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虞鎮

海虞鎮

海虞鎮隸屬於江蘇省常熟市,地處繁榮富饒的長三角區域,坐落於常熟市北部。

截至2012年7月,海虞鎮區域面積109.9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近9萬,外來人口近5萬,4個社區和17個行政村。

海虞隸是全國重點鎮、國家衛生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中國蘇作紅木家具名鎮。

2015年,海虞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9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19.5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58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11.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62.9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4億元,其中工業投資19.6億元;完成註冊外資5258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002萬美元。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虞鎮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4個社區和17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江蘇省常熟市海虞鎮府前路68號
  • 電話區號:0512
  • 郵政區碼:215519
  • 面積:109.97平方公里(2012年)
  • 人口:9萬(2012年)
  • 方言吳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螺螄灣、梨花邨
  • 機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 火車站蘇州站蘇州北站常熟站(規劃)
  • 車牌代碼:蘇EC、ED、EE、EW等
  • 地區生產總值:85.9億元(2015年)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沿革,詳情,人口,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環境,交通,經濟概述,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文化,衛生,保險,教育,歷史文化,綜述,特產,飲食,民俗,榮譽成就,著名人物,旅遊,

建制沿革

西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常熟地方屬吳縣虞鄉,立海虞縣,隸屬吳郡。因境內東臨滄海,故名海虞。
江景江景
1999年6月21日,撤銷王市、福山、周行三鎮建制,以原三鎮行政區域設立海虞鎮,鎮政府駐王市集鎮。鎮名以古縣名得名。
1999年6月23日,國營常熟市棉花原種場成建制隸屬海虞鎮。
1999年6月28日,海虞鎮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沿革

1999年6月28日,海虞鎮建立時,下轄王市、福山、周行3個街道辦事處和國營常熟市棉花原種場及3個居民委員會,46個行政村。
1999年8月,帝堂村與工農村合併建立工農村,東新村與建新村合併建立建新村,涇灣村與東涇村合併建立東涇村,金雞村與建豐村合併建立建豐村,陶舍村與香橋村合併建立香橋村,吳段村和宗村村合併建立吳宗村。至此,海虞鎮轄40個行政村。
2002年5月撤銷王市街道辦事處。

詳情

截至2012年7月海虞鎮轄4個社區和17個行政村。

人口

截至2012年7月海虞鎮,戶籍人口近9萬,民族為漢族,外來人口近5萬。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虞鎮位於常熟市北部,地處北緯31°49′,東經120°48′,系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有望虞河,西有福山塘直貫南北,北瀕長江,西鄰張家港市,東與梅李鎮接壤,南隔梅塘與古里鎮交界,西南與虞山鎮謝橋相連,東南和虞山鎮毗鄰,海虞鎮區域面積109.9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海虞鎮東西最大直線距離11.5公里,南北最大直線距離18.2公里,地形呈蝙蝠形,地勢南低北高,地面高程(按吳淞基準點)西北部最高為7.0米,東南和北部最低的2.0米。
小區小區

氣候

海虞鎮地處北亞熱帶沿海地區,屬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一年中季風盛行,冷暖顯著,四季分明。冬季有北方來的偏北風,以寒冷、乾燥、少雨天氣為主,夏季有較多從海洋吹來的東南風,同時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以炎熱多雨天氣為主。海虞鎮境內年平均氣溫15.4℃,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66.6小時,占可照時數的49%,年平均降水量1055毫米,有80%的年份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27天,霜、霧、雹霜,本地平均無霜期為242天,有80%的年份無霜期保證率為228天。
電子商務產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

水文

海虞境內水網交織,主要常流河有望虞河、常滸河、海洋涇、耿涇塘、崔浦塘、福山塘。

自然環境

海虞鎮林木資源有25種,其中竹子5種,常見的有象竹、燕竹,林木20種,常見的有冬青、銀杏。植物資源有32種,常見的有蒲公英、菊花、枸杞。水產資源有13種,常見的有刀魚、銀魚。

