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蒿

泥蒿

多年生草本,高約20cm。葉有柄,互生,羽狀深裂,裂片更分裂,末端尖,葉背密生灰白色細毛,莖上部葉有時全緣。花莖出於極端及葉腋,著生多數小頭狀花序,排列成穗狀花序;花冠筒狀,呈淡黃色。果實為瘦果。花期夏、秋間。

泥蒿為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泥蒿的種子、根、莖均可繁殖。多生於水邊堤岸或沼澤中,野生種廣泛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

泥蒿早在明朝南京市民即已開始採食野生泥蒿。90年代初期嘗試泥蒿人工栽培,湖北蔡甸等地已廣泛栽培;

泥蒿以嫩莖供食用,其脆嫩、辛香、風味獨特,是聞名遐爾的優良蔬菜;

江南地區栽培的主要品種有小葉青梗蒿、柳葉青梗蒿、小葉紅梗蒿,其中以柳葉青梗蒿品質最好。泥蒿的嫩莖葉可涼拌、炒食。根狀莖醃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蔞蒿
  • 別稱:萎、白蒿、閭蒿、柳葉蒿、狹葉艾、三叉葉蒿、高莖蒿、水蒿、水艾
  • 二名法:Artemisia selengensi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菊目
  • :菊科
  • :蒿屬
  • :蔞蒿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培植技術,泥蒿文化,適宜人群,食療作用,泥蒿菜餚,清炒泥蒿,泥蒿炒臘肉,品種識別,

形態特徵

蔞蒿野生種廣泛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早在明朝南京市民即已開始採食野生蔞蒿。90年代初期嘗試姜蒿人工栽培,上市期比野生採集提早4個月,畝產值超萬元。蔞蒿地下部根狀莖呈棕色,鮮時柔嫩多汁,即是營養貯藏器官,也是重要的繁殖器官,在地下15~25厘米土層內伸展,長可達30~70厘米,粗6~12毫米。根狀莖上有節,節上著生隱芽和發生不定根。隱芽萌發可形成新的根狀莖或伸出地面形成莖稈。發生的不定根形成發達的鬚根系,長約15厘米。地上部莖稈直立,高60~120厘米,早春上都青綠色,下部青白色,常帶紫色,成熟後全莖褐色。其嫩莖是主要的食用器官。葉羽狀深裂,長10~14厘米,寬約長的1/2,側裂葉1~2對,無假託葉,葉面無毛,綠色,葉背被灰白色簿絨毛。上部葉3裂或不裂,或線形而全緣。花為頭狀花序,具短梗及線形苞葉,下垂,著生於莖枝端,排列呈圓錐狀,總苞長圓形,直徑為3毫米,被蛛絲狀毛,總苞片4層,外層較短,卵圓形,內層橢圓形,花管狀,紅褐色,均結實,緣花雌性,6~7朵,盤花兩性,8~10朵。橢圓形瘦果。
泥蒿
蔞蒿 - 類型品種
野生蔞蒿嫩莖中粗纖維較多,香味濃,但帶較強的苦澀味。人們對美蒿早已開始進行人工選擇,現有多種產量高,質優味佳的品種供栽培。
南京沿江一帶將蔞蒿按葉型分為3種: 1.大葉蒿又名柳吉蒿。葉羽狀3裂,較耐寒,萌發較早,南京地區2月上旬末即開始萌發。
蔞蒿蔞蒿
2.碎葉蒿又名雞爪蒿。葉羽狀5裂,耐寒性略弱,萌發稍遲,南京地區2月中旬開始萌發。
3.嵌合型蒿在自然狀態下,往往在同一植株上,同時存在兩種以上葉型。
按嫩莖顏色分也可分為3種:
1.白蔞蒿。莖淡綠色,莖稈粗而柔嫩,一般屬大葉蒿類型。
2.青蔞蒿。莖青色,香味略濃,一般屬碎葉蒿類型。
3.紅蔞蒿。莖紫紅色,香味濃,纖維多。

