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市古城

洪江市古城

黔城,現洪江市市治黔城,舊黔陽縣縣治所在地,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位於沅水上游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新市治黔城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環水,是湘楚苗地邊陲重鎮,素有“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鎮”之稱。

古城歷史城區總面積0.8平方公里,城內青石街巷縱橫交錯,明清建築比比皆是。原有五個城門今尚存四門遺址,依附南北兩條主要街道而形成的魚骨狀道路系統保存完整,古稱九街十八巷,黔陽古城以明清建築為主調,並有機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築特色,古民居敞亮明淨,古宮祠華麗精緻,建築風格極具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江市古城
  • 總面積:0.8平方公里
  • 歷史:具有 7400 年人文歷史
  • 文化:原文化、苗蠻文化、荊楚文化
洪江簡介,古城風貌,古鎮風光,古村風景,文化傳承,古建築文化,古廟宇文化,古名人文化,古墓葬文化,古書院文化,古遺址文化,民族文化,現代洪江,

洪江簡介

中國洪江,具有 7400 年人文歷史。境內擁有安江高廟文化、托口古商城、戶外基地雪峰山等旅遊名勝,以及一座有2200年歷史且保存完好的龍標古城-黔城,中原文化、苗蠻文化、荊楚文化、百越文化等
各種文化在這裡交融,“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經典詩句就是王昌齡寫就於該市芙蓉樓前。洪江市也即將被批准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洪江市古城)!
洪江市古城

古城風貌

黔城簡介
黔城為洪江市市治所在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鐔城縣治,晉為舞陽縣治,隋為龍標縣治,唐並設巫州、沅州府治,五代為敘州蠻地,宋、元、明、清為黔陽縣治,民國並設湖南省第四專員公署。黔城即為黔陽古城之簡稱。
幾千年來,世居於黔陽古城的的侗、苗、瑤、漢等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秦王伐越、諸葛亮征蠻歷史遺存仍在,盛唐詩人王昌齡、李白的詩篇餘韻猶存,清代著名書法家龍啟瑞、王繼賢殘墨尚香。
至明清時期浩浩皇木、滾滾洪油、屢屢煙土、列列妓船,更使得沅水河畔這座軍事重鎮成為中國南方絲路上的商貿名城。
黔陽古城是中國地方傳統及民族地區城鎮根據地形及風水規劃建設的典範。現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城市格局與街巷體系,是國內少有的整體風貌保存完整的古城。2003年1月批准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黔陽古城現有楚南第一勝跡之稱的芙蓉樓,重點景點有中正門城樓,南正街、龍王廟、鐘鼓樓等30餘處。古城嚴謹整齊的丁字巷,封火牆間隔的窨子屋,最具地方特色的吊腳門樓,青苔侵石的古吊井,歷經戰亂的紅砂城牆,清雅幽邃的石板街,風姿卓越的古曬樓,莊嚴神秘的宗祠寺廟,富麗堂皇的會館戲樓等等。使得無數遊人過客魂牽夢縈。
芙蓉樓為紀念王昌齡而名世,是歷代文人騷客賦詩為文之地,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為重檐歇山頂建構,二樓懸有“芙蓉樓”匾額,四周護以石欄,周圍古樹參天。主樓朱紅圓柱,門窗雕有人物花鳥,精美絕倫,一樓門柱上題有“天地大離亭,千古浮生都是客,芙蓉空艷色,百年人事盡如花”楹聯,樓內陳列有王昌齡畫像及清代狀元書法拓碑等,登樓遠眺可見山青水碧,令人心曠神怡,號稱“楚南勝跡第一名樓”。
洪江市古城
芙蓉樓碑廊堪稱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這裡收藏有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麻姑山仙壇記》、宋四家之一米芾的《西山書院》、黃庭堅的《選宅》,以及征西將軍岳飛、書畫家趙孟頫、清代道光辛丑狀元龍啟瑞書法碑刻等記事碑文二百餘方。收集碑文之多,藝術價值之高,是湘楚文化最完整、最豐富、最獨特的紀錄。
洪江市古城
王昌齡,字少伯,生於唐武則天聖曆元年(698)京兆長安人,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有“七絕聖手”、“詩家天子”之稱,開元十五年(727)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後中博學宏詞科。天寶七年(748)因“不護細行,謗議沸騰”罪謫龍標(今黔城)尉。詩人為官請廉,政善民安,頗有建樹,人稱“仙尉”。
洪江市古城
送客亭為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呤詩送客之所,詩人曾在此留下了“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千古絕唱。因舊亭荒廢,清嘉慶二十年重建於舞水江畔,亭柱上有清進士王誥所題:“名花好共題詩句,寒雨曾經送客舟”篆書,亭內設石桌石椅可供遊人休息,賞景,有“亭悠悠,腑瞰一江春水,披閱古今多少事”的豪邁氣概!
洪江市古城