交通

海虞北依長江,擁有黃金水岸9公里,東、西分別是國家一類口岸常熟港和張家港,沿江高速公路、204國道、338省道、通港路均穿鎮而過,與陳王路、謝王路、周師路、海周路、海福路、三愛富路等構成發達的交通網路。
2012年正在規劃的沿江城際鐵路、滬通鐵路,使海虞融入上海一個小時經濟圈,將成為長三角核心區。新世紀大道的延伸,將使海虞到市區只需15分鐘。

經濟概述

綜述

工廠環境工廠環境
2013年海虞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9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億元,同比增長17.9%。完成工業總產值218億元,同比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70億元,同比增長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億元,同比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7億元,同比增長11.6%。完成註冊外資1.07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8624萬美元。
2011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突破95億元,比2008年增長5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持續位居全市鄉鎮發展第一方陣。財政總收入累計超過42億元,年均增長21.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累計將近16億元,年均增長26.1%。

第一產業

2013年獲得了各類專項資金8000多萬元,完成177.5畝土地增減掛鈎,油菜實現畝產285公斤,徐橋核心區水稻萬畝高產通過省A級方驗收,實現畝產746公斤。
2011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3.64億元,年均增長16.5%。糧食播種面積達9.45萬畝,總產量達4.5萬噸,共組建各類合作經濟組織55家,實現土地流轉面積4.12萬畝,土地流轉率達到80%。特色基地不斷壯大,建成部級萬畝油菜高產創建方、省級萬畝水稻高產創建方及苗木、茶葉等一系列示範基地,共擁有無公害基地13個,農業龍頭企業3家。農業科技不斷發展,全鎮現有農機場庫7個、各類農機具2250台,基本實現稻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組建省級畜禽、農機、水稻等各類示範戶260戶,輻射帶動農戶1.3萬戶。

第二產業

2013年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3億元。
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超過265億元,比2008年增長41.1%。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56億元,比2008年增長40.2%。

第三產業

2013年服務業投入13億元,同比增長16.5%。
2011年,新材料產業園投產企業達到35家,其中以氟化工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16億元,占全鎮的45%,增速列全市第一。
2011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9.8億元,比2008年增長49.3%。服務業入庫稅收1.18億元,比2008年增長132.8%。產業布局得到最佳化,累計開發房地產面積35萬平方米,銷售商品房2480套。累計新增私營企業311家,淨增民營企業註冊資本25.6億元,8家企業進入市百強企業行列。開放型經濟保持領先優勢,外貿自營出口額和利用外資大幅增加。

社會事業

科技

2015年新增高層次人才45名,其中博士7名、國家“千人計畫人才”1名,新增蘇州“姑蘇計畫”人才項目2項、常熟市級領軍人才項目2項,全年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高新技術產品25隻,申報發明專利400多項;2家企業列入全市“小巨人”計畫;榮獲蘇州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市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
2013年阿科瑪亞太區研發中心成功啟用並獲批成為蘇州市級外資研發機構,新材料產業園及下設中昊、華益科技、耐素生物3個分站成立江蘇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蘇州小微科技企業8家,省民營科技型企業8家。新增國家火炬項目4個,省支撐項目2個,省級成果轉化項目2個,省級高新產品8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1個,市級工業攻關項目1個、農業項目1個。申報省級雙創團隊項目1個,教授、博士柔性進企業活動8人。新申請專利960件,其中發明專利235件,我鎮獲批為江蘇省農村信息化套用示範基地,新增省工業企業信息化“兩化融合”試點單位3家。
2012年建有2個院士工作站、5個研究生工作站和2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擁有省級高新企業8家,省級高新產品62隻,產學研合作項目82個,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0件,國家級名牌1隻,省級名牌7隻。

