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抒情詩賞析:渡口集

泰戈爾抒情詩賞析:渡口集

基本介紹

  • 書名:泰戈爾抒情詩賞析:渡口集
  • 譯者:白開元
  • 出版日期:2010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 ISBN:9787504362018
  • 作者: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頁數:159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泰戈爾抒情詩賞析:渡口集(英漢對照)》是從泰戈爾英文作品第一卷翻譯的。筆者參閱印度西孟加拉邦著名泰戈爾研究專家烏奔德拉那特·帕塔賈爾查的專著《泰戈爾詩論》,對照原作,逐首作了簡析。
英文版《渡口集》1918年出版。全書共有78首詩,分別譯自孟加拉語的《獻歌集》(8首)、《渡口集》(5首)、《妙曲集》(5首)、《歌之花環集》(3首)、《祭品集》(8首)、《獻祭集》(6首)、《鴻雁集》(4首)、《瞬息集》(1首)、《幻想集》(1首)等詩集。有3首譯自劇本《堅固堡壘》(2首)和《懺悔》(1首),12首譯自《歌曲大全》,其餘16首是用英語創作的。泰戈爾的《渡口集》抒寫了赤熱的愛國之情。

作者簡介

作者:(印度)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譯者:白開元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生於印度加爾各答市一個有著深厚文化教養的婆羅門種姓的家庭。泰戈爾童年時代即嶄露才華,13歲開始詩歌創作,14歲發表第一首長詩《野花》和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15歲時出版詩集《原野之花》。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有五十多部詩集,被譽為“詩聖”;他還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以及一百多部短篇小說、二十多部劇本和大量文學、哲學、政論,並創作了千餘幅繪畫作品和眾多歌曲。1913年,泰戈爾因《吉檀迦利》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進而蜚聲世界文壇。泰戈爾了解諸多不同文化及其之間的區別,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述迄今仍是此類描述中最為細膩者之一。泰戈爾的作品早在1915年時即介紹到中國;1924年,他曾訪問過中國,對當時的中國文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六十餘年的藝術生涯里,泰戈爾繼承了古典與民間文學的優秀傳統,吸收了歐洲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文學的豐富營養,在創作上爐火純青,取得了輝煌成就,成為一代文化巨匠。

媒體推薦

他在遣詞造句方面,表現出質樸而高尚的趣味,他的詩歌具有獨創性作品的特點。
他向我們展現那種在蒼茫、寧靜和聖潔的印度森林中達到完美的文化:首先尋求靈魂的平靜,永遠與自然生活協調一致。
——瑞典諾貝爾委員會主席 哈拉爾德雅奈
心靈的清澈、風格的優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種完整、深刻、罕見的精神美。
——19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梅登斯坦
從這本詩里,我遊歷了他的美麗富饒的國土,認識了他的堅韌溫柔的婦女,接觸了他的天真活潑的兒歌。我徹底承認泰戈爾是屬於印度人民的。
——冰心
他在荊棘叢生的地球上,為我們建築了一座宏麗而靜謐的詩的樂園。
——鄭振鐸

