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監測

海洋環境監測

2013年,國家海洋局將加強對釣魚島、三沙海域實施海洋環境監測,繼續對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大連油污染事件進行跟蹤監測。國家海洋局印發的《2013年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任務》明確,今年海洋環境監測任務包括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環境風險監測、海洋環境監管監測、公益服務監測4個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環境監測
  • 外文名: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項目所屬國家海洋局
  • 作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監測體系,監測內容,海洋環境要素監測,海洋化學要素監測,海洋污染物的監測,工作範圍,套用領域,

海洋環境監測體系

目前,全國已形成國家、省、市、縣4級環境監測網路,共有專業、行業監測站4800多個,其中環保系統2200多個監測站,行業監測站2600多個。開展海洋環境監測的300多個,主要隸屬於國家海洋局、海軍、地方省市。
國家海洋局新組建了全國立體海洋監測網。該網是利用衛星、飛機船最近舶、浮標(包括錨定浮、 ARGO浮標、漂流浮標)、岸基監測站平志願團等手段構成的海洋監測立體監測系統。任務是對我國管轄的全部海域時性監測監視。該系統再近岸、近海、遠海和遠海監測區域以及主要海洋功能區,全面開展海洋環境質量和海洋生態監測,並對海洋赤潮、風暴潮、海上巨浪、海冰以及海上溢油等海洋環境問題進行監測監視。

監測內容

海洋環境要素監測

水文要素監測主要有:水深、水溫、鹽度、海流、波浪、水色、透明度、海冰、海發光等觀測。

海洋化學要素監測

主要為溶解氧、總鹼度、活性矽酸鹽、活性磷酸鹽、硝酸鹽、亞硝酸鹽、總磷、總氮、總碳。

海洋污染物的監測

包括: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海水增養殖區監測、海洋傾倒區監測、海洋大氣監測、海洋溢油的監測。

工作範圍

國家海洋局辦公室在《關於印發〈2013年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任務〉的通知》上,對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畫單列市海洋廳(局),國家海洋局北海、東海、南海分局,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提出要求:要進一步推進實時線上監測工作,建立線上監測技術體系,創新和集成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最佳化現有監測技術,充分挖掘線上監測技術潛力,實現多種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提高監測工作效能;要進一步強化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工作,建立健全質量管理制度和質量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質量控制技術手段,切實保障監測數據信息質量。
2013年沿海各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將對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水、海洋沉積物、二氧化碳、海洋大氣進行重點監測,重點關注渤海大氣污染物沉降通量的空間分布。同時,將加強針對釣魚島、三沙海域的海水、沉積物、海洋生物多樣性狀況實施監測,監測頻率不少於每年2次。
2013年將做好海洋環境災害及突發海洋污染事件監測、環境風險評估和海洋環境風險區劃工作。重點對海洋溢油、危險化學品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赤潮(綠潮)災害、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重點岸段海岸侵蝕進行監測,並繼續對蓬萊19-3溢油事故、大連油污染事件進行跟蹤監測。
2013年做好海洋傾倒區、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區、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海洋自然/特別保護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陸源污染物排海的監測工作。加強陸源入海排污口及鄰近海域、入海江河、海洋垃圾的監測,掌握我國主要陸源入海排污口入海排污狀況以及對鄰近海域海洋環境的變化和影響,為監督陸源污染物排海提供技術支撐。
2013年將開展對海水浴場、濱海旅遊度假區、海水增養殖區監測,做好北戴河海域海洋環境監測預警保障工作。圍繞北戴河海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做好海洋環境監測預警保障工作,及時掌握、科學評價北戴河及周邊海域環境狀況,切實維護海洋生態健康,保障北戴河浴場環境安全。

套用領域

2014年6月,由國家海洋局生態環境保護司組織實施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2014年第一航次順利返航。本航次除完成既定監測任務外,還首次在部分站位現場檢出了日本福島核事故特徵核素——銫134
本航次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牽頭實施,使用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鋒”號監測船,歷時27天,總航程5500餘海里,完成站位53個,採集125公斤海洋生物樣品,布放5個漂流浮標,完成2013年第一航次投放的核監測潛標系統回收。此外,監測人員還利用自主研發的多核素富集設備完成了61個表層海水樣品的監測,獲得了較好的數據,進一步測試了設備的性能,為現場多核素富集檢測設備定性打下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