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撈瓷

海撈瓷

海撈瓷,是中國歷史上外銷瓷的一個分類,書面定義為“從古代沉船打撈出來的中國瓷器”,而在考古業界專業術語則是“出水文物”,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興盛於宋元以後。宋末元初時絲綢之路最為興盛,瓷器順著海上絲綢之路等渠道流傳於世界各國。在瓷器大量出口的背景下,海洋作為亞、非、歐等地往來的重要樞紐,是中國商船甚至外國商船必經之地,一些商船因故沉沒,所載瓷器打撈出水後統稱為海撈瓷。通過研究海撈瓷,我們可以更多的還原古代中國的真實社會環境,還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甚至可以還原部分國外文化歷史。所以業內人士認為,海撈瓷雖不能與明清官窯瓷器相提並論,但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和歷史價值不可低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撈瓷
  • 類型:中國歷史上外銷瓷的一個分類
  • 價值:經濟、文化和歷史價值
  • 品質高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
  • 著名沉船:華光礁一號、南海一號等
海撈瓷介紹,歷史,分類,基本介紹,瓷器類型,收藏,介紹,拍賣,瓷器真贗,辨偽要點,受追捧,海撈瓷真偽,鑑定,真品特徵,辨識偽造,

海撈瓷介紹

外銷瓷特指中國歷史上那些以對外貿易為目的而生產銷往海外的瓷器。多是明清時期通過貿易形式,由陸路、海路運出或由外商來我國收購、訂製等經營方式而銷往國外的。還有一小部分是通過對外國使者、元首的賞賜和饋贈輸出,或按歐美上流社會乃至宮廷特需的訂單製作的瓷器精品。
但海撈瓷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興盛於宋元以後,比一般的外銷瓷時間更久遠。海撈瓷其中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品相最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海撈瓷在國際藝術品拍賣行市上出現以來,其拍賣成交價在不斷上升。
二零零五年末,國內拍賣業首次推出海撈瓷專場。出口瓷器一般來自於民窯,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官窯,論精美程度不如官窯出品,但其也有精彩之處,而且在如今贗品居多的環境下,海撈瓷其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其“真”,很多海撈瓷是國外定製的,在國內屬於首次發現,孤本。

歷史

我國是陶瓷的發明生產製造大國,自漢代開始已有少量的向海外輸出陶瓷器,從實物中可明顯看出:漢代四系原始青瓷瓿(直徑: 51cm)和晉代四系青瓷罐(高度:61cm),它們都巨大無比,是浙江越窯青瓷的產品,出口時沉于海底的器物。從而證明在漢代浙江地區的窯口已能生產如此巨大精緻而又薄胎(胎壁厚度只有0.8cm)的原始青瓷瓿,而並非到元代的“二元配方”才能燒制大件器物。
據史料記載,16、17世紀的歐洲人認為擁有中國的瓷器是一種榮耀。他們大量收藏中國的瓷器,從而帶動了中國瓷器的出口量。明末外銷瓷生產的質量非常好。外銷瓷器的整體畫面繁而不亂,又將東、西方的文化氣息和藝術韻味結合在一起。一方面有非常優秀的工匠,另一方面國外特別是歐洲,訂購的價格非常高。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匠、最精的工藝進行生產,所以外銷瓷都能夠達到非常高的水平。
在歷史上,中國著名的瓷器就是經由“海上絲綢之路”銷往各國,所以這條線路也被稱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由於船的裝載量大,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裝載上萬件瓷器,因此在文物市場上有“一艘船十個墓”的說法。

分類

基本介紹

“海撈瓷”中國歷史上外銷瓷的一個分類。對於無數收藏者來說,海撈瓷即神秘又生疏。過去的十年,在越南的南海岸,歷史上五艘中國沉船相繼被發現打撈失事的沉船隱藏著歷史的滄桑,是埋葬在海底里的一段歷史片斷。密藏著那個時代的燦爛文明。中國“CHINA”,這個與瓷器同名同義的國家,在過去海上傳播著東方的智慧和文明,影響著全人類的發展。

