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雲蘭

洪雲蘭

洪雲蘭,女,1923年12月出生,浙江省台州市人,原路橋區“三爺姆”福利院院長。曾獲“全國扶殘助殘先進個人”、“全國熱心公益傑出人物”、“浙江省十大慈善之星”、“2005年感到台州年度人物”、“2007年首屆台州市道德模範”、“浙江省道德建設先進個人”、“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等榮譽稱號。2005年1月31日,愛心中國·中國最具影響力的100位慈善人物獲獎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雲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3年12月
  • 性別:女
  • 政治面貌:民眾
洪雲蘭,相關事跡,

洪雲蘭

她是一位普通的農婦,68年如一日竭盡所能,攜子女親人共收養病殘鰥寡1280人,濟貧助困無數。在傾盡她一生的心血後,“胰腺癌”病魔正在侵蝕著這位慈愛的老人。在病房裡,無論熟悉的還是陌生的,人們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趕來,一撥又一撥地前來看望這位做了一生好事的老人。
洪雲蘭
洪雲蘭收養病殘鰥寡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有一天,她看到了一個下肢癱瘓、蓬頭垢面、用手走路的人,頓生憐憫之心,把這個非親非故的人帶回了家,精心照料起他的日常生活。同時她想,類似這樣的人還很多,要為他們支起一個專門的“家”。1986年春,老伴去世,年近七旬的她用省吃儉用積蓄的5000餘元錢,在鄰近的小山上建起了一間簡易平房,開始集中收養病殘鰥寡,“三爺姆福利院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誕生,並專門收養腦癱患者、精神病人等。這些人大多是被家庭遺棄或是從路邊撿來的,特別是精神病人,剛給他們穿好衣服,一轉眼又會脫個精光,有的還把糞便塗在牆上,經常動手亂打……不管他們怎樣折騰,洪雲蘭和她的家人始終忍耐著,每天給他們餵飯、洗衣,還不間斷地看守著,防止他們出走或者發病,其艱難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但洪雲蘭毫無怨言地做了20多年。
依靠民政部門的幫助、善心人的捐款和一家人的省吃儉用,洪雲蘭的福利院從小到大,從當初的一間簡易平房,發展到現在容納近百人的60多間房。至今,福利院共收養過1280人。目前,收養著各類殘疾人55人。洪雲蘭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就動員自己的兒女繼續她的慈善事業,如今,大女兒童春香夫婦已經接上了班,其他幾個兒女也在福利院裡幫工,甚至孫女也在院中幫忙料理。她們已把福利院當做了“家”,把裡面的人當作了親人。
“我從18歲開始做好事,從沒圖過什麼,我覺得做好事心裡踏實。”洪雲蘭樸實的話語,折射出大善無言,博愛無疆。

相關事跡

三爺姆(洪雲蘭),女,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桐嶼街道上山童村。在那裡,有二位特別愛心的奉獻者——洪雲蘭和她的女兒童春香。2000年,洪雲蘭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授予 “志願者助殘先進個人”稱號,2004年,被浙江省評為首屆“十大慈善之星”,並榮獲“浙江省敬老愛老愛心獎”。從2003年起,母女倆三上北京,出席“中國熱心公益傑出人物事跡報告會”和“中國殘聯全國代表大會”等大型會議,受到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近年來又榮獲“全國熱心公益傑出人物”、“全國扶殘助殘先進個人”、“愛心中國——首屆中華慈善人物”、“中華慈善之星”等光榮稱號。
