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樓洞

洋樓洞

羊樓洞地處湘鄂交界之要衝,系赤壁市六大古鎮之一,為"松峰茶"原產地,素有"磚茶之鄉"的美稱。 “羊樓洞”一名的來歷,相傳從前有位外鄉姓雷的文士,流落至此,為這裡的山水所動,特建了一座風雅別致的木樓,上面可飼羊,下面有泉水洞養魚,羊樓洞因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樓洞
  • 定義:地理名稱
  • 出產:"松峰茶
  • 地位:赤壁市六大古鎮之一
羊樓洞簡介,傳說一:,羊樓洞之戀,穿越半個世紀的愛戀-情定羊樓洞,知青歷史,羊樓洞忠骨,太平軍西征,古茶道的發源地之一,羊樓洞大事記,羊樓洞烈士陵園烈士名單,

羊樓洞簡介

萬嶂入羊樓,雙溪繞鳳丘。
地理位置
天開珠洞曉,月旁石潭秋。
翠入梧桐秀,香來蕙若幽。
登臨長一嘯,月夕紫煙浮。
這是明代詩人廖道南盛讚羊樓洞的佳句。
自唐太和年間皇詔普種山茶起,本地就開始培植、加工茶葉。宋代曾一度以磚茶作為通貨與內蒙進行茶馬交易。明嘉靖初,制茶業已相當發達。集鎮隨之而興。極盛時茶莊200餘家,人口近4萬。古鎮有5條主要街道,百餘家商旅店鋪。“洞茶”遠銷海外,為“中國大茶市”,譽稱“小漢口”。
鎮區現存一條以明清建築為主的古街,主街寬4米,長2200米,伴有數條丁字小巷。古街建築面積0.7平方公里。街面全部以青石鋪設。歷代運茶的“雞公車”將石板碾成寸余深槽。東西松峰港上多為吊腳木樓,有3座長條石橋貫通港東。街道隨松峰港曲折逶迤,別具一格。街東南松峰山下,有觀音名泉,水質清澈甘醇,是歷代精製名茶的水源。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可稱為中國制茶業發展的歷史縮影。1996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傳說一:

據說很久以前,這裡有一個姓徐的人家在松峰山腳下蓋了一座竹樓,上面養羊,下面塘里養魚,他家栽的一棵梨樹結了一個鮮紅鮮紅的梨子,三年不落果。
有一晚,兒子徐光福夢見一位老太婆叫他把梨子摘下,在羊樓後面石壁上敲三下,將可獲得一筆財富。第二天他摘下梨子,拿去一試,果然石門洞開,光福進去一看,只見綠的翡、紅的瑪瑙、白的珍珠、黃的金子,光彩奪目,眼花繚亂,正打算拿點什麼,忽然洞頂上一條蛟龍蜿蜒而下,嚇得徐光福抓了幾把珍珠放在衣兜里就往外逃,一時心慌,忘記把梨子帶出來。剛跨出洞門,石門緊閉。他向衣兜一看,哪裡是什麼珍珠!原來是一衣兜茶籽。
徐光福把茶籽撤在松峰山腳下,從此那裡就長出一片綠油油的茶樹。人們後來就把這裡稱作羊樓洞
傳說二:
在唐文宗太和年間,一個名叫才子梅青竹與鄰家女柳蘭香相戀,碰上皇帝選妃,柳蘭香之父柳天貴仗著女兒長得艷麗,做著國丈的美夢,造了冊子準備候選。
一個深秋的晚上,青竹與蘭香步入東籬,傾訴苦衷。他倆商量好一陣,決定逃跑,遠避他鄉。就在這晚,青竹帶了行李,蘭香牽出白馬,雙雙向西南而逃,來到松峰山下,這裡山清水秀,百花飄香,倆人便在一石洞中安身。
一天,柳天貴帶著家丁追來了。正在萬分危急之時,出現了一個穿白衣白裙的婦人,她對驚慌失措的青竹與蘭香說:“別怕,快躲到我裙子裡。”倆人便藏在白衣婦人的裙子裡。柳天貴喝問白衣婦人剛才一對年輕男女哪裡去了。白衣婦人說:這裡沒有年輕男女。柳天貴指著白馬說:“這馬是我的,難道盜馬人不在嗎?”白衣婦人說:“你眼睛看花了,這是一隻牡羊,不是白馬。”柳天貴再定眼一看,果然是一隻牡羊。柳天貴在洞內洞外搜查一遍,什麼也沒有,只好走了。白衣人喚出青竹與蘭香,倆人在向恩人拜謝時候,一眨眼功夫,只見白衣婦人足踏蓮花,升空而去,這才知道恩人是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
從此梅青竹和柳蘭香就在松峰上定居下來,他們在洞旁搭了個竹樓,用青石板修了一條長長的石巷直達山下的茶市。青竹與蘭香在這裡種植綠茶,還將制好的茶葉儲在竹樓上的泉洞裡。遠近的茶商買到這種茶葉,打開木箱,香氣四溢,用觀音泉水泡茶,更是甘美異常,人們把這茶呼為“離魂草”。年長月久,人們常找青竹與蘭香買茶,見到牡羊竹樓洞茶三絕,便把這三絕叫做“羊樓洞”,羊樓洞因此而得名,洞茶由此揚名遠方,青竹與蘭香也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一個神奇而美麗的愛情故事。

