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寫夢

《浪淘沙·寫夢》是清代詞人龔自珍所作的一首詞。上闋寫在夢中與一位女郎相會,夢醒後尋思,似乎就在自己熟悉的紅樓。下闋寫一覺醒來,眼前景物依舊,才知卻是在做夢,那個虛無縹緲的仙洲本不屬於自己。詩人把現實生活中無法傾訴的痴情,運用“寫夢”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展現出來。整首詞的風貌一如夢境一般撲朔迷離,也符合青春期愛情患得患失、悵惘迷茫的特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浪淘沙·寫夢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無著詞選》
  • 文學體裁
  • 作者龔自珍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浪淘沙·寫夢
好夢最難留,吹過仙洲。尋思依樣到心頭。去也無蹤尋也慣,一桁紅樓
中有話綢繆,燈火簾鉤。是仙是幻是溫柔。獨自淒涼還自遣,自製離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浪淘沙:詞牌名,原唐時教坊曲名,又名“賣花聲”,雙調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韻。
②仙洲:海上的仙境。
③依樣:按照夢中的形狀。
④一桁(héng):一座,一排。桁:樑上的橫木。
⑤綢繆:纏綿,情意深厚。
⑥遣:排遣。

白話譯文

美好的夢境最難留住,夢中我到了仙人居住的地方。現在回味起來,那夢境依舊留在心頭。夢中的情事在醒來後消失無蹤,只能向空尋覓,我對此已經習慣,尚記得夢中出現的那一角紅樓。
在那夢中的紅樓上,我和那個人細細密語,燈火熒熒,簾鉤低垂。這般溫柔的場景如幻境,又如仙境。醒來後只剩下我一個,孤獨又淒涼,只得獨自排遣這離別的愁緒。

創作背景

龔自珍自嘉慶十五年(1810年)開始填詞,嘉慶十七年(1812年),其外祖父段玉裁已看到龔自珍的《懷人館詞》三卷,《紅禪詞》二卷。後來,龔自珍將《紅禪詞》刪定為《無著詞選》。根據《無著詞選》中詞作的排列順序,大致可判斷此詞作於嘉慶十五年前後,是其二十歲左右初學填詞時之少作。這首詞寫他與一位“紅樓”女子的一段難忘的戀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託夢寫情。“好夢最難留”,劈空而來,情勢完足,醒入耳目,總攝全篇。至少包含三層意思:作者曾有個美好的夢,美夢已經逝去,十分懷戀它。“最難留”,是因為最想留,加深了“好夢”所表現的感情。這句是極豐富的個人情感的凝縮,是對古今中外人們某些感情生活經驗的概括,是作者最深沉的感嘆。讀之使人回味再三,產生強烈的共鳴。作者聲稱寫夢,但那發自肺腑的感喟卻使人疑夢為真。“吹過仙洲”,好夢都是短的。作者的好夢象一陣風,就那么容易吹走了。風吹好夢飛越大海到了神仙居住的小島。“仙洲”寫夢的歸宿,顯示夢的美和對它逝去的傷感。也許作者希望它在“蓬萊宮中日月長”吧。詞寫到這兒,象似一首樂曲已近尾聲,又象主人公在凝神思考。“尋思依樣到心頭。”“尋思”,承首句懷戀好夢的含義,寫尋夢。“依樣”,依照那個夢境的樣子。這句是說,作者想念著那好夢,把它又完好地喚了回來。可見對好夢的印象之深,突出了“好”字。但這句重要的作用是強調下文寫的夢境。
“去也無蹤尋也慣”,回應首句好夢已逝的含義,並解釋了“依樣”。因為作者經常重溫這好夢,已完全純熟。每當想起它,眼前首先浮現的是“一桁紅樓”。這是復道行空、樓閣玲瓏的非凡去處。交待了好夢的環境和在這環境中的佳人。應指出,作者始終沒直接寫伊人,只用環境烘托。既然是好夢,則主人公愛之,那么這夢決非只有景觀。人不是追隨環境的,環境之可人,總因為這環境中有合意的人。且“紅樓”是富貴女子居處,說有佳人無誤。
“中有話綢繆,燈火簾鉤”,“中”字把上下闋緊密連線起來。自然,這“中”是指紅樓之中。它有一種明顯的效果,就是把作者和詞境的距離拉長了。似乎作者超然物外地在觀察想像人間情侶的奧妙。那紅樓中的人有說不完的話,繾綣纏綿。不知不覺已到夜闌燈上時,銀鉤乍摘,寶簾輕放。這兩句看似不經心不用力,其實恰是以濃墨重彩畫出了難忘的一幕。作者與詞境不即不離,所寫則不好鑿實。
“是仙是幻是溫柔”,由前面描寫夢境的遠景、中景推向近景,但卻移開了鏡頭。用夢幻般的感受代替了實寫。“仙”“幻”“溫柔”又象從不同角度狀寫佳人的超凡綽約的風姿和嫵媚柔和的天性。這個詞句等於三個判斷句,可以說表現了多方面的美,但不如說表現出一種難以說清的美感。三個形容詞前都用判斷詞“是”,反而不能表達明確的判斷,使人感到一種選擇不到最恰當的詞的困惑,言有盡意猶未盡。
“獨自淒涼還自遣,自製離愁。’’寫好夢已遠遠離去,只剩自己孤獨寂寞。夢醒後加倍的淒涼使作者感到重壓,但排遣它還要靠自己。這淒涼之感其實就是離愁別緒。揭示離愁的主旨已經水到渠成。“自製離愁”承以上詞意,明寫離愁,但偏用“自製”否定了它的實有,說這不同於一般的離愁,只不過是自己心造的幻影,是自己編制的美好情境。又歸結到寫夢。剛露出真實的端倪,又及時遮掩過去。閃閃爍爍,似是而非,讀來頗有山重水複之感。實際上,寫離愁是本詞的主旨。
這首詞依感情的起落、轉承顯示層次,寫得節奏鮮明,意脈貫通,跌宕有致,搖曳多姿。以夢境為中心,有如敘述自己生活里曾有的一個美好的故事。圍繞這個故事,寫出自己的感觸。詞意雖影影綽綽,但合作者的主張:“古來情語愛迷離”,且不失具有一種艨朧之美。

