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洪江鎮

湖南洪江鎮

湖南洪江鎮古商城依沅、巫兩水而建,成形於元末明初,至今仍遺存2000餘處古建築,面積達10萬餘平方米,依稀可見其古代商貿重鎮的大氣。洪江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活動,距今已有三千年文明歷史。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絢麗多彩,遺存十分豐富。在迷宮一樣的洪江古商城街巷,星羅棋布著許多富商巨紳的宅第,有的甚至是貨棧兼招待客商住宿的商行 ,建築風格是典型的明清江南營造法式,又兼具顯著的沅湘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湖南洪江鎮
  • 外文名稱:Is necessary in hunan province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湖南省西部沅水和巫水交匯處
  • 地理位置:湖南省西部沅水和巫水交匯處
  • 面積:總面積103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湖南洪江高廟遺址
基本概況,行政區劃,發現過程,建築特點,旅遊小貼士,

基本概況

湖南洪江鎮-鐵樹在湖南省西部沅水和巫水交匯處有一個洪江古商城,它自古是驛站、是草市、是商埠。夏為古荊之地,周末隸屬於楚,秦為黔中郡地,漢為武陵郡鐔成縣,唐朝隸屬龍標縣,宋置洪江砦,元設巡檢司,明設洪江驛,清設洪江鎮,民國稱會同縣洪江市。洪江——名洪溪,又名熊溪,為武陵五溪之首。以集散洪油、木材、鴉片、白蠟聞名於世。洪江古商城則位於黔城鎮沅江的下游20公里處,三面環著沅水、巫水、舞水,承接源於貴州、四川、雲南的水上交通。 洪江古商城的街道一般分為兩種,平整、稍直且長的稱之為“街”,沿山溝而建的叫做“沖”,沖、街之間因地勢變化所形成的走道稱為“巷”。街巷密集交錯,石階遍布,狹窄彎曲,除正街外長度最長的500餘米,一般在200到300米,寬在2至4米,路面全是用石板鋪設,是典型的古代商城建設模式。 沿著約三四公里長斷續尚存的青石板路和碼頭高低錯落的石級往前,完好地保存著一大片自明清至民國時代的寺廟、墟場、驛站、衙門、錢莊、銀行、書院、學堂、會館、作坊、洋行、客棧、煙館、妓院、茶樓、報社……青耳粉牆,雕樑畫棟,古香古色,苔蘚蒼蒼,充分印證了文獻上所記載的三百多年前“七沖八巷九條街”的布局。 在迷宮一樣的洪江古商城街巷,星羅棋布著許多富商巨紳的宅第,有的甚至是貨棧兼招待客商住宿的商行。宅第多為兩進兩層或兩進三層,四周為青磚砌的封火高牆,中堂極為高敞。有乾天井和濕天井,廊階用十分平整的大青石板鋪成,有的一塊長至丈余。更罕見的是每進門就有一座用青石板鑲製成的太平缸(別處皆為陶製),大的長約兩米,寬高約一米,每一面都雕刻著精美的吉祥圖案。還有些是圓形或六角形的觀賞魚缸,上鐫詩詞與魚龍花鳥,書畫和雕刻的藝術性均高,令人嘆為觀止。由於古商城內來往的各地商客很多,為聯絡族誼鄉情,維護同鄉利益,商客們便開始設立會館。會館或坐落於深巷,或築於高坡,每館都有一個宮名,如江西館稱萬壽宮,福建館稱天后宮,寶慶館稱太平宮,七屬館稱關。有正殿、偏殿、正廳、客廳、客房和戲台等,用以共同祭祀和維繫鄉情。洪江古商城的建築風格是典型的明清江南營造法式,又兼具顯著的沅湘特色。每一處宅第都令人感受著天人合一的和諧,僅以磚、木、石為材料,鐵釘都不用一顆,就造出一座座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築。精緻的窗欞、格扇、門雕與造型精巧的欄桿,飛檐翹角展翅欲飛,雖複雜細緻,卻又簡樸自然,體現出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極致。
湖南洪江鎮-鐵樹
中國第一家商業博物館,將在古商城30萬平方米、380多棟依山而建的明清古建築群的基礎上建成。在論壇上,洪江區從380套古宅中精選出20套,提供給這次當選的“2005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財富人物”前10名企業家和獲得“中國走向世界企業成就獎”的前10家外資企業,用於打造企業商道文化博物館。這20套古宅,有“明清古建築群標本”之稱,既有徽派建築風格,又有沅湘建築特色,每一套古宅都有一段動人的致富傳奇
洪江古商城依沅、巫兩水而建,成形於元末明初,至今仍遺存2000餘處古建築,面積達10萬餘平方米,依稀可見其古代商貿重鎮的大氣。洪江古商城的街道一般分為兩種,平整、稍直且長的稱之為“街”,沿山溝而建的叫做“沖”,沖、街之間因地勢變化所形成的走道稱為“巷”。街巷密集交錯,石階遍布,狹窄彎曲,除正街外長度最長的500餘米,一般在200到300米,寬在2至4米,路面全是用石板鋪設,是典型的古代商城建設模式。
在迷宮一樣的洪江古商城街巷,星羅棋布著許多富商巨紳的宅第,有的甚至是貨棧兼招待客商住宿的商行。宅第多為兩進兩層或兩進三層,四周為青磚砌的封火高牆,中堂極為高敞。有乾天井和濕天井,廊階用十分平整的大青石板鋪成,有的一塊長至丈余。更罕見的是每進門就有一座用青石板鑲製成的太平缸(別處皆為陶製),大的長約兩米,寬高約一米,每一面都雕刻著精美的吉祥圖案。還有些是圓形或六角形的觀賞魚缸,上鐫詩詞與魚龍花鳥,書畫和雕刻的藝術性均高,令人嘆為觀止。