瓷器類型

青瓷
海瓷中沒有發現早期青瓷,大都是宋代至清代南方景德鎮、福建、廣東窯的一些產品。一些精品都出自景德鎮湖田窯燒制。所出青瓷的時代跨度從唐、五代、宋、元以至明都有發現。
白瓷
海瓷中白瓷占的比例較小。多出自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廣州西村一帶的民窯。時過境遷存留海中,保存至今,實屬不易,現是海瓷收藏家追捧的亮點。
青白瓷
青白瓷是指宋代以後以景德鎮為代表創燒的一種釉色介於青白之間的瓷器。其釉青中泛白、白中顯青,胎質細潔、釉色晶瑩、光彩見影。海瓷中,這部分瓷器大都包裝在封閉的容器之中,雖經海水長年浸蝕及打撈碰撞,但不乏完整器,個個釉色光亮,熠熠生輝。菱口龜紋碗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是青白瓷收藏中級別較高的一種。此外,還有盤、碟、盂、粉盒、圜底套缽等數個品種,都是這批海瓷中耀眼的精品。
青花瓷
海瓷中青花瓷占40%,基本都是釉下青花,元青花未見到完整器,是一些特徵明顯、可作研究之用的殘件標本。
“福建青花瓷曾經讓歐洲人熱切追捧過。”漳州市博物館李和安副館長說,隨著歷史真面目的呈現,歐洲人大量購買的“汕頭器”被證明是產於漳州的青花瓷。
一個曾經美麗的誤會讓漳州陶瓷蜚聲世界。研究海洋貿易文化的廈門大學教授李金明告訴記者,“克拉克”原本是人們對葡萄牙船的統稱,當年“海上霸王”荷蘭劫持了葡萄牙的“凱薩琳娜號”,把船上的陶瓷運到阿姆斯特丹拍賣,這批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引起歐洲王室的喜愛,將它稱之為“克拉克”瓷。
“從荷蘭人在阿姆斯特丹拍賣劫持到的青花瓷後,歐洲人開始懂得中國的瓷器。”李金明說,原來只懂得使用木頭做的器具的歐洲人死亡率很高,“歐洲人認為中國的瓷器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後來,歐洲對這類青花瓷追捧導致需求量的增加。而景德鎮的官窯與民窯因為高嶺土的紛爭等因素,導致官窯生產中斷80年。期間,荷蘭走私者就直接到被成為“漳州河”的九龍江口來購買當地生產的陶瓷。漳州陶瓷也因此在歐洲打開銷路和名氣。
近年來打撈的龍海“白洋礁一號”沉船,發現了滿載的漳州瓷器。有些船隻也從汕頭到澳門往馬六甲海峽。像國家水下考古隊從“南澳一號”古沉船打撈出10000多件瓷器中,有8000多件為漳州生產的所謂“克拉克瓷”。
李金明說,日本關東大學福建省博物館聯合研究“汕頭瓷”,最後出了本《漳州窯》,讓漳州陶瓷的廬山真面目更多地為世人所了解。
歐洲人生產瓷器比中國大概遲了一個半世紀。李金明說,中國出口的比整個歐洲17世紀生產的陶瓷還多。荷蘭人曾寫過中國每年出口的瓷器達300萬件,不久將充滿整個歐洲。因為便宜陶瓷外貿渠道的打通,歐洲人沒辦法在競爭中生產生活用品,只能轉向生產更高級的工藝品、藝術品。
南勝窯就是明末清初的漳州外銷古陶瓷遺址,像這樣的民窯遍及漳州漳浦、雲霄、南靖、華安、詔安等地。漳窯瓷傳統製作技藝傳承人林俊表示,陶瓷是漳州400年前的一大產業,明末時漳州詔安畫家還到海外去學寫意畫,漳州青花瓷上的海水紋等就是中西合璧的文化體現。
“漳州民窯也有精品,有的還被故宮收藏了。”林俊說,不同於在南靖、華安燒的被稱為“漳窯”,在平和燒的就是所謂的“克拉克”瓷,他正在用傳統技藝仿製漳州的陶瓷,用水車的水動力日夜碓土,試圖重振當年漳州“克拉克”瓷的雄風。

收藏

介紹

業內人士表示,“海撈瓷”來自海底沉船,基本上還原了製造時代的藝術風貌。除了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外,一個“真”字或許是“海撈瓷”受到買家歡迎的原因之一。隨著國內明清官窯瓷器真品價格不斷被炒高,民窯精品也都價格不菲,一般收藏者難以企及,那些精緻美麗的外銷瓷因為價格便宜,逐漸被國內的藏家看好。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外貿活動,從漢代開始至清代,每個時期的“海撈器物”都有,證明從未間斷。今後沉於內水的出水文物器,將會出現“江撈瓷”“河撈瓷”“湖撈瓷”。因古代國內貿易也有很多是通過水上交通進行的,古代的內河船同樣怕颱風、戰爭和意外,都存在發生沉船的風險,這些沉於內河的瓷器只是未被發現而已。與國際市場相比,國內“海撈瓷”市場無疑剛剛起步,還有很大的升值潛力,所以其市場前景被業內人士、收藏者一致看好。
海撈瓷海撈瓷

