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塘古渡

洪塘古渡

洪塘古渡是金山寺周邊的八景之一,我省最古老的民間歌謠《月光光》就誕生在這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洪塘古渡
  • 地理位置金山寺周邊的八景之一
  • 門票價格:無
  • 著名景點:最古老的民間歌謠《月光光》就誕生在這裡
簡介,歷史,文化,

簡介

據志書記載,唐朝金山塔寺沿江就有疍民以捕魚為業,以船為家,《月光光》歌謠反映出疍民的漁業活動規律和生存環境。浦口渡、厚陳渡、新洲渡三個渡口統稱洪塘渡口,這個渡口背靠妙峰山巒,三面臨江,有著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觀,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愛到此一游,吟詩作賦。明嘉靖八年(1529年),洪塘進士林璧筆下的洪塘渡口是:“香積秋花供,清尊竹葉浮,千岩兼萬壑,如在鏡中游。”明代詩人沈慧在《金山塔寺曉望》中寫道:“洪塘渡口曉煙含,欸乃漁舟過二三,似此小金山一阜,風光未必遜江南。”著名文學家郁達夫游洪塘金山塔渡口時曾寫下日記:“坐小舟,去洪塘鄉之金山塔下,此段閩江風景好極,大有富春江上游之慨。”由此可見,洪塘渡口歷史悠久,可謂閩江沿岸最負盛名的古渡口之一。
洪塘古渡洪塘古渡

歷史


洪塘古渡形成的準確年間難以考究。相傳,洪塘是風水寶地,人才輩出,官員眾多,他們只靠妙峰山邊曲曲彎彎的小道通行,陸路交通十分不便,因此選擇水路是便利的交通線路,久而久之形成了洪塘渡口。洪塘曾是閩侯縣的縣治,當時官員“下察民情”或進京進城,從渡口順水行舟向烏龍江東行,沿江可見鳳崗里三十六宅風光民情,不但不會迷失方向,而且可以清晰地判斷各宅方位。
那么,唐代洪塘渡口運輸工具是“木船”還是“竹排”呢?這值得探究。詩人常袞在《月光光》歌謠中吟道:“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撐船來接郎。”這裡的“竹馬”就是毛竹製成的“竹排”,“撐船”指的是木船。那么“竹馬”與“撐船”又有什麼寓意呢?筆者認為,唐代洪塘疍民謀生方式各異,他們用毛竹製成竹排打魚,小木船用以擺渡。當時,年輕男女疍民之間習慣是郎君撐竹排捕魚摸蜆,女子在渡口撐船營運人貨。詩人常袞把這對相愛至深的青年疍民,以兩種水上交通工具描述漁業分工,並表達青年男女純真感情,情深意篤。

文化


洪塘渡口自古以來是疍民的謀生場所,江面是他們長期勞作的平台。解放後,洪塘渡口十分繁華,洪塘街早市排滿了船民賣魚蝦、蜆子等魚類的攤位。渡口運輸工具也幾度更新,從古時的小雀船發展到大型木船,由原來的人工擺渡、竹篙撐船逐步演變成機械化運輸。1978年第一艘120匹馬力的拖帶船取代人工勞作。1991年建成洪塘大橋,洪塘渡口隨之銷聲匿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