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松(植物)

海松(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松,松科 Pinaceae 松屬 Pinus的一種喬木,高達50米,胸徑1米;幼樹樹皮灰褐色,近平滑,大樹樹皮灰褐色或灰色,縱裂成不規則的長方鱗狀塊片,裂片脫落後露出紅褐色的內皮;樹千上部常分叉,枝近平展,樹冠圓錐形;一年生枝密被黃褐色或紅褐色柔毛;冬芽淡紅褐色,矩圓狀卵圓形,先端尖,微被樹脂,芽鱗排列較疏鬆。紅松為優良的用材樹種,可供建築、舟車、橋樑、枕木、電桿、家具、板材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材。木材及樹根可提松節油。樹皮可提栲膠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海松
  • 拉丁學名: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
  • 別稱:紅松
  • :植物界
  • :裸子植物門
  • :松杉綱
  • :松杉目
  • :松科
  • 亞科:松亞科
  • :松屬
  • 亞屬:單維管束亞屬
  • :海松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特性,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50米,胸徑1米;幼樹樹皮灰褐色,近平滑,大樹樹皮灰褐色或灰色,縱裂成不規則的長方鱗狀塊片,裂片脫落後露出紅褐色的內皮;樹千上部常分叉,枝近平展,樹冠圓錐形;一年生枝密被黃褐色或紅褐色柔毛;冬芽淡紅褐色,矩圓狀卵圓形,先端尖,微被樹脂,芽鱗排列較疏鬆。針葉5針一束,長6-12厘米,粗硬,直,深綠色,邊緣具細鋸齒,背面通常無氣孔線,腹面每側具6-8條淡藍灰色的氣孔線;橫切面近三角形,皮下層細胞單層,但在背面兩樹脂道之間常出現斷續的分布著1-3或多至15個細胞寬的第二層皮下層,樹脂道3個,中生,位於三個角部;種鱗菱形,上部漸窄而開展,先端鈍,向外反曲,鱗盾黃褐色或微帶灰綠色,三角形或斜方狀三角形,下部底邊截形或微成寬楔形,表面有皺紋,鱗臍不顯著,種子大,著生於種鱗腹(上)面下部的凹槽中,無翅或頂端及上部兩側微具棱脊,暗紫褐色或褐色,倒卵狀三角形,微扁,長1.2-1.6厘米,徑7-10毫米;子葉13-16枚,針狀,橫切面三角形,長3.8-5厘米,寬約7 .5毫米,先端尖,邊緣有細鋸齒;初生葉條形,長1.3-1.6厘米,寬不及1毫米,邊緣有細鋸齒。

分布範圍

產於我國東北長白山區、吉林山區及小興安嶺愛輝以南海拔150-1800米、氣侯溫寒、濕潤、棕色森林土地帶。喜光性強,對土壤水分要求較高,不宜過乾、過濕的土壤及嚴寒氣候。在溫寒多雨,相對濕度較高的氣候與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棕色森林土上生長最好。蘇聯、朝鮮、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朝鮮。
海松為東北林區的主要森林樹種之一,分布很廣。在小興安嶺南坡的天然林中,除部分地區有海松純林外,大多與其他針葉樹、闊葉樹種混生成林。常見的混生樹種有:紅皮雲杉、魚鱗雲杉、臭冷杉、落葉松、興安白樺、楓樺、黑樺、山楊、大青楊、白椴、糠椴、水曲柳、春榆、蒙古櫟、黃櫱及胡桃楸等針葉樹闊葉樹種。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組成不同的林型。在長白山區及吉林山區海拔500-1100米地帶組成以紅松為主的針葉樹闊葉樹混交林,海拔1000-1600米地帶則組成以紅松為主的針葉樹混交林。混生樹種除與小興安嶺的基本相同外還有沙松、黃花落葉松、長白魚鱗雲杉、東北紅豆杉、白牛槭、檸槭等針葉樹闊葉樹種。

主要價值

紅松為優良的用材樹種,邊材淡黃白色,心材淡黃褐色或淡褐紅色,質輕軟,紋理直,結構細,比重0.38-0.46,耐腐力強,易加工。可供建築、舟車、橋樑、枕木、電桿、家具、板材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材。木材及樹根可提松節油。樹皮可提栲膠。種子大,可食,含脂肪油及蛋白質,可榨油供食用,或供制肥皂、油漆、潤滑油等用;亦可供藥用(中藥“海松子”即指紅松的種子,為滋養強壯劑)。為小興安嶺、張廣才嶺、長白山區及瀋陽丹東線以北地區的主要造林樹種。

特性

當你走向大森林時,遠遠便可看到“禁止煙火”的木牌子。因為樹木容易著火,星星之火,可以燒毀大片森林。但是,在我國南海一帶,生長著一種叫海松的樹,用它的木材做成菸斗,即使是成年累月的煙燻火燒,也燒不壞。當你把一根頭髮繞在菸斗柄上用火柴去燒時,頭髮不會被燒斷,因為海松的散熱能力特彆強。另外它木質堅硬,特別耐高溫,所以不怕火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