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陽小鎮

洪陽小鎮

洪陽鎮位於普寧市東北部,面積6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6萬畝,山地面積3.2萬畝。轄32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6.56萬人,是著名的果鄉、僑鄉,有僑胞和港澳台同胞5萬多人。現有雄偉壯麗、建築結構奇特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培風塔”、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六處,有全國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組群“德安里”、深幽而壯觀的“華嚴寺”,林則徐忠魂歸宿之處“文昌閣”、普寧學宮等。此外還建有“方方紀念館”、重修普寧城隍廟,開闢了“洪陽一日游”旅遊專線。

基本介紹

  • 名稱:洪陽小鎮
  • 面積:66.3平方公里
  • 歷史:明萬曆三年(1575)普寧縣城設於洪陽
  • 地理:普寧市東北部
  • 總人口:16.56萬人
  • 鎮區面積:約8平方公里
小鎮概況,經濟狀況,文化教育,旅遊景點,

小鎮概況

洪陽鎮位於普寧市東北部,面積6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6萬畝,山地面積3.2萬畝。轄32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6.56萬人,是著名的果鄉、僑鄉,有僑胞和港澳台同胞5萬多人。現鎮區建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人口約3.5萬人。洪陽交通便捷,省道236線(池揭線)和237線(占棉線)在鎮區交叉穿過,鎮區距離揭普高速出入口僅2公里。
洪陽小鎮
明萬曆三年(1575)普寧縣城設於洪陽,舊縣治歷經明、清和民國時期共374年。1949年7月1日,普寧縣人民政府設址於流沙。同年10月故城解放後,曾先後設為洪陽市、洪陽區、普寧縣第一區、洪陽鄉、洪陽人民公社,1983年底又設洪陽區,1986年12月設洪陽鎮。洪陽地處榕江中游平原,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21.2 ℃。由於三面環山,四水歸匯,素有“盤底珠”之稱。名優特產有潮州蕉柑、普寧豆醬、普寧酥糖和竹蔗等,洪陽小食更是聞名遐邇。洪都勝景、人物史跡眾多。現有雄偉壯麗、建築結構奇特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培風塔”、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六處,有全國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組群“德安里”、深幽而壯觀的“華嚴寺”,林則徐忠魂歸宿之處“文昌閣”、普寧學宮等。此外還建有“方方紀念館”、重修普寧城隍廟,開闢了“洪陽一日游”旅遊專線。洪陽是歷史文化名鎮,有飲譽海內外的“洪陽鈞天樂社”,配套完整的“英歌”隊和潮州大鑼鼓隊、醒獅隊等;燈謎、詩詞、書畫、“三棋”等聲名遠揚;“普寧豆醬製作技藝”、“廣東漢樂”被公布為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風民俗更是豐富多姿,妙趣橫生,有“十五夜行頭橋”、“正月擺社”等。洪陽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有宋朝吏部尚書陳賢齋、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方耀、華僑巨富並為旅暹普寧同鄉會和泰國中華總商會發起人之一陳伯強、原中僑委黨組書記、全國僑聯副主席方方、“潮劇名醜”方展榮、現代作家廖琪,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顧問、亞洲經濟研究委員會主席鄭竹園博士等等,不勝枚舉。

經濟狀況

洪陽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鎮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1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3.7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1億元,農業產值2.7億元;農民人年均純收入5823元。目前,全鎮有各類企業93家,工業園區1個,形成服裝、紡織、食品、五金等支柱產業。商貿流通活躍,主要有花卉苗木、水果、農副產品、糧食等4個專業市場,商戶1158戶,年集貿成交額8億元。農業特色突出,不斷培植壯大花卉苗木、優稀水果、反季節蔬菜、現代化禽畜飼養等四大“三高”農業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化已初具規模,是遠近聞名的“花卉苗木之鄉”。2011年,鎮政府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新引進工業企業6家,總投資1.53億元,引進廣州市政一建有限公司企業入駐設立公司總部(次總部)。先後被評為“廣東省衛生先進鎮”、“廣東省村鎮建設先進單位”、“廣東省文明鎮”、“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1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3.7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1億元,農業產值2.7億元;農民人年均純收入5823元。目前,全鎮有各類企業93家,工業園區1個,形成服裝、紡織、食品、五金等支柱產業。商貿流通活躍,主要有花卉苗木、水果、農副產品、糧食等4個專業市場,商戶1158戶,年集貿成交額8億元。農業特色突出,不斷培植壯大花卉苗木、優稀水果、反季節蔬菜、現代化禽畜飼養等四大“三高”農業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化已初具規模,是遠近聞名的“花卉苗木之鄉”。
今後,我鎮將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打造“商貿流通之都”核心,建設幸福新普寧目標,按照“農業穩鎮、工業興鎮、商貿活鎮、旅遊旺鎮”的發展思路,通過抓基礎,增後勁,抓項目,促發展,抓管理,保穩定,努力把洪陽打造成為商貿繁榮、宜居宜業的商貿旅遊名鎮。
至2015年,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經過五年努力,到2015年,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全鎮人均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基本建成商貿繁榮、宜居宜業的商貿旅遊名鎮。具體要實現“五個更加”:
——經濟成長更加快速。今後五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4.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3.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1%。
——社會事業更加繁榮。到2015年,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全面發展。文化設施建設明顯加快,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公民綜合素質普遍提升。
——城鄉環境更加亮麗。到2015年,形成有效的城鄉管理機制,提升城鄉管理水平,實現鎮容鎮貌“整潔優美、秩序井然、道路暢通”。
——社會大局更加和諧。到2015年,形成文明法治、公平公正、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促進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更加協調發展。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到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6%;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l3.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4‰以內。