拍賣

“海撈瓷”在拍賣會上的亮相,吸引了越來越多收藏者的關注。2005年年底,一批在海底沉睡了數百年的海撈瓷首次登入拍場。儘管這些瓶瓶罐罐算不上官窯的名品,但在中國嘉德四季拍賣會上卻大顯身手。200多件拍品總成交額達2727萬元、成交率為92.05%,而拍前的預估價僅為100萬元。顯然拍賣成交結果情況出人意料,而各方對明清流失海外的外銷瓷的熱情也出乎人們的想像。 今年5月中旬,在北京的京廣中心舉辦的一次拍賣會上,一把元末明初的青花龍紋大提梁壺和一隻明洪武釉里紅蓮口魚藻大盤,都是海撈瓷中難得一見的大型器物,前者以671萬元人民幣落槌,後者以792萬元人民幣拍出。自去年底以來,中國嘉德拍賣公司舉辦的海撈瓷專場拍賣,成交率竟達到了92%,成為當年瓷器拍賣的一大亮點。而在此之前,這幾年來瓷器拍賣不溫不火,即使在香港佳士得公司的大拍上,成交率也只有58%。“海撈瓷”在海外市場也深得藏家的青睞。像佳士得2004年3月份在澳大利亞舉辦的一次拍賣會上所拍的“海撈瓷”不僅件件成交,而且多數成交價都高出估價,雖大多小器形的瓷器有的甚至都能拍出22萬美元的身價。但是,特大器形海撈瓷在國外拍賣市場還是少見。以去年嘉德拍出的海撈瓷為例,國內目前海撈瓷的成交價格僅是國際上行情價的二三十分之一,有些價差甚至更大。

瓷器真贗

“目前海撈瓷行情看漲,主要原因是福建海撈瓷外流,引起古董界的高度關注,還有就是,國內外一些大的拍賣會上,海撈瓷的風頭也比較強勁。但整個古玩市場,絕大多數的‘海撈瓷’是仿製品,真品不超過5%。”對此,故宮博物院瓷器專家李輝柄分析說:京是全國古玩的中心和集散地,而潘家園又是北京最大最有名的古玩城,國家對北京的古玩城管理相對要嚴格得多,加上贗品泛濫,商家在海撈瓷的買賣上十分謹慎。

辨偽要點

“海撈瓷”是沉入海底已有千百年的陶瓷器,由於發生沉船時會造成部份器物傾出船艙,散落於沙泥上面:部份卻成堆整件漸漸被埋入沙泥之中,這樣就造成海撈瓷出現二種狀況:一、散落在泥沙上面的器物,被海里的暗流淘來淘去,器物的釉表層因暗流及泥沙的長期沖刷摩擦,會導致釉層的磨損和破壞。二、器物成堆、整件被埋入泥沙下的,相對能保存得比較完整,但由於在海底中浸泡千百年,鹹的成份對釉和胎同樣會造腐蝕,出現釉光暗淡,胎釉形成一體的狀況。如何對它們進行鑑定?必須根據器物年代、窯口的實際狀況進行分拆。因為年代的長或短,海水深與淺,海域含鹽成份,海底的沙或泥等原因都會造成器物出水時的不一樣。但“海撈瓷”有一個共性:器物都曾在海水中沉睡了千百年。由於被海水侵蝕,胎釉的表層都會形成一層自然均勻的年代風化層包漿)。
在此談一下清康雍乾三代“海撈瓷”的鑑定要點:一、清三代的外銷瓷以釉下青花器為主,器物的紋飾以山水人物、花鳥、纏枝花和外商指定的畫法等紋飾為主。凡用斜線分格子的畫面白線,都是用竹刀在胎體上劃分格線,再在格內畫紋飾,上釉燒成後,白線用手摸能明顯感覺下凹狀況:凡用直線分格子的畫面白線,是用筆分格線的,用手摸無下凹感覺:康熙的器物胎腳呈台階級狀,雍正的器物胎體堅緻較薄,胎腳呈泥鰍背,乾隆的器物胎體較厚,胎腳呈泥鰍背。清三代的外銷瓷,青花發色有深有淺,有灰有艷,但由於當時的匠工水平高超,從畫面能感覺所有的繪畫立體感很強,分水技法高超。現代仿製品的繪畫技法根本無法達到當時的境界。
海撈瓷海撈瓷
二、清三代“海撈瓷”由於在海底中沉睡了二、三百年,被鹹水和暗流的腐蝕沖刷,致使釉面損壞,形成釉的表層如同脫去一層皮(用放大鏡能看到氣泡破狀),有的甚至生鐵鏽和破損:胎腳由於被海水長期浸泡,形成一層年代的氧化層(在原有的胎上形成一層包漿狀),致使胎釉形成一體,呈乾燥狀、自然而均勻。
“海撈瓷”出水後,由於保養不好,致使釉面暗淡無光,因為釉的表層被破壞,海生物的液體(含膠成份)及貝殼還沾在上面,即使出水後,已把器物沖洗乾淨,但沾在釉層破氣泡里的膠質物質還在,無法徹底洗乾淨,因此釉表還會附著一層膠物質遮住釉光。要使海撈瓷光潔,必須用含1%的草酸水浸泡一天,再用洗衣粉水浸泡一天,然後用淡水洗乾淨後,經常用手摩擦器物釉表,把沾在釉面上的“老泥”(污垢)擦掉,經常撫摸器物會使釉光逐漸回復。
三、由於近年大宗沉船“海撈瓷”例如廣東陽江“南海一號”沉船、福建“碗礁一號” 沉船的發現,加上05年06年嘉德拍賣行的成功拍賣,使“海撈瓷”大受藏家們的追捧。但隨之而來的“海撈瓷贗品”也大量進入古玩市場,但怎么造假仿製,二年的時間不論如何仿製也無法達到“古瓷”的樣貌,特別是年代的風化。仿製品通過短短二年時間的海水浸泡,根本無法跟二、三百年時間浸泡的器物比擬,特別在胎釉上進行比較,即可明白這點:贗品的釉表光潔如新,釉面無有因鹹水腐蝕而脫皮的狀況,胎腳潮濕無有氧化層(無包漿),無法形成胎釉一體的感覺。