羊樓洞之戀

日本護士和中國軍官的愛情故事
來源:荊楚網
在艱難歲月中,加入了解放軍的日本護士溝脅千年和中國軍官杜江群甜蜜相愛。1955年,他們在漢口四官殿碼頭上依依離別,汽笛淒鳴。從此,兩人鴻雁傳書,互訴衷腸。他們真實地演繹了一曲淒婉、感人的異國愛情故事。
昨日中午,從上海飛來的航班著陸武漢,77歲的日本太婆溝脅千年走下飛機。她此行來漢,是來祭掃半個世紀前的湖北戀人杜江群。
1945年初,年僅16歲的溝脅千年被徵召到中國東北,在日本侵略者的工廠服役。目睹中國人民所受的苦難,她和幾名同伴毅然投奔抗日軍隊。不久,日本戰敗,她在東北加入人民解放軍,從事醫護工作,並隨軍從北方轉戰到南方。
1952年夏,她調到湖北羊樓洞部隊療養所,與在此養病的孝感軍政大學政治教員杜江群相識相戀。1955年,溝脅千年在日本政府的要求下回國,這對戀人從此天各一方。次年,杜江群病逝,安葬在漢陽扁擔山公墓。
雖遠在日本,但溝脅千年從未忘懷杜江群,一直孤身一人。1987年,她首次回訪中國,在杜江群的墓碑前嵌上了自己的瓷像,與其相依相守。
今年,溝脅千年已77歲高齡。清明將近,她想在有生之年,再來看一眼她一生為之守候的杜江群……
心靈之約——77歲日本太婆到漢看郎君
昨日下午1時許,77歲的日本太婆溝脅千年走出武漢天河機場。
“武漢!”老人脫口而出。時隔19年,她終於再次踏上這個讓她夢魂縈繞的城市。她是來跟如意郎君、中國軍官杜江群“相會”的。
老人腳步匆匆,同行的杜江群的外甥女陳弓緊緊地跟在老人身後。在機場門口,杜江群的另一外甥女歐陽茜怡正在等候,老人一眼看出,笑容可掬地跟著歐陽茜怡上了一輛紅色麵包車。
麵包車在通往武漢城區的機場高速公路上急行,杜江群的絲絲髮發像兩旁急閃而過的樹影一樣,清晰地從老人眼前浮過。
53年前,那個太陽落山的傍晚,她不顧一切衝進病房,看望朝思暮想的杜江群;51年前,那個江濤翻滾的碼頭上,她與杜江群久久不願鬆開的雙手;19年前,漢陽扁擔山上,那撕心裂肺的哭泣……
老人無心欣賞窗外的風景,恨不得飛到杜江群的墓前,奔赴他們的心靈之約。
甜蜜時光——異國戀情在羊樓洞綻放
1945年初,時年16歲的溝脅千年來到中國東北滿洲里。她目睹中國人民的深重屈辱和苦難,看清了日本侵略者“聖戰”的罪惡本質,毅然以志願者的身份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不久,日本侵略者投降。溝脅千年她放棄了回國。
溝脅千年在東北參加了解放軍,在解放軍遼東第一軍區醫院學習醫護技術和共產主義理論。之後,她隨著解放大軍,從北方戰鬥到南方。1952年夏,她和另7名日籍護士,從廣西南寧軍區303醫院調到羊樓洞部隊療養所。
羊樓洞隸屬湖北,是與湖南接壤的一個偏僻小鎮,四周山丘環繞,碧樹常綠。當時的療養所只有幾處低矮的平房。在這裡,溝脅千年遇上了中國軍官杜江群。
杜江群當年是孝感軍政大學的政治教員,時年29歲,因患結核病到羊樓洞療養所治療。
杜江群有著做過地下黨的傳奇經歷,也是華中農業大學的高材生,是病人中的政治委員,他睿智而幽默,雖然病很重,但仍談笑風生,深受病友們的喜愛。
一次,一位病人心情不好,粗暴地拒絕溝脅千年的護理治療,溝脅千年很傷心。杜江群出面做病人的思想工作,不但讓這位病人開始安心接受治療,還讓他和溝脅千年友好地相互配合。溝脅千年就此認識了知識廣博、睿智幽默的杜江群,並經常找杜江群學習中文。
兩位年輕人經常在一起看書、散步、談心,羊樓洞的河邊、橋上、林中,到處都留下他們的足跡。溝脅千年真正開始了解中國,也加深了對杜江群的認識。她被他的知識、經歷、人品吸引,她深愛上了他。
有一次,杜江群發高燒昏迷不醒,羊樓洞療養所缺水,即使用涼水降溫也沒法實施。溝脅千年拿出自己積攢的錢給杜江群買來冰棒降溫。她的大膽舉動引起大家的關注。
1953年,溝脅千年被調到湖北襄陽軍區醫院。在她離開的那個早上,她大膽地向杜江群示愛,將一些繡花的手絹、枕套和畫著彩圖的書信,塞到了杜江群的枕頭下。