洪雲蘭十七歲嫁到上山童村,因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婚後大家稱她為“三爺姆”。她有一顆慈善的心,一雙勤勞的手,一種節儉的德,六十五年如一日,濟助殘疾人、孤寡老人和收養孤兒共達1080餘人,被當地民眾稱為“活佛”。無論是要飯的、貧病的,還是孤寡的,只要向她求助,她都有求必應;可她自己卻從不多花一分錢,多吃一口飯,省下來的都用在救助別人上。白天去撿人家丟了的黃菜葉,挖別人遺留在地里不要了的薯根薯塊來填充自己的肚;晚上打草鞋編草蓆,賣錢收購人家賣不出去的菜和甘薯等,為救助備糧。每當到燒飯時間,她都站到村子裡的高處,觀看人家屋上的炊煙,沒有上煙的人家一定是斷了糧,她就背著公婆把大米藏在懷中悄悄地拿出去救濟他們。婆婆說她“吃裡扒外”,但也阻止不了她救助的(更多精彩文章來自“秘書不求人”)行動。她的丈夫早已被她的行為所感染,儘自己所能,一天砍五擔柴,也去救濟無柴燒的困難戶,被民眾稱為“柴神”。
解放前,村裡有些人家結婚連床也買不起,洪雲蘭就把自己結婚時做的一張雕花新床主動提出借給新人,前後一共借了24次。看著一對對新人順利結婚,洪雲蘭心理無比甜美。有時要飯的來到她家,一宿就是很多天,她就把自己睡的床讓給要飯的睡,自己打地鋪。夫妻鬧離婚的,也要去找三爺姆,她也要想方設法給予解勸,經她的努力重歸與好的就有近百對。1961年困難時期,許多人因飢餓得了浮腫病,無錢買藥,三爺姆就與丈夫商量賣掉準備用於過年的豬,將賣得的30元錢全部買藥分發給浮腫病人;第二年初,又將自家的一間房屋賣掉,把所得的400元錢又拿去買了藥,救助那些相識的或不相識的病人。
1986年的春天,年近七旬的洪雲蘭利用平時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五千元錢在鄰近的金嶺頭修建了簡易平房,用以收養社會上被人遺棄和無家可歸的孤兒、殘疾人,年齡最大的90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三爺姆照料不說,有的還要等她餵飯餵菜,洗臉洗腳;收養的人群中,還有精神失常的病人,他們有時犯起病來,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她大打出手,使她身心疲憊。但××沒有怨言,就這樣一年四季默默地悉心照料著他們。時間久了,有的人就在這裡亡故了,她每一次都悲痛地為他們料理後事。三爺姆心中惦記著的全是貧病殘人,想方設法四處尋求救助,終於在1999年又建成了一個新的福利院——三爺姆福利院。現在,規模擴大了,收養的殘疾人更多了,常住的就有六七十人。
洪雲蘭的女兒童春香和母親一樣,也有著一顆博愛的心。在椒江一家工廠里工作時,利用休息時間天天堅持打掃她居住附近的街道,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在八年前,她毅然辭去了月薪千餘元的工作,來到福利院為母親分挑重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童春香整天與院裡的殘疾人和孤寡老人為伴,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讓他們感受到在家庭里一樣的溫暖。童春香每天總是起早摸黑地照料他們,半夜裡也要起來檢查一次,她說:“為殘疾人和孤寡老人服務,我再苦也是心甘情願的。”
村民們激動地說,母女倆做過的好事多得說也說不完。每年三爺姆的生日,四周民眾都自發地趕來為她做生日祝壽,表達感激、敬佩之情。××母女不但受到當地民眾的愛戴,而且還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支持和關懷。
85歲高齡的洪雲蘭是許多人心目中的英雄。認識她的人,都稱她為“三爺姆”,甚至有人叫她“活佛”;在路橋三爺姆福利院,她是這裡的一片天。
自從1986年那個春天,三爺姆用省吃儉用積蓄的5000餘元錢,在路橋桐嶼街道金嶺頭上建起了一間簡易平房,開始專門收養無家可歸的殘疾人和孤寡老人後,金嶺頭就成了許多殘疾人和孤寡老人的人間天堂。幾十年來,在三爺姆親手締造的這個世外桃源里,先後收養了1300多名孤寡老人和殘疾人。三爺姆的善舉溫暖了一顆顆孤寂無助的心靈。
一個瘦弱的身軀里,跳動著一顆偉大的愛心。
三爺姆說:感謝你們來看我啊!
