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守夏節

泰國守夏節

泰國的守夏節亦稱坐守居節、入夏節、入雨節等,是泰國最重要的佛教傳統節日,每年泰歷七月十六日舉行。守夏節在泰文中叫做“เข้าพรรษา”。該詞來自梵巴文,“เข้า”意為“進入”。“พรรษา”意為“雨季”、“雨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國守夏節
  • 性質:節日文化
  • 國家:泰國
  • 守夏節:Buddhist Lent Day
簡介,起源與現況,節日習俗,節日期間禁忌,

簡介

守夏節(Buddhist Lent Day)也叫佛教的四旬齋節,佛教徒在此期間要淨化思想,積功德,並停止一切諸如喝酒,賭博和殺戮等惡行。他們相信做得這些好事可以給自己帶來終生幸福和興旺發達。

起源與現況

7月16日是泰國一年一度重要的傳統佛教節日守夏節。守夏節源於佛祖釋迦牟尼在萬物茁壯成長的季節禁止僧侶外出化緣,以免踩踏莊稼,造成損失的傳說。每年泰歷八月初一為守夏節,但守夏節僧侶禁止外出的戒律要持續3個月,直到泰歷十一月十五日(出夏節)才結束。守夏期間,泰國的僧侶們在嚴守禁止外出戒律的同時,也會聚集在一起,深入學習佛法,相互交流心得。虔誠的泰國佛教信徒則在守夏節聽經誦佛以反省自身,去除罪孽。善男信女們通過戒酒、戒殺生等來遠離罪孽,修身養性。
守夏節源於古印度僧尼雨期禁足安居的習俗。認為在泰歷八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三個月內外出易傷稻穀和草木小蟲,應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供養。這段時間稱為雨安居期,禁止僧尼外出。
泰國政府規定守夏節全國放假一天,以便人民參加守夏節活動。守夏節前,僧侶要清掃寺院和僧舍。守夏節之日,全寺僧人舉行入夏安居儀式,禮佛誦經並誦念“貧道將在此寺守夏安居三個月”三遍。然後一般僧人向高僧懺悔過失。之後,各寺院和僧人互送鮮花、香燭互致敬意和懺悔。儀式後,僧人開始安居修學。

節日習俗

守夏節早晨,平民百姓普遍到寺院施齋,所施齋飯除新鮮飯食菜餚外,還有傳統糕點蕉葉糍粑。同時奉獻蠟燭叢及甘蔗水、糖、牙刷、牙膏肥皂浴巾等日用品。並且製作可燃三個月之久而不熄的巨大蜡燭,敲鑼打鼓送到寺廟,供僧人在守夏節誦經時使用。傍晚,人們手持鮮花和點燃的蠟燭,在寺院舉行隆重的巡燭儀式,守夏節活動達到高潮。在守夏節期間,許多善男信女將出家三個月,或天天聆聽僧侶誦經,或在家中持守佛律八戒,示對佛教的虔誠。
泰國守夏節泰國守夏節
每年泰歷十一月十五日為泰國的解夏節,亦稱出夏節、逾雨節、安居競節等,是泰國重要的佛教傳統節日之一。此時為期三個月的守夏安居期滿,僧人可以恢復正常外出。這一天,平民百姓在寺院內進行隆重的施齋並聽僧人誦講佛經。人們將佛像從佛殿里搬出,安放在可以移動的小亭子內。佛像放著僧缽,眾僧手捧僧缽相隨佛像之後,列隊而坐的信男善女將施捨的飯食放入僧缽內。施捨的齋飯主要有米飯、菜餚、粉蕉糯米粽和亞塔椰葉粽等。在曼谷金山寺舉行施齋時,將佛像從金山寺搬到山腳進行施齋。此外,在解夏節時,人們還要進行奉施僧衣、守夏僧衣及施放黃布等布施活動。

節日期間禁忌

佛教是泰國的國教,因此,佛像無論大小都要尊重,切勿攀爬。對僧侶應禮讓,但不要直接給錢,女性不能觸碰僧侶,如需奉送物品,應請男士代勞,或直接放在桌上。到寺廟參觀,著裝應整齊,不要穿短庫、短裙和無袖上裝,進入主殿要脫鞋。
泰國人視頭部為神聖之處,因此,不要隨便觸摸別人的頭部。不要用腳指人指物,特別是腳底不能衝著佛像,也不要用腳開門關門。給人遞東西要用右手,不套用左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