穿越半個世紀的愛戀-情定羊樓洞

來源:南鄂晚報
眼下正在溫泉上映的戰爭愛情大片《雲水謠》,講述了一位援朝戰士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在赤壁市羊樓洞,也發生過類似的故事——湖北軍人杜江群和日本護士溝脅千年,一對異國情侶演繹的一段悽美愛情。
最早考證這個故事的赤壁市退休民警余法海,是一位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羊樓洞“野戰醫院”100多名無名烈士“尋親”的熱心人。在整理英烈名錄和史料的過程中,他獲悉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並多次前往天津、武漢等地考查證實。去年12月中旬,記者來到赤壁,傾聽余法海老人的講述。
初次相識,緣於日本少女的“國際援助”。
1945年,二戰的炮火還沒有熄滅,時年16歲的日本少女溝脅千年離開生她養她的故土,來到中國的滿州里。
目睹了中國人民的屈辱和苦難,這個16歲少女純潔的心靈容忍不下自己同胞“聖戰”的謊言,毅然以志願者的身份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站在部隊的後方,救死扶傷。這位勇敢的日本姑娘在解放軍遼東第一軍區醫院學習醫護技術,後來跟隨部隊從北方轉戰到南方。
那時的杜江群風度翩翩,一身軍服在身使他更加英姿颯爽。出身湖北一個小山村的杜江群視革命大業為己任,在地下黨的指引下,積極參加革命,入伍參軍。全國解放後,他入了黨,在河南步兵學校當上了政治教員。可是,就在他立志要施展自己才華的時候,災難卻降臨在他的頭上,他患上了肺結核,不得已離開了熱愛的工作崗位,到當時羊樓洞“野戰醫院”療養。
1952年,溝脅千年輾轉來到了羊樓洞“野戰醫院”。在這裡,她碰到了自己一生的所愛。
當時的療養院,來了不止溝脅一位日本姑娘,但她是最年輕的一位,也是工作最認真的一位。江南炎熱的夏天,她經常穿梭在各個病房之間,忙碌的身影跑上跑下。每當休養員們勸她休息一會,她總是微笑著用帶有日腔的國語說:“沒關係,不累,我們當護士的就是為你們服務的。”
溝脅的辛勞得到了大多數休養員的認可,同志們對她都非常熱情。但是,由於個別的傷員對外籍護士還存在著一定的敵對心理,特別是那些受重傷的傷員,身體的疼痛使他們甚至想放棄對生命的渴望,尤其是每當病痛的時候,他們的反抗情緒就特別嚴重。
有一次,又輪到溝脅值班,一位休養員傷痛難忍,在病房裡大喊大叫,根本不聽醫護人員的勸告,對日籍護士更是拳打腳踢,出口辱罵。但溝脅沒有放棄對他的治療,多方勸慰。可那位傷員根本不聽,一直鬧了兩、三個小時。看著溝脅著急的樣子,杜江群暗自佩服眼前這位日本姑娘的耐心與責任心,於是站出和她一道做工作,直到那位傷員平靜下來,願意接受治療。那一刻,他倆終於鬆了口氣,彼此相對會心地笑了。從此,溝脅對知識廣博、睿智幽默的杜江群欽佩不已。
就這樣,兩個年輕人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相識了。
熾熱相愛,鄂南山嶺留下愛的誓言
雖然五十年代男女之間的感情是含蓄的,但兩顆年輕的心,是任何人也阻止不了的。
雖然每天的工作非常累,但為了更好地照顧傷病員,溝脅努力地學習中文。無疑,杜江群成了她得力的老師。一個專心地學,一個用心地教,愛的火焰在他們心中慢慢點燃。
溝脅性格開朗,能歌善舞,是文藝演出的積極分子,她把許多的歡樂和笑聲帶給了傷病員,也給愛慕她的杜江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迎國慶聯歡晚會上,溝脅與她的同胞姐妹們一起演唱了中國歌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跳起了蒙古舞和日本舞,優美的歌聲、柔美的舞蹈深深吸引了台下的杜江群。一向穩重的杜江群,眼睛凝視著心愛的姑娘,目光久久不能離去。
那段日子,溝脅被杜江群濃濃的愛包圍著,她珍惜和心上人在一起的每一分鐘,每天晚飯之後,他們一起散步,一起談心,一起看書。羊樓洞的河邊、橋上、樹林裡,到處留下了他們甜蜜的身影。
杜江群在療養院的那段日子,身體狀況時好時壞。有一次,杜江群發高燒昏迷不醒,當時羊樓洞環境不太好,嚴重缺水,這可急壞了溝脅。
人生地不熟的溝脅急得在院裡團團轉。還是戰友提醒了她:到附近弄點冰棒來。溝脅拿出積攢了好幾個月的零花錢,一個人跑到附近的鎮上,買了十幾根冰棍。為了不讓冰棍在路上融化了,溝脅從戰友那裡借了個保溫瓶,一路小跑奔回來。汗水浸濕了她的衣衫,來不及喘口氣,她就直奔病房,為杜江群降溫。
在溝脅的照料下,杜江群恢復得很快。看著心愛的人臉色慢慢好轉,溝脅心中的石頭落地了。
溝脅千年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當時已經好幾年沒有回過日本。每到節日,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升。她想念家中的媽媽,還有上了戰場的父兄,不知道媽媽帶著妹妹在家好不好,父兄是凶是吉,每每到此,溝脅就淚水漣漣。杜江群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緩解她的思鄉之情,他給予她親人般的關懷與愛護。
一天下午,溝脅在病房忙到七八點才回去,肚子餓得咕咕直叫。食堂的飯菜早已買完了,眼看著就要挨餓了,杜江群從房裡走出來,手裡拿著熱騰騰的飯菜,那一刻,溝脅心裡暖融融的。
無奈離別,一紙調動隔斷有情人
相聚總是短暫的,離別總是來得太快。
1953年秋天,正當江群與溝脅愛火燃燒的時候,醫院接到了上級命令,調走在羊樓洞工作的所有日籍醫護人員,溝脅被調往襄陽軍區醫院。這一訊息,震動了所有人。在這並不短暫的一年裡,大家日夜相處,已經積累了深厚的感情。不過,此時,最受打擊的還是杜江群與溝脅千年這一對戀人,他們難捨難分。
但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臨走的前一天,溝脅像往常一樣,一如既往地給病員打針,餵病人吃藥。她走遍每個病房,逐一向病人告別,那份依依之情難以言表。當走到杜江群病床邊時,她的雙眼已滿含淚水。
看著即將離去的心上人,杜江群有千言萬語,但在病房又難以表達。溝脅站在江群的病床邊,給他拉好被子,囑咐了一句:“以後多通信吧!”就低著頭輕輕地走出去了。
第二天早上,溝脅早早來到病房,將一些繡花的手絹、枕套、畫著彩圖的書信,塞到了杜江群的枕頭下。
當天上午,30多名日籍醫護人員登上汽車,離開羊樓洞。杜江群和所有能走出病房的休養人員都去鎮外送行。大家依依不捨,握手告別,江群和溝脅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久久不能分離。
汽車開動了,當江群向溝脅喊出“再見”時,溝脅禁不住的失聲痛哭。杜江群的眼睛也濕潤了。這是一次多么痛苦的分離啊!
短暫相聚,換來永久離別
在分離的日子裡,綿綿不斷的相思困擾著這一對戀人。見不到愛人的面,聽不到愛人的聲音,杜江群與溝脅千年忍受著煎熬。唯一可以一解相思之苦的是鴻雁傳情。
為了杜江群能夠養好病,溝脅把每個月幾十塊錢的津貼全都省下來,不斷買些營養品郵寄過去,有時買些生活用品,在上面繡個圖案,用這種含蓄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他的思念。
