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琳(浦瓊英)

卓琳(中央軍委辦公廳原顧問)

浦瓊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卓琳(1916.4.6—2009.7.29),原名浦瓊英鄧小平的夫人,曾任中央軍委辦公廳顧問。

1916年4月6日出生於雲南宣威市榕城鎮普家山村。1938年因工作需要化名卓琳。1939年8月,經人介紹,當月就和鄧小平結婚,成為了鄧小平的第三任妻子,卓琳比鄧小平小12歲,因此兩人都屬龍。1973年任國務院辦公廳機要秘書,1978年1月任中央軍委辦公廳顧問直至離休。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2009年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2009年7月29日12時30分,卓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2009年8月10日火化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共和國成立後,個人生活,婚姻生活,安享晚年,家庭情況,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土地革命時期

1931年被挑選為雲南省體育代表團少年選手成員參加在北平舉辦的全國運動會。當從雲南出發剛剛到達香港時,“九·一八”事變爆發。國難當頭,運動會自然開不成了,雲南隊只好撤返。才走到香港就要返回,心不甘、情不願,於是寫信給家裡,表示不回雲南,要求去北平讀書。家人同意後,經上海輾轉北平,在一個補習班學習數學。1932年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學。1935年,“一二·一六”運動中,同數千名學生走上街頭,加入抗議洪流,高呼“不當亡國奴”的口號,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國民黨的賣國行徑。1936年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是雲南第一個考入大學的女性。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喬裝成百姓模樣,決計要去延安投奔八路軍。
鄧小平同志與卓琳同志在延安鄧小平同志與卓琳同志在延安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8月後轉船倒車,折騰數回到達革命聖地延安,考上延安陝北公學。1938年因工作需要化名卓琳。1939年8月,經人介紹,當月就和鄧小平結婚,卓琳比鄧小平小12歲,成為了鄧小平的第三任妻子,兩人都屬龍。此後,便一直跟隨丈夫離開延安奔赴前線。先後在八路軍129師師部秘書科、中共中央辦公廳等單位或部門工作,任婦女訓練班隊長。

解放戰爭時期

一直在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組織部工作。鄧小平率領部隊每解放一個地方,隨後就帶著孩子們也趕到那裡。

共和國成立後

1952年鄧小平從西南局調到中央工作,隨全家一同來到了北京,住進中南海。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鄧小平對自己的妻子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於是多次謝絕了一些單位、團體請她參與工作的邀請,一門心思為鄧小平當秘書,整理日常檔案,默默在鄧小平背後奉獻著。實行薪金制後,被定為行政15級(相當於今地、師級);其政治地位和命運,也隨著鄧小平地位的變化而改變。從建國到“文化大革命”開始的17年,一帆風順。“文化大革命”中,鄧小平同志受到錯誤批判,她也受到牽連,1969年10月,鄧小平以全國第二號走資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監管勞動,便毫不猶豫地陪伴鄧小平到了江西,共同度過了3年零4個月艱難的時光……
鄧小平同志恢復工作之後,卓琳於1973年任國務院辦公廳機要秘書,1978年1月任中央軍委辦公廳顧問直至離休;在相伴走過的58個風雲多變的春秋中,卓琳同志始終和鄧小平心心相印、患難與共。
1997年鄧小平辭世後,時年81歲高齡的卓琳同志恪守著鄧小平關於“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謹慎”的提醒,在北京家中安享著晚年時光;2009年7月29日12時30分,卓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8月10日火化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卓琳同志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獲2009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個人生活

婚姻生活

翻開卓琳的履歷,她的頭銜只有“秘書”二字。但鄧小平波瀾壯闊的一生,卻離不開她的執手相隨。
1939年,延安的金秋,給卓琳的一生帶來了最大的改變,在這裡,她認識了鄧小平,彼此相識相愛。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卓琳抱著“砍頭也要跟你走”的決心,陪伴丈夫一路走過。 1952年,鄧小平中共中央西南局調到中央工作後,對自己的妻子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 於是,卓琳甘願退居幕後,做一個好助手。 1966年,鄧小平被打倒,卓琳很痛苦,她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也不知道將來會怎樣。但是,她深知丈夫的為人,便堅定地對女兒鄧吉說:“我跟了他這么長時間,可以擔保,他絕對沒問題。”鄧小平挨批鬥時,她在他身邊,從未放開過他的手;鄧小平失去自由時,她仍在他身邊,陪他一起勞動、散步,幫他打聽外界的訊息。艱難歲月,更顯出他們之間的情深意切。“發配”江西的日子裡,挖地、拔草、種菜、施肥,雖然空間有限、空氣壓抑,他們卻甘之如飴,夫唱婦隨。
心心相印 患難與共心心相印 患難與共
1978年10月和1979年1月,鄧小平先後訪問日本、美國,卓琳都隨同出訪。在國際交往的重大場合,有人評價卓琳的表現溫文爾雅、落落大方,以中國女性特有的端莊,和鄧小平一起給國外友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在美國前總統卡特的白宮日記中,記錄著1979年1月28日,鄧小平夫婦在甘迺迪中心觀看演出的場景。卡特寫道:最後一個節目是約200名美國兒童用中文合唱《我愛北京天安門》,鄧小平與夫人卓琳走上舞台,熱情擁抱和親吻了這些美國孩子,此舉讓很多美國人流下了激動的眼淚。無論身處低谷還是走向輝煌,她對他,不會有絲毫的改變。風雨同舟、相濡以沫,這八個字是他們感情最真實的寫照。
1997年2月,鄧小平走了,留下孤獨的她。時年81歲的卓琳眼含熱淚,強忍悲痛,用顫巍巍的雙手,捧起小平的骨灰,久久不願放手,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喚著丈夫的名字,泣不成聲…… 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刻,卓琳穿上了兒女為她特別訂製的新衣服,踏上香港的土地,完成鄧小平“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夙願。
卓琳一生非常低調,生前多次囑咐子女在辦理她的後事時一定要從簡。 卓琳的一生,始終是這樣爽朗地微笑著,無論是身逢喜事,還是遭遇逆境。按照卓琳的遺願--她的遺體和角膜捐獻出來,骨灰將撒向大海。在他們共同熱愛的大海深處,她將與自己摯愛的丈夫重逢。