1月23日。路橋區桐嶼街道金嶺頭。
通往三爺姆福利院的路陡得讓人揪心。灰濛濛的天空中,飄灑著陰冷的冬雨。
四幢依山而建的黃色瓦房藏在綠色中,黃綠相映,顯得肅穆簡潔。“到了!”陪同採訪的桐嶼街道武裝部部長葉靈志和路橋區民政局辦事人員羅靜波指著一個牌坊告訴記者。牌坊上面刻著兩副對聯。一幅是“常行功德賑濟災苦卑微而崇高,助人為樂替人解難平凡而偉大”;另一幅是“金嶺頭集病殘鰥寡歡度光陰跡傳千秋,三爺姆攜子女眾親行善積德堪稱楷模”。
車子剛開進福利院,院中房間門口倚靠著的幾個人便露出了怪誕的神情。他們或者露出莫名其妙的笑容;或者顯示出恐懼的眼神。
儘管臨採訪前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我們還是被這群人嚇了一跳。灰濛濛的天色下,每個陰暗的房間都住著這樣的病人———看他們的舉止就會明白他們是什麼樣的人。
不一會,這些人臉上都不約而同地露出了笑容:原來三爺姆來了!
“感謝你們大老遠地來看我啊!”從山坡上走下來的三爺姆看到我們,老遠就綻開了笑容。看得出,老人很健朗,紅光滿面。她一邊笑著與我們打招呼,一邊像哄孩子似地拍拍幾位迎上前的老人的肩膀。
三爺姆的女兒童春香陪著母親。如今,三爺姆“坐鎮指揮”。日常的具體事務,主要由副院長童春香打理。
童春香告訴記者:“現在,福利院裡收養著52個人,大多數是孤寡老人,另外還有精神病人、腦癱患者、殘疾人、流浪兒童……”在福利院收留的人中,很多是被親人遺棄流落街頭的。這些人里不僅有當地人,還有許多是從溫嶺、玉環、樂清甚至福建來的。而與他們非親非故的三爺姆則是來者不拒,把他們帶到了金嶺頭,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看待。在這群人中,年齡最大的97歲,住在金嶺頭時間最長的有18年。
吃飯時間了。在福利院寬敞的食堂里,三爺姆陪著老人們吃起了飯。幾位老姐妹一邊吃飯一邊和三爺姆聊天,似乎有著說不完的話。童春香則和福利院其他工作人員一起,拿起飯碗,把飯菜送到長年臥床、行動不便的殘疾人房中。“會走的,就統一到這裡吃飯;不會走的,我們就送飯上門。”
這是怎樣的一群人呵!三爺姆卻拿過碗勺,一勺勺地把飯舀進他們的嘴裡……
記者跟著童春香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走過去。在這座特別的福利院裡,住著的人有先天性痴呆症患者,有患精神分裂症的,有年過九旬的雙目失明的老太太……
許仁慧到福利院八年了,現在他看上去已經像個正常人了。但當他看到陌生人走近時,卻像一個小孩子似地躲進了房中。
“聽話,看我今天給你帶來了什麼?”童春香拿出橘子、餅乾等零食,哄小孩子一樣地哄起了許仁慧。僵持了一會,零食的誘惑戰勝了許仁慧內心的恐慌,他開了門。“你看他現在好多了,剛來那會兒,褲子也不穿,大小便到處亂拉,給他理髮,卻以為別人要殺他,要好幾個人用力摁住他,把他綁起來才能理髮……”
“他的房間只有我媽才能進得去。”童春香告訴記者,許仁慧剛到福利院時,非常挑剔,房間換了一間又一間,夜裡還常常不睡覺,發出可怕的吼聲。“就這樣換了十幾間房屋後,許仁慧總算是滿意了。但他的房間誰也不讓進,只有看到我媽來了,才笑嘻嘻地讓她進去。”
福利院所有房間的門都是敞開著的,但卻有一間特殊的房間,門口掛了兩把沉甸甸的大鎖。當記者來到這個房間的視窗時,看到了一雙可怕的眼睛。