古鎮風光

托口古商鎮簡介
托口古商鎮,位於洪江市西南部,距離黔城古城23公里,是洪江市歷史文化名鎮。托口古商鎮是展示中國南方絲路商道文化及內陸資本主義萌芽的活化石。托口是因桐油生產和木材銷運而形成的湘黔邊地商貿重鎮。民國初該鎮的經濟發展到鼎盛時期,形成了九街十八巷的繁華局面。現存油榨作坊、木材商號、店鋪、豪宅、會館祠堂等建築約三百餘棟,總面積達0.7平方公里,宋朝時誕生於托口的楊公菩薩是聞名遐邇的內陸土著河神,當時從貴州茅坪到武漢鸚鵡洲沿途水陸碼頭均有楊公廟。鎮內現存的“劉同慶油號”、“劉安慶榨坊”、“河街傳統商貿區”、“趙氏宗祠”、“萬壽宮”、“富商豪宅群”、“諸葛古城”等市級重點文物保單位及大量保存完整的商貿古建築堪稱中國南方絲路商道文化博物館。因修建托口水電站即將全部淹沒,對該鎮文化挖掘和文物景點的搶救性搬遷保護工作,將以整合開發為原則,選擇現存的典型建築,再現古鎮風貌。托口古商鎮的花籃、楊梅、板栗等特色民間工藝、土特產品暢銷海內外。
洪江市古城
洪江市古城

