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河

秋浦河

秋浦河,原名秋浦江。又名雲溪河。上源有兩支:一源出仙寓山,匯牯牛降北坡考坑、竹溪、利源、彭溪、木卑坑、湘源、大小剡溪、莊門坑等諸水入公信河,北東流向,經珂田、占大、大演,於香口村附近注入秋浦河;二源出祁門大洪嶺,經石台縣蘭關,納璉溪、管溪入鴻陵河,於香口附近與公信河相匯始稱秋浦河,而後經七里、磯灘、高坦、灌口、殷匯,從池口入長江。

長150 公里,河寬100~250 米,流域面積2235 平方公里。秋浦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使河床蘊藏有豐富的黃砂,從1984 年起,每年外銷百萬噸以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秋浦河
  • 別稱:秋浦江、雲溪河
  • 所屬水系:長江中游支流
  • 河長:150 公里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幹流概況,主要支流,治理開發,地理環境,自然景觀,傳說,昭明釣台,來歷,祭祀活動,其他信息,

幹流概況

秋浦河
秋浦河位置流向秋浦河位置流向
秋浦河
原名秋浦江。又名雲溪河。上源有兩支:一源出仙寓山,匯牯牛降北坡考坑、竹溪、利源、彭溪、木卑坑、湘源、大小剡溪、莊門坑等諸水入公信河,北東流向,經珂田、占大、大演,於香口村附近注入秋浦河;二源出祁門大洪嶺,經石台縣蘭關,納璉溪、管溪入鴻陵河,於香口附近與公信河相匯始稱秋浦河,而後經七里、磯灘、高坦、灌口、殷匯,從池口入長江。長150 公里,河寬100~250 米,流域面積2235 平方公里,山區占80%。比降1∶3700,泄洪能力為1000 立方米每秒。正常年份年徑流量24.34 億立方米,最豐高達36.43 億立方米(1954 年),高坦鎮歷史最大流量為2710 立方米每秒(1957 年7 月4 日),歷史最高水位為26.87 米(1970 年7 月13 日),歷史最低水位為19.58 米(1966年9 月28 日)。最枯水年份的水量為17.13 億立方米(1978 年)。秋浦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使河床蘊藏有豐富的黃砂,從1984 年起,每年外銷百萬噸以上。
秋浦河原名秋浦江,為長江一級支流。幹流長149公里,其中本縣境內46公里,河道寬80—200米,上下遊河床高差90米,平均比降為1/300。源頭有二:一源出仙寓山,匯古牛降山脈及南坑、竹溪諸水入公信河,經占大、唐村,於雙河口注秋浦;一源出祁門大洪嶺入本縣蘭關鄉境內,與璉溪、管溪匯合為鴻陵河,過橫渡釣魚台始為秋浦河,而後經香口、掘珠、七里、楊坑、磯灘、溝汀於橋灣入貴池縣境,從池口注入長江。境內秋浦河水系總流域面積881.6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2.8%。
秋浦河原名秋浦江,地垮祁門、石台、貴池三縣。上游紅凌河發源於祁門山脈的大洪嶺,海拔1126米,由南向北經祁門縣的雷湖、城安等地入石台縣的橫渡,過香口街北流,經石台縣城在磯灘入貴池縣境,經高坦、殷家匯等地蜿蜒曲折轉向東北,繞秋江圩南部過杜塢在池口入江。幹流全長149公里,(本縣境內59公里),漢時,殷匯鎮以下為長江支岔分流的沼澤地,稱秋浦。
該河流域面積2235.2平方公里,其中貴池縣1172.2平方公里,占52.4%,乾河底寬高坦以下為150~250米,幹流河道比降,七里到泥灣段為1/1500,泥灣至殷匯為1/3400,殷匯至池口為1/5700。1952年設高坦水文站,至1988年有37年實測流量資料,實測最大流量為2170秒立方(1957年7月4日)。最小流量為零(1958年7月5日),估算20年一遇,殷家匯最大流量為3860秒立米,殷匯大橋現有泄洪能力為1500秒立米。
流域內本縣有12個鄉23萬人口,27.3萬畝耕地,人口占全縣45%,耕地占全縣58%,地下礦物資源豐富,下游圩區系本縣糧棉主要產地之一。
秋浦河的特點:山區面積大,占78.5%,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下遊河道彎曲,洪水量大,且來勢凶涌。建國40年來,殷匯鎮9次被淹,秋江圩兩次破圩。正常年份,江水倒灌至殷家匯。