這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他的左手上連著一根布條,一雙眼睛惡狠狠地盯著我們。“這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常年流落在外,是我母親收留了他。”一見童春香走近視窗,這位老人就“自若”地說:“你先把我門開了,我到庭院裡走走,不走遠。”
“不能讓他出去,這幾天他又犯病了,一開門就要跑,有一次凌晨三時左右逃走了,我們找了好久才找到他。”童春香告訴記者,不僅如此,這位老人還經常要放火燒被子燒房,為了不出事,要經常有人盯住他。
飯菜送了幾個房間後,三爺姆下來了。在一個房間,她拿起飯碗,餵起了病人。這是一位臉部已有點變形的老人,他順從地張開口,望著三爺姆的目光,是如此的溫順。童春香說,福利院裡有幾位病人,只接受她母親一人的照顧,誰餵飯都不行。三爺姆如果有事出門,他們就會變得煩躁不安,飯都吃不香。不論是寒冬臘月,還是酷暑夏日,三爺姆總是天蒙蒙亮就起床,燒水煮飯忙個不停。忙完屋裡的,她還要到山坡上的菜地里管理園地里的的蔬菜和果樹,一為改善福利院裡的一伙食,二為節約開支。
面對眾多光環的籠罩,三爺姆顯得沉靜而超脫。
三爺姆的善舉,已經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回憶起2005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登上講台的情景,三爺姆至今記憶猶新。10月28日至30日,2005年中國公益事業發展論壇暨熱心公益傑出人物事跡報告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83歲的三爺姆獲得了“熱心公益傑出人物”的榮譽勳章。
聽主持人讀完名單後,三爺姆神采奕奕地登上了領獎台。她沒有過多地渲染自己,只是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述說她的福利院,還有福利院裡需要幫助的人……
三爺姆的行善生涯:好事做了一輩子
在路橋方言中,“姆”就是母親的意思。
因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人們便尊稱洪雲蘭為“三爺姆”。在路橋,許多人都知道三爺姆,所有遇到她的人都尊尊敬敬地叫上一句“三爺姆”。幾十年來,三爺姆的母愛溫暖了許多無家可歸的人,感動了無數的人。
自從17歲嫁到路橋上山童村後,三爺姆就開始了行善的義舉。
解放前,上山童村窮得叮咚響。每年青黃不接時,許多人家吃了上頓沒下頓。但三爺姆不顧家窮,常將有限的糧食拿出去救濟別人。次數多了,婆婆指責她“吃裡扒外”。三爺姆說:“我看到別人沒得吃,心裡就難受,我情願自己少吃點,也要救濟他們。”她的言行感動了全家。
三年困難時期,許多鄉親揭不開鍋,連吃湯糊喝菜湯也是奢望,三爺姆將自己收藏的番薯乾一畚斗一畚斗地拿出還是買不起。三爺姆與丈夫一商量,將自家養的過年豬賣掉,所得30元錢全部買藥,分給眾鄉親。
得知上山童村有位好心人三爺姆,逃荒討飯路過此地的外地人也投奔她家,三爺姆都儘自己所能幫助。有一次,突然來了幾十個要飯的,三爺姆不僅給吃,還讓出床鋪讓他們睡,自己一家人則躺在地鋪上過夜。有位金清七旬老漢,現在每年年初總要帶著二三十人到金嶺頭拜訪三爺姆,想再嘗嘗當年充饑飽肚的番薯糕。
1986年春天,三爺姆來到了金嶺頭。這裡住著一個叫蘭英娘的管山林的阿婆,她唯一的義女嫁到臨海大田去了,阿婆就獨自孤苦伶仃在山上看管山林。得知蘭英娘生病臥床不起,好心的三爺姆就主動上山,不分晝夜地照料她,一直守護到阿婆八個月以後病故為止。
