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抗日游擊戰爭

浙東抗日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浙東地區軍民所進行的敵後游擊戰爭。 \n 浙東位於上海東南側,戰略地位重要。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地方組織在這一地區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初步發動與組織了民眾。1941年4月,日軍占鄞縣(今寧波)、慈谿、餘姚等地,浙東淪陷。1942年5月,日軍發動浙贛戰役,又占肖山、金華、上饒等城鎮和交通線,幾十萬國民黨軍消極怯戰,退避浙贛鐵路兩側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東抗日游擊戰爭
  • 位於:上海東南側
  • 戰略地位:重要
  • 運動:開展抗日救亡
正文,

正文

中共中央於1941年2月,指示中共中央中原局準備於條件成熟時,在浙東沿海開展游擊戰爭。6月,中共浦東工委派“淞滬游擊隊”第 5支隊,分批渡海到浙東三北(餘姚、慈谿、鎮海三縣北部)地區,在當地黨組織和人民的配合下,隨即在姚江以北相公殿兩次伏擊日軍,揭開了浙東抗日游擊戰爭的序幕。1942年華中局(1941年5 月中原局與東南局合併組成)派一批幹部去浙東加強領導,於7月成立三北游擊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員,譚啟龍任政治委員,將浙東抗日游擊部隊整編為第3、第4、第5支隊。8月,派出南進支隊挺進會稽山區,與會稽地區中共組織領導的武裝會合後,首戰諸暨楓橋,斃日軍30餘名。這時,日軍在鄞縣、三北地區增設據點,調偽第10師加強守備。10月日偽軍對三北進行“清鄉”、“掃蕩”,三北游司指揮所屬部隊於蜀山渡、楊葛殿、竹山岙三戰三捷,殲日偽軍數百名;隨後留第4支隊就地堅持鬥爭,游擊司令部率第3、第5支隊向四明山區挺進,於1943年4月,攻克四明重鎮梁同,殲偽軍1個營,打開了四明山區抗戰的新局面。但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卻勾結日偽軍,多次進攻浙東抗日部隊。三北游擊司令部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適時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自衛反擊。1942年11月,當原盤踞錢塘江北的忠義救國軍2000餘人南犯三北抗日根據地時,將其大部殲滅。1943年10月,國民黨軍在天台縣成立浙東前進指揮部,“限期剿滅”浙東抗日部隊。11月,以其第3、第4、第5挺進縱隊共4000餘人向浙東抗日部隊發起進攻,三北游擊司令部集中主力將其擊退。12月,突擊總隊5000餘人又兵分3路,向四明山區分進合擊。三北游擊司令部為保持主動,留一部兵力原地堅持,主力轉到三北地區活動;後突擊總隊撤向浙南,主力又回到四明山區堅持鬥爭,並向新昌、嵊縣發展。  1944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浙東抗日游擊部隊改編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1945年 1月蘇浙軍區成立後,浙東遊擊縱隊改稱蘇浙軍區第2縱隊。2月,第2縱隊擊潰偽軍第36師。5月,國民黨挺進軍第4縱隊投敵,第2縱隊予以討伐,殲千餘人,解放上虞城。6月,第2縱隊爭取國民黨挺進軍第5縱隊千餘人起義。7月,以第3、第4、第5支隊編為第1旅,以起義的挺進軍第5縱隊改編為第2旅。
浙東地區狹小,抗日部隊經常處於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夾擊之中,作戰頻繁,5年共殲日偽軍8000餘人,建立了三北、四明、會稽、浦東等抗日根據地。浙東抗日游擊部隊原來不足400人,到1945年10月北撤時發展到1萬餘人,勝利完成了堅持浙東抗日游擊戰爭的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