文摘

1
The sun breaks out from the clouds on the day when I must go.
And the sky gazes upon the earth like God'S wonder.
My heart is sad,for it knows not from where comes its call,
Does the breeze bring the whisper of the world which I leave behind with its music of tears melting in the sunny silence?or the breath of the island in the faraway sea basking in the Summer of the unknown flower?
渡口
1
我務必離去的那天,太陽鑽出了雲層。
天空俯視著天神創造的奇蹟般的大地。
不知道從哪兒傳來召喚,我的心因而焦慮。
和風帶來了我已離開的世界的微語?那兒的淚水之曲融進了陽光的沉寂?遠方大海里一個小島安臥在奇花異卉綻放的夏日的懷裡,和風莫非帶來了那小島的氣息?
[賞析]1
英譯本《渡口集》開篇的孟加拉語原作,系《歌曲大全》中《祭祀歌集》的第577首,同時也是劇本《春天》中的一首歌詞。上世紀初,詩人滿懷愛國激情,投身於印度轟轟烈烈的民眾愛國運動。後因政見分歧,受到詬病,退出運動。詩人與往日的志同道合者分道揚鑣,打算走教育救國的新路,這時,“太陽鑽出了雲層”,這是詩人走出鬱悶心境的寫照。四下里一片光明,“奇蹟般的大地”,傳達出詩人對美好前景的堅定信念。但過去並肩戰鬥的情景,難以忘懷,從那兒和風帶來了他“離開的世界的微語”,勾起他的離情別緒,他似乎聽到了患難與共同聲齊唱的“淚水之曲”。然而,他只能一面頻頻回首,一面走向“遠方”大海里一個小島——朦朧的目標。交替抒寫對昔日的懷想和對未來的瞻望,隱約地流露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詩人心中的矛盾和彷徨。
2
When the mai。ket is over and they return homewards through the dusk.
I sit at the wayside t0 watch thee plying thy boat.
Crossing the dark water with the sunset gleam upon thy sail:
I see thy silent figure!stanging at the helm and suddenly catch thy eyes gazing upon me:
I leave my song;and cry to thee to take me across.
2
集市散了,趕集的人們踏著暮色回家之時,
我坐在路邊,看著你划船,
你的船橫渡黑沉沉的河面,篷帆閃耀著夕輝;
我望見你靜默的人影兒站著掌舵,突然發現你注視著我。
我停止唱歌;大聲叫你帶我過河。
[賞析]2
本篇的原作,系孟加拉語《渡13集》中的《渡口》。印度評論家稱該詩集為象徵詩集,是泰戈爾神秘詩的濫觴。在該詩集中,“河”,不是恆河平原上習見的河流,而是塵世生活和出世生活的分界線的象徵。“渡口”,則是脫離紅塵即將過河進入精神世界的中轉站的象徵。詩中的“你”,指普渡眾生的梵天,日夜在“黑沉沉的”界河上擺渡,把那些厭世的人接到船上,送到迷漾的對岸,進行掙脫慾念的苦修,永遠脫離人世的苦海。詩人的目光搜尋許久,看到他“靜默的人影兒”,立刻請他帶自己過河,他的大聲喊叫中讓人感覺到他對人世紛爭的厭煩和從爭論的旋渦脫身的急迫心情。
3
The wind is up,I set my sail of songs,
Steersman,sit at the helm.
For my boat is fretting to be free,to dance in the rhythm of the wind and water.
The day is spent,it is evening.
My friends of the shore have taken leave.
Loose the chain and heave the anchor,we sail by the starlight.
The wind is stirred into the murmur of music at this time of my departure,
Steerman,sit at the helm.
3
起風了,我升起了歌曲之帆。
舵手,坐下掌舵吧。
因為我的小舟渴求自由,渴望踏著風浪的節拍跳舞。
白晝消逝,黃昏來臨。
海岸上我的朋友已經離去。
解開長鏈,拔起鐵錨,我們在星光下航行。
啟航之時,興奮的海風呼呼地高歌。
舵手,坐下掌舵吧。
P1-6