可是,命運總愛捉弄有情人。在那個年代,肺結核像一個兇惡的病魔,死死地抓住杜江群不放,發燒、咳嗽、咯血……杜江群的身體越來越弱,以致大部分時間只能躺在床上。但杜江群把這些瞞在心底,沒寫信告訴溝脅,因為怕她擔心,怕她不能安心工作。
1954年下半年,溝脅千年從襄陽調到武漢東湖療養院。離杜江群的距離近了,她更深切地思念著心上人。
但更大的難題擺在面前,溝脅面臨著回國的問題。她寫信告訴杜江群,她的媽媽通過中國紅十字會尋找她,她的爸爸和哥哥在戰爭中都離開了人世,現在媽媽一個人帶著三個女兒艱難度日,日夜盼著她回去。
溝脅面臨著艱難的抉擇:要么離開心上人,要么背棄親人留下來。經過反覆地衡量與思考,她決定還是留下來,等待杜江群的病好了以後再回國。
接到來信,杜江群心情沉重:一方面他捨不得心愛的姑娘,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不應該那么自私,要她遠離親人、遠離家鄉。他只能寫信告訴她:為了你的幸福和親人,你必須回國去!
性格倔強的溝脅接到信後,立刻趕到了羊樓洞。久別重逢,悲喜交加。但此刻,他們顧不得纏綿的情話,他們要儘快決定是否回國。溝脅淚眼汪汪:“我不忍心回國,如果那樣,我會終身痛苦的……”杜江群拗不過,只能狠著心對她說:“我不同意你留下來,你必須回到日本去。”
溝脅呆呆地看著杜江群,沒想到他這么地冷酷。帶著對杜江群的愛、帶著滿懷的惆悵,溝脅回到武漢哭了整整一夜……
1955年春,溝脅回到了日本。
遠隔重洋,竟成陰陽相隔
1955年11月,回到日本的溝脅為了與杜江群站在統一戰線上,加入了日本共產黨,杜江群得知這一訊息後非常高興。
當時,中日關係還未邦交正常化,這對戀人之間的書信還要靠外交的渠道傳遞。每一次通信的機會對他們來說都十分不容易,他們每封信都有厚厚的十幾頁,訴盡了長長的相思,字裡行間儘是“思念”字。
有一次,溝脅剪下一縷頭髮,扎在一個瓷娃娃的頭上寄給了杜江群。杜江群收到後非常高興,儘管病魔已把他折磨得筋疲力盡,每天只能躺在床上,但在妹妹的幫助下,親自選了一條湘繡梅花圖案的絲綢被面,費盡周折寄給了溝脅。
杜江群對溝脅的愛是熾熱的,深沉的。為不耽誤心上人的前途,他幾乎在每一封信里都叮囑溝脅要開創新的生活,他在一封信里這樣寫道:“我不願你過孤獨的獨身生活,那樣我會痛苦和難過的。”
面對著杜江群婉轉的拒絕,溝脅恨不能立刻飛到他的身邊,告訴他自己要等著和他在一起。但這些都不能,她只有寫信鼓勵江群,給他安慰和希望。
1956年,杜江群的病情繼續惡化。6月,帶著莫大的遺憾,他與摯愛的姑娘、與自己的親人告別了。
接到這一訊息的溝脅痛不欲生,心中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倒塌了。但想起還要完成杜江群未成的事業,她擦乾了眼淚,更加努力、勤奮地工作。
故地重遊,誓言死後合墓
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三十年過去了。1987年秋,溝脅再一次來到中國,再一次來到她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杜江群的妹妹熱情接待了她。來到杜江群最後住過的結核病醫院,往事一幕幕浮現在她的腦海,溝脅的眼淚不禁撲簌簌地掉了下來。
溝脅想到杜江群的墓前祭掃,寄託哀思,了卻一生夙願。她說:“江群已經故去31年了。按照日本的習俗,一個人亡故30年以後能夠得到親人的祭奠,他就會得到真正的幸福。”
第二天,溝脅起了個大早,化了個淡妝,顯得年輕漂亮多了,好像就是要同杜江群見面了似的。在漢陽扁擔山公墓杜江群的墓前,她哭得撕心裂肺。
這一次,溝脅做了個驚人的決定:“既然生不能和江群在一起,死後也要陪伴著他。”她告訴同行中杜江群的親人,在扁擔山上重建一座他倆的合墓,在墓里放上兩個人的瓷像,墓碑上要刻上我的名字,並在我名字前加上“永遠愛你的”字樣。她要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杜江群忠貞不渝的愛戀。
第二年春天,一座墓碑按著溝脅的意願屹立在漢陽扁擔山頭。杜江群的妹妹把合墓的照片郵寄到日本。
去年3月,已屆古稀的溝脅老人又一次來到漢陽扁擔山,拜祭她牽掛了一生的杜江群。她說,一定要趁有生之年,再來到杜江群的身邊,看望他,訴說自己這一生對他的思念。今生兩人無緣不能走到一起,希望來世可以相隨相伴。
這些年,溝脅千年一直苦守著對杜江群的愛戀,半個世紀過去了,依然孑然一生。家鄉的很多親人都勸她找位愛人,憑她自身優秀的條件,再找是輕而易舉的事,可是她沒有。她說,生前杜江群那么愛自己,在他彌留之際也只有對她的相思之苦,這份情她要用一輩子來還。
汽笛淒鳴——四官殿碼頭上的離別
在兩人分開的日子裡,他們書信不斷。但當感情的火花漸漸明晰時,杜江群的病情卻越來越重。
1954年秋天,杜江群幾次大吐血,有一次昏迷不醒,溝脅千年聞訊從襄陽趕到羊樓洞,已昏迷7天的杜江群剛剛從死亡線走回來。
面對火一樣熱情的溝脅千年,杜江群內心矛盾,他非常希望能見到心中可愛的姑娘,但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違心地拒絕了溝脅千年到病房探望的要求。溝脅千年痛苦地跑到山坡上哭泣,在太陽沒入山頭時,她再也忍不住,直接闖進杜江群的病房,看望她日夜思念的郎君。
1955年,溝脅千年被召回日本。在漢口江邊四官殿碼頭,離別時澀澀的一幕永遠定格在她的心中。
她清晰地記得,杜江群是被人用車護送到武漢關,再用擔架抬到碼頭和她告別的。當時,杜江群的病已經很重了,面色焦黃,身體虛弱得連說話都喘粗氣,但他卻一直努力地微笑著。溝脅千年冒著被傳染的危險,靠近他,握著他的手。他的手是那么冰涼,卻還是努力地握著她的手。
這是他們相戀以來的第一次接觸,溝脅千年感到無比幸福,也感到無比難過。她記不清自己說了多少體貼的話,說了多少囑咐,她只記得自己的淚水如泉涌般落下,滴在杜江群的臉上,浸透了他的衣服。杜江群一直努力地笑著,勸慰著她:面對生活,勇敢一點!
汽笛聲聲,一對戀人的手慢慢地鬆開了,溝脅千年依依不捨地離岸上船,杜江群側身在擔架上,努力地向她揮著手。
滾滾的江濤帶著無限思念遠去了。幾十年後,杜江群當年的戰友告訴溝脅千年,杜江群那天在回醫院的路上哭得很傷心,他明白那是最後的告別了。
生死相許——萬水千山隔不斷思念
1955年11月,回到日本國內7個月的溝脅千年加入了日本共產黨。她要和杜江群成為真正的同志。
當時,中日兩國尚未邦交正常化,溝脅千年和杜江群的書信往來,多是通過外交渠道周轉。在每次厚厚的信札中,字裡行間都是“思念”兩字。有一次,溝脅千年剪下自己的一縷頭髮,扎在一個瓷娃娃的頭上寄給了杜江群。杜江群將這縷青絲帶進了墓穴。
1956年6月3日,杜江群不幸病逝。當溝脅千年收到他的臨終別書時,已是數月之後,她簌簌的淚水浸透了信箋。她不相信杜江群離開了人世。
數十年來,溝脅千年一直努力從事中日友好工作。促進兩國人民友好往來,這是她和杜江群當年的心愿。
1987年,58歲的溝脅千年作為中日友好民間互訪使者首次回訪中國。她急切地打聽杜江群的訊息。當她被帶到漢陽扁擔山公墓杜江群的墓前時,她哭得撕心裂肺,淒泣得讓周圍的人也難以收住淚水。她在杜江群的墓基上修了他們兩人的合墓,在墓穴里放著她的瓷像。她要一直陪伴著杜江群。
溝脅千年一直堅守著對杜江群的思念,50多年來,她一直孤身一人度著風雨長年。許多親友都勸她找一位合適的郎君,但她仍痴戀著杜江群。幾扎信,幾本相冊,是她的全部寄託。她慢慢品嘗著他們的幸福。
溝脅千年說出了自己不結婚的理由:他如果活著結婚成了家,她也許也會結婚,但他死了,沒能感受到那種幸福,在他彌留之際,只有與我相思的幸福,我不結婚就是要我倆的幸福永遠相隨。