主要支流

鴻陵河亦稱鴻陵溪,發源於祁門縣大洪嶺,北向經祁門縣雷湖、城安至琅田為琅田河。入本縣達車田至小河口(原名鴻陵口)與璉溪匯合,至港口與管溪匯合,過釣魚台則為秋浦河。縣境內長17.5公里,一般河寬30—100米。
璉溪在蘭關鄉,其源有二,一出大宇坑獅子岩,一出石門嶺,二溪於璉溪村匯合為璉溪。流2.5公里至小河口與鴻陵溪匯合。
管溪源出祁門縣赤嶺,北向經赤嶺口、古樓墩入本縣境。至港口與鴻陵溪匯合。縣境內全長5公里。
歷溪發源於橫渡村與里壩村交界處之橫山,西向經廣平注入秋浦河。全長9公里。
琉溪發源於橫渡鄉愛國村獅馬嶺,西南向經盤村至橫渡入秋浦河。全長9.5公里。
公信河源於古牛降—仙寓山山脈,東北向流經珂田、占大、大演,沿途納考坑、竹溪、利源、彭溪、坑、湘源、大剡溪、小剡溪、參溪(莊門坑)諸水,過唐村注入秋浦河,幹流全長43公里,一般河寬30—150米。
大演坑又名大剡坑、演溪河,在大演鄉境內,有二源:一源出古牛降山脈之大曆山;一源出古牛降主峰,北向經新農、星火於高田村附近入公信河,全長14公里。陸延齡《貴池縣誌》載,大剡溪發源於橫山,有金叉潭、雪泉、古雪山民釣石。
貢溪河源出杉山、七井山,以七井山為正源,西南向流經貢溪鄉東風、上灣、杜村,於七里鄉壟上村岩下入秋浦河。全長28公里。
園坑又名源坑、沿坑。源於杉山西南坡,南向經七里鄉園坑村至坑口入秋浦河。全長7公里。
七里坑在七里鄉境內,源於鬥文山,南向至小河口入秋浦河。長4公里。
杏溪在七里鄉境內,有二源:一源來自杏溪村魚龍洞,一源來自龍頭山,於永豐村外屋匯合,北向經宋村入秋浦河。長8公里。
梅溪源於梓嶺,東北向經七里鄉三增村、磯灘鄉高樂村,於楊坑口入秋浦河。長8公里。
塔坑古名達坑,磯灘鄉境內。源於黃柏山,東向流經塔坑、洪墩二村,於河口入秋浦河。長7公里。
重坑磯灘鄉境內。源於觀音尖,西北向經里、中、外重陽,至重陽坑口入秋浦河。全長8公里。
溝汀坑秋浦河支流,磯灘鄉境內。源於黃花嶺,西南向至橋灣入秋浦河。全長6公里。
秋浦河主要支流有公信河、牌樓河、龍舒河、雙溪河4條,其中公信河和龍舒河最大。
公信河又名恭浚河,出於源頭李,流經占坡、湘源、唐村等在雙河口入幹流,全長30公里,在石台縣境。
牌樓河源於石台縣子母尖馬石岩,自南向北流經本縣牌樓鄉在琅山岩入秋浦河,全長22公里,流域面積103平方公里。
龍舒河發源於九華山脈的柯家大山,南麓平天河,自東向西流經棠溪鄉在留田與來自石台縣七井山的花廟河相會,合流後至梅村會肖坑河後,過烏石在汪家畈入秋浦河幹流,流域面積475.9平方公里,主河道長74公里。
雙溪河在本縣雙橋鄉,其源有二:一出轎頂山流經大葉村;一出高山譚黃岩,二溪在雙河口合流,至殷家匯入秋浦河幹流。流域面積58.5平方公里,主河道長17公里。
白洋河原名清溪河,位於縣境中部,發源於九華山脈的柯家大山,自南向北流經劉街、桃坡等地至白洋鎮與來自四峰尖的白俞河(舊稱南么河)相會,流過江祖潭達上清溪。東南湖圍墾前,白洋河過上清溪後入東南湖,經縣城南門、東門在百牙山附近與來自太朴山的白沙河(舊志稱橫河)相會,至下江口入江。東南湖圍墾後,新河道沿東南湖西部穿杏村與秋浦河匯合注入長江。
該河流域面積438.4平方公里,幹流長63公里,河道寬50~70米。估算杏花村20年一遇最大洪水流量1200秒立米,現有河道泄洪能力400秒立米,最小流量河道斷流。(1958年、1978年),上清溪至河口河道坡降1/2250。
流域內有5鄉一鎮,人口12.5萬人,耕地7.4萬畝,該河山區面積占56.7%,沿河洪災頻繁。