序言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是印度、孟加拉國人民心目中的詩聖。1913年他把一部分孟加拉語詩歌譯成英文,取名《吉檀迦利》。他因這部詩集榮膺諾貝爾文學獎,從此馳譽世界文壇。
泰戈爾出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地主家庭,排行第十四。幾位兄長是蜚聲孟加拉文壇的詩人和戲劇家,他家中編輯出版文學刊物《婆羅蒂》,位於朱拉薩迦的祖居,是當時著名文學家、哲學家經常聚會的場所。泰戈爾受家庭藝術氛圍的薰陶,從小酷愛文學。他廣泛獵涉家裡收藏的梵文、孟加拉語、英語名著,一拿到優秀之作便如饑似渴、廢寢忘食地閱讀,汲取豐富的藝術營養,同時以稚嫩之筆嘗試文學創作。他的五哥喬迪賓德拉納特既是兄長又是導師,從不因他年幼而小覷他,而是耐心細緻地對他講解孟加拉詩歌的韻律,和他一起分析作品的不足之處,把修改過的習作在家中辦的雜誌《婆羅蒂》上發表。兄長的幫助和指導,給了他極大鼓勵,使他逐步登上不同門類的文學巔峰。
泰戈爾從八歲開始練習寫作,一直到逝世前口授最後一首詩《你創造的道路》,創作生涯長達七十餘年,為後人留下一千餘萬字的各類作品。
除了各類孟加拉語作品,泰戈爾還著有8部英文詩集,即《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采果集》、《情人的禮物》、《渡口集》和《游思集》。
英文版《渡口集》1918年出版。全書共有78首詩,分別譯自孟加拉語的《獻歌集》(8首)、《渡口集》(5首)、《妙曲集》(5首)、《歌之花環集》(3首)、《祭品集》(8首)、《獻祭集》(6首)、《鴻雁集》(4首)、《瞬息集》(1首)、《幻想集》(1首)等詩集。有3首譯自劇本《堅固堡壘》(2首)和《懺悔》(1首),12首譯自《歌曲大全》,其餘16首是用英語創作的。
泰戈爾的《渡口集》抒寫了赤熱的愛國之情。詩人預言:“天將破曉”,英國殖民統治的黑暗必將消散。“諾言的種子”,暗喻革命志士爭取祖國獨立的誓詞,隨著覺醒的廣大民眾沉默的嗓子進發吶喊,誓詞將變為現實,太陽將照亮前進的道路。這首旋律激越的歌曲,抒唱了印度人民對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詩人在20世紀初葉,曾創作45首愛國歌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後來成為印度國歌的《印度的主宰》和成為孟加拉國國歌的《金色的孟加拉》。這些歌曲洋溢著熾熱的愛國熱情,在20世紀初印度掀起的民族獨立運動中廣為傳唱,曾起過鼓舞印度民眾鬥志的作用。第60首,抒唱了詩人對印度信仰不同宗教的民眾和不同的種姓人群能夠和睦相處的期望。
人生是《渡口集》的重要題材之一。詩人把人的一生喻為一次旅行和一次冒險的渡海。在第7首中,詩人對大神提出訴求,表示絕不“計算自己的損失”,要努力成為毫無自私自利的人。在第46首中,詩人表達了遠離塵世喧譁,在自然懷中與淡泊為伴的心志。在第50首中,抒寫了對苦樂的卓見和對人生真諦的深刻體悟。在第51首中,可以聽到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嘆。第52和第54首,彰顯了詩人要為天下百姓謀利,像一團團火,給人們帶來溫暖的博大胸襟和高潔境界。第55首中,詩人書寫了守護真愛、關愛黎民百姓的志向。第56首,詩人表達了對“無名英雄”的讚美和對狂妄者的厭惡。第73首給人的啟迪是:你愛別人,別人也會愛你,有愛的人生是燦爛的。
在《渡口集》中,詩人從多個角度,詩化了他的宗教觀點。第59首中,詩人宣揚梵天雖不顯身,卻時刻與民眾在一起,是民眾中的普通一員。在第15首中,詩人用反詰方式,強調大神梵天萬世隱藏在自然景物之中,闡述了“神融於人”或“人融於神”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觀點。在第16首中,詩人把梵天描繪成真理的化身。第70首中,詩人認為梵天在生命王國,也在自然王國,更在人類社會。所以在第19首中和第58首中,詩人宣揚入世的修行方式,主張在世俗愛情中完美人生,反對為獲得解脫不關心民眾疾苦,遁入叢林的出世修行。第62首中,詩人強調他信奉的泛神論越超功利。第64首中,詩人試圖說明,愛是世人與大神之間的唯一紐帶。
此外,詩人在《渡口集》中,還就有限與無限、自由與束縛、生與死、歡樂與痛苦,以及愛情美、人生美與藝術美,闡述了真知灼見,富於哲理,耐人咀嚼。
作為世界著名的浪漫詩人,泰戈爾嫻熟地運用各種詩歌技巧,使《渡口集》成為富於無窮藝術魅力的詩集。
象徵手法,是《渡口集》最為明顯的藝術特點。印度詩歌評論認為,在孟加拉語《渡口集》中,碼頭、土路和農舍,這三點之間形成一個想像之國。農舍里長久勞累的人們,沿著土路,來到碼頭上,渡河到對岸,是為了擺脫工作壓力,獲得休息,獲得精神愉悅。碼頭,是人生一個階段的世事終結的象徵;充滿奧秘的對岸,則是解脫或自由的象徵,甚至是新的人生目標的象徵。在英語《渡口集》中,泰戈爾把渡河(第2首、第3首)擴展為渡海(第1首、第22首、第76首、第77首),極大地延伸了象徵意義。
