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抗日游擊戰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浙東抗日武裝在浙江省東部地區進行的抗日游擊戰爭,浙東位於上海、杭州、寧波三角地區及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東側,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7年8月淞滬抗戰後,中國共產黨浙東地方組織廣泛發動民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2月,中共中央指示中原局應準備於條件成熟時,在浙東倒立游擊根據地。4月,日軍在鎮海登入,連續攻占寧波、慈谿、餘姚等地,浙東淪陷。中共中央指示中原局(5月與東南局合併組成華中局)增派幹部,開展浙閩沿海抗日游擊戰爭。6月,中共浦東工委派“第三戰區淞滬游擊隊第5支隊打一部南渡杭州灣。在浙東餘姚縣北相公殿登入,兩次伏擊日軍獲勝,揭開了浙東抗日游擊戰爭的序幕。7月和9月,中共浦東工委繼續將在偽軍第13師中爭取的部分武裝和淞滬游擊隊第5支隊,分批開赴浙東。進至浙東的部隊,實行“隱蔽發展”的方針,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組織民眾進行抗日鬥爭,在姚江以北的餘姚、慈谿、鎮海3縣北部(簡稱“三北”)地區初步打開了局面。1942年5月,日軍發動浙贛戰役,國民黨在浙贛鐵路沿線的幾十萬軍隊退避兩側山區。7月初,日軍打通浙贛路全線,並繼續向麗水、溫州方向進犯。中共領導的進至浙東的部隊於6月以一部兵力組成南進支隊,越過曹娥江,向會稽山區挺進,與中共會稽地方黨領導的武裝會合後,以諸暨縣楓橋地區為中心開展抗日游擊戰,8月,在龍山、鳳山戰鬥中殲日偽軍一部。在此期間,中共中央華中局派出一批幹部分赴浙東加強領導。7~8月,中共浙東區委及浙東三北游擊司令部相繼成立,譚啟龍任區黨委書記兼政治委員,何克希任司令員,浙東部隊整編為第3、第4、第5支隊,作為鞏固三北和發展四明、會稽的基本力量。8月,浙贛戰役後期,日軍退守金華、蘭溪,並在寧波,紹興和三北地區增設據點,增調偽第10師加強浙東守備並對三北地區發動“掃蕩”。中共浙東區委於9月作出長期堅持浙東鬥爭的決定,遂調整部署,留第4支隊等部堅持三北,以第3、第5支隊等部向四明山區挺進,發展新的抗日游擊根據地。10月,第5支隊反擊日偽軍lOOO餘人對三北地區的“掃蕩”,取得河頭市、楊葛殿、竹山岙等戰鬥的勝利。11~12月,國民黨頑固派海北(海鹽、平湖地區)“忠義救國軍”2000餘人進襲三北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集中主力予以反擊,殲其大部,鞏固了三北抗日根據地。1943年2月,日偽軍2000餘人,開始在餘姚北部庵東周圍地區進行局部“清鄉”,同時對三北其他地區連續“掃蕩”和蠶食。三北游擊司令部以一部在三北堅持,主力再次轉向四明山區。4月,攻克餘姚縣梁弄偽軍據點,擊潰偽軍1個營。11月,國民黨頑固派以第3戰區挺進第3、第4、第5縱隊及浙江保全第2、第5團等部,向浙東抗日部隊進攻。三北游擊司令部被迫自衛還擊,打退頑軍。12月,頑軍又增調突擊第1縱隊5000餘人,進入四明山區。圍攻浙東抗日部隊。三北游擊司令部為保存抗日有生力量,以一部兵力堅持四明,主力則重返三北地區打擊日偽軍。1943年12月22日,浙東抗日部隊改編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何克希任司令員,譚啟龍兼任政治委員。29日,浙東敵後1臨時行政委員會成立。1944年6月,日軍向衢縣、溫州再次發動進攻,頑軍突擊第1縱隊由四明山區向漸南收縮,浙東遊擊縱隊迅速恢復丁’四明山地區,並向新昌、嵊縣方向發展。1945年1月,蘇浙軍區成立,浙東遊擊縱隊改稱蘇浙軍區第2縱隊(當年夏,發展至4500餘人)。1月下旬,浙東敵後各界人民臨時代表會議在梁弄召開,選舉產生浙東行政委員會和浙東參議會,成立浙東行政公署,連柏生任主任。此時,全區有三北、四明、會稽、浦東4個專區、14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人口228萬,面積達1.4萬餘平方公里。2月,駐上虞的國民黨軍挺進第4縱隊遭偽軍第36師圍攻,浙東縱隊主動馳援解圍。5月,該挺進第4縱隊投敵,浙東縱隊予以討伐,至6月底共殲其1000餘人,解放上虞縣城。7月,國民黨軍挺進軍第5縱隊千餘人反對內戰,脫離國民黨軍,參加新四軍,被改編為蘇漸軍區第2縱隊第2旅(原第3、第4、第5支隊編為第1旅)。同年8月大反攻中,蘇浙軍區第2縱隊各部攻克周巷、庵東、觀海衛、鄞江橋、西城橋等日偽軍據點,直逼鎮海和寧波城下。蘇浙軍區第2縱隊從1941年6月至1945年8月底止,建立了三北、四明、會稽、浦東等抗日根據地。部隊由原來不足400人發展到1萬餘人。進行大小戰鬥640餘次,攻克縣城2座及據點110餘處,殲滅日偽軍9000餘人,繳獲各種炮39門、輕重機槍217挺、長短槍6800餘支,完成了堅持浙東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