行政區劃

湖南洪江鎮1999年6月,原洪江區域(除黔城鄉外)與新洪江市實行分開管理,設立洪江區,成立相應的黨委和政府機構,直接錄屬懷化市委、政府的領導。位於湖南省西南部,北緯27度零5分~27度零13分,東經109度零45分~110度零3分,總面積103平方公里,其中城區6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7.27萬人。洪江夏為荊州之地,周末錄於楚,秦為黔中郡地,漢為武陵郡鐔成縣地,東晉為舞陽縣地,隋屬沅陵郡龍剽縣,唐屬朗溪縣,五代入於蠻。宋元右年(1090)置洪江寨,錄黔陽縣;崇字二年(1103)改屬靖州三江縣地,尋改三江縣為契約縣,隨屬會同縣。元明清因之。清末置洪江鎮。民國初期為會同縣洪江鎮,民國13年(1924)稱會同縣洪江市,後又改為鎮。民國22年以後為湖南省第四、七、十區保全司令部和第七、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抗日戰爭後期,湖南省政府在此設立洪江行署,轄第六、十兩個專區。解放初,置洪江市,錄屬會同專區。1961年7月24日,洪江市恢復為黔陽專署管轄的縣級市建制。1963年5月20日湖南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洪江市改為黔陽縣洪江鎮,由黔陽專署和黔陽縣雙重領導。1979年9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黔陽縣洪江鎮,恢復洪江市建制,以原洪江鎮的行政區域為洪江市的行政區域,屬黔陽地區管轄(1981年6月30日黔陽地區更名為懷化地區)。1988年11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經濟計畫單列市。199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洪江市與黔陽縣合併,成立新的洪江市。1999年2月至4月,即洪江市黔陽縣合併後的原洪江市發生震驚全國的“洪江事件”。1999年6月,原洪江區域(除黔城鄉外)與新洪江市實行分開管理,設立洪江區,成立相應的黨委和政府機構,直接錄屬懷化市委、政府的領導。原洪江市轄有河濱路街道、沅江路街道、高坡街街道、新街街道、常青鄉、桂花園鄉、橫岩鄉、黔城鄉。
湖南洪江鎮