古村風景

1、人文精典 世外桃源——灑溪古村簡介
灑溪村位於洪江市茅渡鄉境內,海拔300米,總人口1068人,總面積7.44平方公里。灑溪古村為楊姓世居地。相傳為元朝萬戶侯、著名散曲家楊朝英後裔集居地。灑溪古村以窨子屋為其建築特色。窨子屋多為明清建築格局。從現有的牆銘記載來看,最早的是明代隆慶五年(1571)始建,隆慶七年(1573)落成,由黔陽灑溪楊姓七世祖文林郎楊坤元始建,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清代最早的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歲次庚寅八月二十四日穀旦,由楊師腴建造,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成功。這些窨子屋,籀口呈殘枝蓮。門擋為石板,有頂門石。天井中只有地漏,無太平缸。照壁多壁畫、石刻。木結構建築有特色的是明代斗拱和窗花。
古村出名人,以青石板的街巷中,有四對桅子,分文、武二類桅子,表彰的對象分別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科舉人楊廷儀,任陝西城固縣知縣;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甲子科舉人向禮耕,湖南鄉試第二名(亞元);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武舉楊河源;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科武舉楊學程。在某戶的窨子屋裡,保存有清同治兵部員外郎向禮耕的手跡:“從來歲月易催,對人黃卷青燈。須惜寸陰尺壁,莫謂文章無得,力到龍樓鳳闕,方知一字千金。”
洪江市古城
洪江市古城
2、摩天陡嶺 鷹上古城——堙上古村簡介
堙上始稱“鷹上”, 該村位於洪江市灣溪鄉,海拔650米,總人口772人,總面積2.8平方公里,人均純收入1256元。原意為此地形狀貌似向上飛翔的老鷹,後來漸漸演變成為“土盈上”或者“堙上”。堙上古村的村寨建設,始建於明朝中期,完善於清朝中期。現存建築物基本上屬於明清建築風格,是兩廳堂窨子屋建築群。有窨子屋建築群一共十二套。桅子五對,有三條巷子供行人出入。有排水溝三條,有防火塘五口。另外有兩所涼亭作為公設施,以供人棲息休歇。還有碉堡兩座作為防禦之用,以抵禦土匪的騷擾侵襲。有三處半公地,一處碼頭,一座涼亭,均屬公有。民國初期,擬修建城牆,將整個村寨圍護起來,後因資金不足,停工。可見到部分殘存城牆及城牆遺址。歷史名人在清朝有楊鹿鳴、楊鶴鳴兄弟,楊鹿鳴撰有《蘭言》四卷(鉛印本);在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有曾任雲南省宣傳部長、後升雲南省副省長,已經離休的楊壇才。在堙上古村背後,是鄜梁山。鄜梁山,又名古佛山,因山上有古佛寺而得名。東漢建安十八年(213)癸巳,無名僧棲止鐔城鄜梁山,掘地得范銅古佛,金身歷劫不壞,有光出肉髻中。異之,乃建寺于山頂,名曰古佛寺。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大漢大義四年)八月,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大漢皇帝陳友諒(1320—1363)在鄱陽湖與朱元璋大戰,身中流矢,詐死。陳友諒逃到湖南黔陽縣鄜梁山古佛寺削髮為僧,他在鄜梁山古佛寺撰寫了一則對聯:“一帶乾坤身外小,兩輪日月眼中低”。鄜梁山麓,舊有鄜山義塾:一名郁文書院。清道光十八年(1838),灣溪貢生楊光潔(玉川)、照磨楊光洪(福泉)兄弟專建。清道光十六年(1836)丁酉科拔貢、同治八年(1869)常德府府學教授易中明(字鏡潭,黔陽縣塘灣漿溪人)撰有《鄜山義塾碑記》。
洪江市古城
洪江市古城

文化傳承

洪江市治所地黔城鎮,自漢以來,各朝均在此設立縣治,漢立鐔城,唐天寶初更為黔江、龍標。宋熙寧七年(1074年)復置黔江。宋元豐三年(1080年)始置黔陽。自漢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黔城古城文化大致包括古建築文化、古書院文化、古遺址文化、古廟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

古建築文化

主要指至今保存下來的明清建築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勝跡"--芙蓉樓;明清古街--南正街;古龍標山鐘樓--鐘鼓樓;城西紅砂石拱門--中正門;高橋古塔--赤寶塔等。這些古建築群,歷時數載,得以保存下來,或雄偉壯麗、氣勢不凡,或飛檐卷垛,朱欄白牆;或精緻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樑畫棟,古色古香,堪稱中國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古碑刻文化:
黔城古碑刻眾多,歷代遺留下來的古碑刻數以千計,惜廢棄不少。今芙蓉樓內建有碑廊廳,刊有顏真卿、黃庭堅、米芾、岳飛、趙孟北頁、陳梅仙等歷代碑刻一百多塊,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蔚為壯觀。

古廟宇文化

黔城古廟宇眾多,尤為明清為盛。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縣治建有的著名廟宇有曾明寺、先龍壇、玉皇閣、城隍廟、東嶽廟、將軍廟、馬王廟、龍王廟、文廟、山川壇等數十座,今尚存的有萬壽宮、先龍壇、文廟等。