分布範圍

野生種廣泛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

主要價值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五卷記載:萎蒿“氣味甘無毒,主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久服輕身、耳聰目明、不老”。自古以來,蔞蒿都是江淮地區民眾在荒年,青黃不接之季的度命之物,宋代詩人蘇東坡即有“蔞蒿滿地芒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之名句,食蔞蒿之習古已有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已充分認識到食物的保健作用,中國蒿茶更是集食用與藥用一身的養生保健佳品,素有“江淮一寶”之稱。簍篙,中醫稱之茵陳。 農諺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之說。純野生蔞蒿茶是以香蔞尖為原料,採用當代科技手段,針對現代人生理機能的特點,精心研製的產品,本品的原料,只在每年清明節前後,人工採集於天然無公害灘涂,尤顯其珍稀。其具有以下特點:
蔞蒿蔞蒿
1.富含硒、鋅、鐵等多種微量元素硒是人體極為重要的微量元素,缺硒可引發肝、心、腦、胃等四十多種疾病。鋅具有補腦、防衰老的功效。普通植物中硒的含量極少,鋅、鐵的含量也不高,蒿茶中硒、鋅、鐵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很高。
2.人體“淨化劑”蒿茶具有傳統茶葉所不可比擬的特點——久泡無垢。您只需作個簡單的實驗,就可直觀領悟其魅力:取一隻透明的玻璃杯,泡上一杯蒿茶,即使過了若干天后,杯壁依然潔淨如新,而傳統茶葉,泡不到一夜工夫,杯壁就會留下茶垢。正如本草綱目中“久服輕身”的記載,經常飲用可以清除體內垃圾,減少多餘脂肪,降低血壓,降低血脂,增強免疫能力。3.人體“保護神”現代社會,酒幾乎成了人們表達情感的工具,可是喝酒可引發腦退化,肝腫大胃潰瘍,性無能等多種疾病。蒿茶具有解酒護肝,養胃健脾的功效。如果您在每次飲酒前,中,後的任何時間段,飲一杯濃淡適宜的中國蒿茶,定會大大緩解酒精對您身體的損害,宛如您身體的“保護神”。
蔞蒿蔞蒿
此外,蒿茶不僅能喝而且能吃。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您飲用了中國蒿茶汁液後,喝剩的茶葉,可直接食用,補充您體內的多種營養成份。經常飲用能起到明目、生髮、黑髮、降壓、降脂、消炎、解熱及防癌等功效。
營養成份
泥蒿葉含有桉葉素(Cineole)、蒿屬醇(Artemisia alcohol)和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等。泥蒿是一種多年生保健蔬菜,清香鮮美,脆嫩可口,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泥蒿有利膈、開胃、行水、解毒等功效,可治胃氣虛弱、納呆、浮腫等病症,民間用於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其所含多種營養價值可與馬鈴薯媲美,同時也可充當肝臟貯備肝糖元而起解毒的作用。泥蒿還含有芳香油,可作香料。
以下列舉了每100克泥蒿的營養成分
能量57 千卡
蛋白質3.7 克
脂肪0.7 克
碳水化合物9 克
維生素C1 微克
鉀40 毫克
鈉1 毫克
鈣17 毫克
鎂2 毫克
鐵0.5 毫克
錳0.02 毫克
鋅0.2 毫克
銅0.05 毫克
磷8 毫克
以上數值為已知營養原料的營養理論總和,不包括未知營養原料的營養含量,同時,也沒有涉及食物加工操作過程的營養損耗,以上數據僅供參考。