文化教育

普寧市第一中學簡介
普寧一中創辦於1920年,是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辦學成績顯著,學子遍布海內外。學校位於文化古城洪陽鎮,面向省道1930線,離揭陽市區和普寧市區各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普寧一中 學校條件優越,環境幽雅,是工作和學習的好地方。學校占地面積300畝。教學樓5幢、圖書實驗大樓3幢、禮堂1座(內設燈光球場),學生宿舍樓4幢、學生食堂2個、單身教師辦公樓3幢、教師集資樓5幢,籃球場4個,運動場1個。校園動靜區分開,綠化、美化,環境優美。
洪陽小鎮
學校辦學規模大,設備先進。現有高中93個班,學生6000多人,教職工358人。教學設備齊全、先進,除配齊常規圖儀外,還配置電腦室7間,語音室2間,多媒體室5間,課件室1間,理、化、生實驗室各3間,生物探究性實驗室1間,地理園、生物園各1個,高二、高三級教室全部安裝電子白板。
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團結、勤奮、嚴謹、進取”的校風,堅持“面向全體、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健康發展、人人成才”的教育思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嚴格治校,嚴謹治學,成績突出。學校曾被評為廣東省普教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冬季體育鍛鍊先進集體、廣東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曾獲廣東省僑資辦學成果獎。高考有四年學生取得普寧理科總分第一名(其中有一年獲揭陽理科總分第一名),有成績優秀的學生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牌大學就讀,有十多位學生獲“潮汕星河”學業獎,有200多名學生在學科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勵。近幾年來,高考多次受到普寧市、揭陽市的表彰、獎勵。高考上本科線人數逐年增加(2005年343人,2006年432人,2007年519人,2008年574人,2009年617人,2010年741人,2011年707人)。學校於2002年被批准為廣東省全國教育統一考試定點考場,2004年6月被評定為揭陽市一級學校,2004年9月被確定為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學校,2005年5月被確定為“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實驗研究”實驗學校。2006年5月學校團委會被評為“廣東省五四紅旗團委”,2008年1月學校被揭陽市教育局評為“平安校園”,2008年10月學校被第三屆廣東省青少年書法大賽組委會評為書法教育先進學校,2009年被評為“廣東省體育特色學校”,2011年被評為“廣東省安全文明學校”。
現在,師生們正滿懷信心,突出“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精細嚴謹,人人成才”的辦學特色,堅定不移地走“以人為本,以德樹人;以質立校,管理強校;勵精圖治,創新示範”的路子,為把普寧一中創建成為“現代化的園林式、高質量、有特色”的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而奮鬥。

