也是一種生命現象,明白嗎?生命本身本來就帶點矛盾的……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第二章 人性的淬鍊
人性加以淬鍊,把複雜的部分除掉後,去蕪存菁,所剩的菁華部分就叫佛性……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第三章 色身布施再多,都不如法身的體驗
以“色身”而言,即使布施再多的財寶,所得到的福德,都不如在“法身”上的體驗,也就是對生命真相、人生目的、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體驗。你將這體驗拿來為人宣說,所得福德,比用色身的任何布施都要大得多。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第四章 是誰在看、在聽、在念佛?
是誰透過這個色身之眼在看?是誰透過這色身之耳在聽?是誰透過這色身之口在講?是誰透過這色身在念佛?是誰啊?能說嗎?……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第五章 求得到嗎?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以三十二相見我,那是見色身我、化身我,而法身我無法用色塵境界來求,所以難就難在法身啊!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第六章 不說斷滅相
般若經典談空性,如此不免觸及斷滅相、不斷滅相的問題。這裡為何“不說斷滅相”?如果你把華嚴“法界無盡緣起”的觀念帶進來,比較容易理解。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第七章 不受苦的逼迫,積極散發性德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忍是智慧,不是忍耐;菩薩若能知一切法皆從智慧中成就,那功德無可比擬……“菩薩不受福德”,並非他拒絕福德,而是他不受苦的逼迫,積極散發性德,對於福德的大小根本不在意。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第八章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如來是什麼?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但如此,更是盡虛空、遍法界。你說:“有啊!悉達多太子成佛了呀!”那是顯相的部分,但這個相的本體絕對寂靜,無有所求,一切隨緣。這個本體,簡單來講,就是自性。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第九章 事相與理體之間的關係
“佛說微塵眾”是指事相,“即非微塵眾”是講本體,本體顯相時,才叫“是名微塵眾”。當般若經典用到這類語言模式時,都在於說明事相與理體之間的關係。
第十章 因果律?因緣法?
“因”聚集外,還得加上“緣”才會現前,而且緣力必須足夠,才有可能成就這個果。譬如有個人身體很弱,得個感冒就死了。病是因,感冒是緣,看來似乎很簡單,但因緣其實不是這樣看的……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第十一章 我執我見先培養,然後才能破
我執、我見沒培養起來,怎么破呢?很多學佛人一學了佛,知道執著不好,嘴裡便常常掛著我不執著,見到一個不執著,卻又執著在不執著上,怎會是不執著呢?……
第十二章 不要發錯了心!
你有個定見,以為極樂世界必然是某個樣子,有七寶池、八功德水、迦陵頻伽鳥……其實那是法相,是意識形態,而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發錯亂心。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第十三章 進入永恆的生命境界
無常和無我乃針對“相”而言,尤其般若空性在於破相,目的是讓我們進入本體。本體是永恆的,故曰寂滅涅槃。三法印說得很清楚,“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先破了相以後,證入本體,才是“寂滅涅槃”,而這就是永恆的生命境界。
第十四章 慈悲的展現
了解自心,乃是智慧,了解他人的心,乃是慈悲。以他人的立場為出發點來關懷,才能明白他心的狀況,而慈悲也就現前了。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四句偈,不只是智慧、般若性空的一種表達,同時也是慈悲的一種展現。
附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