發現過程

湖南洪江高廟遺址懷化市2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保存完整的古城古鎮古村有30多處,擁有以洪江古商城、芷江受降城、黔陽古城、龍溪古鎮、荊坪古村、高椅古民居、通道古侗寨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集中連片的古城古鎮古村群落。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羅哲文認為,懷化古城古鎮古村資源十分豐富,堪稱“全國最大的古城古鎮古村群落”和“古建築群博物館”。湖南懷化這些保存完好、體現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古寺、古樓、古橋、古井、古商城、古村落,無論數量上,還是特色和多樣性上,都是全國罕見的。它是中國建築歷史的一幅幅珍貴畫卷。 湖南省文物部門的調查表明,在懷化古城古鎮古村建築群落中,洪江古商城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在“七沖八巷九條街”的古城格局中,近10萬平方米、380餘棟明清古建築呈“井”字形布局排列,10大會館、18家報館、23家錢莊、34所學堂、48個半戲台、50多家青樓、60餘家煙館散落其中。洪江古商城也因此被文物考古界稱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活化石”。10月17日,在懷化市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論壇上,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聯盟將“中國第一古城古鎮古村群落”牌匾授予懷化市政府。
湖南洪江高廟遺址
高廟遺址位於湖南洪江市安江鎮(原黔陽縣縣城)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岩里村,地處沅水北岸的一級台地上,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為一貝丘遺址。按遺址現存地貌和地表高程,可將其分為2區,北區為遺址頂部,其南緣以一條東西向的鄉間小路(坎)為界與南區相連。南區較北區低約1.5米,實為現今沅水北岸頂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1991、2004年先後2次對其進行了主動發掘,共揭露面積530平方米。在懷化市銅灣水電站的基建工程中,再一次對高廟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實際揭露面積1142.5平方米,主要發掘區域位於南區北緣和北區中部,為了解遺址布局的整體情況,另在北區北部做了探掘。通過大面積發掘,獲知遺址頂部主要為史前居民的住宅和塋地之所在,地層堆積厚度在1-1.5米,有3-10個文化層。其周圍則為斜坡,是貝丘堆積的主要場所,堆積厚度3.5-7米,最多達27個堆積層。遺址的主體堆積——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保存甚好。它分為2部分,且各部分均包含了若干個地層,二者分屬於不同的考古學文化,現暫稱其上部地層堆積為“高廟上層文化遺存”,年代範圍約為距今6300-5300年;下部地層堆積則已正式命名為“高廟文化”,年代範圍約為距今7800-6800年。
一、揭示了一處高廟文化晚期的大型祭祀場所
該大型祭祀場所分布在遺址北區頂部的第8層面上,並延伸至北區南緣,已揭露的區域分布在29個探方內,面積達700多平方米,據祭祀坑布局的情況,估算其整個面積約1000平方米。
整個祭祀遺蹟由3部分組成:
A、司儀(主祭)場所。其正面由4個主柱洞組成兩兩對稱(中間二柱間距略寬,達2米),略呈八字狀的“雙闕”式建築。柱洞均近方形,邊長為0.85-1深1.1米。東、西兩側分別有1和2個直徑約80厘米的柱洞以立側柱。主柱洞中部正前方1.2米處為一牲祭坑,坑內出土有經火燒過的牛、羊、鹿、龜和魚等動物骨骼和大量螺殼。主祭場所面朝正南方的沅水。
B、祭祀坑。已發現39個(其中之一為人祭坑),均位於司儀場所的南方,排列有一定的規律。祭祀坑大都為圓角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直徑或長、寬約1、深0.8-1.2米,坑壁近直。坑內堆積狀況基本一致,即上部均用較純淨的淺黃土夯築,下部堆放的螺殼多經火燒,且大都另夾有一層火燒骨渣。
C、與祭祀場所相系的附屬建築——議事或休息的房子及其附設的窖穴。房子位於司儀場所西側,面積約40平方米,門朝東,為兩室一廚的結構。窖穴分別位於廚房門外左(東)側以及祭儀場所(西側)右前方,內貯大量(或滿坑)淡水螺。
該祭祀場所各遺蹟中出土物的特徵大致相近,其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
高廟文化晚期的規模如此之大的祭祀場所,其附設的司儀、牲祭、人祭、窖藏與議事會客場所俱全,這在我國南方同時期遺址中是極為罕見的。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居民宗教禮儀的真實狀況,同時也表明其在當時很可能是一個區域性的宗教中心。
二、發現了距今約7800年的飾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圖案的陶器
在此次出土的“高廟文化”遺存的部分陶器上,發現有比前2次發掘所見更為豐富的以鳳鳥、獠牙獸和太陽紋、八角星紋為題材的圖像,這些圖像均用簡單的戳印篦點連綴而成,且其中的部分圖像被塗上朱紅或黑色的礦物顏料,這些圖像中的獠牙獸長有雙羽,鳳鳥載著太陽或八角星象,它們顯系超自然的物像。參照該遺址中大型祭祀場所的發現,可確認這些飾有上述圖像的陶器屬於祭器的性質,它們在高廟文化的鼎盛期(大體在距今7400—7100年)最為發達,且其構圖和製作技術皆顯得相當嫻熟。可喜的是,此次在該遺址的南區(第22-27層)發現了年代比之更早的高廟文化早期遺存,出土陶器上的鳳鳥多為刻劃的並列鳥頭,獸面則為獸頭的正面圖像,八角星象則懸在天空,無論從它們的構圖和製作技術都非常簡單原始,其所處年代據此期遺存中陶器的基本特點,可初步判斷為約距今7800年。這些祭器出於年代如此古老的時期,為追溯我國史前宗教藝術的起源翻開了新的篇章。