三爺姆沒想到的是,這次上金嶺頭,卻決定了她一生的命運。在料理蘭英娘喪事時,噩耗傳來:三爺姆的老伴三爺過世了。這對三爺姆是個沉重的打擊,她召集了一兒三女,對他們說,想獨自在金嶺頭住些日子靜靜心。誰也沒料到這么一住竟是大半輩子。
在金嶺頭,三爺姆迎來了許多“親人”
就在三爺姆靜心的日子裡,她認識了下嶺村的兩位五保老人:80多歲的胡何壽老漢長期癱瘓在床,平時照顧他生活的是年紀已70齣頭的朱中元老漢。但是,朱中元是個腳有殘疾的五保老人,一雙腳腫爛得嚇人,已無法走動。看到這兩位相依為命的老漢,三爺姆心疼極了,她決定把他倆一起接上山侍候,讓老人在金嶺頭安享晚年。
1986年,年近七旬的三爺姆用省吃儉用積蓄的5000餘元錢,在金嶺頭建起了1間簡易平房,開始收養殘疾人和孤寡老人。
過了不久,三爺姆又認識了一位70多歲的黃岩阿婆。當時阿婆住在一個不足六平方米的台門間,生活十分悽苦。三爺姆與她結拜為“姐妹”,把她接到金嶺頭安頓了下來。
三爺姆的“兄弟姐妹”們多起來了。此時,她收養了第一位精神病患者。這位70多歲的路橋阿婆患有精神病,經常在家中摔打東西。三爺姆得知情況後,沒有嫌棄她,收下這位阿婆。剛來時,路橋阿婆亂摔桌椅和飯碗,還要和三爺姆撕打。但三爺姆對她很耐心,經過悉心照料,路橋阿婆終於平靜地安居山里。
1994年春天,金嶺頭上又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90多歲高齡的老人在兩個女兒攙扶下,爬上了金嶺頭。三爺姆打量了好一會兒,終於認出了她原來是自己曾經收養過三年的黃山嶺阿婆。這位雙目失明的阿婆執意要回到三爺姆身邊來安度餘生。她喃喃地說:“我要住在金嶺頭過世……”
隨後,被人拋棄在壩頭閘的軟骨瘋小姑娘、患有先天性痴呆症的“三甲阿婆”先後被三爺姆收留,金嶺頭的“居民”漸漸地多了起來。
1998年,福利院失火。在社會各界的資助下,又於1999年重新建起了福利院;同年,三爺姆動員女兒童春香辭掉了月薪近千元的工作,到福利院做其助手。
“有人說我是‘活佛’,但我覺得說我是‘姆’更恰當”
“阿娘!阿娘!”午飯剛吃完,三爺姆和童春香就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發放零食。走到一位叫王仙妹的老人床前時,她親熱地拉住三爺姆叫個不停。
“這裡有許多人要叫我娘,有個老人甚至年紀比我還要大,我說:使不得使不得,老姐妹,你這樣叫會讓我折壽的啊!”三爺姆說,許多來福利院的人甚至叫她“活佛”,她就對他們說:“還是叫我三爺姆吧!這樣更好。”
三爺姆對待無家可歸的人比親娘還要親。在福利院,有半數人生活不能自理,全靠三爺姆照料。有的殘疾老人在床上拉屎拉尿,三爺姆為他們拾掇;有的在此亡故,三爺姆為其料理後事……一名只有15歲的小男孩,嚴重痴呆,不會講一句話,吃拉都在地上,三爺姆每天都要幫他洗去滿身的屎和尿;一位路橋蓬街阿婆臨死時,滿身的膿皰、屎和尿,連她的親生女兒見了都噁心,不敢靠近,是她默默地把老人擦洗乾淨,換上一身乾淨的衣褲,餵飽飯,使老人安然地離開……到了晚上,福利院裡有好幾個老人像小孩似的,都要三爺姆陪著哄著才能入睡。可以看出,老人們自然而然地把她當成了自己最親最近的人了。而三爺姆,則笑著說:“老的當父母,同輩的當兄弟姊妹,年輕的當兒女……”