擬人手法的運用,在《渡口集》中隨處可見。詩人賦予“你”——無形無蹤的大神以人性,他是可以推心置腹的摯友,也是為詩人指點迷津的導師,給困境中的詩人以熱情鼓勵,在詩人取得成就時提醒他應謙虛謹慎。詩人甚至在詩中給予他新娘(第13首)、歌手(第16首)、遊伴(第23首)、旅伴(第35首)國王(第45首)等身份,抹掉了入神差異,讓他有了凡人的言行舉止,使玄而又玄的神明變得那么真實,那么親切,讓讀者不知不覺接受詩人有關大神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宗教觀點,從而達到詩人期待的藝術效果。
詩人擅長把主觀情愫貫注於具象,形成韻味濃郁的意象。比如第6首中,“愛的電光”這個意象,振奮人心,彰顯愛的巨大功能,體現詩人以愛改造世界、完美世界的人生追求。第44首中,“惡夢破滅”,“黑夜的鐐銬砸碎”,兩個意象,展現了民眾對反動勢力不抱任何幻想,擺脫了累世經代的精神枷鎖的精神風貌。詩人在《渡口集》中創造的意象,或宏大,或空幻,或奇麗,把抽象的觀點闡述得生動透徹。
泰戈爾在《渡口集》中營構了諸多神奇意境。在第22首中,詩人以簡練的詩筆勾畫逼近的戰爭:“喧騰的淚海里涌動著痛苦的大潮”。這個闊大悲慘的意境,凝聚了歷次戰爭中億萬民眾的無窮痛苦,觸目驚心,足以引起人們對戰爭的高度警惕。在第19首中詩人寫道:“心湖漾起漣漪,盪起波浪,愛情的紅蓮便輕輕搖曳。”詩人施展想像虛構心湖這個幻象,讓人聯想到習見的湖泊,以湖中象徵愛情的蓮花的搖曳,把情人的到來引起情女心中的春情蕩漾表現得極為真切形象,歷歷在目。這類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讓人回味不盡,顯示出詩人非凡的藝術功力。
在對照原作翻譯的過程中,有個問題老在筆者腦海縈迴:泰戈爾的英譯作品,緣何受到外國讀者的歡迎,並因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呢?答案有多個。一,泰戈爾精通英語,他能把自己的詩歌完美地譯成英語。二,泰戈爾深諳詩歌藝術,他的英譯詩雖然捨棄了原作外在的格律形式,仍具有節奏、意象、意境等詩歌元素,仍是提供藝術享受的佳作。三,詩人淡化了個性,強化了共性,淡化了民族性,強化了世界性,使作品適合其他國家讀者的閱讀習慣。《渡口集》中的梵天,直譯應為brahma,但詩人卻譯為Lord,意謂上帝。只為印度人熟知的“梵天”變成了西方讀者耳熟能詳的“上帝”了。又如《渡口集》第44首,原作系孟加拉語《獻歌集》的第37首,其中寫道:“一縷霞光從天幕/朝我伸來溫暖的手”。詩人翻譯時把它譯為“陽光從東方擴向西方”。範圍從個人擴大到整個世界,表達世界人民創建新世界的願望。這樣明智地翻譯,使譯作在感情上大大縮小了與外國讀者之間的距離,讓他們倍感親切,樂意接受。
本書是從泰戈爾英文作品第一卷翻譯的。筆者參閱印度西孟加拉邦著名泰戈爾研究專家烏奔德拉那特·帕塔賈爾查的專著《泰戈爾詩論》,對照原作,逐首作了簡析。從嚴格意義上說,詩人創作詩歌,抒寫特定環境中的特殊情感,是不可能再現的。所以外國詩拒絕翻譯,拒絕評析。泰戈爾把他的孟加拉語詩譯成英文,作了剪裁,刪除原作創作時間,不作背景介紹,增加了作品的模糊性和理解難度。其中16首乾脆是用英語重新創作,連英譯本的編輯也找不到出處,更加令人費解。當然,自古以來,“詩無達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一首詩,有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況且,泰戈爾以他認為恰當的方式把孟加拉語詩歌譯成英文,給各國讀者留下了根據各國文化以及個人的閱歷和情趣,進行再創作的更大空間,擴充了詩的蘊涵,這恰恰是詩歌的魅力所在,無可厚非。筆者參照原作,從詩人創作的背景入手,就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所作的簡析,只是筆者的一孔之見,不過是為我國讀者提供了一種參考而已。
《泰戈爾詩選》是我國教育部確定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定書目之一。此前,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筆者已翻譯出版了英漢對照的泰戈爾抒情詩賞析《吉檀迦利》、《新月集》和《飛鳥集》、以及《園丁集》、《情人的禮物》、《采果集》。希望譯本對我國中學生理解、欣賞泰戈爾詩歌有所幫助。譯者的孟加拉語、英語水平有限,譯文難免有不當之處,歡迎讀者指正。
白開元
2010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