受追捧

經過考古識別,這次“南海一號”內發現的海撈瓷主要由江西景德鎮窯系、浙江龍泉窯系、福建德化窯系、福建閩清義窯系和福建磁灶窯系等民窯瓷器構成,品種超過30種。對此,胡智勇表示,這些曾經在“海上絲綢之路”上傳播東方文明與智慧的海撈瓷,而今能夠重現出現在世人的面前,除了在考古以及學術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以外,對於瓷器收藏市場來說,也將是一種新的刺激。“尤其是隨著近年來諸如‘南海一號’、‘碗礁一號’等沉船的發現,再加上之前國內拍賣行對於海撈瓷器市場的不斷探索,使得海撈瓷逐漸成為一種廣受藏家追捧的瓷器品種。”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一艘清代沉船上的2萬餘件中國瓷器在阿姆斯特丹進行拍賣。由此,海外市場上開始頻頻出現海撈瓷的身影,並且深得國際藏家們的青睞,其拍賣成交價格也在不斷創造著一個又一個新高。2001年11月,35.6萬件“泰興號”沉船上的青花瓷器在德國斯圖加特公開拍賣,總成交額高達2240萬德國馬克,在世界拍賣史上創下了空前記錄。到了2005年,海撈瓷首次登入中國拍賣場。在同年秋天舉行的中國嘉德四季拍賣會上,預估價僅為100萬元的200多件海撈瓷器,最終以92%的成交率,取得了2727萬元的總成交額。“這樣的拍賣成交結果在當時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從中也可以看出國內藏家對於海撈瓷的偏愛。”

海撈瓷真偽

海撈瓷之所以能夠在國內外均受到藏家們的青睞,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海撈瓷雖然不能與官窯精品瓷器相提並論,但卻有著與生俱來的歷史背景,從中能夠真實反映出那個時代,尤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信息。通過對古代沉船中以瓷器為代表的船貨的考古研究,人們不但可以了解當時的文化貿易等情況,還可以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好地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
二是,與官窯瓷器相比,海撈瓷的數量要龐大得多,價格也更為親民,非常符合大眾收藏的需求,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參與其中。根據過往資料顯示,即使是一艘不滿百噸的中國古代航船也可裝載萬件以上的器物。因此,海撈瓷的單件市場價格其實並不算太高。以曾經於2001年11月在德國斯圖加特公開拍賣的35.6萬件“泰興號”沉船上的青花瓷器為例,在這次拍賣中,許多器物的單件成交價僅為10歐元左右。
三是,海撈瓷的發現過程本身就是認定其真偽的最佳證明。作為直接從海底打撈上來的瓷器,對於其年代和真偽的鑑定相對容易一些,真品率也會相對更高一些,而這些也正是那些熱衷收藏海撈瓷的藏家們最為看重的一點。