旅遊景點

培風塔
培峰塔 位於故城洪陽鎮東北後坑村,又稱“培風寶塔”,普寧“八景”之一,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因古時該處屬烏犁鄉,俗稱“烏犁塔”。塔通高36米,七層,平面八角形,磚土混合結構,塔身則系三合土夯築而成,在國內諸塔中,實屬罕見。塔基邊長9.8米,塔座高1.65米,築九級台階而上痤台,塔座上下有欄桿,欄桿望柱上刻一對石雁、一對石獅,造型生動。塔身第一層下外圍邊長3.9 米,周邊長輩31.2 米,塔身高31.7 米。塔內各層空心,第一層塔牆厚2.55 米,每面邊長1.5米,塔身逐層依次縮小至最高第七層,每面邊長僅0.71米。塔座僅辟一門入塔腔,塔門向西,門闊1.3 米,高2.77米,拱頂,石門框上陽刻:七級高擎雄插漢,千峰環拱壯抉與。塔腔有內轉石階可登上各層,內轉石階共120級。第一、二層以上每層開四個門(窗),相鄰各層四門(窗)相互交錯,既美觀,又能在各層室內向外眺望四面八方。塔檐以紅磚疊澀出檐。最高層(第七層)塔腔內置有藻井,外面有走廊,走廊上每個角有一石柱,柱上以瓦和三合土做成卷草花紋,造型石雅優美。塔剎為鐵鑄相輪寶瓶狀。
洪陽小鎮
培風塔造型美觀,穩重挺拔,雄偉壯麗,歷2 0 0 餘年而巍然屹立。登上塔頂憑欄遠步伐,南瞰普邑故城洪陽鎮全貌,遠近風物盡收眼底,北望榕江江水滔滔,甚是壯觀。該塔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閣
文昌閣,是清代抗英禁毒、虎門銷煙欽差大臣林則徐病逝舊址,在全市、全省、全國乃至國外知名度都
很高。也是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揭陽市、普寧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國近代偉大愛國主義者、民族英雄
林則徐1785年出生於福州,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病逝於普寧。當時,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由福建赴
廣西任所途經普寧駐分司分館(文昌閣),由於沉疴在身,不幸磕然長逝。
文昌閣位於普寧故城洪陽城北,據乾隆《普寧縣誌》載:“分司公館在城隍廟東即文昌閣,康熙六十年
知縣羅秉琦倡捐建蓋。前為廠堂,門廊峻整,後為高閣,上祀文昌神象,其下為燕寢室。計三進共九間。凡
使節經臨,皆駐於此”。又據同治、光緒年間普寧知縣張璇《重修文昌閣宮碑記》,康熙六十年,知縣羅秉
琦“以文昌上應斗宿,為文章司位,非其地未足以昌文教而崇祀典也”。於是,倡捐建“於城隍廟之東偏,
僻除榛蕪,爰興土木,後為高閣,上祀文昌。其下建寢室,計三進九間,是為分司公館。蓋普邑,省潮之通
衢也,行李往來,多取經於此,而停驂有所,不致就居民舍,頻擾闔閭”。由此可見,文昌閣自康熙年間建成至同治年間重修,一直兩用:既是祀文昌神象之處,又兼作經臨使節停駐的分司公館。因為清代後期有郝有金等四位武勇“老爺”駐此,文昌閣又有“四老爺衙”之稱。
康熙六十年(1721)建,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至今,仍保存完整,共三進九間二天井,座北朝南,面闊13.97米、深57.6 米,地面鋪紅磚。中進大廳立四梭形巨石柱,木構架為抬梁式,屋頂是歇山頂。後進為三間(二房一廳)兩層閣樓,面闊13.35米、深8米,閣樓高8.2 米,重檐。建築風格呈莊重古樸大方。
文昌閣名重於世,是因為道光三十年(1850),普寧分司公館迎來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欽差大臣林則徐。時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爆發,道光三十年農曆九月十三日,清廷任命告假回家鄉福州(古稱侯官)養病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要他“馳赴廣西”。臥病在家的林則徐“於九月二十八日在侯官奉到上諭,至是力疾上道……臥輿兼程,日行百里”。(《潮州志》)林則徐因抱病趕路,病情加重,十月十日來到普寧(洪陽)已是沉疴在身,生命垂危,不得不停駐下來救治,林則徐下榻於文昌閣樓下東廂房,後因“風寒入里”,於十月二十日在普寧文昌閣磕然長逝。
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來廣東查禁鴉片。他頂住清廷投降派的壓力,堅決禁毒,嚴懲販毒分子,焚銷鴉片,大義凜然,並組織官兵抗禦西方列強的武力進犯。林則徐忠正無私的高尚品質和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彪炳史冊,在海內外炎黃子孫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光輝。林氏忠魂歸宿之處——普寧文昌閣,連年來,前來觀訪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觀訪文昌閣,人們自然而然泛起對林則徐的虔誠敬意,對製毒、販毒和侵略者的深惡痛絕。
1995年5月,在全省開展一場禁毒的人民戰爭的日子裡,來普寧檢查禁毒工作的廣東省常委、政法委書記陳紹基在揭陽市長、普寧市領導人陪同下參觀了這處舊址。1995年6月26日——國際禁毒日,普寧青少年禁毒誓師大會在文昌閣舉行,進一步體現了禁毒英雄林則徐忠魂歸宿處——文昌閣這一名勝古蹟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和歷史意義。
