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畲族民歌

泰順畲族民歌

泰順畲歌由於地域的特殊性和畲民居住的特點,以及當地方言的影響,和其它各地畲歌相比較,在音調和音域上有其獨特之處,是浙江省重要的畲歌調子“泰順調”。即興編唱是畲歌的一個重要特徵,見物唱物,見人唱人,無所不唱,使歌曲題材多式多樣。畲族民歌的豐富多彩,充分顯示畲民的智慧,其歌詞古樸自然,又清新活潑,充滿山林氣息,反映了泰順畲族的風情特色。泰順畲歌隨著畲語代代傳承,畲民個個愛唱畲歌,在當地湧現出諸如雷子新、雷聲泰等優秀歌手。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傳承意義,

歷史沿革

自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開始有畲族人民遷入泰順後,畲歌藝術從此就在山城落地紮根。泰順畲歌在每個時期都產生了許多風格迥異、時代特點顯著的民歌。

風格特色

畲族民歌隨處可見,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愛的一種民歌方式。“雙音”是畲族人擅長的二聲部重唱的唱法,又稱“雙條落”。
畲族有本民族自己的習俗和語言,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種主要活動形式。山歌是畲族民眾傳授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等各種社會知識和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唱山歌成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不論男女老少大都善歌,並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民族歌俗歌會。
畲族人民喜愛唱歌,內容豐富多彩 ,最為普遍傳唱的是長篇敘事《高皇歌》(亦稱《盤瓠王歌》)。歌中敘述盤瓠非凡身世及其經歷業績和民族起源 。畲族民歌的唱腔、曲調均受各自居住地區漢族方言的影響,日漸地域化。
上山勞動,單人時往往以歌驅寂寞,遠處有人聽到,聽出是年齡相仿的異性,就往往接上,發展成談情說愛的對唱。山上常有人對歌,所以有人稱畲鄉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稱為山歌。
畲族民歌按題材內容大致可分為敘事歌(含神話傳說歌和小說歌)、雜歌(含愛情、勞動生活、傳授知識、倫理道德、娛樂生活等內容)、儀式歌(含婚儀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畲族民歌的曲調大致可分為山歌調和師公調兩大類。山歌調包括:福寧調、福鼎調、霞浦調、羅連調、麗水調、景寧調、龍泉調、文成調等。師公調包括念誦調和配合做公德動作的歌唱。
畲族山歌多用假聲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講調、假聲唱、放高音等三種變化。還有一種"雙音"的歌唱形式,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詞演唱,曲調之間形成支聲式、模仿式或和音式關係。此種唱歌形式曾有一段時期盛行,代表曲目有《風吹竹葉尾提提》等。現已瀕危,亟待搶救。
畲民喜唱山歌,不僅婚嫁喜慶,逢年過節唱,而且在生產勞動、招待客人、閒暇休息、談情說愛時唱,甚至在喪葬悲哀時也以歌代哭傾吐衷情。畲族民歌一般以四言、七言體韻文為一條,四句為一首,也有少數歌詞第一句為三個字或五個字,講究押韻,第三句末字須仄聲。畲族民歌很多,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種類有敘事歌、風俗歌、勞動歌、時令歌、小說歌、革命歌、兒歌、雜歌等。編入《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卷》畲族婚俗歌935首,哀歌642首,還有用本土史實編成的《打酒局》、《打鹽霸》、《古老歌》和《湯夫人歌》等4首長聯歌。
畲族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音樂形式。畲族人民擅長二聲部重唱的唱法,人們稱之為"雙音",畲族稱"雙條落"。在演唱上,帶有輪唱性質。
畲族民歌講究畲語押韻,不少人能即興編唱,有的歌手對唱一兩夜而不重複。唱時用夾有"哩、羅、啊、依、勒"等音的"假聲"唱,平時學歌時不夾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個縣有一種曲調,唱哀歌全民族統一一個曲調。唱歌的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很少伴有動作與器樂。
畲族民歌按首數多少可分為短歌和長聯歌,獨立一首為短歌,平時多唱短歌;幾首、幾十首甚至上百首為一個整體內容的民歌稱長聯歌(或敘事歌),如《高王歌》、《封金山》、《時辰歌》等,景寧一帶還有《打鹽霸》、《打酒局》、《湯夫人歌》等長聯歌。《高王歌》是記述畲族源流傳說的長聯歌,畲族人民視為傳世之寶,民族史詩,畲族家喻戶曉,世代傳唱,全詩共112首。
勞動歌是以歌唱形式表達各項生產勞動須遵循的農事季節,介紹生產知識,如何爭取豐收,實現美好生活等。廣泛流傳的有:二十四節氣歌、十二時辰歌、種田歌、勤耕歌、採茶歌等。《砍柴歌》是在畲族地區廣泛流傳的勞動歌之一,畲民男女老少人人會唱,具體形成年代不詳。該歌是畲族姑娘在山上、田間勞動時,相遇砍柴青年即興編唱的勞動歌曲,內容富有哲理,又具男情女愛的情調。
情歌又稱緣歌,是畲族民歌中數量最多,流傳最廣,最動人心弦的民歌。情歌大部分是以某種事物為襯托,表達男女間愛情的,青年男女通過情歌談情說愛,互相傾吐真摯情感,排除一切阻力,實現男女結為夫妻的目的,即使中老年歌手對歌,亦善穿插扣人心弦的情歌來助興。《情歌對唱》畲語稱嘮歌,即男女相互對唱,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文化生活形式,只要你走進畲村,就可聽到山上、田間的男女對歌聲。情歌對唱,基本上是一男一女對唱,各唱一首,一唱一和,男女青年相遇時,一般由女的主唱,男的根據主唱者的歌詞內容應對,所以和唱者要隨編隨唱,難度較大。情歌除野外勞動時對唱外,也有夜間對唱,晚飯後開始,天明結束。一是不妨礙勞動時間;二可吸引眾多聽眾。

傳承意義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生產、生活鬥爭中創作的口頭文學,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畲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數民歌作品儲存於畲民頭腦之中,通過口頭代代相傳,部分民歌以漢字畲語記錄的手抄本流傳民間。畲族歌言主要體現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另外,畲族歌言文化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