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遊動物

浮遊動物是一類經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的異養型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幼體的總稱,在水中營浮游性生活的動物類群。它們或者完全沒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遠距離的移動,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動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浮遊動物
  • 構成:無脊椎動物的大部分門類
  • 地點:海洋
  • 體型:微小
外形,種類,門類,毛顎動物,被囊動物,浮游幼蟲,

外形

浮遊動物(zooplankton)為漂浮的或游泳能力很弱的小型動物。隨水流而漂動,與浮游植物一起構成浮游生物。幾乎是所有海洋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從單細胞的放射蟲有孔蟲到鯡、蟹和龍蝦的卵或幼蟲,都可見於浮遊動物中。終生浮游生物(如原生動物橈足類)以浮游生物的形式度過全部生命,暫時性浮游生物或季節浮游生物(如幼海星、蛤、蠕蟲和其他底棲生物)在變成成體而進入棲息場所以前,以浮游生物形式生活和攝食。
海洋浮遊動物

種類

浮遊動物的種類極多,從低等的微小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櫛水母輪蟲甲殼動物腹足動物等,到高等的尾索動物,幾乎每一類都有永久性的代表,其中以種類繁多、數量極大、分布又廣的橈足類最為突出。此外,也包括階段性浮遊動物,如底棲動物的浮游幼蟲和游泳動物(如魚類)的幼仔、稚魚等。浮遊動物在水層中的分布也較廣。無論是在淡水,還是在海水的淺層和深層,都有典型的代表。
浮遊動物是經濟水產動物;是中上層水域中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對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很多種浮遊動物的分布與氣候有關,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動物。 許多種浮遊動物是魚、貝類的重要餌料來源,有的種類如毛蝦海蜇可作為人的食物。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可作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如在富營養化水體中,裸腹溞(Moina)、劍水蚤(Cyclops)、臂尾輪蟲(Brachionus)等種類一般形式優勢種群。有些種類,如梨形四膜蟲(Tetrahymena phriformis)、大型溞(Daphnia magna)等在毒性毒理試驗中用來作為實驗動物

門類

甲殼綱是節肢動物門中的一個重要的綱。甲殼綱已知的種類超過了3萬種,多數動物水生,具有兩對觸角,三對攝食用的附肢。甲殼動物體外披幾丁質外骨骼,故稱甲殼類。人們熟知的有龍蝦、對蝦、螃蟹、蚤、劍蚤等。甲殼綱中的橈足類在浮游生物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比起硅藻來毫不遜色,它是海洋浮遊動物群落中分布最廣,種類最多,地位最重要的一個類群。相比于海洋中的橈足類,淡水水域中最重要的類群為枝角類,而這其中以肥胖三角溞、鳥喙尖頭溞分布最為廣泛。枝角類、橈足類、端足類、糠蝦磷蝦等一起構成了水域食物鏈中的重要環節,它們大多以浮游植物為食,同時又作為經濟魚類、蝦類,尤其是中上層魚類及其他魚類幼魚階段的主要餌料。浮游甲殼類的分布和變動狀況又可作為探索魚群的位置和尋找漁場的線索。我國海洋中常見的浮游甲殼類有哲水蚤、劍水蚤、猛水蚤、糠蝦、磷蝦和毛蝦等。這些甲殼動物是鮎魚鯡魚沙丁魚等魚類和鯨類的主要餌料,魚群常常追逐它們而遊動。所以從上述甲殼動物的豐欠程度,也可判斷魚群的大小或種類,給捕獲魚群提供參考。
海洋浮遊動物
值得一提的是南極海域的南極磷蝦,雖然被稱之為“蝦”,實際上為一種小型類蝦甲殼動物,成體一般4.5~6厘米,最大個體體長9厘米。與一般小蝦不同之處是指狀鰓裸露於背甲之外,胸甲上有一清晰可見的頸溝,前端略凸,在背中線上有脊。南極磷蝦棲息于海水上層至250米的水域,有晝夜垂直移動習性,白天棲息於50~60米處,夜間浮於表層。集群性強,群體大。據比較保守的估計,南極磷蝦生物約有50~60億噸左右,開發利用潛力很大。

毛顎動物

又稱箭蟲,身體略透明,體長不超過4厘米。毛顎類由於頭部兩側有成排的顎毛,故得此名。毛顎動物種類不多,僅50餘種,但數量很大,是海洋浮遊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分布極廣,僅次於甲殼綱橈足類。毛顎動物也是水生高等動物可口的餌料。我國海域已知的毛顎動物有40餘種,最常見的是百陶箭蟲、強壯箭蟲和肥胖箭蟲。

被囊動物

這是一群以單體或群體生活的低等脊椎動物,也稱尾索動物。被囊動物世界性分布,常見種類有住囊蟲、海鞘、尾海鞘、菊海鞘、樽海鞘、薩爾帕等。當被的漁獲量造成不良影響。

浮游幼蟲

我們都知道青蛙在整個生活過程中有變態發育的現象,幼體階段是蝌蚪,然後再演變成四條腿的成蛙。海洋中的許多低等動物也是如此,它們一生中也有變態發育的過程,經過浮游幼蟲階段,再變為成體。浮游幼蟲在海洋浮游生物中,特別是在近岸浮游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們是魚、蝦、貝類幼體的主要餌料之一,在海洋食物鏈中意義巨大。
許多無脊椎動物及脊索動物都有浮游幼蟲階段。例如,海綿動物的兩囊幼蟲,腔腸動物的浮浪幼蟲,橈足類的無節幼蟲,脊索動物的柱頭幼蟲等等。這些幼蟲的出現都有各自的周期性,滿足了魚類不同發育階段的食物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