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強省建設“十二五”規劃

2012年4月28日,浙江省政府正式頒發《浙江工業強省建設“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切實推動浙江從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製造大省向“智造強省”邁進的總體目標,以及培育跨省跨國企業集團、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推進工業強市強縣強鎮強區建設等10大重點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工業強省建設“十二五”規劃
  • 省份:浙江
  • 實施日期:2012年4月28日
  • 年份跨度:5年
概述,總體要求,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實施十大重點任務,培育跨省跨國企業集團,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推進工業強市強縣強鎮強區建設,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加強工業有效投資,提高節能和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加強中小微企業培育提升,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保障措施,

概述

這是指導今後五年浙江省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工業強省建設的綱領性檔案,也是迄今為止省級地方出台的第一個工業強省五年規劃。

總體要求

以自主創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大力實施“工業轉型升級310推進計畫”,大力發展高附加值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有規模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高技術服務業,探索發展服務與製造融合型產業,努力完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從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從製造大省向“智造強省”邁進。

基本原則

堅持質量效益優先。堅持“資源占用績效論英雄”,全面最佳化要素投入結構和供給結構,加快推動發展模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堅持自主創新驅動。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著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創新驅動轉變。
堅持市場需求引領。把握國內外市場變化趨勢,充分利用新興市場發展機遇,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堅持產業互動發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互動發展。
堅持“兩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術集成套用,加快推動製造業向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服務化轉變。
堅持節約集約發展。正確處理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係,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諧型工業。

主要目標

“十二五”時期我省工業強省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加快建設一批具有全國戰略意義的產業基地,著力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切實推動從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製造大省向“智造強省”邁進,努力成為全國工業轉型升級先行區、全球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基地。

實施十大重點任務

培育跨省跨國企業集團

發揮大企業在推進工業強省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工業行業龍頭骨幹企業創建總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產業聯盟主導型的“五型企業”,突出發展集“研發設計、運營管理、集成製造、行銷服務”為一體的總部型企業,培育浙江的跨省、跨國大集團,進一步提高我省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資源配置和市場控制能力。
力爭三年培育60家以上總部型企業、新增馳名商標20件、新上市20家以上龍頭骨幹企業,使高新技術企業在龍頭骨幹企業中的覆蓋率達到85%以上,培育以龍頭骨幹企業為主導,與中小企業建立緊密、穩定型的產業示範聯盟20個以上。
鼓勵龍頭骨幹企業強強聯合、跨地區兼併重組,支持龍頭骨幹企業通過品牌經營、虛擬經營等現代方式整合中小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培育跨省企業集團。
支持和鼓勵龍頭骨幹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參股併購等方式,在境外設立原材料基地、研發基地、製造基地、運營中心和行銷網路,充分利用全球範圍內的先進技術、知名品牌、市場渠道和高端人才,加快向跨國企業集團發展。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支持企業加強研發機構建設,鼓勵企業承擔國家和地區重大科技項目,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圍繞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實施“雙十計畫”,突破制約我省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
緊密結合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集中力量發展一批企業研究院,積極建設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試驗基地)。
制定重大產業技術進步路線圖,重點突破科技重大專項、我省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關鍵與瓶頸技術,研究實施產業技術需求重點與科技創新重點“雙重點協同跨越工程”,探索建立企業研究院等有實力的企業研發機構牽頭承擔政府重大科技專項的制度。
大力支持產業技術聯盟建設,推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參與企業研發機構協同創新的激勵導向機制建設,探索建立有利於以企業為主體、產業化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評價激勵機制,推動產學研有機結合。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試點

圍繞城市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以滿足民眾需求為導向,以主體推進為路徑,以標準規範試點為準繩,以技術和制度為保障,以全覆蓋、高水平的網路支撐為基礎,以共建共享為原則,緊抓物聯網、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機遇,集聚要素資源,充分發揮部省“3+X”試點指導服務模式優勢,積極探索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設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體制機制,上下聯動,深入推進我省智慧城市建設試點,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提高民眾生活品質,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為我省高水平全面開展“智慧浙江”建設開好頭、鋪好路。
以試點示範、逐步推廣為途徑,切實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在區域、行業、企業等層面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產品升級、企業發展、產業提升、公共服務外包和社會管理創新的巨大作用,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推進“三網融合”。進一步完善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推進工業強市強縣強鎮強區建設

以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為基礎,針對設區市、工業大縣(市、區)、工業大鎮、重點工業園區等各類園區或集聚區,全面開展工業強市、強縣(市、區)、強鎮和強區建設,加快發展現代化工廠、都市型工業和新型工業化新城區、新型工業衛星城市、新型工業強鎮。以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的工業大縣(市、區)及其他工業基礎較好的縣(市、區)為基礎,擇優選擇一批縣(市、區)開展工業大縣(市、區)向工業強縣(市、區)轉型升級試點。以全省27個小城市試點鎮和工業總產值超百億元的工業大鎮為重點,加快推進工業強鎮建設。以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等各類園區、集聚區為重點,加快推進工業強區建設。
建立工業強縣(市、區)、工業強鎮、工業強區的評價考核機制,發揮在轉型升級中的領跑和示範作用。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工業強縣(市、區)20個左右,工業總產值超200億元的工業強鎮60個以上(其中超1000億元的3~5個),工業強區100個左右。以全省42個產業集群示範區為重點,加快推動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擇優選擇一批重點產業,加強龍頭帶動型的重點示範產業鏈(產業聯盟)培育,加快形成一批以優勢龍頭企業為依託,示範效應強、緊密型、穩定型的產業鏈聯盟。