文化

2015年舉辦“江南畫風——首屆中國畫名家邀請展”畫展,全鎮有20支業餘文藝團隊,創作了時尚秀《愛心蛋糕》、小品《家訪》、情景小劇《解困排憂》為代表的各類文藝作品。
2013年建立全省首家民辦公助美術館——新峰美術館、成立中國紅木家具文化研究院、海虞當代蘇作紅木展示館開館。啟動了總投入2000萬元、分三年實施的“智慧海虞”高清互動電視進萬家建設項目,已完成安裝近3000戶。獲得了江蘇省文明鎮榮譽稱號,建立鎮級道德模範典型庫,入庫各類先進典型18名,舉辦道德講堂。大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舉辦各類廣場演出、送戲下鄉、免費送影活動。成功舉辦了鎮第七屆運動會。
2011年建成17個村級“千冊圖書室”和“農家書屋”,文藝創作精品迭現,累計創作各類作品360件,《雙燕莊傳奇》入選中央六部委組織評選的百部農民作品。,成功舉辦農民文化藝術節、體育運動會、“時尚海虞全民秀”大型廣場文藝、東方廣場故事台等活動,有線廣播綜合覆蓋率達100%,累計送戲到村100場,放映電影600餘場,廣場文藝演出48場。

衛生

2015年新增蘇州市級健康村1個。為13681名老年人免費健康體檢,新建居民電子健康檔案12693份,為全鎮孕產婦、兒童建立保健手冊並加強系統管理,繼續實施婦女“兩癌”篩查和婦女病普查,完成無償獻血857單位。
截至2015年10月海虞鎮有海虞衛生院、福山七峰社區衛生服務站、周行的汪橋社區衛生服務站。福山七峰社區衛生服務站、周行的汪橋社區衛生服務站均為“蘇州市示範社區衛生服務站”,海虞衛生院一級甲等醫院,醫院職工94人,其中衛技人員90人,占員工總數96%。衛技人員中,正高1人,副高1人,中級職稱26人。海虞衛生院同常熟市中醫院醫療聯合體建設,啟用周行衛生院預防接種數位化門診,強化定點醫療機構監督管理,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全覆蓋、普達標。

保險

2015年全鎮養老保險覆蓋率、社會養老保障率均為99.6%。全年成功推薦就業5448人,農村勞動力培訓,完成各類培訓4126人。全年共發放低保金、低保邊緣金、慈善救助金等各項救助款1416萬元,全年發放各類獎勵扶助金988萬元。
海虞鎮
2013年海虞鎮養老保險覆蓋率99.6%,城保淨增3508人,外來人員淨增參保3023人,農保轉城保315人,公積金擴面增加1800多人。全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9%,基金總籌資達到2737萬元,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補充醫療保險的籌資標準提高到人均690元,累計發放各類救助金1200萬元,惠及困難民眾5萬人次。完成200多個無地組和部分征地組的補償安置工作,發放失業補助金和生活補助費733萬元。落實雙擁優撫和老齡政策,對八類優撫對象及遺屬發放各類優撫金250.99萬元,發放尊老金235.76萬元。
2011年發放重殘生活補助371.55萬元,殘疾人就業率達91%,全鎮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9.6%,參加城保40439人,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到47230人,參保率為99.8%;總投入達2.08億元,共190個無地組和部分被征地組共20196人的補償安置工作,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m戶籍人口計畫生育率達到99.9%,累計為11.8萬人次婦女進行了春秋兩季計生服務,累計發放慈善救助金453萬多元,救助人數3600多人。

教育

2000年8月,海虞鎮通過了“蘇州市教育基本現代化先進鄉鎮”的考核驗收。2001年3月,通過了“江蘇省教育基本現代化先進鄉鎮”的考核驗收。
到2002年底,海虞鎮有各級各類學校17所。其中∶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完全中學1所,國中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中心國小2所;村級完小11所,福山中心國小設有東山、幸福2所辦班點,全鎮有中心幼稚園3所和中心託兒所3所,上列學校,均為公辦性質。國中劃分王市、福山、周行3個施教服務區。中心國小以集鎮為中心,村級國小以所在村為單位明確施教服務區,海虞中學高中部面向全市招生。各中心國小、周行學校國小部分別對中心幼稚園及所屬村級國小履行管理職能。
2002年底,全鎮有契約制以上性質的教職工1076人,其中公辦在職人員722人;鎮契約在職人員152人;公辦退休人員155人;鎮契約制性質退休保養人員47人;此外,還有近100名各校自聘的臨時工。是時,全鎮共有在冊學生10114人,其中高中生648人,中專生40人,國中生3640人,小學生5786人,幼稚園入園兒童1943人。
截至2011年海虞鎮有學校:福山中心國小常熟市海虞中心國小常熟市海虞中學常熟市福山中學、常熟市海虞幼稚園、常熟市周行學校(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