知青歷史

在家鄉的羊樓洞茶場, 曾經有一群熱血青年, 他們就是當年派遣到羊樓洞的知識青年, 簡稱"知青"。關於羊樓洞知青的歷史和故事,我們年輕的一輩知之甚少,手頭也缺乏資料,我們希望當年經歷過這個年代,在羊樓洞參加過知青的熱心人士能和我們聯繫,如能獲得您的寶貴經歷記錄和資料,我們倍感榮幸,讓我們一起分享羊樓洞的歷史!
下面這段是知青簡史:
1953年12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組織高小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成為日後上山下鄉運動的源頭。
1955年9月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按語中指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此語日後成為上山下鄉運動的最著名口號。同年,共青團開始組織青年墾荒運動。
1960年9月下鄉女知青邢燕子事跡發表,引起青年熱烈反響。
1962年在全國範圍有組織開展知青上山下鄉活動首次提出。
1964年1月中央安置城市上山下鄉青年領導小組成立。
1966年下鄉知青返城“造反”風潮湧起。
1967年北京市的紅衛兵主動申請到邊疆插隊落戶
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12-22”指示發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掀起全國上山下鄉高潮
1969年5月各級上山下鄉辦事機構成立。
8月上海知青金訓華奮戰山洪犧牲。
1971年2月規定下鄉兩年以上知青可作為招工對象。
1972年5月杜恆昌等69名知青在內蒙救火時犧牲。
1973年6月國務院召開全國知青上山下鄉工作會議。
7月遼寧知青張鐵生高考時交“白卷”。
1975年該年共有236萬城鎮知青下鄉,為“四五”期間最多。
1976年5月國務院知青上山下鄉領導小組正式成立。陳永貴任組長。
1977年高考恢復。
1978年10月中央決定統籌安排解決知青問題。12月雲南農場知青請願、罷工要求回城。
1979年3月鄧小平批評知青鬧事。4月知青安置經費使用標準調整。
1980年5月胡耀邦等提出不再搞上山下鄉。8月城鎮就業制度進行重大改革。
1981年10月國務院知青辦起草《二十五年知青工作的回顧與總結》。
11月中央決定勞動部門統管知青工作,以解決知青遺留問題。

羊樓洞忠骨

55年方知烈士忠骨埋葬地
來源:河源熱線
1950年4月27日,曾仁資與所在的機一連支部公開暨新黨員宣誓時攝於廣州市河南岸何氏宗祠前的紀念照。曾仁資烈士為後排右一。該照片存於盤石村村民、老游擊隊隊員、曾仁資的戰友、現年78歲的曾木蘭處。
曾仁資烈士的遺骨一直埋在湖北省赤壁市羊樓洞村。苦盼了55年,今年85歲的張阿六獲悉夫兄的下落後,百感交集,老淚縱橫:“哥哥,你終於有訊息了啊!”
曾仁資1915年出生於連平縣大湖鎮盤石村老圍屋,1949年12月在部隊入黨,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受重傷,後被送到中南軍區在羊樓洞組建的“第67預備醫院”(當地老百姓稱為“野戰醫院”)治療,1952年7月5日醫治無效犧牲,時年37歲。據了解,在羊樓洞犧牲並被安葬在當地墓群的還有141位烈士。
媒體介入為烈士尋親
既費周折又具戲劇性
從曾仁資烈士犧牲至今,家鄉的親人們盼了整整55年。
2006年秋的一天,湖北省赤壁市公安局老民警余法海在赤壁市城西南30多公里的羊樓洞村老營盤茶山上,意外發現一片烈士墓群。今年,湖南省《法制周報》與騰訊網發起的為烈士尋親的隊伍在不斷壯大,8月,《廣州日報》加入尋親行列,並向該報駐河源的記者曾煥陽發來一封信件,要求他尋找一個人,名字叫曾仁資。
收到信件,曾煥陽馬上展開尋找烈士故鄉及其親人的行動。他先是到連平縣民政部門找資料,卻查無此人,後到當地武裝部翻閱檔案,只有大湖鎮“曾仁”一人參加過抗美援朝,名字、資料都不全。隨後,他通過電話詢問大湖鎮盤石村老村長曾簡瑞。曾簡瑞馬上回應:“我們村確有曾仁資這名烈士,而且還是你(指曾煥陽)三嫂的親叔叔。”於是,曾煥陽去問嫂子,對照族譜,得到了肯定答案。曾仁資的弟媳張阿六聽到這遲來的訊息當即大哭,家人聞訊後也是個個流淚。烈士的侄子、連平縣三角鎮供電所所長曾建生含淚說:“真的想不到,我既高興又發愁。”
親人盼了半個世紀
政府年年上門慰問
據張阿六回憶,曾仁資烈士共有兄弟四個,大哥娘資,老二仁資,慈資第三,小弟旋資。因為生活貧困,曾旋資自幼被過繼給叔父曾宏勝做養子。解放戰爭期間,大哥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後至今音訊全無。
張阿六4歲時從和平縣青州鎮大面田村被抱養到盤石村給老三曾慈資做童養媳,19歲正式嫁入曾家。她說,二哥仁資身高一米七幾,長得高大魁梧,能說會道,平易近人,所以對其印象很深,其音容笑貌至今記憶猶新。
曾建生說,1952年8月,他們家人收到了“中原部隊”寄回來的一個包裹,裡面有曾仁資使用過的鋼筆1支、印有“中原”兩字肩章2枚、紀念章3枚,還附有一張紙條,告知曾仁資已經犧牲的訊息。聞此噩耗,曾慈資、曾旋資兄弟及妯娌痛哭流涕。
親人已逝,忠骨何在?由於當時寄來的信件僅有“中原部隊”4個字,沒有更多的有效信息,親人一時無法聯繫上曾仁資生前部隊所在的具體地址。烈士安葬在什麼地方,更無從知曉。55年來,親屬一直在尋找親人的安葬處。
曾建生的弟弟曾國生告訴記者,每年春節,當地政府都會送來一副對聯。今年8月1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專門派人為他家掛上了“光榮之家”的牌匾,盤石村委會還為他家送來了100元慰問金。
打過大小戰役近百場
在朝鮮作戰時受重傷
《連平人民革命鬥爭史》記載,1947年6月27日(農曆五月初九),中共九連工委在大湖、忠信地區成立追擊隊,當地村民曾仁資、歐陽珍等30多名進步青年首先加入地方武裝部隊。同年7月下旬,追擊隊改番號為鴻雁隊,隊伍發展至120多人,並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讓敵人聞風喪膽、載入史冊的“鋼鐵連”。
據了解,曾仁資在部隊是機槍連的一名副射手,先後參加過的戰鬥大大小小有近百場。據史料記載的有:撲船嶂戰鬥、獅腦山激戰、大田戰鬥、攻打忠信鎮、余屋反“掃蕩”、大湖破倉分糧、解放白雲樓、上坪剿匪行動、攻打三角鄉反動地主“陽隆和”、河源鎮反鋤奸活動及攻打大人山、倒流水、龍川龍母和船塘戰役等。
1949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宣告成立,曾仁資被整編到該部隊;同年10月15日,曾仁資與南下大軍一起攻入廣州;11月11日、12日兩天,曾仁資參加南下大軍解放廣州的莊嚴入城儀式和閱兵儀式。翌年6月,韓戰爆發,曾仁資帶一批新兵從廣州赴朝鮮直接參加抗美援朝作戰。

