洈水風景區

洈水風景區

洈水風景區,為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湖北省松滋市西南部,地處長江三峽、荊州古城、湖南張家界三個著名旅遊區的中心部位,距長江三峽80公里,距張家界100公里,從三峽至張家界湘鄂省級公路、焦柳鐵路穿越景區,是"三峽~洈水~張家界"這條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風景區由洈水人工淡水湖洈水國家森林公園和以華夏奇洞--新神洞為代表的溶洞群等三大板塊組成,總面積286平方公里,既有江南山水之秀色,又有北國風光之壯美,融山、水、洞、林、泉於一體,碧水洞天,珠聯璧合,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洈水風景區
  • 別名:松滋市洈水風景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中
  • 地理位置:湖北省松滋市西南部
  • 面積:286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洈水水庫,洈水汽車露營地,新神洞
  • 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主要景點,景區美食,景區評價,景區購物,荊州漆器,荊緞,洪湖漢繡,

主要景點

洈水水庫
洈水水庫屬亞洲著名的人工淡水湖,洈水大壩全長8968米,屬亞洲第一大人工型土壩。
湖水浩淼碧澄,天水一色,500個湖心島在水中崛起,使水面多處分割,幾經收放,形成連續的風景區域,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湖光山色盡在其中;500個半島群峰毗連,層巒疊嶂,山水相依,可謂"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有"楚南仙境千島湖"之美譽。
洈水國家森林公園
洈水森林公園總面積52.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林中無處不飛花,山間處處有芳草,生態環境良好,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春花、夏樹、秋月、冬雪,四季美景使森林公園成為天地間最寬敞亮麗的潑墨山水。
洈水汽車露營地
洈水汽車露營地,是集戶外運動、觀光旅遊、休閒養生、度假居住為一體的全國首個五星級汽車自駕運動營地。獲露營行業最高獎“鹿鷹獎”。營地依託洈水國家水利風景區森林、濕地、島嶼等多樣化自然特色條件,在洈水大壩下的叢林中依勢而建,以叢林為主題風格,強化人與自然環境互動。占地407畝(21,193平方米),規劃分為主會場區、主營區、特色住宿區、活動娛樂區、配套服務區等五個主體功能區。主會場區包括叢林廣場和舞台。主營區包括:房車營位區、自駕車營位區、露營帳篷區和商業帳篷區。特色住宿區擁有5個房車花園酒店、15個自駕寶、15間童話主題樹屋、5間叢林木屋、5個觀星帳篷、4個親水野奢帳篷等個性化住宿產品。活動娛樂區分為,家庭活動區,包括叢林探險樂園、兒童樂園、戲水池、採摘園;運動區,包括籠式足球、攻略箭、垂釣、攀岩、卡丁車等;團建區,包括空中華容道(高低空探險)、叢林野戰樂園、過五關斬六將(團隊拓展基地)。配套服務區有遊客服務中心、淋浴房、洗衣房和衛生間、書吧、茶吧、簡餐廳等。濾去城市的喧囂,回歸自然的寧靜,洈水假日汽車營地將帶給您一個親近自然的時尚、歡樂、放鬆的浪漫體驗。
百島畫廊
洈水湖有500多座島嶼分布在湖四周,有著“楚南仙境千島湖”之美譽,它們時伸時縮,使湖岸蜿蜒曲折,港汊交錯,形成山重水複的美麗風光。 “百島畫廊”位於無數個島嶼之中,仿佛在“水上迷宮”中穿行,也仿佛進入一幅絕妙淡雅的水墨丹青畫圖中。
李家河生態島的春、夏、秋、冬園四季瓜果飄香;白雲古渡、白雲閣、新神洞,神話傳說、歷史風雲與奇山異水相得益彰。到島上露營驛站感受幕天席地、枕水聽濤的島上露營,體會李白詩中“飛羽觴而醉月,開瓊筵以坐花”的情景,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新神洞
新神洞以"洞中瀑布"、"邊石壩"、"乾坤神柱"、"天宮大幕"等絕景著稱"天下第一奇洞"。顏將軍洞、古神洞等10多個溶洞奇石疊壘,洞幽玲瓏,令人嘆為觀止。
顏將軍洞位於湖北省松滋市洈水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中部,由地下湖水洞及旱洞組成,全長2168米,其中水洞長782米,旱洞長1386米。
共分為地下湖、將軍閣、通天峽等三大景區。
洞內地質結構獨特,自然景觀奇絕,壁流石、穴盾鐘乳形狀各異,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
旱洞中的"擎天玉柱"、"寶蓮神燈"、"玉龍盤山"、"王母垂簾"、"飛仙幽谷"、"通天峽"等景觀凝聚了雄、奇、險、拙的陽剛之美,地下湖水景"銀河仙宮"、"龍宮勝景"、"神宮巨幕"、"雙鳥渡食"、"天山聖水"、"九龍潭"等景觀薈萃了幽、靜、清、雅的陰柔之美,陰陽和美,皆成奇觀。被譽為中國水旱雙游溶洞之冠,世界岩溶奇觀蓋世絕景。
顏將軍洞歷史文化積澱豐厚,春秋戰國時期巴國大將軍顏真曾率部居此。
歷史文化遺存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是科學家、藝術家、美學家永不衰竭的靈感源泉,是自然美、人文美、藝術美三位一體的高度融合,是美的最高境界,堪稱"天人合一"的最佳遊覽勝地。
是湘鄂西一處迷人的人間仙境,是長江旅遊開發帶又一個獨具特色的旅遊熱點。
熱情好客的溫泉山莊,為遊人提供了一個溫謦的"家"的港灣,風情萬種的"洞天"娛樂城為您和您的伴侶營造了一處新潮刺激、超級享受的樂園。 朋友,顏將軍洞在不斷追求完美的同時,真誠期待著您的光臨,她每天都會向您張開熱情的臂膀,每天都會展現出新的姿彩。

