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厝

浮厝

即用磚石將棺木四角墊高,離地三寸,暫不入土歸葬,稱為浮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浮厝
  • 俗稱:丘子
  • 讀音:fú cuò
  • 出處:《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
解釋,舉例,

解釋

俗稱丘子。即用磚石將棺木四角墊高,離地三寸,暫不入土歸葬,稱為浮厝,採用這樣的殯葬方式,是為了讓子孫在未破土刨墳的情況下,輕易地遷葬先人。有兩種情況可做浮厝處理。一是遠離故土或身在異國,一時難回故里或難回國奔喪者,可作浮厝暫寄,待條件允許,可運回故里殯葬或奔喪的。一是新擇塋地,妻先亡者,得將妻棺浮厝於新擇塋地地面,待夫故時同時下葬。但浮厝時,一切喪事活動照常規進行。
(1)謂暫時把靈柩停放在地面上,周圍用磚石等砌起來掩蓋,或暫時淺埋,以待改葬。 清 紀昀 :“亭在城西深林……旅櫬之浮厝者,罪人之伏法者,皆在是地。”
(2)指暫時停放在地面上或淺埋的待改葬的靈柩。 臺靜農 《新墳》:“ 四太太 可是較以前更寒瑟了,她幾乎成天都在她兒子浮厝邊守著。”

舉例

《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之一的秦可卿莫名其妙地去世之後,其公公寧府主子賈珍大肆操辦喪事,自已忙不過來,夫人尤氏身體狀況又欠佳,遂委託榮府主管王熙鳳全權處理內務,終將秦可卿的靈柩風風光光地“便宜寄放”放在鐵檻寺中。
所謂“便宜寄放”,就是把靈柩存放下來,以待日後安葬的意思。古書上稱這種作法為“浮厝”,韓城方言則把這叫“丘”。這一習俗早已絕跡,而在當年的党家村,卻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丘柩的原因較多。一類是家道有些衰落,不願簡單地將老人下葬,便暫丘靈柩,以待家境有了起色以後,把老人的喪事辦得體面一些,以盡孝道。為此,有的家中曾丘過好幾副靈柩呢。有的則是等待合葬。比如“合興發”商號大經理黨玉書歿後,其靈柩在家中丘放了十四個年頭,直到老伴故去,才一齊下葬,入土為安。還有的是兒子小,或不在家,沒有“主事”的人,丘柩於堂,是等兒子長大或歸來再下葬。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於母亡,於在湖北任上,公務纏身,不能離開,而後輾轉各地,始終無暇顧及,直至在直隸任上,就近向康熙皇帝告了“御假”,才回家葬母,也已是十幾年後的事了。這一情節正好給這一類現象做個旁證。
秦可卿的靈柩丘在“鐵檻寺”里,鐵檻寺原為“寧榮二公當日修造”,“以備京中老了人口”暫時寄放靈柩的,實乃賈府家廟。党家村自不可與賈府同日而語,沒有誰家蓋得起家廟,有家祠的也屈指寥寥。有家祠便丘在祠中,多數人家就丘在自家上房裡邊。
《党家庭院亦卓犖》一文專門介紹過党家村四合院的上房,說它“平日用來供奉祖先牌位,遇到喪事用為靈堂,婚嫁時用做禮堂。”將靈柩丘於此處,倒也符合上房的用途。如果是一座新建四合院,上房還未供放過祖先牌位,就不宜居中丘放,要以神主為準,“男左女右”地安放靈柩。屍體停入時間稍長,便會變質散發異味,封閉再嚴的棺木也不可避免,這對院裡居住的人非常不利,所以停放的靈柩都要用土坯和草泥密封起來。
凡在柩的家庭都有所期待,最終有人按照其意願安葬了老人,也有實現不了目的,原因不外家境和時局兩個方面,想等 家族振興,手頭卻越來越拮据,前景卻越來越渺茫怎么辦?時逢災荒,社會不寧,也常常影響了原來計畫。據老人們說,民國十八年大旱,又加上土匪騷擾,人心惶恐,村中好幾家都將丘置多年的靈柩草草下葬,還有夜裡暗暗了殯的。自顧不暇時,讓老人體面入土的初衷也只能付諸東流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