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華人

泰國華人

泰國華人是指生活在泰國的華人,多為移民,約有八百五十多萬人口,是泰國重要的民族。泰國華人歷史悠久,人數眾多,為泰國的發展做出了相當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國華人
  • 外文名:Chinese in Thailand
  • 泰語:ไทย - จีน
  • 基本解釋:生活在泰國的華人
移民簡史,泰國,移民類型,移民淵源,近代移民,泰國華商,華商歷史,華商近況,名人,社團組織,

移民簡史

泰國

泰國,舊稱暹羅,位於中南半島的正中央,南接馬來半島,東面、北面及西面分別與高棉寮國及緬甸接鄰。自1238年的素可泰(1238-1419)立國以來,歷經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吞武里王朝(1767-1782)及曼谷王朝(1782- )等四個王朝的統治。
暹羅境內於1238年素可泰王朝建立以前,曾出現過一些小國,如六世紀之後出現的赤土國盤盤國墮羅缽底國等。這些國家部分位於暹羅上方,部分位於馬來半島北方的克拉地峽一帶。
泰國華人約有850萬人(2008年),占總人口的12%,其中相當一部份來自廣東潮汕地區

移民類型

泰國華人移民的類型可分為五種:一、謀生移民;二、技術移民;三、墾殖移民;四、商貿移民;五、反清移民。

移民淵源

早在暹羅素可泰王朝(1238-1378)建立時,泰國便成為中國的藩屬,向中國進貢方物,並與中國維持了良好的關係。當時,中泰兩國互贈禮物,形同貿易;中方允許泰方豁免繳稅,使泰方有厚利可圖。
明朝洪武初年(1367)開始,前往中國朝貢的暹羅使者當中即有華人參與,他們最早是以通事的身份出現,如洪武5年(1372)的李清,到了洪武14年(1381)陳子仁既以正貢使的身份出現。這些華人都旅居有年,精通暹羅語。
泰國吞武里王朝建立者鄭信泰國吞武里王朝建立者鄭信
13、14世紀之際,克拉(Kra)地峽兩岸如春蓬,素叻他尼華人錫礦工人已在泰南建立了牢固的基礎。同時,中國海盜林道乾及其隨從,因與六坤等商港,最早吸引了華裔前往經商。16世紀西方努力參透泰南時,受不了官兵的追剿,南逃至北大年落戶,並與當地女王成婚。北大年逐漸地發展為華人的聚落。
16世紀初,阿瑜陀既有華人聚集區。據當時華人的記述,華人在這裡已住了好幾代。他們在阿瑜陀王城與日本人和葡萄牙人展開商業競爭。據法國駐阿瑜陀王城的法國大使勞貝里的紀錄17世紀中葉時,王城約有華人3000至4000人。
到了17世紀末,全泰國的華人人口約有10,000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0%弱。那時的泰華多來自華南福建與廣東商港,屬商貿移民。
華人在商場上所向披靡,17世紀時日本人在阿瑜陀王成失勢,華人更乘機迅速地利用了泰王對貿易深感興趣的心理,成為皇家貿易的代理人,從中取得利益。泰王視華人為自己人,給予特殊的待遇,因而華人與歐商競爭時占盡優勢。
1766年,緬甸軍隊圍攻首都阿瑜陀,城內華人居民奮勇抗敵,保衛城池,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事後,中泰混血兒鄭昭帶領500名部下突圍而去,並在1767年10月率軍收復阿瑜陀城,建立吞武里(1767-1782)王朝。鄭昭的父親是潮汕人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移民暹羅後發跡;母親是泰國人。鄭昭在執政期間(1767-1782年),鼓勵潮汕人大批湧入泰國。他們有的從商,有的從事墾殖,種植甘蔗與胡椒,以供出口。在湄南河東岸靠近今王城處,開始出現一個新的華人聚集區。
鄭昭死後所建立的王朝,為卻克里,泰國的皇家貿易空前繁榮,華商參與其盛,大批移民湧入。拉瑪一世(1782-1809)乃在今日曼谷唐人街的核心地帶,興建了一個華人商業區。

近代移民

隨著1850年代經濟的蓬勃發展,加速了華人移民的步伐。19世紀上半葉時,華商季節性地湧入泰國。到了下半葉時,一種有組織的預付船票應運而生,導致大批勞工移民的湧入。到了19世紀末,泰國華人已遍布各地。
絕大部分華人來自廣東與福建。在20世紀初,潮汕人占絕對優勢,占40%,其他如海南人18%,客家人16%,福建人16%,廣府人9%。潮汕人之所以占盡優勢,除了鄭昭的厚愛及連鎖性的移民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曼谷與華南間的輪船通航,要以汕頭為最早,大批潮汕人從這裡下船到泰國去。