三、出土了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白陶製品
白陶是中國史前制陶工藝中的傑出代表。過去在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陝西漢中盆地的龍崗寺遺址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史前遺址中都出土過白陶,但年代大都在距今6000年上下。洞庭湖區所出白陶的年代較各地要早,1990年在岳陽墳山堡遺址第3B 層出土的白陶殘片,其年代上限可能已接近距今7700年。此次在高廟文化最早一期遺存中(出於遺址南區第24層)新發現了精美的白陶罐片,其所處年代估計不晚於距今7800年。白陶在整個高廟文化中較之於年代與之相當的洞庭湖區皂市下層文化要更為發達,現在看來,高廟文化所處的沅水中上游地區很可能是我國白陶的最初發源地。
四、揭示了高廟上層遺存中的部落首領夫妻並穴墓等一大批重要遺蹟
這次在遺址中部除發現上文所述高廟文化晚期的大型祭祀場所及其附屬設施外,還在遺址中部偏北部位發現高廟文化時期和高廟上層遺存的房址20餘座,均為挖洞立柱的排架式木構地面建築,面積在18-40餘平方米,二或三開間結構,門道多朝南。發現屬上層遺存的墓葬30座。出土的墓葬分2類:一類為瓮棺葬,死者多為兒童,保存在瓮內的人骨皆作屈肢狀。另一類為土坑豎穴墓,頭多朝東,依其葬式又可分為仰身直肢與側身屈肢2種:前者的年代相對較晚,骨架皆已朽蝕,一般都有數量不等的隨葬品;後者的年代相對較早,大都保存有人骨架,沒有或甚少隨葬品。在這些墓葬中,有2個重要的墓例:
其一為由M26、M27構成的一組並穴墓,2座墓均開口於北區T0909第5層下,人骨皆朽,頭均朝東。其中M26位於南側,在死者胸部出透明白玉璜2件、玉塊1件,在其腰下近襠部位放有象(長)牙1件;M27位於北側,在死者胸部偏南側出土玉鉞和石刨形斧各一件。從2座墓所出隨葬品的類別和二者墓穴所處的位置關係,可判斷M26為女性,M27為男性。而從其隨葬品的質地和品位知其在該墓地中處於顯赫的地位,推測他們應是當時(高廟上層遺存)某一代部落首領的夫妻並穴合葬墓。
另一墓例為M65,開口於北區T1107第6層下,處於上層遺存中較早的階段,墓穴近方形,坑內有人骨架4具,均為屈肢。其中北側2具頭朝東,為壯年夫婦,最北側的男性呈微側身,右腿搭於其妻之股上,身高約1.8米,女性為仰身屈肢,身高1.7米以上。南側的2具則頭朝西,骨骼均不如居於北側者粗壯高大,部分骨骼有位移的跡象。此墓無任何隨葬品,且死者4人系同穴合葬,推測其可能屬於非正常死亡的情形。
五、發現了為建立本區域史前文化譜系的關鍵性材料
在前2次發掘的基礎上,此次發掘找到了2批關鍵性的材料:其一是發現了高廟文化的早期遺存,進而揭示了該文化始初階段的情況。並從其主要生產工具的特徵(原料多來自附近河床,採用錘擊法單面打擊方式,以大型砍斫器和各種打擊石片為主要器類)了解到該文化繼承了本區域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水文化類群”遺存的技術傳統,故對其文化的淵源關係已經明晰。其二是出土了高廟上層遺存中最晚的一批墓葬。其隨葬器物的主要組合為黑陶簋、曲腹杯和壺形罐等,已明顯屬於大溪文化遺存,這樣就可將其與1984年在此區域發掘的懷化高坎壠遺址屈家嶺文化遺存涵接起來。那么,再將高廟遺址大部分遺存與年代介於二者之間的辰谿縣松溪口上層,以及晚於屈家嶺文化高坎壠類型的龍山時代諸遺存進行排列,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譜系及其相應的年代序列就基本清楚了。
此外,高廟遺址大部分地層中均出土了堆積如山的淡水螺、貝殼和鹿、豬、麂、牛、熊、象、貘(下層)以及犀牛等各種水、陸生動物骨骸數十種,非常直觀地表達了當時人類獲得食物的主要手段和來源,是以漁獵與採集為主的攫取式經濟方式。其中的部分豬牙床經鑑定已屬被馴養的家豬,表明當地在距今將近8000年的時期已出現了動物的馴養業。(賀剛)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隆重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條例>頒布實施去年12月30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在呼和浩特隆重召開“學習貫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條例》座談會”。出席會議的有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自治區政協、自治區政府、自治區公安廳、檢察院、法院、內蒙古軍區、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財政廳、環保局、發改委、民委以及自治區文物考古專家組和新聞媒體共60餘人,與會同志一致認為:12月1日由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修訂頒布的<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條例> ,是一部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時代特點的重要地方性法規,一定要認真學習和宣傳貫徹實行。內蒙古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大區,保護文物是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重要任務,各行各業和廣大民眾都要認真學習貫徹文物保護條例,在生產建設城市改造、旅遊環保教育等方面,要以高度的責任感重視文物保護。內蒙古海關、公安廳等部門的同志建議今後應當從公安、海關部門選拔優秀人才進行培養,以開展文物鑑定工作。自治區文物局要求全區各級文物部門認真學習宣傳貫徹<文物保護條例> 。