由於供養的是特殊人群,還常常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位殘疾老人小便時不慎跌倒在糞桶里,三爺姆聞訊,立即趕來將他扶起,幫助他洗去滿身的尿和屎。一天,三爺姆像往常一樣,在一個患有精神病的老人房中打掃衛生,冷不防那位老人拿起一根木棍就往她頭上亂打。三爺姆被打得頭破血流,後送醫院搶救才脫離危險。
逢年過節時,附近有熱鬧的地方可去或有時去趕集,三爺姆不忘帶上幾個老人,使他們也能趕趕熱鬧、散散心,每逢這時,老人們的臉上都掛著孩子般的笑容。
寒來暑往,日子一天又一天悄悄地滑過這座幽靜的小山坡。在這裡,許多人找到了比家還要溫暖的人間天堂。
三爺姆有她獨特的管理方法:讓大家互相慰藉彼此的心靈
中午的福利院特別安靜,幾位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在忙碌地收拾著碗筷。童春香說,這裡的日常護理工作十分繁瑣,沒有真正的愛心和毅力,常人很難勝任。“我們先後請了十來個保姆,不是沒法和老人們交流,就是嫌苦嫌累辭職不幹了。好多時候,福利院裡除了姆和我,就是他們在支撐著。”
這些工作人員大部分是福利院收留的殘疾人、智障人士。與不會行走的病人不同的是,他們經過三爺姆的精心照料後,恢復了健康,可以自食其力地乾一點活了。三爺姆就請他們來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並為他們發工資。
40多歲的周金春是黃岩人。1996年,他的全家都陷入了困境,由於他和妻子、一兒一女都是智障人士,全家四口人的生活不能自理,眼看就沒了活路。
一天,周金春流浪到了這裡,他聽說金嶺頭上有個三爺姆,專做善事,就趕了過來。不久後,他托人把妻子兒女都接了過來,在福利院住下了。三爺姆為這特殊的一家人準備了5間房,精心照料他們。
過了幾年,奇蹟出現了,不但周金春和妻子的狀態好了許多,一兒一女奇蹟般地恢復了正常人的言行。不久後,女兒嫁了一個好人家。對三爺姆感激不盡的周金春夫婦就在金嶺頭安了家。而且開始為福利院乾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這些工作人員也是苦出身,而且他們都經歷過生活不能自理的痛苦,所以請他們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不但不會嫌棄他們,而且比保姆還要細心周到。”
不僅自己做慈善事業,更要鼓動更多的人來做善事
三爺姆的善行,感動了周邊無數人。
路橋路南街道上張村的理髮師傅陳官富幾年來每月都按時到金嶺頭,義務為福利院的殘疾人理髮;黃岩郵電局的一對退休工人夫妻,住到了山上,當上了三爺姆的幫手;椒江水產公司退休工人張仁壽,久仰三爺姆大名,在家閒不住,乾脆住進福利院當起了賬房先生,管賬理財,擔水、劈柴幹個不停。
周邊的民眾對金嶺頭上的三爺姆尊敬有加,他們經常自發來幫助打水井、造廁所,幫忙管理菜地;許多中小學生每到雙休日,就來到福利院打掃衛生,慰問老人;路橋的義工團體,不僅送來了錢和物,還幫福利院裝上了攝像頭……浙江鼎利機電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泛澳車架製造有限公司、浙江億利達風機製造有限公司和浙江永錦電力器材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在得知三爺姆福利院用水困難的情況後,聯合捐款10餘萬元,為福利院安裝了自來水。看著白嘩嘩的自來水從水龍頭流出來,三爺姆可高興了。