太平軍西征

太平軍西征(1853年5月—1856年4月)(8) 節選
轉自:中國近代戰爭史
太平軍取得湖口之戰的勝利,打破了曾國藩奪取九江、直逼金陵的狂妄企圖,開始扭轉了西征戰場上的被動態勢,從而成為西征作戰的又一轉折點。西征軍自湘潭戰敗後,棄岳州,失武漢,節節退卻,直至九江、湖口,形勢十分不利。但另一方面,由於清軍的進攻,太平軍被迫縮短了戰線,集中了兵力,加強了指揮,消除了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的弱點。湘軍雖然節節勝利,卻預伏著種種危機:由於擄獲甚多,“飽則思颺”;由於屢勝,驕傲輕敵;由於長驅直進,離後方供應基地越來越遠,運輸補給日益困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石達開等堅守要點以疲憊敵人,並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時機,機智果斷地分割湘軍水師,進而立即主動出擊,取得了重創湘軍水師的重大勝利,使整個西征戰場的形勢為之一變。
四、乘勝反攻
(一)再克武昌
西征太平軍取得湖口大捷之後,石達開胡以晃等決定乘勝發起反攻。
2月16日,秦日綱陳玉成等乘清軍後路空虛,率部西進,擊潰湖廣總督楊霈所部清軍萬餘人於廣濟。接著,連占蘄州、黃州,於23日第四次占領漢陽,楊霈逃往安陸。韋志俊率部自田家鎮渡江,25日進占興國,不久又進占通山、崇陽、鹹寧,與秦日綱部會攻武昌。3月下旬,羅大綱率部復占江西饒州府,不久又回安慶,與皖南太平軍范汝傑部會合,進占徽州府(今歙縣)等地。
湘軍水師自遭太平軍打擊之後,又於2月20日遭暴風襲擊,沉船二十二隻,毀壞二十一隻,曾國藩令其餘七十餘只全數撤往武漢,“名為速剿上犯之賊,實則修整已壞之船”(24)。這時,曾國藩湘軍已被分割於五處:水師之一部開赴武漢整修;一部困在鄱陽湖內,由曾國藩坐鎮南昌,親自督造大船,添募水勇,準備配 合江西水師伺機出擊;陸師塔齊布部五千人留駐九江外圍,準備繼續攻城;李元度部三千人留駐湖口外圍;羅澤南部三千人往援贛東。此外,胡林翼部二千餘人和王國才部三千餘人則先後回援武昌。顯然,曾國藩所統清軍由於兵力分散,已被迫由進攻轉入防禦,由主動陷於被動。
從3月21日起,秦日綱、陳玉成部太平軍圍攻武昌。困守武昌的二千清軍由新任湖北巡撫陶恩培督率。武昌被圍後,清軍急抽兵增援。數日內,城外援兵已達萬人。4月3日,秦日綱韋志俊等督軍猛攻武昌。城內清軍“爭縋城走,外兵亦走”,而“水師固不任城守事”,僅“自保而已”。太平軍直奔城下,“用縋城繩引而上”,占領武昌城,殺陶恩培等多人(一說陶赴水自殺)。(25)
1855年4月18日,清廷以胡林翼署理湖北巡撫,以李孟群為湖北按察使。胡林翼統率湖北清軍,“屯金口,倚水師自保”,並“增募二千六百人,合王國才等軍,號六千。”(26)
太平軍占領武昌後,陳玉成立即率兵一部進軍鄂北,於4月上旬攻占安陸(後又失守)和雲夢。5月12日,再次攻克安陸,楊霈退守隨州。17日,西安將軍札拉芬及副都統常亮在清廷一再督促下,率援軍自河南抵隨州。31日,陳玉成率軍往攻,大敗札拉芬等部於隨州東南之五里墩,陣斬札拉芬。楊霈經棗陽逃往襄陽。6月11日,清廷將楊霈革職,湖廣總督由荊州將軍官文接任。14日,又命曾與北伐太平軍作戰的西凌阿為欽差大巨,督辦湖北軍務,並從山東抽調鎮壓北伐太平軍的所謂“得勝之師”四千五百人至湖北,一千五百人至河南,加強這些地區的“堵剿”兵力。
6月10日,署湖北巡撫胡林翼督軍四千餘人分三路反攻武昌,與此同時,王國才率部反攻漢陽,彭玉麟部水師則助攻兩岸。太平軍略有損失,但擊退了敵人的進攻。20日,秦日綱自武昌派太平軍繞襲金口,抄胡林翼部後路,迫使胡部回援。其後,雙方又多次交戰,互有傷亡。9月7日,韋志俊率部自武昌出發,在通城、崇陽等地太平軍的配合下,於9月12日攻占金口,同時擊敗李孟群部水師,迫使其退守新堤(金口西南)。9月18日,湖北太平軍自漢陽分兵八路圍攻胡林翼和王國才部於漢陽西南之奓山。清軍大潰,經大軍山退往新堤。太平軍沒有乘勝追擊,致使胡林翼得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實屬失策。
(二)轉戰江西
當西征軍在湖北戰場上捷報頻傳之際,活動於安徽、江西邊境的太平軍范汝傑部,於1855年4月中旬連占安徽婺源和江西弋陽,後又連克江西興安(今橫峰)、上饒、玉山等地。4月14日,湘軍羅澤南部三千餘人自九江經南昌馳援贛東,於5月6日陷弋陽,12日陷上饒,並在這一帶與太平軍周旋,直至7月18日才回駐南昌,後又奉命西援武昌。
10月上旬,羅澤南率湘軍五千人(除羅部外,曾國藩加撥參將彭三元等部一千五百人隨往)由江西義寧州(今修水)進入湖北,於中下旬占領通城、崇陽,直逼武昌。當時,秦日綱已奉命由湖北返回天京石達開胡以晃、黃玉昆率領的太平軍二萬餘人正自安慶進援湖北。11月1日,石達開軍在武昌縣之樊口登岸後,經金牛鎮前往鹹寧,以阻截羅澤南所率湘軍。4日,石達開親率二萬人大敗羅澤南部於崇陽壕頭堡,彭三元等所部千餘人全軍覆沒。5日,太平軍克復崇陽。羅部退至蒲圻西南之羊樓洞,並與胡林翼派去的援軍取得了聯繫。14日,石達開軍復通城。