安享晚年

論生死
卓琳對丈夫不離不棄晚年的卓琳對待生與死的問題非常坦然,她多次和子女討論身後事。她說,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溝里就行了,不要給國家添什麼麻煩。她很早就填寫了角膜捐獻志願書。鄧小平逝世,很長一段時間卓琳都沉浸在綿綿的哀思之中,她再也見不到相濡以沫的身影了,再也聽不到那熟悉的聲音了。當國人、家人還沉浸在悲痛之中,當人們還在思考如何向老人家表達最深切的哀思時,卓琳向家人、向子女們提出了一個要求:一切要以中央的決定為準,你們不能提出高於中央標準的要求。於是喪事從簡,她在家裡沒有設靈堂,只是將鄧小平的書房簡單布置了一下以方便親友悼念。
愛聽戲
每天早飯後,卓琳要聽上一會兒京戲,這是她一生的愛好。鄧小平生前關心和愛護高雅國粹藝術,支持“十足的戲迷”卓琳看戲。卓琳看完戲後只要老爺子沒睡著,她就“匯報”表演如何精彩、如何獲得全場喝彩等等。卓琳非常關心老戲新演,如戰友京劇團排演《白衣渡江》和《柳蔭記》時,從經費到演出她都給予具體幫助。
獻愛心
近些年來,卓琳還設法為家鄉做點事情。她多次為雲南宣威的“希望工程”捐款,並一次同姐姐浦代英聯名致函家鄉領導說:“我們雖然離開家鄉數十年,但對家鄉人民還是念念不忘、尤其兒童教育問題是我們最關心的事。我們現已年邁,常以不能為家鄉多作貢獻而內疚”她隨信寄出了2600元錢給家鄉的“希望工程”以表心意。

家庭情況

父母和姐姐
其父浦鐘傑,字在廷,是名震西南著名的民族實業家,經營聞名遐邇宣威火腿,雲南有名的火腿大王,被孫中山授予少將軍銜,擔任過滇軍軍需總局及菸酒公賣局局長,獲五等嘉禾獎章。
父親浦鐘傑父親浦鐘傑
母親浦雷氏。
母親浦雷氏母親浦雷氏
大姐浦代英,二姐浦石英。
子女
長女鄧林1941年出生,196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院一級美術師。
卓琳(浦瓊英)
長子鄧朴方1944年出生,文革中導致下半身癱瘓,曾任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
次女鄧楠1947年出生,原科技部副部長,是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
三女鄧榕小名毛毛,1950年出生又名蕭榕北京醫學院畢業,曾任總政組織部副處長,駐美大使館三秘,全國人大常委會政研室副主任,民主與法制出版社社長。現任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副會長。
次子鄧質方1952年出生,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後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系獲得博士學位。
故居
浦在廷故居(圖)。浦瓊英的老家。她有三個哥哥和四個姐姐,是家中的小女兒,小名大毛。她在這裡度過了幸福的童年。
浦在廷故居,浦瓊英老家浦在廷故居,浦瓊英老家

人物評價

2009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組委會授予卓琳的頒獎詞
卓琳(浦瓊英)
彩雲之南的才女,黃土高原上的瓊英。攜小平手五十八載,硝煙里轉戰南北,風雨中起落同隨。對她愛的人不離不棄,讓愛情變成了信念。她的愛向一個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堅定、溫暖與攙扶。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會委員陳淮這樣評價她:
不動搖,一生不動搖,歷盡滄桑絕不動搖。不是因為她是誰的夫人,而是因為她是一個不可動搖的人。
陳小川:她默默地站在一位時代偉人背後,用堅定的信仰和深深的愛,支撐著偉人度過劫波,支持著偉人創造新時代。在近30年中國崛起的歷史記錄中,應該有她重重的筆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