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紗祠

浣紗祠

春秋時期,楚平王聽信奸臣讒言,冤殺了大將伍子胥的父親伍奢、長兄伍尚,並畫影圖形通緝伍子胥。子胥為逃避追捕、圖報父兄被殺之仇,滿含悲憤,流亡異國他鄉。輾轉許多時日,終不如願。最後決定經過吳頭楚尾的歷陽,投奔江東的吳國。伍子胥經過歷陽時,因問渡浣紗女,求渡漁丈人,發生兩幕感人至深的故事。數千年來,這動人的故事,一直流傳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經久不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浣紗祠
  • 出處:和縣民間故事:浣紗祠與漁邱渡
浣紗祠,漁邱渡,

浣紗祠

伍子胥過了昭關,疾步如飛地來到歷陽縣境的長江北岸。只見江水滔滔,汪洋一片,不知渡口設在何方。身後塵土飛揚,隱約傳來追騎的嘶鳴聲。他面對江流仰天長嘆:“天亡我也!”遂摘下佩劍,準備與追兵決一死戰。忽見一年輕女子手提竹籃,來江邊浣紗。子胥一見,喜出望外,一時也顧不得常禮,走至近前,抱拳當胸,急切地問道:“請問大姐,渡口在哪裡?”一連問了數聲,女子埋頭浣紗,並不理睬。子胥急中生智,橫劍於頸,做出自殺的樣子來。女子從水中倒影發現來人慾尋短見,便急忙起身勸阻道:“將軍何必如此?”子胥乘勢下拜,請求指明渡口所在。浣紗女子仔細的打量眼前之人,見是一個鬚髮皆白的老人,然而,老態龍鐘之中卻透出一股英俊的神態,慌而不亂,心知並非平常之人,遂指明渡口方向。伍子胥再拜辭行,行了數步,又返身而回,向女子叮嚀道:“追兵如至,請勿說有人過此。”這樣來回叮囑了3次。女子見他放心不下,答言道:“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將軍盡可放心而去,不要為此延誤大事。”說罷,縱身投入波濤洶湧的江流之中。伍子胥面對江濤深深地拜了3拜,揮淚而去。後人遂在江岸之畔(今和城喜雨亭之北)建祠,塑像,以紀念這位守信的女子。祠名浣紗祠,內懸楹聯一幅,言簡意賅,耐人玩味:
浣紗祠
浣紗女子音容在;吳楚滄桑聖跡留。
古今騷人墨客遺有不少憑弔詩篇。如明代瞿佑在《題浣紗女廟》中寫道:
浣紗祠
偶爾相逢試問途,此情彼意兩俱無。
何須草草捐身命,不念雙親體髮膚。
清代石韞玉寫的《浣紗祠》詩曰:
誰識蘆中士,遭逢會有期。
關弓回楚使,鞭墓暴吳師。
兒女憐才意,英雄失路時。
古今無限恨,獨吊浣紗祠。
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在《浣紗祠題壁》亦寄託了哀思之情:
破屋祠猶在,浣紗事久無。
香泥留燕乳,古砌走蟲書。
飯贈心仍餓,金投夢已孤。
岸沙今盡改,寂寂正平蕪。

漁邱渡

伍子胥經浣紗女指點奔到歷陽漁邱古渡口,適逢渡口無船。追兵由遠而近,戰馬嘶鳴清晰可聞,形勢十分危急。正在萬般無奈之際,恰好從下游駛來一葉漁舟。伍子胥急忙高呼:“快來渡我!”漁父聞聲,抬頭一看,見一鬚髮皆白的老人,神情極為緊張;後面塵土滾滾,馬蹄聲急,心裡明白:該死的楚王,又在濫殺無辜。遂機智地將漁舟盪進附近的蘆葦叢中,口中唱道:日月昭昭乎,寢已馳!(日月明亮啊,追騎將至!)與子期兮,蘆之漪!(和你相約啊,蘆中淺水之地!)
浣紗祠
伍子胥領會其意,亦迅即鑽入蘆葦。楚兵追至,見渡口無人,江中亦無渡船,隨即勒馬轉頭,向別處追去。
追兵去後,漁父又唱道:日已夕兮,子心憂悲!(日已落山啊,我心悲傷!)月已馳兮,何不渡為?(月兒升起啊,你何不渡江?)事寢急兮,當奈何?(事情緊急啊,快拿主張!)
子胥循聲登上漁舟。漁父見他面有飢色,遂登岸討取飯食。子胥心中猜想,該不會領人來捉拿我吧。為了安全起見,他又返身藏入蘆葦。漁父回來,不見求渡之人,料他有疑,遂一面敲著瓦缽,一面以歌代呼地唱道:“蘆中人!蘆中人!……”伍子胥見他並無惡意,就大膽地走出藏身之所,上了船,狼吞虎咽地吃起來。漁父盪開雙漿,舟輕如燕,時辰不大,即渡到大江南岸。子胥摘下佩劍,說道:“丈人救我,恩重如山,無以報答。此劍乃先王所賜,價值百金,以作酬謝。”漁父笑道:“我聞楚王有令,得子胥的人頭,賜粟五萬石,封官上大夫。我不圖上卿之賞,要你百金之劍何用?將軍帶著,當有用武之時。”
伍子胥再三拜謝。臨行前,慎重囑咐漁父:“我雖過了江,但此地仍屬歷陽管轄。況此去道路艱難,危機四伏,望老丈切勿泄露伍員入吳。”漁父沉思片刻,點頭稱是。子胥未行數步,回首之際,只見漁父雙槳倒劃,將漁舟盪至深水之處,一腳踏翻,自沉江中。子胥心如刀絞,泣不成聲,他單膝點地,面對無垠的藍天,浩淼的大江,發誓道:“有仇不報非君子,有恩不報枉為人。這恩恩仇仇,伍員銘刻心頭!”
漁邱渡口遺蹟,在今喜雨亭下百米之處,因年代久遠,滄桑之變,原貌無存。後人為紀念這位守信的漁丈人,曾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錢起在《江行無題》詩中吟道:
江流何渺渺,懷古獨依依。
漁父非賢者,蘆中但有磯。
清代詩人姚汝頌寫下《漁邱秋夕》詩曰:
秋聲不可耐,秋思重蹉跎。
一夜清吟苦,柴扉落葉多。
星光搖玉宇,雁影下明河。
寂寞漁邱渡,憑誰寄嘯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