建築特點

湖南洪江鎮洪江古商城保存的古建築群,堪稱江南民居古建築之經典, <清明上河圖>的活版本,屬全國罕見。如果把它作為湖南的重點人文景觀開發出來,它將成為湖南旅遊業的又一品牌。地處湘西雪峰山邊陲的古城洪江,明末清初曾以集散洪油、木材、鴉片、白臘而名揚一時,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區的物資集散地,享有“小南京”、“西南大都會”之美譽。洪江古商城由來已久,只是“藏在深閨人未識”。據專家考證,現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如窨子屋、寺院、古廟、錢莊、商號、洋行、作坊、店鋪、客棧、青樓、報社、煙館等共380多棟,總面積約20餘萬平方米。洪江雖屬彈丸之地,卻匯聚了直通洞庭入長江的沅水、巫水和氵舞水,這幾條支流先後流入沅江,至此江面變寬,水勢浩大,宛若一股洪流,於是就有了“洪江’的稱謂。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使洪江自古以來就是湘西南重要的驛站和繁華的商埠。 明代嘉靖、隆慶之際,正值資本主義萌芽之初,在中國的沿海地區商品經濟已初具雛形,傳統的“四民地位’由“士農工商”轉化成“士商農工”。商業,以前備受冷落的末業,這時已被移民而來的洪江人首肯認同;早在明代萬曆年間的1573~1620年,洪江犁頭嘴(今沅江路)就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物資交易、集散市場,店鋪林立,作坊成片,成為洪江最早的港口商埠。明清時期更是成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資集散通道的商貿重鎮,被稱為“五省通衢”。明清以後,洪江商賈雲集,店鋪如林,沅巫兩岸千帆競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文人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記>中有“煙火萬家,稱為巨鎮’的記載,並以“商賈駢集,貨財輻輳,萬屋鱗次,帆檣雲聚”來形容洪江。乾隆初期《洪江育嬰小識》中描述了洪江的繁華景象:“當是之時,列肆如雲,川楚之丹砂、白蠟,洪白之膠油,木材之堅美,乘流東下達洞庭,接長江而濟吳越,連帆大舳銜尾而上,環貨駢積,率以花布為大宗。南連桂林,西趨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長子孫,百工技藝之流襁至而輻輳,地窄人眾,至劈山湮谷,連屋層樓,櫛比而居,儼然西南一都會。”
湖南洪江鎮

旅遊小貼士

湖南洪江高廟遺址1、洪江古商城交通 從懷化汽車站乘坐到洪江的車,車票18元。順路的話還可以去黔城老街逛一逛。
湖南洪江高廟遺址
2、洪江古商城住宿
由於古商城內來往的各地商客很多,為聯絡族誼鄉情,維護同鄉利益,商客們便開始設立會館。會館或坐落於深巷,或築於高坡,每館都有一個宮名,如江西館稱萬壽宮,福建館稱天后宮,寶慶館稱太平宮,七屬館稱關聖宮。有正殿、偏殿、正廳、客廳、客房和戲台等,用以共同祭祀和維繫鄉情。
3、洪江古商城美食</strong>
這裡的洪江鴨是天下最好吃的鴨子了。這裡的酸蘿蔔等泡菜酸酸甜甜,又脆又爽口。這裡的米粉也特別好吃。比什麼桂林米粉常德米粉不知道要好吃多少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