歷史文化

綜述

海虞歷史底蘊深厚,人文景觀薈萃。海虞擁有2700多年的文明史,下馬村遺址為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吳文化遺址,在東漢永建年間,置有司鹽都尉,是常熟歷史上最早的吏治記載。從東晉鹹康七年開始直至唐武德七年,境內的銅管山麓作為古常熟城的縣治所在地,長達283年之久。

特產

雷驚蕈
雷驚蕈是野生食用菌,俗名老雞婆蕈,出自土蜂窩。舊時本地從驚蟄到立秋階段,在荒墳、竹園、草叢甚至農舍的床底下,湫隘之處,雷陣雨後,地面會鑽出一撮撮呈乳白色傘狀的菌類,俗稱雷驚蕈。
酒釀餅
每當清明前後,常熟福山一帶老百姓都喜歡吃酒釀餅。這種餅做工很講究,先用酒腳拌麵粉發酵,用豬油、白糖、豆沙做餡,做成餅後,放在平底煎盤裡隔層烘煎,幾分鐘後翻動一次,再蓋上鍋蓋,稍等一會兒就成熟了。這種餅熟而不焦、甜而不膩、香氣撲鼻,成為當地老少皆宜的時令食品,成了應時特色茶點。

飲食

海虞鎮飲食冬春以大米為主,夏秋以麵粉為主,不少人家晚餐大多以玉米、南瓜充飢。下飯素菜為自己種植的蔬菜,如蘿蔔、白菜、青菜、鹹菜、菠菜、土豆、毛豆、黃瓜、茄子等。葷菜,以自養的禽蛋為主。20世紀90年代開始,飲食明顯改善,麵粉不再作為夏秋主糧,玉米、南瓜以用來調節口味而已。進入21世紀以後,人們的飲食較前又提高一步,尤其是菜餚,除了講究色、香、味以外,還講究營養搭配,滋補膳和藥膳熬制,使用調料也有針對性,菜餚烹調講究,葷菜清蒸、生炒,確保原汁原味和減少營養流失;蔬菜,選購新鮮,無農藥殘留,安全衛生。主食以優質大米為主。秈米不再種植和食用,麵粉及麵粉製品成了副食品。

民俗

境內除了民間傳統節日和國定節日外,還有海虞地方節日,每年10月12日,舉辦海虞鎮農民時裝節。海虞鎮農民時裝節,融地方工業產品展銷、經貿洽談招商和民間文化活動於一體。
福山三月廿八廟會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海虞鎮福山地方傳統廟會節日。俗稱“看三月廿八”。三月廿八廟會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廿八日這一天,福山境內各廟神像,都要抬到東嶽廟朝聖,俗稱“駕會”、“行會”。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康泰昇平。各廟神像由鄉間直達殿山,唯褚太尉神像要游遍福山鎮的大街小巷及周圍村落,最後一站到達殿山。
周行香堂橋龍舟節賽龍舟習俗,還有農曆三月廿四日和七月十五日,賽農舟以祈求五穀豐登。周行香堂橋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都要舉行龍舟賽。屆時,還有馬戲雜耍、文藝表演,周邊商賈,設攤叫賣。四鄰八鄉,雲集賽區,熱鬧非凡。周行橋一帶村民,家家都要置酒買菜,招待親朋好友。新中國成立後,賽龍舟活動中止。

