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塘八景

洪塘八景

福州金山寺的周圍洪塘八景聞名於世,時至今日依昔可見:

“洪塘古渡”、“石倉秋煙”、“妙峰鐘聲”、“半洲漁火”、

“雲程石塔”、“巴山風帆”、“環峰夜月”、“旗麓斜陽”;

是古代福州著名的旅遊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塘八景
  • 分類:古代福州著名的旅遊勝地
  • 位於福州市西郊
  • 屬於:福建省
簡介,歷史,公交,

簡介

洪塘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西郊。閩江流經福州入海,江水流到洪塘後分成南北兩支流,南邊的叫烏龍江,北邊的叫白龍江,也被直接稱作閩江。從洪塘分流後的烏龍江中,有江中石埠形如一方印石浮在水面,早在宋代當地人就在這石埠上建了一座寺廟,因為很像鎮江的金山寺,故取名小金山寺。《據洪塘志》記載:“金山江心矗起,形象印浮水面,似江南鎮江,故曰小金山。有塔七級,故曰金山塔寺。”

歷史

據傳金山寺建後曾被洪水沖毀,明代重建。現存的建築是1934年由民眾捐資再次重建的,主要有前面一座殿,後面一座樓,中間聳一塔,東西各一廂。塔高約十米,造型簡樸,當閩江滿潮時,塔浮江心,相當壯觀。從岸邊到金山寺原有石橋相連。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橋被洪水沖毀了,現在到金山寺只靠乘坐小舟橫渡。當然,大旱時,江底的礁石露出水面,常有頑皮的遊人從岸邊沿礁石跳躍而過。寺廟依地形和自然景致而建,小巧玲瓏,由媽祖閣、金山塔、大悲樓和兩間配室構成,四周圍以護欄。棄舟登寺,就可見寺基石縫上有一榕樹,虬曲多姿,形狀很像黃山的迎客松。進入前殿,正中是一尊媽祖塑像。前殿後門上方懸有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於民國24年5月的題字:是最勝處。穿閣而過,就到宋元年間修建的金山塔下。塔為全寺的中心建築物,基座較高,幾乎同觀音殿屋頂齊平。基座正面,中為石階,兩側砌有石欄桿。塔為實心,7層8面,高約7米,由185塊白梨石砌成。塔身琢有檐楣、門窗等各式圖案,造型簡樸,綴合嚴密。轉到塔後,從右側步入大悲樓,樓內香火旺盛,煙霧繚繞。樓前兩側各有一小配室。左為怡怡齋,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的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和狀元翁正春等人曾在此讀書;右為借借室,明嘉靖年間莆田學者林兆恩(林龍江,三一教創始人)在此著書,日用器具全是向附近村民借來,故稱此室曰“借借室”。室門上有其所題楹聯:“山川寄跡原非我 天地為廬亦借人”,吸引了眾多遊人。由大悲樓內左側門轉到樓外,再沿大樟樹旁的旋梯而下,有一座延伸到江面上的小亭,是善男信女及遊人憩息的好地方。金山寺獨立江心,巧借外景,清幽遼闊,是其別具一格之處。元代王翰的一首詩,頗能道出它的天然之處:“勝地標孤塔,遙津集百艙。岸回孤嶼火,風渡隔村煙;樹色迷芳渚,漁歌起暮天。容愁無處寫,相對未成眠。”

公交

(1)100路“洪塘”站下車;
(2)15路“空軍門診部”站下車;
(3)39路、55路“金山寺”站下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