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

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深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千百十培育工程”,推動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以大企業、行業龍頭骨幹企業、科技型、創新型企業為重點,以產業基礎好、創新能力強、成長潛力大為特徵,“十二五”期間著重培育1000家左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企業。
圍繞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大技術產業化、創新產品套用示範和標準化建設等環節,每年著重實施100個左右的重點項目。其中,重大關鍵技術研發項目30個左右,重大產業化項目60個左右,智慧型製造、新型材料等套用示範項目10個左右。
選擇產業基礎比較好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以政府為主導、重點企業為主體,聯合科研院校、行業協會等力量,科學謀劃、合理布局,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陣地,“十二五”期間著重推進建設10個左右有國內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加強工業有效投資

建立健全投資考核評價機制,進一步加大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投資服務,切實最佳化工業投資環境。
加快引進跨國公司、中央直屬企業和其他省外知名企業來浙投資;全面實施“浙商回歸工程”,引導省外浙商回歸投資。鼓勵、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對新興產業與高技術服務業的投資,對人才、科技創新和勞動者技能培訓的開發性投資,對特色工業設計基地建設、購買技術、引進研發團隊和建設創新型企業的創新性投資,對替代低素質勞動力的技改性投資,對建設總部基地、創新基地、新興產業基地等平台性投資,對購買品牌、購併企業、建設行銷網路等購併重組性投資,推動工業投資結構最佳化。
每年組織實施1000個左右項目、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的省級重點技術改造“雙千”工程。通過增量投入帶動存量調整,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建立全省技術改造項目庫,定期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和產業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技術改造項目,加強對社會投資的引導。

提高節能和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

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繼續開展“節能十大工程”,全面開展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能源消費總量“雙控”工作,探索建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體制機制,完善“積極最佳化用能、全面節約用能、淘汰落後用能、調控新增用能、擴展清潔用能、保障民生用能”的節能工作機制。
以年綜合能源消費量10000噸標準煤以上的工業企業為主要對象,組織開展千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推動企業加強節能管理,加快節能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五年節約能源1000萬噸標準煤。
加大節能技術改造投入力度,加快節能新技術和標準的推廣套用,推動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加大清潔生產推行力度,全面推進企業清潔生產。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化,繼續實施工業循環經濟“733”示範工程,開展工業循環經濟試點,構築連結循環的工業產業體系。
健全清潔生產審核及項目補助制度,加快推進農業、服務業、礦山等行業開展清潔生產,“十二五”期間完成3000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

加快淘汰落後產能

以冶煉、造紙、印染、水泥、製革、化工、化纖、電鍍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和污染排放高、安全生產保障條件差、集中治理難的產業基地為重點,堅決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節能減排要求的落後產能,逐步淘汰一批不具有能源資源利用優勢、產品附加值較低的相對落後產能,推動一批我省不具備能源資源優勢、但屬產業鏈必需且仍有發展空間的產能與省外開展合作,建立比較完善的淘汰落後產能政策體系、標準認定體系、監督管理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

加強中小微企業培育提升

圍繞強服務、抓融資、拓市場、促轉型,以創新型、創業型、就業型的小微企業為重點,著力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盈利難、提升發展難、成功創業難等問題,著力推動中小微企業提升發展、創新發展和集約發展,促進我省中小微企業再創新優勢。圍繞我省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培育和發展一批專業化水平高、產品特色明顯、協作配套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創業,促進我省各類社會資本與各種科技成果和創業人才對接,不斷提高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在全省中小微企業中的比重。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圍繞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重大人才工程、重大人才發展平台為抓手,以人才政策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在培育創新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培養高技能人才上下功夫。優先推進企業人才開發,進一步消除企業人才成長、引進和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引導和推動人才向企業流動和集聚。力爭“十二五”期間企業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翻番,到“十二五”末達到32萬人·年。加大培訓和引進力度,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企業緊缺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力爭到“十二五”期末,高技能人才占企業員工總數的比重提高一倍以上。

保障措施

健全法規和政策。圍繞做強工業重點領域和重點任務,加快完善有關推進節能、工業循環經濟和信息化發展等相關法律法規。落實民間投資進入相關重點領域的政策。結合產業發展,清理鼓勵粗放式發展的相關政策,及時修訂完善現有產業政策,健全產業政策體系。
最佳化空間布局。按照國家對長三角地區發展的產業布局和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的戰略要求,積極主動並有選擇地引導一批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集中布局。
深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機制優勢、民間投資的資本優勢、民資創新的決策優勢、民企吸納人才的制度優勢、民營企業家敢冒風險的創業優勢,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再創民營經濟新優勢。大力推進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發展,推動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創新。
擴大開放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鼓勵引導優勢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積極引進外資,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合作。
加強要素保障。利用財政、稅收等政策,加大對國家和省“千人計畫”人才的引進力度,促進高層次人才向我省集聚。集中支持一批對產業發展具有強勁支撐和拉動作用的大項目,集中扶持一批帶動能力強、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
統籌工業與科技管理。加強工業領域與科技領域的統籌管理,增強科技政策對工業企業發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科技、人才等資源對工業轉型升級的保障。
最佳化發展環境。以放權於基層、放權於企業、放權於市場、放權於社會為手段,著力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和創造力;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真正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完善“走出去”服務體系,支持龍頭骨幹企業等開展國際化經營。
抓好規劃組織實施。完善全省工業轉型升級規劃體系。加快研究編制相關產業技術路線圖。組織開展產業技術需求重點與科技創新重點“雙重點協同跨越”重點專項規劃的編制、協調與落實工作。加強工業強縣(市、區)規劃編制指導。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