三爺姆的善舉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尊敬和關懷。路橋區領導曾多次到福利院看望她和她所收養的孤寡老人和殘疾人;路橋區殘聯每年送上慰問金,並為其安裝上太陽能熱水器,送來了冰櫃、電風扇,幫助解決了電話、閉路電視安裝;路橋區婦聯送來了彩電、洗衣機……1992年,社會各界自發捐款8萬多元,為福利院新蓋了三層樓房。2002年年初,在大家的捐助下,從山下修了一條水泥路直通福利院。20年來,福利院依靠路橋民政部門的幫助和好心人的捐款,從當初的一間簡易平房,發展到現在有60多間房的規模。
三爺姆的困惑:日益擴大的福利院,將越來越難管
福利院的規模日益擴大,三爺姆也遇到了煩惱。
“現在,金嶺頭名聲大了,要進福利院的人越來越多,一方面,我看著無家可歸的人可憐,忍不住要收留他們;但另一方面,福利院開支大,加上我年事已高,女兒童春香也上了年紀,體力逐漸不支,感到力不從心啊!”三爺姆的一番感嘆,說出了福利院的窘境。
由於母女倆難以應付極其繁重的照料工作。從2004年6月開始,該院不得不擴大員工數量。
五十多人的一日三餐費用不是小數目,十幾個員工的工資支出不是小數目……而且,許多病人還是“藥罐子”,常年要吃藥,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有人長期臥床不起,每頓飯要喂,大小便失禁,給他們請保姆,在市場上每月花1800元也不一定能請到;但在我們這裡,這樣的人也只收800元寄養費。另外,對於沒有家屬、親戚的孤寡老人、殘疾人,我們依然是免費的。目前我們院中,這樣的人占了三分之一。”童春香說。由於福利院開銷較大,光依靠社會各界的自發捐贈只是杯水車薪。
更讓三爺姆擔心的是:福利院擴大了規模後,一些精神病人、智障患者,將越來越難管理。
“不過,不管有多困難,我都要維持福利院的運轉,繼續收留無家可歸的人。”三爺姆臉上,露出了堅毅的神色。
[記者手記]大愛無聲
金嶺頭上一天,如果問我有什麼感想,只能是兩個字:震撼。
一院子有許多是肢體嚴重變形的人,從眼睛、嘴到手腳。他們不知道記者是哪裡來的人,面對採訪本和照相機,他們只會傻傻地笑。
有時候,這些人瘋狂起來,會發出恐怖的大叫;躲在黑暗中的眼睛,更讓人不寒而慄。
可他們也有安靜的時候。不管是誰,福利院裡每一個人,看著三爺姆的眼光,是如此的溫順。這讓我覺得,三爺姆在他們的心目中,已不僅僅是“姆”,她已是他們心中的“神”。有些人說不出話,但他們用溫柔的眼光望著三爺姆。這些,讓我在採訪的這個陰冷冬日,添了不少的溫暖。
做好事不難,難得的是一生都做好事。從18歲開始做善事,一直能做到80多歲,三爺姆的善良讓所有的人都無法不佩服。她甚至動員自己的女兒也來從事這項貼錢貼時間又貼精力的事業。
許多人的房間,始終瀰漫著一股怪怪的臭味。跟在三爺姆的身後,她卻從來沒皺過眉。每到一個房間,她都會埋下頭,捻捻被子,和終日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隨意地聊上幾句,隨著幾聲爽朗的笑聲,融融的暖意充斥了整個房間。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三爺姆獻出的,是她一生的愛,在小小的金嶺頭,她創造了一個人間天堂、世外桃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