榮譽成就

國家級
2002年12月被國家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國家衛生鎮。
2002年9月27日通過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省級驗收。
2003年1月24日被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命名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省廳級
海虞鎮(鎮人民政府)1999年被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評為省執行標準優秀鄉鎮。
1999年被江蘇省體育運動委員會評為體育先進鎮。
2000年被江蘇省教育廳評為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先進鄉鎮。
2001年6月被中共江蘇省委員會、江蘇省人民政府評為“九五”期間江蘇省文明單位。
2001年12月被江蘇省環境保護委員會命名為第二批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示範鎮。
2002年被江蘇省建設廳評為江蘇省村鎮建設先進單位。
汪橋村1999年12月被江蘇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為江蘇省衛生村。
香橋村2000年被江蘇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為江蘇省衛生村。
海虞鎮府東新村2001年1月被江蘇省建設廳評為江蘇省村鎮文明住宅小區。
海虞鎮經管站2001年7月被江蘇省鄉鎮企業管理局評為全省鄉鎮企業系統統計工作先進集體。
海虞中學2001年被江蘇省檔案局評為江蘇省級合格檔案室。
新生村 北花莊村 市北村 小圩里村 建新村 福山村 徐橋村 南塘村 南邵村 橫涇村 袁壩村 前進村 蘇橋村 幸福村 東涇村 龍墩村 建豐村 下塘村2001年被江蘇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為江蘇省衛生村。
東山村 鄧南村 東壩村 塘漊村 葉范村2002年12月被江蘇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為江蘇省衛生村。
2015年獲“江蘇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鎮”稱號。
市級
2015年海虞鎮被蘇州市文廣新局命名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著名人物