德安里
德安里 位於洪陽鎮南村,是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方耀的府第,為全國極為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群。方耀(1834~1891),字照軒,普寧縣洪陽西村人。出身行伍,鹹豐年間,屢為清廷立戰功,總督黃宗漢上奏贊他“謀勇冠軍”,敘功升為都司,朝廷賜號“展勇巴圖魯”,賞戴花翎。後擢升副將,總兵,累官至提督。德安里始建於清·同治十年(1871),用了好多年時間陸續建成。整個德安里分“老寨”、“中寨”、“新德安里”(新寨)三部分,從建築布局看,老寨俗稱“百鳥朝凰”,中寨與新寨為“四馬拖車”,三寨相連,裡面有祠堂、佛堂、官廳、書齋、臥室、閣樓、蓮池、餐廳、庫房等等,功能設定齊全,合共873間,還有寨前廣場、後花園,占地面積約4 萬平方米,設“護寨”牆,建東西南北四門,外修“護寨”河,是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組群。僅中寨主座那平面三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的大祠堂,面闊28米,縱深53米,單層建築面積達1484平方米。
洪陽小鎮
德安里建築群布局合理,氣勢雄偉,室內精工雕刻。整個建築群的布局設計被編入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的民用建築專業教科書。德安里歷經120多年,仍保存良好內有數株巨大的木棉樹和稀有珍果古樹——“人妙樹”。德安里以其布局之合理,氣勢之雄偉,雕刻之精工,面積之廣闊,名揚海內外,備受建築學專家、學者的矚目。近年來,前來參觀的社會各界人士絡繹不絕。現為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
位於普寧故城洪陽東北側,縣衙東北約三百米處,與文昌閣毗鄰,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寧置縣之時,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為古建築物。
康熙三十四年,知縣趙勉周重修中堂及門樓廊廡。四十八年知縣安定枚(鑲紅旗人)重修後堂兩廊六司房舍,前後為三廳二天井宮殿式結構,共三進十一間,東西寬約二十七米,南北六十米,總建築面積約1400 平方米。前廳為三山門,門樓左右供奉馬宮,門內左右為千里眼、萬里望,中廳正殿供奉城隍爺塑像。後廳分三殿,分別供奉城隍夫人、十八羅漢和千手觀音,體現了中國佛儒合一思想。正殿與後廳三間,有放生池,池中放養龜鱉,池兩旁植木棉樹,池中間有拱橋,正殿前天井有參天古榕,正殿兩旁廊廡供奉神像。整座城隍廟有大小佛神像共108樽。
城隍廟是普寧八百餘鄉共同擁有的,是古普寧縣鄉民慶賀豐年、祈求太平、聯繫鄉情、結交友誼的民間廟會,是難得的古建築物,極具文物價值。
萬花園
位於普寧故城洪陽城東側,即池揭公路東側,是集生產、貿易、觀賞為一體的創匯型大型農業企業,為粵東地區及省內外頗具特色的花卉生產基地和花卉專業市場。
萬花園 洪陽,是普寧重鎮。這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氣候宜人,培育花果苗木歷史悠久,享有盛名。最為出名的是寶鏡院村。早在清·道光年初(1822),寶鏡院村培育花果苗木便有“果苗之鄉”的聲譽。苗農張岳榮肩挑果木苗,步行沿路銷售至香港,成為當地史話。解放後,黨的陽光使寶鏡院村花果苗木枝舒葉展,欣欣向榮。而改革開放的春風,更使寶鏡院村的花果苗木獨占春光,該村農戶經營養花育苗的占96%以上。他們瞄準市場,迎合人們環境綠化、居室送美化、養花怡情的需要,著眼於花木珍稀品種的引進、培育,果苗生產,蒸蒸日上。
洪陽小鎮
進入九十年代,為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發展生態型農業、旅遊型農業,解決花卉生產分散種植經營、競爭力低的問題,1996年10月,中共洪陽鎮委、洪陽鎮人民政府決定創辦萬花園,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路子,實現規模經濟效益。萬花園按大型園林基地進行總體設計,以揭池線洪陽路段東面,“龍寶”大道南北側土地為花卉園林基地,園內鋪設道路、供電和排灌系統、配套建設萬花園大門、花卉展銷中心等。該園占地面積1000畝,首期配套投資已達450萬元,占地500畝,50戶花卉經營專業戶已進團體經營,形勢喜人。
踏進萬花園,展眼儘是大大小小的花木圃,就連道旁岸邊、屋前宅後都插植花木苗。木本的、草本的、爬藤類的、陰生植物,立植、盆栽各具形態,枝葉搖曳生姿,秀色宜人。現已引進屬優稀品種果類的有泰國象牙芒果、台灣紅芒、廣西的紫花芒、高州儲良龍眼、增城掛綠、妃子笑、新加坡楊桃等;花卉類除傳統保留的茶花“十八學士”、“仙種”及各品類的蘭花外,有名貴品種比利時杜鵑、巴西鐵樹、南韓的仙人樹、台灣的大惠蘭、荷蘭的鬱金香等。奇花異草,各展風姿。
每當臘月,寒梅迎客笑,幽蘭吐芬芳,芍藥呈妍麗,水仙保吉祥。寶鏡院村道,車如流水,各種類型的車輛,滿載著幸福、歡樂、吉祥的象徵——奼紫嫣紅的盆花翠苗,馳向四面八方,進入千家萬戶。
萬花園,洪陽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