古茶道的發源地之一

古茶道的發源地之一 -鄂南古鎮羊樓洞
蒲圻縣種茶歷史悠久,宋景德年間(1004—1007)已有成批茶葉運往邊疆,在張家口與內蒙一帶進行茶葉交易。這裡山崗地絕大部分是酸性土,最適宜茶樹生長,同時,農村普遍有種茶習慣,家家戶戶都愛在田角地頭種上幾棵茶樹,自產自用。比較集中的產茶區是以羊樓洞為中心的方圓數十平方公里以內一帶。清代文人周順倜(嘉慶二十年貢生)所作《蓴川竹枝詞》中說:“三月春風長嫩芽,村莊少婦解當家,殘燈未掩黃梁熟,枕畔呼朗起採茶。”“茶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製自芙蓉。”早在乾隆51年至60年間(1786-1795),山西大茶商“三玉川”、“巨盛川”就來羊樓洞設莊收茶壓磚,每年生產帽盒茶(工夫茶)近8000擔。道光年間(1821-1850),先後有俄、德、日等外商洋行和漢口、鎮江、天津及廣東商人也聞風來羊樓洞經營茶莊,羊樓洞遂成為省內聞名茶葉市場。
羊樓洞茶葉市場,其源料還來自湘、鄂、贛邊區的臨湘、修水、崇陽、通城、鹹寧等地。道光二十年(1840)羊樓洞有紅茶號50多家,年產紅茶5萬擔。道光末年增到70餘家,年產紅茶15萬擔。光緒初年是羊樓洞茶業極盛期,茶莊達80餘家。清末,全鎮尚有茶莊48家。津商、滬商、漢商和本地商人專門收購和加工綠茶,年收購近2000擔;晉商專門為邊銷而壓制磚茶,年收購老青茶34萬擔;粵商專門為外國洋行收購和加工紅、黑茶,年收購紅茶10.5萬擔,米磚1.1萬擔,黑磚26萬擔。僅此各類成批出售茶葉,合計羊樓洞區年銷成品茶近50萬擔,價值白銀1300萬兩。
民國初期,羊樓洞尚有磚茶廠30餘家,年制磚30餘萬擔,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紅茶銷量一落千丈,茶農相繼改產老青茶,專為壓制磚茶提供原料。此後數年間,為羊樓洞老茶鼎盛時期。戰後,外國商人全部離開羊樓洞,該地區茶莊幾乎為山西商人所壟斷,每個茶莊擁用數十萬至百萬不等的雄厚資本,老茶莊尚有16家,年產磚茶17萬餘擔。民國17---22年,羊樓洞經漢口輸出磚茶數每年都達30餘萬擔,年總產值398.7萬元。民國25年,羊樓洞只剩山西商人義興等5家磚茶廠,年產磚4.2萬餘擔,周邊茶園面積相應減少。