古代人物
曹南金:海虞鎮福山人。初仕為敦武校尉、海道運糧千戶,後遷嘉定等地運糧副千戶。元至大三年(1310年)授武略將軍、海道漕運都萬戶、府副萬戶。至元皇慶間,他曾捐錢物修葺常熟縣學屋宇。富甲一邑,人稱“曹百萬”。
曹善誠: 海虞鎮鹿莊庵(新肖橋村)人。曾獻糧萬石,朝廷欽令追授浙東道宣慰副使。元至順二年(1331年),在常熟城中建文學書院,先後捐田2600畝,以贍書院。聞張士誠將渡江,恐禍及家門,便發江船百餘艘,擊牛釃酒犒師,並迎士誠於家,獻出金銀珠寶、錦繡羅緞無數,然亦未免縱掠,家私什物、糧黍穀類被散分,其宅亦毀。族子曹貞,字無度,因元亡而家破,便出遊湖海,寄意詩酒。傳說所作十洲三島詩甚工。
褚不華: 字君實,海虞鎮福山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任淮東廉訪使,守淮安。至正十六年十月,河南劉福通遣部將李武、崔德團團包圍,孤城無援,城陷被執,次子伴哥(1320~1356),亦同日被殺。墓在虞山拂水岩。同年,里人建廟祭祀。越年,元賜褚公不華衛國公,謚忠肅,伴哥晉封為太尉,因名太尉廟。其廟在海虞鎮小花村北隅。
張禮:(1370~1432) 字克文,海虞鎮北花莊村人。明代處士,早年為官,在職時處理政務堅持原則,從不含糊。後為陪伴母親而棄官歸家。每當鄰里發生糾紛,請其論理,均能以理服人,處事公道而無一不服。其教育子女甚嚴,要子女當家立業,切勿墮落。歿後葬於花莊沙崗南。1995年拓浚望虞河時出土的墓碑上,記有其生平。
黃鉞:字叔揚,海虞鎮北花莊村人。明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2甲33名進士,官至刑科給事中。歿後葬於北花莊村雙燕莊。
褚祚 :海虞鎮福山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進士3甲19名,官至監察御史。褚 圻 海虞鎮福山人。明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進士2甲87名,官至江西按察副使。
陳必謙 :字益吾,海虞鎮福山人,東林黨人。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3甲49名進士,知輝縣。因其浚河有功而升任南京御史,又因抗疏論梃擊、紅丸二案,削職歸田。崇禎初復出為御史,後晉都御史,巡撫河南,戰功卓著。復因其執政有門戶之見,以其“坐失戰機、見敵不殺”為由再被解職歸里。以後再度起用,任工部侍郎,繼升工部尚書。京師陷落時被擒,後其伺機逃回福山。一說其年邁病逝,一說其被清兵殺害。
曹仁伯:(1767~1834) 原名存心,號樂山,字仁伯,海虞鎮福山東灣街人。幼年師從同里許廷誥先生,矢志攻讀。後因不願科舉應試,遂從吳門薛性天習醫。其學成之際,邑境血吸蟲病流行。曹氏用健脾化濕,分利三焦法治療晚期患者,得心應手,療效顯著。其集多年臨床經驗,著有《繼志堂醫案》,經江陰名醫柳寶詒加按語評價後,在國內廣為傳播。道光四年(1824年),琉球國呂鳳儀登門拜謁,請求收為弟子,隨學三年,回國後還將臨床所遇疑難病症,寫成書翰求教,曹氏逐條解答,前後共答103問,涉及內、外、婦、兒、針炙、及藥理諸科,後經彙編成《琉球百問》一書,於鹹豐九年(1959年)問世。
近代人物
汪昌顯:(1864~1935) 字鳳書,祖籍安徽歙縣,後遷海虞鎮王市集鎮。他繼承父業,先在王市開設汪繁茂布莊,後在常熟大東門外開設汪裕茂米行。經營有方,生意興隆,累資巨萬。他樂於施捨。民國13年(1924年),江浙發生戰爭時,慨然捐款萬金賑濟。時江蘇省長陳陶遺聞其事,書題“見義勇為”匾額一塊贈之。平時也常以“施粥”、“施衣”濟貧。民國14年,被推為常熟商會董事,後任常務董事。民國18年,任通益銀行董事長。1935年夏中風,經醫治無效而終。
丁祖蔭:(1871~1930) 原名祖德,字芝孫,號初我,祖籍海虞鎮丁市村。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庠生。光緒二十二年,與曾樸、張鴻、徐念慈、殷崇亮等成立中西學社。翌年,創辦中西蒙學堂,首開縣內新學。曾任《好世界》月刊主編,常昭勸學所總董、海虞市自治公所總董,江蘇省咨議局議員等職。辛亥革命後,任常熟縣民政長。民國2年(1913年),調任吳江縣知事,亦以“嚴治”而著稱。他對兩縣水利、教育、漕賦、司法等,多有興革,當局頒發給金鶴獎章,保升道尹後,因病辭歸。丁素擅文翰,酷愛圖書,其藏書名“緗素樓”。民國6年,丁領銜總纂重修《常昭合志》,未竟而歿。著有《丁芝孫日記》、《一行小集》、《松陵文牘》,輯《虞山叢刻》、《虞陽說苑》等。
陳端友:(1892~1959) 名介,字介持,海虞鎮王市人,著名刻硯家。13歲入王市私塾讀書,1953年6月,他任上海文史館館員,7月任華東藝術專科學校工藝研究員。那方“荷池九龜”硯就是他長期精心製作而成的,曾在1953年北京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上展出。陳端友一生生活簡樸,他把精力都傾注於刻硯上,終身未娶,唯有其弟陳端士自幼隨他刻硯,成為他的助手。他一生制硯約計50方,其主要作品已由上海博物館收藏。除刻硯外,他所從事的扇骨、印紐的雕刻,也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
汪雲涵:(1895~1977) 字冠宇,海虞鎮王市東街人。1919年畢業於北京北洋大學礦冶系。先後在開灤煤礦、山東博山煤礦、湖北大冶鐵礦、奉天大石橋石礦任工程師。1931年,日軍侵占東北後,受聘上海德商喜望公司工程師。抗戰爆發,任唐家莊煤礦高級工程師。抗戰勝利後,任山東淄博洪山煤礦礦長。新中國成立後,任西河煤礦工程師,1951年出任山東省煤炭管理局計畫處處長;1960年調華東煤炭基建處任主任工程師;1973年退休,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獎。

