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船石

洋船石

洋船石,澳門最著名古蹟之一。位於媽閣廟進門右邊,系一平地中凸出之岩石,高六七尺,石側巧刻一古代海舶之圖形,其尾桅上有旗,刻“利涉大川”四字。相傳此石刻圖繪已歷400餘年,為明萬曆年間(1573~1619)閩籍富賈所刻,成為澳門著名的古代岩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洋船石
  • 地理位置:澳門
  • 著名景點:媽閣廟
  • 歷史:400餘年
概念,基本信息,來由,簡介,渡口,保存地點,朝天閣,媽祖傳說,

概念

原為媽閣廟古代奇石之一。該石對著的另一塊洋船石,亦刻有俗稱“大眼雞”的出洋古舶,是清同治年間(1862~1874)仿照原有洋船石上的洋船而刻。

基本信息

廟記憶體有洋船石廟記憶體有洋船石

來由

澳門媽祖閣的旁邊,有一塊雕著中國帆船的巨石,人們稱之為"洋船石",相傳為明代萬曆年間閩商所刻。本人認為,在明清之際,"洋船"一詞一般是指中國出洋的大帆船。而當時西洋來的船隻多被稱為"夷船"、番船等名,只有在少數例子中,西洋船被簡稱為洋船。洋船成為歐美船隻的通稱,是在18世紀歐美海上勢力大發展之後。明清之際,閩粵洋船廣泛活動於中國海域,這是澳門媽祖閣出現"洋船石"的原因。

簡介

洋船石上刻有一艘中國古代出洋的三桅海船,上書“利涉大川”四個大字,是媽祖自福建家鄉來澳門乘坐的海船。

渡口

該渡口屬歷史性渡口,1989年9月24日了生沉船員事故後停航,後1991年8月27日經貴池區交通局交運字(91)17號文恢復渡運(貴池區政府於2003年2月以貴政秘(2003)9號文重新予以批准)。位於秋浦河14公里處左岸,為階梯式自然坡岸,主要為當地村民打柴、做工等農耕生產服務。

保存地點

朝天閣

北港朝天宮舊稱天妃廟或天后宮,為了紀念分靈自湄洲祖廟——朝天閣,才改名朝天宮。清康熙年間,臨濟宗禪師樹壁奉湄洲祖廟媽祖神像來台,登入笨港北岸,留以供膜拜,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現址建廟奉祀,因神跡靈驗,威名遠揚,信徒不斷增加,分靈也遍布南北,後成為台灣媽祖信仰的龍頭大廟。朝天宮規模宏偉,屬於中國南方的宮殿式建築,號稱“四落八殿,一埕七院”,經過歷代重修,留下許多精美古物,一梁一柱、片瓦粒石之間,都引人駐足觀看,被指定為二級古蹟。

媽祖傳說

媽祖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過五個女兒,十分盼望再生一個兒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父母大失所望。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閒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稱她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少礁石,在這海域裡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之日。這一天,湄洲島上民眾紛紛傳說,他們看見湄峰山上有朵彩雲冉冉升起,又恍惚聽見空中有一陣陣悅耳的音樂……。
從此以後,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一生在大海中賓士,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 歷代對媽祖的賜封根據史料,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
媽祖逝世時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於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祖廟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可惜,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已廢圯,現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規模較小。近年來,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另投資1億多元興建了媽祖新殿,新殿宏偉壯觀,被世人譽為“海上布達拉宮”。台灣及東南亞各國的眾多媽祖廟都由莆田湄州天后宮“分神”而立。莆田湄洲島的上媽祖廟,泉州天后宮,天津的天后宮,澳門的媽祖閣,台灣北港的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為我國天后宮有名的大廟。
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後屢顯靈應於海上,渡海者皆禱之,被尊為“通靈神女”,廟宇遍海甸。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經歷了一千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不曾有過的。歷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媽祖由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而且神格越來越高,傳播的面越來越廣。由莆邑一帶走向五湖四海,達到無人不知,無神能替代的程度。
宋代以前提到媽祖的顯聖,始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感神功,奏上。立廟江口祀之,(徽宗)賜順濟廟額。”其後宋·媽祖的加封原因皆為“神霧神濟興、泉飢”,“以神助火焚強寇”(《湄洲嶼志略·卷二·封號》)。
從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封號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明·永樂封“天妃”,立廟京師,而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封“天后”。 並列入國家祀典,進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間對媽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千年來,在莆田民間保留了不少有關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形成許多俗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