景區美食

三絲春卷
三絲春卷是一種以麵粉攤成薄皮,內包雞絲、火腿絲、香菇絲加嫩菜混合的餡,捲成筒狀,用旺火炸酥的傳統名菜之一。
春卷原名春盤,是薄餅包餡,攤於盤上,故名。
後來演變成圓筒狀,並用油炸,疊滾成卷。此菜為春節前後的應市菜,含有迎春之意,它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味道鮮美,是春節筵席上必不可少的時令佳肴。 凜糕是一種以糯米為原料,經澇漿、蒸煮而成的地方風味小吃食品。
據史書記載,這種食品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經過千百年的改進,選料更加講究,在原的製法上,又增加了蜜桔餅、冬瓜條、青梅等果料。既可在市場上作零售小吃,又可入席作為筵席的甜點。 九黃餅是江陵的傳統名點之一,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相傳此餅源於西晉,為當時人們重九登高,野外旅遊的乾糧,經發展演變成今日的九黃餅,取九月菊黃之意,故名。此餅選料精細,工藝考究。
餅皮用上等白面摻芝麻屑飴糖,夾油起酥。餡心用玫瑰花、香元、瓜條、桃仁、紅綠絲等果料摻和而成。
餅的兩面沾芝麻,以均勻火烘烤,具有全油重糖、皮薄餡大、黃面白邊、香甜可口、保存期長、便於攜帶等優點。 荊 湖北素有“無蒸不成席”一說。經九頭鳥挖掘和提煉後更能迎合北方人的口味,其中清蒸武昌魚最有特色。
魚採用上湯經汽蒸而熟,魚肉在上湯的浸潤下肉質細嫩、鮮香腴美。另外,沔陽合三蒸:米粉肉、米粉排骨等都具有典型的湖北楚鄉特色,令人回味無窮。
洈水鱖魚
洈水鱖魚:也稱鯀花魚,桂魚,俗稱“花鯽魚”。屬硬骨魚綱鱸形目鰭科魚類。體側扁形,背部隆起,最長可達60cm,呈青黃色,外表著生黑色斑紋。嘴大,下頜突出,魚鱗細小,圓形、生性兇猛,喜食魚蝦。洈水湖盛產此魚,肉質鮮嫩,是我國特產的一種名貴味美的淡水食用魚,也是洈水風景區最受旅客歡迎的魚種。
松滋魚糕
松滋魚糕:松滋魚糕獨具松滋地方風味,早為荊楚名菜。它以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潔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點而著稱,且久傳不衰。在用料和製作上,取肥大鮮魚去刺、漂洗,加以適量的豬板油或肥肉,剁成肉泥,再加蛋清、生粉及生薑等調料,拌勻後入籠蒸熟,即可食用。若配上肉丸、豬肚、豬腰、木耳、黃花裝碗更佳。民諺謂之:無糕不成席。
洈水陽乾刁子魚
洈水陽乾刁子魚:採用洈水水庫野生刁子魚,經醃製、曬乾加工而成,屬純天然綠色食品。該食品食法多樣,風味獨特,深受廣大朋友們的喜愛。