泰國華商

華商歷史

明末清初,就有不少閩粵商人不顧本國政府的禁令,私下駕船往返於中暹兩國進行易貨貿易。漸漸地,他們中的一些人便留居在暹羅,一些象鄭信父親那樣貧無所依的破產農民也隨船前往暹羅謀生。這些早期的華僑與暹羅人民和衷共濟,為開發暹羅、保衛暹羅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鄭信手下就有不少華人組成的部隊,湧現出一些象宋加洛守將陳聯那樣的著名華人將領。他們為吞武里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鄭信即位後許多華人被任命為軍隊首長、地方官吏,有的則當了政府的包稅商。他們獲得了處理政治、軍事、貿易等方面的種種特權。在暹羅南部沿海地帶,華人的地位尤其顯著。這給中國商人的對暹貿易和中國移民的遷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加上鄭信對華僑實行免徵人頭稅等等優惠政策,所以吞武里王朝期間,出現了中國東南沿海貧民大量移居暹羅的浪潮。特別是鄭信祖籍廣東潮汕地區的移民所占比例最大,他們被稱為“皇族華人”。
在吞武里對岸的曼谷石龍軍路耀華力路周邊,當時形成了一個華人聚居區,並發展成一個繁華的商業區,這就是現在的泰國唐人街的來源。至今這裡依然熱鬧非凡,許多老華人依然居住在這裡,延續著他們的生意和生活。
中國移民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暹羅勞動力緊缺的困難,加快了暹羅經濟復甦的步伐,因此,繼吞武里王朝而起的曼谷王朝依然繼承了鄭信對華僑採取的優惠政策,中暹民間貿易繼續進行,中國移民源源不斷流向暹羅。
泰國華商是泰國的重要經濟支柱,當地有不少大型企業都是由華商開辦。而這些華商早在清朝時就已經來到泰國謀生,並漸漸溶入當地。

華商近況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發生的事,加上華商長袖善舞,漸漸把握了泰國的經濟命脈,使當地開始出現排華情緒。華人為求自保,都主動放棄原來的中國拼音姓氏,而改用有相同意思的泰語文字來當作他們的新姓氏、甚或採用當地原有的姓氏。這運動後來稱之為“改姓名運動”。
但自從1990年代開始,泰國連同其它四小虎成員的經濟開始起飛,民眾的態度開始轉化。當地傳媒更製作節目,講述華人在泰國歷史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強調他們與泰國的其它種族一樣,都是泰國人。

名人

鄭信:又名鄭昭,是在泰國建立吞武里王朝的澄海後裔。泰國名字叫達信。
鑾披汶·頌堪:吳姓,潮州人,泰國第3任首相。
比里·帕儂榮:澄海後裔,漢名陳嘉祥、陳璋茂,泰國第7任首相。
鑾探隆:潮陽後裔,漢名鄭良淡,泰國第8任首相。
差猜·春哈旺:林姓,澄海後裔,泰國第17任首相。1990年回澄海東里鎮掃墓。
阿南·班雅拉春:陳姓,泰國第18任首相。
蘇欽達:泰國第19任首相。
班漢·西巴阿差:潮陽後裔,漢名馬德祥,泰國第21任首相。
差瓦立·永猜裕:泰國第22任首相。
沙馬·順達衛:漢名李沙馬,泰國第25任首相。
巴實·乾乍那越:澄海後裔,漢名許敦茂,曾任泰國國會主席,副首相,被稱為“泰國的基辛格”。
旺蒼·三詩:澄海後裔,漢名陳其文,泰國第48屆國會主席。為故鄉捐贈不少,在其祖居地澄海隆都鎮宅頭村有他捐贈的學校。
披猜·叻達軍:澄海後裔,漢名陳裕才,幾度出任泰國副首相。1989年探望澄海東里鎮並掃祭列位祖先。
針隆·西蒙:澄海後裔,漢名盧金河,曾任泰國副首相。1990年,偕夫人、妹妹回故鄉澄海上華鎮冠山鄉探親、訪問,祭祖掃墓。
素·參蒲塔:澄海後裔,漢名陳偉僑,1971年任彭世洛市市長,並曾任國務院發言人,事業部秘書。
頌奇:澄海後裔,漢名曾漢光,曾任泰國副首相。2005年7月2日,回澄海上華鎮渡頭村省親祭祖。
林日光:原泰國副首相兼財政部長。
他信·西那瓦:漢名丘達新,豐順後裔,泰國第23任首相及泰愛泰黨的創立人。
阿披實·威差奇瓦:袁姓,客家人,泰國首相及泰國民主黨主席。
黃子明:原籍普寧,泰國及香港企業家。
黃創光:原籍普寧,是泰國華僑富豪黃子明的侄兒,香港企業家。
阿披叻:漢名李勝利,前曼谷市市長。
值得注意的是,泰國華人在泰國的政治地位是相當之高,自泰國第18任首相阿南·班雅拉春即位起,之後幾乎所有即位之首相都有華人血統。

社團組織

耀華力路、 石龍軍路、 演說街、 泰國廣肇會館泰國潮州會館泰國海南會館泰國福建會館 泰國廣西會館泰國雲南會館泰國江浙會館泰國中華會館泰國台灣會館泰國客屬總會、 泰國華人論壇、 泰國中央中文電視台、 泰國中華總商會、 泰國普吉僑聯協會 、清萊中華商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