鑑定

隨著海撈瓷被越來越多的藏家所認可和追捧,但是,海水侵蝕的痕跡其實是可以人為浸泡出來的,類似貝殼或者珊瑚等海洋生物附著的痕跡也是可以做上去的。那么,究竟什麼才是鑑定海撈瓷的關鍵呢?即使是再高超的造假仿製技術,也仍然無法完全重現當時瓷器的本來樣貌。
因此,鑑定海撈瓷的關鍵與鑑定其他古代瓷器的方法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看一件瓷器在造型、紋飾和工藝上是否符合當時的時代。
海撈瓷多以外銷瓷為主,大都是為西方市場量身訂製的,所以它們在造型、紋飾及工藝上與傳統瓷器也有所不同,往往會呈現出東西方文化結合的特點。以著名的“克拉克瓷”為例,作為中國明末清初時期出現的一種以青花為主的外銷瓷器,克拉克瓷大多出自福建的漳州窯。其典型特徵是寬邊,在盤、碗的口沿繪分格及圓形開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實等。克拉克瓷的生產可分為明萬曆至清初和清康熙兩個時期,前者為開光的青花瓷,後者則為胎薄。其中,萬曆克拉克青花瓷盤一般使用浙料繪畫,有翠藍、灰藍、淡藍幾種色調,運用分水技法,形成三至四個色階,為後來康熙青花的成熟奠定了基礎。克拉克瓷這種多層繁縟,開光分格的構圖形式,源自於元青花的構圖形式,即元青花蓮瓣雜寶紋樣,以及伊斯蘭陶瓷的繁縟茂密特徵,是一種典型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而這種獨特的時代特徵也正是鑑定這種瓷器的關鍵所在。

真品特徵

瓷器沉入海底後,海底生物在瓷器上必然經過附著、生存、死亡的過程,並隨瓷器一起經受海流衝擊,最終被泥沙掩埋,因此,能在瓷器上“寄生”下來的海底生物殘留體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看上去“乾”“老”,近期才“喬遷新居”的海底生物遺存基本沒有。經過上百年時間,能在瓷器上“寄生”下來的海底生物殘留體已完全鈣化,有的已成化石狀,沒有新鮮感。扳開個別海底生物殘留體觀察,會發現里外鈣化程度相同,色澤基本一致,嗅之無異味,且基本沒有銳角及特別突出的部位。但也有特殊的情況:有些瓷器由於剛好掉入海底岩石或珊瑚礁縫隙中,受海流、泥沙衝擊影響較小,一些海底生物如珊瑚類還能在瓷器上長成一定的形狀。
瓷器來源於瓷土,與碳酸鈣類礦物質有很好的物理親和力,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鈣類礦物質,海流運動和溫度變化會使海水中這些鹽類物質逐漸集結在瓷器表面並沉積下來。因瓷器表面釉層堅硬光滑,附著在瓷釉上的一些沉積物並不牢固,出水後用指甲也可以刮掉部分.利用滲透原理,以稀鹽水浸泡這些瓷器數日後,瓷器表面那些鹽類沉積物會逐漸剝落,個別附著較牢固的海底生物殘留體,用超音波清洗機進行清洗,一般都可清理乾淨。

辨識偽造

假海撈瓷多是將新瓷器裝入網內沉入海中經浸泡數月而成。作偽者往往將裝有瓷器的網一端系牢在水面固定物(如躉船、浮標、網箱等)上,一端沉入海水中進行浸泡,以便回收。有趣的是,他們有時還定期將瓷器提上來下些餌料之類,以吸引海里的魚、貝類來器物上附著、排泄,過半年左右,這些所謂的“海撈瓷”就可以出水了。這種短期浸泡瓷器有破綻可尋:瓷器上附著的海底生物殘留體看上去“濕”“新”,有的貝類好像是剛“喬遷新居”。有的附著物還有新鮮感,扳開個別殼觀察,里外色澤相差明顯,外面陳舊,裡面卻很新鮮,有的還能嗅到明顯的腥味。有的海洋生物殘留體形體完整,有稜有角,沒有磨損痕跡。
這些“海撈瓷”絕大多數粘附的是螺殼類生物及其排泄物,偶有類似無機鹽類的沉積物,實際上也是用一些物質搗碎後加粘合劑粘上去的,與真正的碳酸鈣類沉積物相比很容易分辨。這些粘上去的東西用指甲刮不掉,用水長時間浸泡也不會剝落,用刀去刮也很難刮掉,當其被刮掉的時候,器物的表面也損壞了。
據觀察,目前市面上出現的海撈瓷中真品還是較多的。就整器而言,宋代以前的陶瓷器也經常可見真品,但多屬普品,而品相較好的青花、青瓷類器物很難見到完好真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