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肢

附肢

附肢,是指動物體主軀幹以外的,由動物體自身所支配的部分軀幹。附肢的出現,為動物從水生向陸生的演化,提供了條件,是進化史上的一大進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附肢
  • 外文名:appendage
  • 拼音:fùzhī
  • 注音:ㄈㄨˋ
附肢在環節動物門多毛綱首次出現,出現形式為疣足。
在節肢動物門中首次出現了分節的附肢。有雙肢型與單肢型之分。
雙肢型:由原肢節、內肢節和外肢節構成附肢。
單肢型:由雙肢型演變而來,一般是外肢節退化,只保留原肢節和內肢節。
體軀具有分節的附肢是節肢動物共同的特點,昆蟲胚胎發育時幾乎各體節均有1對可以發育成附肢的管狀外長物或突起,到胚後發育階段,一部分體節的附肢已經消失,一部分體節的附肢特化為不同功能的器官
附肢 ()
附肢附肢
附肢附肢
附肢
如頭部附肢特化為觸角和取食器官,部的附肢特化為部的一部分附肢特化成外生殖器尾須;不同類型的附肢在形態上差別很大
附肢
通過比較附肢的構造,可以推斷各類群間的演化關係,如無翅亞綱纓尾目石蛃屬的種類Machilis spp.的中、後足基節上著生的指形突起就相當於三葉蟲綱與多數甲殼綱動物附肢的上肢節。 大,各部分的名稱各異,但其基本結構卻很相似。
附肢附肢
附肢
蟲子的附肢多為 6節,一般不超過7節,各節基部具控制該節活動的肌肉;若某個節又分成幾個亞節,則亞節內不具有控制亞節活動的肌肉。
大部分情況下,昆蟲的附肢著生在體節側下方,可與周圍的片形成關節;因此,附肢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活動。也有些種類的附肢基部與體壁緊密結合而使基節失去了活動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