古名人文化

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由江寧丞謫貶為龍標尉(今洪江市黔城鎮),王昌齡在這裡為七年"以政以寬"、"愛民如子",被龍標百姓稱為"仙尉",至今,當地流傳下來關於他的大量傳說故事。同時,他在黔城留下一批珍貴的詩篇和詩論。芙蓉樓碑坊刻留有他當年的酬唱詩。後人為紀念他,建有芙蓉樓,芙蓉樓成為國內較完整的紀念王昌齡勝地。一代名宦高力士也流放巫州,州治即今之黔城。

古墓葬文化

黔城春秋戰國古墓群、西漢古墓群分布在黔城鎮玉皇閣村南頭坡、牛頭灣山坡、汽車站北面的丘陵地帶,墓葬密集,封土堆無存。1983年、1988年、1991年、1998年、2000年先後在這些地方挖掘古墓400多座出土各類陶器及銅劍、侗矛、銅鏡、銅鈴、琉璃珠、滑石壁等數百件,陶器組合有罐、豆、鼎、敦、壺等1000多件,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和西漢時期沅水流域的淵源文化及五溪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古書院文化

寶山書院和龍標書院構成了書院文化的主流。舊縣誌載: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初建學官於縣治。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遷學宮於城東普明寺。寧宗嘉泰元年(1201年)又遷學宮於城西。南宋寶慶元年乙酉(1225年)縣令饒敏學建寶山收字於赤寶山麓,後遷於城東,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縣令陳鋼復修。清康熙五年(1648年),縣令張扶翼建於城北。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遷學宮於城西。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范德灝建排樓額曰:"龍標書院"(今洪江市第三中學),四十九年(1784年)建制一新,同治八年(1869年)復修。學院一時名流師生和韻成帙。寶山書院石碑一塊現立在黔城國小內。龍標書院石碑一塊原立在三中教師宿舍門口(已殘缺)。

古遺址文化

古鐔城遺址所在地,即今黔城鎮。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設立鐔成縣。明朝以前為土城牆。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毀於苗。次年靖遠伯王驥軍重築城牆270丈,高1丈7尺。成化八年(14終獎2年)遇大水,城東南傾塌。隆慶五年(1561年)頹於水,僅存西、北兩偶,再復修。民國35年(1946年),遭土匪洗劫,城中受極大破壞,城址破敗不堪。文化大革命前後,城牆及五門樓被毀,現僅存西城門洞及部分城垣。

民族文化

在黔、湘邊陲民族矛盾激化時,黔城是少數民族反壓迫的首義地:唐建中二年(781),湖南觀察使竇群建敘州城,逼使辰、敘苗、瑤族首領張伯靖聚眾反抗;後梁開平三年(909),瑤族首領潘全盛據黔城反梁;後周顯德元年(954),敘州瑤族首領彥通稱王於溪峒間,也以黔城為據點。黔城是湘、黔邊陲的軍事: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零溪吳天保率部隊起義,明正統十四年(1449)貴州苗民起義,順治五年(1648)"臨濟會"人陳友龍抗清,均先攻占黔城。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師入川,在黔城擊敗清兵。同治二年(1863),翼王部李復猷回師,仍以黔城南上托口,取道會同返廣西。黔城古稱五溪蠻地,唐時,黔城為民族居住地,唐代大詩人王昌齡任龍標尉時,積極推行民族團結政策,他所作的《箜篌引》詩就表達了他的這一願望。至今仍流傳著"苗女聽歌"、"苗女乞詩"之傳說,王昌齡也為少數民族人民所敬仰。

現代洪江

2007年11月11日華天集團牽手洪江,洪江市迎來了旅遊開發的春天,即將推出水戀洪江、大隱之都系列旅遊主題。洪江市正振臂展翅,讓我們來共同見證另一個鳳凰騰飛於湘西大地吧!
洪江市古城,原名黔陽古城,龍標古城。自1997年洪黔合併成立新的洪江市以來,洪江市政府大力開發保護洪江古城!境內擁有安江高廟文化、托口古商城、戶外基地雪峰山等數百處旅遊名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