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口水

流口水是嬰兒時期一種很常見的生理現象,醫學上稱之為流涎,不需要醫治。異常流口水,稱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常見於嬰兒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口水
  • 別稱:流涎
  • 英文別稱:Sialorrhea  
  • 相關疾病:流涎症
  • 專科分類:兒科
臨床表現,治療,

臨床表現

1.生理性流涎
一般4個月-3歲流口水多見,大部分是正常現象。這是因為嬰兒3~4月齡時,口腔內的唾液腺逐漸發育成熟,唾液分泌量增多。而這個時期的他們的面部肌肉還未發育完善,咀嚼能力弱且口腔淺,不會調節口腔內過多的液體,發生流口水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牙齒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嬰幼兒逐漸學會吞咽,流口水的情況就會逐漸消失。以上情況均可稱為生理性流涎。
2.病理性流涎
少數寶寶流口水是一種病理現象。常見的疾病:
(1)口腔炎
如舌炎、牙齦炎、黏膜炎、口腔潰瘍等,由於產生疼痛感而引起寶寶吞咽不良。出現口水橫溢。口腔黏膜受損、破潰、發炎或爛牙等病變,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多,也會流口水。
(2)呼吸道感染
如感冒、扁桃腺炎、咽喉炎等。患兒感冒鼻塞致呼吸不暢,不得不改用小嘴呼吸,口水就會從口角流出。如有扁桃腺炎、咽喉炎等,可導致咽喉部紅腫不適,引起吞咽困難,致使口水滯留於口中而流出。
(3)病毒感染
如手足口病、水痘等,引起口腔內及舌旁的潰瘍而導致疼痛,吞咽困難。
(4)神經系統疾病
如一氧化碳中毒、腦炎、延髓麻痹、腦膜炎後遺症、面部神經麻痹、智力低下等,損害了支配唾液腺的交感與吞咽神經或者神經中樞,引起唾液腺分泌失衡而造成口水外流。

治療

1.生理性流涎不用進行治療,只要加強護理即可。可給小兒用吸水性強的布圍兜或紗布製作的口罩,勤洗勤換,以保持口腔周圍和頸部皮膚的乾燥。也可在這些部位塗抹少許嬰兒潤膚油。以保持皮膚乾燥,減少口水對局部皮膚的刺激。
2.病理性流涎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