景區評價

洈水風景區以其奇山、秀水孕育了聞名遐邇的環湖溶洞群。新神洞、古神洞、薛家洞、響水洞仙女洞顏將軍洞等,形態各異,景象萬千,集峻、怪、雄、奇、幽、曠於一體而舉世矚目。湛藍的湖水,多姿的溪澗,變幻的煙雲,奇妙的山谷,宜人的氣候,眾多的島嶼,星羅棋布的港汊,淳樸的田園風光,宛若一座天然的水上連宮,構成一幅巨大的立體畫卷,成為娛樂、度假、療養等多功能的旅遊勝地。

景區購物

荊州漆器

荊州漆器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荊州楚墓中出土的眾多木胎漆器,大都造型奇特,雕琢精細,繪畫極工,形成典型的楚文化風格。在地下埋藏2300多年仍色彩艷麗,光澤奪目。荊州漆器世代相傳,工藝水平不斷提高。元末生產的金漆盆、金漆桶即是現在的胎花退光漆器的前身。明代生產的朱漆盒為全國著名的工藝品。晚清生產的成套神話題材木雕漆器如“十殿閻君”、“八仙過海”、“大鬧天宮”等,銷往南洋群島及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金漆盤盆”曾參加1911年廣州萬國博覽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荊州漆器繼承歷代傳統工藝,製作仿古漆器,使古老的傳統髹漆工藝大放異彩。仿古漆器選用從古墓中出土的古楠木為胎,採用退光漆(水磨漆)處理,製作工藝活潑精緻,造型輕巧優美。花色主要有彩繪、貼金、嵌花三大類。尤其是仿出土楚文物製作的虎座飛鳥、虎座鳥架鼓、臥鹿、鴛鴦豆、耳杯、奩盒等漆器集裝飾精美與耐用增值於一身。

荊緞

荊緞,亦稱荊綿,是一種以蠶絲為原料的絲織物,它通常以經緯紗按一定的結構方式提花織成,表面平整,富有光澤,是一種高檔的服裝面料。荊楚大地出產綿緞織物,其歷史最早可前溯至公元300 年之前的戰國時期,1982年出土於馬山一號墓的戰國絲綢中,即有以提花、拋棱為織造手段的古代錦緞。 到了元、明之際,荊州一帶的荊緞作坊便已相當普及,清朝鹹、同年間,荊緞生產作坊進入全盛時期,荊州城內惠城街的張全盛機坊,其經營規模之大,工藝水平之高,居同業之首。著名的荊緞業提花匠人張祖禹,就是在這家機坊從15歲學徒開始而成為聲冠荊楚、名播海外的一代巧匠的,由他改進織造的八團花緞、八枚緞、牡丹桌圍等荊緞精品,一直是清廷王公貴族和西洋富商所熱心追逐的搶手貨。在1920年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並榮獲第三名的荊緞製品上,就有張祖禹為之付出的巨大心血。 荊緞質地豐厚,花紋精緻,外觀瑰麗,色澤光鮮,在清代即被列為貢品大量進奉朝廷。 民國初年,荊州一帶尚有可考的著名機坊7戶,織機23張,從業者200餘人,年產荊緞8050丈。沙市的絲線街(現崇文街)就是荊緞生產的原料購買和產品銷售的重要市場。1940年,日本侵略軍進占沙市、荊州,荊沙機坊多毀於戰火,匠人隨之風流星散,到解放前夕,荊緞基本上處於瀕於滅絕的境地,新中國立後,才重展生機,得到了蓬勃發展。

洪湖漢繡

漢繡,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地刺繡,到了清朝中葉,以漢口為中心向周邊擴散,遂以鼎盛之勢與蘇繡、湘繡平分秋色。那時候,朝廷在漢口設織繡局,徵集貢品,可見其一時之盛。 清朝鹹豐年間,因國內政局動盪,大批漢繡藝人紛紛逃離漢口,漢繡遂以衰亡。漢繡名藝吳文琇轉來到洪湖,仍以刺繡為業,因其繡品秀美,工藝精良,於是聲望大盛,遂於光緒三十四年(1980年)由其子吳家福在新堤開設吳炳昌繡鋪。 吳炳昌繡鋪的繡品以日用品為主,後來逐漸增加戲袍、佛像及繪畫題材的作品。宣統三年(1911年),吳家兄妹繡的《觀世音菩薩》和《荷花仙子》,曾在武昌西湖勸業場內工商品陳列廳展出,被當時的《時報》譽以“漢繡復活,重放異彩”。 洪湖漢繡以吳氏家傳技藝為基礎,到解放後成為漢繡承傳的大宗,其代表作《文房四寶》、《和平之春》和雙面繡《群貓圖》、《雛鷹展翅》等,被國內同行公認是我國刺繡藝術的尖端之作,名揚遐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