治理開發

1959年,省水利廳在此河中游高坦興建泥灣水庫,控制面積1113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49.7%。設計壩高75米,壩型為鋼筋混凝土心牆砂殼壩,總庫容19.15億立方米,發電裝機4萬千瓦,土石方400萬立方米,是個以防洪為主,結合發電和灌溉的大型水庫。遷移人口4.01萬人,總投資2400萬元,施工一年,完成導流隧洞和壩基鋼筋混凝土心牆,耗資1500萬元。1961年因經費困難,參加施工人員生活無法保證,中途下馬。
1977年,縣水利局在池州地區水電局幫助下,制定秋浦河下游防洪滅螺工程計畫。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水電局根據省計委的批文要求,對“貴池縣秋浦河下游防洪滅螺工程擴大初步設計”進行批覆。
“核定該工程總投資為745萬元。包乾使用,不得超支”。該工程包括主河改道,南山岩堵壩、撇洪溝及殷匯公路橋、杜湖閘站等,總計土石方1600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13100立方米,漿砌石10600立方米,砌石22000立方米,需水泥5231噸,鋼材310噸,木材1110立方米。
1977年10月,寶賽切崗第一期工程開工。烏沙地區動員5千民工,六個月完成切崗土石方100萬立方米,占總土方的6.2%,用去經費68.76萬元。1978年停工緩建,主要緩建原因:(1)自籌經費過大(800萬元),縣財政困難無力解決;(2)政策變化,受益區民眾負擔過重,難以承受。

地理環境

秋浦河亦名雲溪河,跨祁門石台貴池三縣(市)。東鄰白洋河流域,西界黃湓河流域,南依祁門山脈,北濱長江。源流為公信河,源出石台、祁門、東至三縣交界的祁門山脈仙寓山北麓。東北向流,經石台縣的珂田、占大(葉村)、大演,至香口村,右納梅溪河(一稱紅凌河)來水,匯合口以下始稱秋浦河。折西北流,經石台(七里)、楊坑口,又折北流,經磯灘(汪村)、橋灣,進入貴池縣境;至高坦折西北流,經灌口至朝陽街,右納龍舒河;至殷家匯進入畈圩區,至肖家灘蜿蜒曲折東北流,經木閘、毛家渡,至池口向北注入長江。流域面積2235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占80%。河道全長149公里,河床質為岩礫和淤砂,河面寬150~250米,底寬60~100米,洪水深度7.0米,枯水深度0.7米,比降約1/3700,泄洪能力1000立方米每秒。高坦站歷史最大流量為2710立方米每秒(1957年7月4日),最高水位為26.87米(1970年7月13日),最低水位為19.58米(1966年9月28日);殷家匯站歷史最高水位為18.11米(1970年7月3日),最低水位為10.0米(1966年10月)。

自然景觀

進入景區遊客可親自揮起鐵錘體會古人榨油的樂趣,在古樹林推石磨、唯米、踩水車、撿卵石、砸水鱉,在沙灘浴場游泳、打排球及水上遊樂,乘竹筏漂流,沿途可觀賞燈盞渡、板橋分月、老鷹撲魚、恐龍渡河、元寶山燕子洞虎頭廟、河馬觀魚、大草甸、古樹、古橋、古道、獅子潭、李白釣台、日軍飛機墜毀遺址、新石器文化遺址等景點。河中水清碧綠見底,河道曲折迴環,灘險水急,是漂流休閒的的好去處。