名家點評

安慶市教育局副局長吳功華:這首詞呈現出的是迷茫悵惘的夢境。詞人一方面將實存的情感化為空靈的夢境,另一方面在寫夢的過程中又以“仙洲”、“紅樓”等意象竭力張揚其幽幻和邃遠,二者結合,到下片便自然產生“是仙是幻是溫柔”之一問,乃有“獨自淒涼還自遣”的結局,其情之恍惚,用情之深之苦,令人動容。
淮陰師範學院文學院教師侯榮榮:從現存《定庵詞》中的《無著詞選》來看,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寫春愁秋恨,閨怨別離的柔情之作,小令多而長調少,風格側艷柔媚,與後期蒼勁的詞風大為不同。而且無論是詞作的思想境界還是藝術風格,都還顯得比較稚嫩。“少年哀樂過於人,歌泣無端字字真。”(《己亥雜詩》其一百七十)龔自珍這時只是二十歲不到的青年,情感纖細而敏感,對人生和青春都充滿了多情的幻想,這種幻想在他的詞中又往往藉助於描寫夢境來曲折隱晦地表現。本詞寫夢中紅樓上細語綢繆,境界如幻,而醒來後蹤跡全無,現實世界中,只能“獨自淒涼還自遣”,詞境迷離恍惚。溫柔的夢幻與冷酷的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本詞的理解,不必膠泥於對詞中本事的追尋。
現代作家惠淇源《婉約詞全解》:夢境在古代詩詞中往往寫得生動逼真,瑰麗多姿。詩人把現實生活中無法傾訴的痴情,運用“寫夢”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展現出來。這首小詞,即是作者自寫舊日的艷遇。下片首三句,當是重溫舊夢。歇拍為“夢醒”時語,不論其有無寄託,均可稱為佳作。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號定庵,又號羽璐山民,晚清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詩人,他也是近代改良主義、啟蒙主義的先驅者。出身於官宦、學者家庭;中迸士後,曾任內閣中書、禮部主事等職。他支持林則徐禁菸,力主加強戰備,反對君主獨裁。為文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詩尤瑰麗、奇肆,別開生面,代表作為《己亥雜詩》,有《龔自珍全集》傳世,著有《定庵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