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木偶戲

浮山木偶戲

木偶戲,在山西的傳播歷史悠久,這種相傳為“傀儡戲”、“傀儡子”的民間戲曲,源於漢代,是由殉葬木俑演變發展而來的。山西省境內,木偶戲又分成提線和杖頭兩種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浮山木偶戲
  • 朝代:源於漢代
  • 曲目:《通天河》、《火焰山》等
  • 形式:提線和杖頭
歷史起源,傳統劇目,發展現狀,

歷史起源

清代末年,民國初年,山西境內的浮山、孝義等地木偶興盛,浮山縣有許多人以作偶制箱而聞名,這期間,山西出現了許多木偶戲藝人。
一九四九年,浮山縣成立了木偶劇團,吸收了蒲州梆子(今日蒲劇)和迷胡戲的音樂唱腔,排演了《金剛廟》、《鬧堂》、《斬子》等劇目。以後,這個劇團參加了山西省第一屆民間藝術觀摩演出並隨國家文藝代表團赴朝鮮慰問演出。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浮山木偶劇團和孝義縣木偶劇團參加了北京的演出活動,以其精湛的掌扦技術和悅耳動聽的唱腔,博得了各界人士的讚賞。以後,木偶戲在山西省境內逐步發展,編演劇目三百多出,在山西省境內各地演出頻繁,還到附近省份及四川等地外出表演。
早期的孝義木偶戲並無職業的表演團體,木偶藝人只是隨皮影班作季節性演出。一九五六年後,孝義縣成立了六十多人的木偶劇團,分成木偶皮影兩個演出團體,創作移植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把泥制、木頭製作木偶改為石膏、紙精製作木偶,而且於眼、嘴等活動部位裝置電動設備,表演戲劇效果大大改觀,使木偶戲表演輕巧靈便,逼真動人。

傳統劇目

山西木偶戲的代表劇目有《通天河》、《火焰山》、《三打白骨精》、《孫悟空智取芭蕉扇》、《木偶雜技》、《草原紅花》、《小賣瓜》、《夜半雞叫》、《西遊記》等。
木偶戲藝人一人多藝,操縱演唱配合密切,水乳交融。表演中,出台木偶揮刀動槍,舞拳弄棒、抖袍提袖、甩稍擺翅、耍扇拋彩、卸帽脫衣、吹鬍子瞪眼、盤腳打座、搖頭、跪、拜翻、跳等等,全憑藝人操縱。

發展現狀

現在,山西境內專業木偶劇團只有孝義木偶劇團,全團共有演職人員四十二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