羊樓洞大事記

羊樓洞大事記(晚清至今,選摘於《蒲圻縣誌》)
1854年(鹹豐4年)
5月,湘軍王鑫部在羊樓洞太平軍陳玉成部擊潰。
10月9日,太平軍四路撲營,湘軍羅澤南命兵勇偃旗息鼓,佯裝無備,而後抄尾猛攻,太平軍大敗,死80餘人。次日,羅澤南部進入羊樓洞
10月17日,太平軍崇陽總制廖敬順,探知羅澤南大部未進羊樓洞,便調3000餘人挺進羊樓洞,羅令槍隊12人佯敗而走,廖令部追擊,羅振鼓馳突,廖部死200餘人,被俘18人。
1855年(鹹豐5年)
羊樓洞厘金專局成立,開辦厘金稅收。
10月,太平軍派遣六營共3000餘人馳援蒲圻,敗湘軍於羊樓洞
冬月,羅澤南進攻崇陽太平軍餘部,同時進攻羊樓洞,太平軍翼王石達開率2萬餘人迎戰,與羅部李續賓交戰,雙方各有傷亡。
1861年(鹹豐11年)
七月,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率部攻克包括羊樓洞在內的通山,鹹寧,通城、嘉魚、蒲圻等地。隊伍發展到15萬人。
1863年(同治2年)
俄商在羊樓洞、羊樓司開設茶行。
1900年(光緒26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唐才常為給譚嗣同復仇,密秘領導兩湖師範生計擬暴動,羊樓洞人饒振啟積極回響,發展隊伍600餘人,因行蹤暴露,遭官兵鎮壓,致使臨湘、蒲圻、通城、崇陽、大治等縣有5000餘人參加的農民暴動中途夭折。
1904年(光緒30年)
9月,羊樓洞高等國小堂在文昌閣設立,堂長宋道銓。
1907年(光緒33年)
廣東人魏鑒彬首次在羊樓洞用手搖發電機發電放映無聲電影。
1910年(清宣統2年)
6月21日,湖北高等農業學堂教務長劉太令、教習美代清彥(日本人),率畢業生楊德榮等12人來到羊樓洞茶廠學習制茶技術。
1913年(民國2年)
縣公立女子學校在羊樓洞創辦。
1914年(民國3年)
粵漢鐵路武漢機務段段長饒生階,運來電報機1台,在羊樓洞開展電報業務,為茶商服務。
1920年(民國9年)
武昌至羊樓洞長途電話線架成通話。
羊樓洞 “長盛川”茶莊老闆張仲山(山西人)從武漢購得舊火車頭一部,供壓制磚茶動力之用。
1930年(民國19年)
7月1日,彭德懷率紅五軍到羊樓洞殲滅國民黨反動武裝第22師1團易秉乾部,在趙李橋休息2天后經羊樓司開赴岳陽。
8月3日,《紅軍日報》第三期刊載特訊:蒲圻羊樓司、羊樓洞的工農民眾組成自己武裝的紅軍獨立師,在當地開展游擊戰。
1938年(民國27年)
11月日軍沿鐵路進犯,1日,中伙鋪淪陷,4日,縣城淪陷,7日,羊樓洞、趙李橋、新店淪陷,8日,羊樓司淪陷。
11月中旬,日軍燒毀羊樓洞觀音口至灣上沿港兩旁房屋上千間,拆毀栗樹咀茶坊街全部房屋。
1939年(民國28年)
2月11日,趙李橋維持會強抓難民3000餘人,聚集在羊樓洞附近,用鐵絲圈圍起來,隨時為日軍服勞役。
2月17日,國民黨政府軍攻占羊樓洞,日軍鈴木部傷亡400餘人。
2月26日,羊樓洞游擊支隊全殲日軍鈴木部第一中隊、第二中隊。
9月上旬,日軍竄到羊樓洞伴旗山,燒毀房屋數百間,殺害老幼30餘人。
冬,日軍對羊樓洞伍家溝一個村莊進行大屠殺,該村五戶19人全部被殺光。日冠先用機槍掃射,射殺數人後用火將藏在屋子裡的十多人燒死。後人稱此地為 “燒人坡”。
1940年(民國29年)
5月國民黨政府軍195師在趙李橋、羊樓洞、羊樓司一帶抗戰,打掉日冠碉堡8個,炸毀鐵路多處。
9月4日晚,日軍120輛汽車從羊樓洞開往通城,國民黨政府軍中途中伏擊,擊毀20輛汽車,擊斃日軍百餘人。
1946年(民國35年)
8月,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從通城遷往羊樓洞,改名“蒲圻師範”。
1947年(民國36年)
1月17日,新國軍第2師18團營長龔炳臣和余少清等在羊樓洞設立情報機關。
國民黨政府軍在羊樓洞設立傷兵醫院。
1948年(民國37年)
10月1日,國民黨政府教育部特設“中原臨時中學”從河南遷至羊樓洞,當時遷來的有高中及師範部的32個班1600餘名學生,該校為“中原臨時中校本部”。
1951年
6月21日,設於羊樓洞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預備醫院,正式接收志願軍傷病員,至1953年7月,共接收傷員3100人,治癒2700餘人。該醫院後遷蘄春,改為湖北省第一康復醫院。
1952年
6月7日下午,湖北省民生茶葉公司羊樓洞茶廠烘烤房失火,燒毀半成品倉庫一棟,花茶半成品5.2萬公斤,青磚成品552箱。
同年,縣禁菸禁毒委員會在城關、車埠、新店、羊樓洞查獲販賣煙毒犯72名,吸毒犯77名,依法處決一名,判刑20名,管制9名。
1953年
8月,羊樓洞磚茶廠由羊樓洞遷趙李橋,改名“湖北省趙李橋磚茶廠”。
1958年
縣人民政府文教科增設三中(城關)、四中(官塘)、五中(神山埠頭)、六中(羊樓洞)、七中(車埠)5所初級中學。
1978年
10月19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為農業服務加工工業考察團”一行16人,來羊樓洞參觀扇筷廠、茶葉加工工廠參觀。
12月14日,省革委會同意,將羊樓洞茶廠與蒲圻縣示範茶廠合併,定名為“國營羊樓洞茶廠”。
1984年
羊樓洞鎮馬家洞村五組農民黃俊傑夫婦自籌資金2000元,購買圖書千餘冊,辦起農村圖書室,全年接待讀者4萬人次。

羊樓洞烈士陵園烈士名單

在解放初期,羊樓洞村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居第67預備醫院所在地。在1951至1956年這5年間,曾有6批共1200多位傷病員由戰場或其他醫院轉到這裡接受救治。這些傷病員大多是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負傷,其中142人相繼於1951年10月至1955年2月犧牲,他們來自熱河省(今河北省),遼西省遼東省(今遼寧省),台灣省等24個省市的113個縣市,全部安葬在羊樓洞村得勝山下老營盤的一片荒地里。赤壁市退休警官余法海了解到這一情況以及我校在2006年寒暑假組織的為解放太原犧牲的烈士“尋親”活動以後,特地與校團委共同發起了為羊樓洞烈士尋找親人的活動。華中科技大學的28個院系的數百名同學踴躍報名,400餘名志願者根據英烈籍貫被分成32個尋訪小組,歷經一個月時間,最終為劉保初、周紫堂、胡金海等11名英烈找到了親人。4月2日,該校“烈士尋親團”部分成員和烈士親屬代表在校黨委副書記歐陽康、校團委書記王志勇等的帶領下,前往赤壁市羊樓洞村,和當地政府、民眾一起共同祭奠安葬在這裡的142名共和國烈士。
“為烈士尋親”活動經各大媒體報導後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社會各界紛紛與華中科技大學和赤壁市政府聯繫,自發參與到“為烈士尋親”的活動中來。今年暑假,該校學生諸凡武同學又自發開始了為烈士尋親活動。在上次的寒假尋親活動中,他經過多地走訪,可最終也沒有找到烈士的親人,心裡一直有些遺憾。雖然學校在這次暑假沒有組織“為烈士尋親”活動,可不輕言放棄的他又自發開始了“尋親之旅”。他在歷經多次實地走訪,逐一核實情況後,最終於昨日下午在雲夢縣隔蒲鎮府河村找到了周金苟烈士生前的故居。
赤壁市公安局向各位烈士原籍所在的公安局發去公函,希望幫助尋找烈士親人。廣西宜州市公安局在接到赤壁市公安局發去的公函後,立即組織警力在轄區內尋訪烈士親屬,最終為廣西籍烈士梁亮承、覃漢昆、劉德林找到了親人;黑龍江通和縣警方積極組織人力,為轄區內的盧占福烈士找到了侄子等親人;河南省舞鋼市警方為當年舞陽籍烈士劉宜靜找到了如今已62歲高齡的兒子劉耀。至此,自華科大學子在寒假為犧牲在羊樓洞的11名烈士找到親人後,又有6名烈士在社會各方的努力下魂歸故里。赤壁市警官余法海感慨說:“這是一場由熱血青年學生髮起的、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尋親活動,我相信會有更多烈士能夠魂歸故里!”
華中科技大學與赤壁市人民政府於2007年3月在羊樓洞烈士陵園共建了“華中科技大學紅色尋訪基地”,使之成為一個永久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