旅遊

春天生態園
常熟市海虞春天生態園土地總面積600餘畝。融合"生態與生產、觀賞與休閒、民俗特色與娛樂參與"等旅遊活動,體現"市場供應、示範推廣、旅遊觀光、素質教育"現代生態農業四大"循環經濟"功能。園內山林植被、農業生態、田園村落融為一體。
瀛環生態園
瀛環生態園,位於江蘇省常熟市海虞鎮福山農場,占地近600畝,距常熟市區20公里,在常熟、張家港兩大文化、旅遊名城之間。
生態園劃分為四部分:背景水杉林帶位於園區西南側,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使生態園與周圍村落相對分開,同時與周圍大自然景觀有機銜接和過渡,林中建有大、小木屋別墅、沿河景觀長廊及生態茶樓,供遊客在此安逸地休閒、垂釣、品茶。從東到西,沿河邊及進園主幹道兩側,移植從江西引進的古檵木樹為主,主入口設原生巨石書刻“古樹林”,並對該部分進行精細打造,形成從東到西的園林景觀序列,引導遊客遊覽全園,把每個主題園有機地連線起來,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萬畝(苗木)生態園林
萬畝(苗木)生態園林地處海虞鎮區西北福山農場。園區種植廣玉蘭、楓香、桂花、紅楓、無患子、樂含笑、杜英、黃山欒樹、喜樹、合歡、紅葉李、海棠、木荷、馬褂木、藍果樹等近百個品種的苗木300多萬株。園區積極引進民間資本投資,其中常熟瀛環進出口公司從江西引進紅花櫸木2000棵,占地200多畝,項目投資5000萬元,規劃分四期,共1200-1500畝,現第一期已完成;浙江一種植戶以種植古樹香樟、桂花、紫薇為主,占地130畝,投資4000萬元。

  
彌陀寺
彌陀寺位於海虞鎮原吳宗村瞿家圩,三面環水,地勢優越,交通便捷。過去由於受極左思潮的影響,寺廟移作他用,面貌前非。1999年,經常熟市人民政府批准民眾贊助重建彌陀寺。
海虞鎮
該寺大殿名“無量壽佛殿”,長33.6米,寬26.8米,高約22米。大殿雄偉高大,氣勢非凡。殿內供奉阿彌陀佛大佛坐像,其東側奉觀音菩薩。東北側有一口高1.5米、圓徑(直徑)1.2米的大鐘,每逢除夕夜敲響。西側奉地藏王菩薩。大殿東設有生活用房37間(其中膳食用房7間,六上六下及七上七下的住宿樓各1棟,輔房4間)。西有面積1600平方米的長方形放生池,其四角各有一亭,與寬2.4米、長214米的長廊環繞連線。放生池北側還有300平方米的綠化林和5間“先祖紀念堂”,堂內供奉排列整齊的六、七百先祖之靈位。大殿北和東側共有12間念佛堂。南側也有五上五下的的住宿樓1棟。該寺整個建築結構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是善男信女焚香念佛的好地方。
2012年農曆六月十九日,天王殿(前殿)奠基,殿內供奉彌勒佛、四大金剛等。
2001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生日那天,彌陀寺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儀式。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為彌陀生日。寺內佛事由興福寺下派法師主持。
彌陀寺前身是護國庵,它位於周行老街(西街)周行橋畔西側,面臨哮塘(後稱海洋涇塘)。建於元末,隸屬維摩寺下院。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並列7間。山門供關羽(關雲長)坐像,左右關平捧印、周倉持刀侍立。龕後供韋馱立像。庭院植銀杏2株,樹齡在300年以上。兩廡東奉雷祖,西奉閻王。正殿供奉高逾2米的如來3尊,端坐蓮台。其東側奉純陽,西側奉三官大帝。後院還有觀音殿、祖師殿、僧房等。
初探南沙故城址
古鎮福山,曾是故南沙縣的縣治。南沙縣始建於東晉鹹康七年(341年),梁大同六年(540年)更名為常熟縣。唐武德七年(624年)移治海虞城(今虞山鎮)。銅官山,位於七峰之中,往東,依次有茅介山、殿山、陶山(此山現已挖平);西側,由南而北為塌山、蛤蟆山和西山。銅官山海拔40餘米,居七峰之最,為我市第二高山。晉時銅官山瀕臨長江,水路交通便捷。古人選址於此建築南沙城甚為合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