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毗陵趙府兵後僧多占作佛屋

洞仙歌·毗陵趙府兵後僧多占作佛屋》是南宋詞人汪元量的詞作。上片首三句,詞人從眼前趙府花園之景寫起描繪出一片荒廢、淒涼的景象,表達出其自身的遲暮之感和亡國之悲。下片再回到對趙府府邸、花園的描寫。首句“繁華流水去”,總述趙府昔日繁華不再,過去再美好,轉眼都成過往,流露出詞人亡國的哀怨之感。結尾三句,接續僧人侵占之意,寫僧人把這座府邸當做廟宇,嚴防死守,不讓遊人賞玩,詞人藉此暗示元人對百姓的嚴酷統治,再想宋朝的覆滅,真令人感慨萬千。

這首詞,詞人以趙府府邸為依託,從園、宅兩處進行描寫,由園到宅,再由宅到園,反反覆覆,跌宕起伏,寄託詞人思國戀舊的情感,含蓄深曲,悽美婉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洞仙歌·毗陵趙府兵後僧多占作佛屋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汪元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洞仙歌1·毗陵2趙府兵後僧多占作佛屋
西園3春暮。亂草迷行路。風卷殘花墮紅雨。念舊巢燕子,飛傍誰家4,斜陽外,長笛一聲今古5
繁華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見遺鈿6種香土。漸橘樹方生7,桑枝8才長,都付與、沙門9為主。便關防不放貴游來,又突兀梯空10,梵王宮宇。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洞仙歌:詞牌名。又名“洞仙歌令”“洞仙詞”“洞中仙”等。
2、毗(pí)陵:宋有常州毗陵郡,治晉陵縣,即今江蘇常州。
3、西園:園林名,傳為曹操所建。這裡指趙府庭園。
4、“念舊巢”二句: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詞化用其意,言繁華已逝。
5、今古:指古今相同,三國時向秀“長笛一聲今古”,也是“感音而嘆”的意思。
6、遺鈿:遺落的花鈿。鈿,花鈿,用金翠珠寶等製成的花朵形的首飾。
7、漸橘樹方生:屈原《九章·橘頌》說:“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一志兮。”表明橘樹暗暗生長,透露一線生機。
8、桑枝:《孟子·梁惠王上》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桑樹和梓樹是家樹,古代家宅中常栽有此樹。“橘桑”暗指已亡的宋朝,後以“桑梓”作為故鄉的代稱。
9、沙門:僧徒意,梵語室羅摩孥音譯。
10、突兀:高貌。梯空:騰空,亦高貌。

白話譯文

暮春趙府庭園,園中雜草橫生,狹徑難辨;微風吹來,殘紅漫天飛舞,滿園狼藉,曾寄居於此的燕子,如今又要飛到哪裡去呢?傍晚殘陽下,從遠處傳來陣陣笛聲。
繁華已逝,歌舞消歇之後,只能在故城舊址.舞女遺鈿之中依稀可想當日的繁華。而今,橘樹正茂,桑葉正長,大自然一派勃勃生機,可惜這一切都被四大皆空的僧人占領。而且寺院之中,戒備森嚴,不準俗人隨便進入。只能在外面依稀窺見裡面高大的樓閣,發現樓閣全做了佛堂。

創作背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元兵揮師南下後,攻打毗陵,因為元朝崇信佛教,所以其江南釋教總統嘉木揚喇勒智仗勢橫行,窮奢極欲,甚至盜挖南宋六陵,毗陵因此遭受到了極大破壞。同年汪元量隨從三宮赴燕,途徑常州,見城破的慘景,感懷而作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中通過一座府邸的變遷,寄寓了對故朝興亡的傷感。作者借昔日豪華的趙府,卻被僧人占作佛屋而感到黯然神傷。
上片“西園”三句,點明著筆地點。“春暮”點明晚春時景;接著兩句一寫草,一寫花:草為“亂草”,雜亂野草,遮沒路徑;花為“殘花”,急風陣陣吹打,花瓣紛墮。紅雨即指花瓣雨,即花瓣散落如雨,李賀《將進酒》有“桃花亂落如紅雨”的詩句。通過描繪滿目淒涼的殘春景象,烘托出作者的衰老心態和亡國之悲恨。“王侯多宅第,草滿玉闌乾。縱有春光在,人誰看牡丹”,汪氏所寫的這首詩寫草雖亂而花卻好,雖描寫不同,但意義無異。
殘垣斷壁,故園不在。詞人心事重重,由花園著眼整宅,心中不知何等滋味。“念舊巢”二句,由點及面由花園進一步寫整座邸宅。“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慨嘆東晉王謝等貴族第宅,歷經滄桑,豪宅已成廢墟,建起平常百姓的住宅,燕子仍來原處做巢,只是屋舍已易他人,此詞引用劉詩之意,意為趙府仍在,但已改作佛寺,原來的燕子也不識其處,不知飛到哪家哪戶去了。“斜陽外”二句,轉寫邸宅外景:落日斜照,笛聲遠送。筆致含蓄深曲,令人感慨親之。
汪元量對琴師音樂特別敏感,常用聲音作為其詞的結尾,用幽暢的笛聲抒發感慨。懷古聲息,筆鋒一轉,下片又轉到府宅、花園本身。“繁華流水去”,是此詞所包含之情感。“舞歇”二句展開續寫繁華逝去之景象:趙府昔日歌舞昇平的景象已為過眼煙雲,只見遺鈿已被泥土所埋。“忍見”,怎能忍心看到這種景象。蘊含詞中心中一縷懷舊情思。以“香”形容“土”,倍覺哀怨。殘留於今日往日的脂粉氣,而麗人已不在。
“漸橘樹方生”四句,重寫花園。“漸”“方”“才”三字,深含潛滋暗長的意味,蘊藏無限生機。橘樹和桑樹頗具深意。生於南方的橘樹,不能移植,根深蒂固。汪元量讚賞橘桑,正是表達對故國故土的堅貞。大好園林,卻為僧人所占,“便關防”三句,令人感慨萬分,謂不讓顯貴玩賞,防守緊嚴。只是一座廟宇而已。
全詞色調鮮明,借一園一宅寫神州陸沉。舊日繁華已逝,“舞歇歌沉”,寄寓了作者思故國、戀故鄉的一種情懷。

名家點評

清華大學文苑社主編龔遠會《宋詞鑑賞大辭典》:繁華逝盡本不足道,只是附著上國事滄桑變遷,便令人唏噓不已。本詞借寫趙府的今非昔比,把人事滄桑的重大感觸,以蘊藉之筆,閒談說來,不露痕跡地抒寫了王國的隱痛。

作者簡介

汪元量(1241—約1317),字大有,號水雲,或稱楚狂,自稱江南(淮)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鹹淳進士。初為宮廷琴師,宋亡,隨宋皇室北遷,後乞為道士南歸,浪跡名山雲水間。著有《湖山類稿》、《水雲集》、《水雲詞》等。早期詞作文採風流,充滿歡樂情調;後期詞風突變,留燕都所作尤為淒涼哀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