傳說

秋浦河流經磯灘鄉興隆村的河段,轉了一個2千米長的龍形大灣,人人稱之為“大龍灣”。一年四季,這裡的河水深不見底,軍魚、鮫魚暢遊其間,水鳥成群結隊在水面嬉戲。百字崖靜靜地聳立在河邊,在向過往的行人述說著藏寶的故事,讓大龍灣始終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民間相傳大龍灣藏著一筆巨額寶藏,要想得到此寶,惟一方法是一口氣讀完灣里仙石岩上刻的100個字,河水馬上就會幹涸,河底將露出把金鑰匙,拿著金鑰匙就可以打開仙石岩的石門,獲得巨寶。不少人曾躍躍欲試,結果都無功而返。一天,溝丁村龍山下來了一個得道老和尚,架著梯子爬上仙石岩,一口氣念了99個字,河水頓時幹了一半,露出一隻碩大的烏龜來。他大吃一驚,歇了一口氣沒念完最後一個字,結果河水又漲回原樣,失去了惟一得寶的良機。
存的仙石岩刻是一個橫約60厘米堅約80厘米的窗式石刻,框線鑿進約3厘米深,正對西邊,石刻表面現已被苔蘚沾滿。聽老人們講,上世紀40年代,人們還看到仙石岩上面刻有這樣的字:“……大龍灣,小龍灣,金鈕處在正中央,……男的走路靠右邊,女的走路掃裙邊,何人得此寶,十萬零八千……”而其餘的內容則再也無法弄清,成了千古之謎。
1982年大龍灣公路開通,通車那天有上百人好奇地到大龍灣去看車,下午四點多鐘,大龍灣上段小水溝邊茶園前方突然出現了一個白晃晃的暈暈的光球,開始只有篩籮大,然後變成篩子大,接著又變成簸箕大,然後變成團箕大固定下來,40分鐘後變小直至消失。連續4天下午都是這個情景。當地村民看到這種現象後,給安徽省科委寫了封信,省里回信解釋為“天火”即天光與地光相合形成的光球。1997年7月份的一天下午三點鐘,大龍灣河對岸凹兒灘雜竹林里又出現一個光球,與先前出現的光球演變情景一模一樣。2001年3月份的一天上午10點多鐘,仙石岩旁邊出現了“天火”,與上述情景相同。2002年,“天火”分別在龍王廟、龍灣亭舊址出現。當地村民稱其為“寶貝顯靈”。

昭明釣台

昭明釣台:在今殷匯楊橋村郎山崖下,秋浦河與大王河交匯處的秋浦玉鏡潭,昭明太子池州期間,在石城秀山居住時常去秋浦玉鏡潭旁的牯牛石上垂釣,後人尊稱這塊奇異的牯牛石為“昭明釣台”。
古人有詩為證:“蕭梁今已遠,千古仰風流。猶見高台峙,常懷帝子游。”

來歷

由於昭明太子喜愛秋浦風光,愛吃秋浦鱖魚,稱讚“水好魚美”,封譽“貴池”。根據這一典故,後人才改“秋浦縣”為“貴池縣”,沿用至今。
池州人為什麼至今還在紀念昭明太子:昭明太子長期深受池州人民愛戴,是因為昭明太子不僅學識淵博,而且關注百姓生活。519年以前,池州一直大旱,田間顆粒無收,在池州百姓發生嚴重的饑荒時,蕭統(昭明太子)目睹這一切,多次上書給皇上,親自安置送糧賑災,才使池州百姓度過劫難。在蕭統逝後,池州百姓哭聲一片,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請來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過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太子廟。世世代代都供奉著昭明的牌位(稱作“案菩薩”)至今。

祭祀活動

事隔一千四百多年,當地老百姓仍然自發地為紀念昭明太子而進行“游案”活動。遊客如感興趣,可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七和九月十九日,到梅街鎮的峽川村玉鏡潭畔觀看。具體路線:在池州城南門車站乘公共汽車,到50里處的梅街鎮(潘橋)下車,過水壩就是峽川村,村內有昭明太子廟,那天在當地舉行盛大的游案活動,演出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的儺戲。

其他信息

發現“李白像”的地點位於池州磯灘鄉溝汀村,距石台縣城12公里。站在大龍灣金水岸漂流起點處仰視正前方山脈,有一棵酷似“李白”的大樹高高挺立,人像呈站立姿勢,面朝東方,身著長衫,頭戴冠帽。尤其是下午,人像在逆光下呈黑色剪影,更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盡顯詩仙風流倜儻、灑脫飄逸的神采。
詩仙李白於唐天寶八載至上元二年(749-761)間曾“五到秋浦”,留下了45首瑰麗的詩篇和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優美的《秋浦歌十七首》已成為秋浦仙境之魂。其十詩云:“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聲碎客心。”歷史名人騷客紛紛踏蹤而來,尋幽訪勝,留下了數以萬計的詩文佳作,因而美麗的秋浦河被譽為“流淌著詩的河”。如今的秋浦河已是池州發展旅遊業的黃金水道,酷似“李白像”的發現,將成為秋浦河旅遊景區中一處更為奇特的自然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