培植技術

扦插和育苗移栽
蔞蒿在日平均溫度4.5℃左右時開始萌發,嫩莖生長最適溫度為日平均12~18℃,20℃以上莖稈迅速老化。在南京露地野生蔞蒿春季一般於2月中旬開始萌發,4月上旬至4月下旬營養生長明顯加快,此間是露地野生蔞蒿的上市高峰期。8月中旬植株基本定型,9月中下旬開花。12月中旬遇重霜後地上部分枯死。扦插於7~8月進行。過早扦插組織不充實,養分累積小,插後新技長勢不旺,匍匐莖分枝多,次春蔞整齊度差,無效株多。過晚扦插植株生長期不足,同樣影響次春產量。採用當年未收割過,莖粗1厘米以上,露地蒿稈,截成15~20厘米的插條,要求無病蟲,腋芽未萌發,每段插條頂端至少留有1~2個飽滿芽。以株行距30厘米見方,正向斜插於土壤中,頂端露出地面1~2厘米。每667平方米5000株左右。在一般管理水平下,次年春每平方米可保1000株基本苗,每667平方米達50萬株基本苗,可獲產量500千克。實踐證明雙株扦插密度過大,次年春蔞蒿纖細,產品質量不佳。 清明以後,選用露地未收割過的萎蒿,苗高10厘米以上時,連根刨起栽種,按前述株行距栽於畦面。若騰茬緊張,可延至5~6月份進行,但栽後要進行近地面縮剪。此法占地時間稍長,但帶根系,生長勢旺盛,早熟性較好,產量較高。並可於秋後割連覆蓋,實現當年秋末初冬應市。
蔞蒿蔞蒿
如行育苗移栽,可於10月底至11月初,田間花序吐白時,摘下老熟的頭狀花序,曬乾搓揉出種子。次春清明前後直至夏至,每克種子摻合5千克左右的河泥土,充分攪勻;於苗床上,每20厘米見方舀一勺,稍攤平,苗床水分以見乾見濕為好,約在10天左右即可出苗,40天以後,苗高10厘米時定植於大田。
露地越冬
蔞蒿地上部分能經受輕霜凍,經-5℃以下低溫植株逐漸枯萎。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初霜凍以後,於地上1厘米處剪去地上部分。清理畦面。重施返青肥,每667平方米施農家肥1500千克,或尿素25~30千克,或複合肥40~50千克。最好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但要注意,複合肥施後覆膜易造成氨中毒,故以改用尿素結合磷鉀肥施用為妥。施肥後透澆一次水。耙松畦面,20~30天后覆以地膜。每667平方米需地膜約9~10千克。10天左右,幼芽陸續出土。覆膜以後的管理工作不多,主要是雨後清除局部膜面積水,雪後將畦面積雪掃於溝中,以免融雪後降低地溫,影響生長。
蔞蒿早熟栽培
蔞蒿人工露地栽培,一般4月初上市,4月份以後,氣溫上升快,採收期短,產量低。而在春節前後,市場需求量大,售價高。如果採取增溫保溫措施,將蔞蒿的萌發生長期提前,則採收期延長,產量提高,收益大幅度增加。
蔞蒿蔞蒿
1.定植方式蔞蒿以無性繁殖為主,5~8月都可栽種,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5月上旬,在選留好的種株田塊,將植株連根挖起,分株栽種,每穴2~3株,行株距50×45厘米,每667平方米可種2.5萬穴左右,667平方米種蒿可栽種大田6670平方米。
6月下旬(梅雨前),可將半木質化莖桿截去頂部嫩梢,按行距30~35厘米開溝,深5~7厘米,橫栽於溝中,露2~3節在地上,覆土踏緊,壓實,澆足水。
秋季,8月中下旬,剪取生長健壯的植株,截去頂梢和基部木質化的部分,選中段截成15~20厘米小段,按行距25厘米開溝,深5~7厘米,將小段埋入溝中,株距5~7厘米,地上露1/3,覆土踏緊,澆足水,上面覆蓋遮陽網或稻草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促使髮根。
2.覆蓋一般於12月上中旬進行,最早於11月中下旬進行。覆蓋前,砍去植株地上部,結合清除田間枯枝殘葉,淺鬆土,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20千克,或複合肥40~50千克,澆足水,7天后如棚蓋膜,畦面用地膜浮面覆蓋,40~50天即可收穫。
軟化處理
當植株地上莖至7~8厘米高,莖粗0.4~0.5厘米時,齊根割起,然後進行軟化處理,即將採收的蒿苗堆放,上面覆蓋稻草,每3~5小時澆1次透水,外加薄膜覆蓋,2~4天后莖經軟化肉質轉嫩脆,即可摘除老葉上市。
蔞蒿蔞蒿
無公害栽培
蔞蒿,又名蘆蒿、水蒿、香艾蒿等,多叢生於近水處,採食歷史悠久。20世紀80年代在南京郊區人工栽培獲得成功,並逐漸成為當地著名的野菜品種,其他地區也紛紛引種栽培。以鮮嫩莖稈供食,清香鮮美,營養豐富,且有清熱解毒、調中開胃、降血壓等功效。涼拌、炒食皆宜。蔞蒿抗逆性強,易於無公害栽培。
特徵特性:蔞蒿是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根系發達,吸收能力強。地下莖粗壯,柔嫩多汁,匍匐於地下約20厘米處,為養分貯藏器官和繁殖器官,節上可抽生地上莖。地上莖直立,嫩莖淡綠、青綠或淡紫色,成熟後褐色。單葉互生,羽狀深裂,綠色,背面密生短茸毛。秋初由葉腋抽生頭狀花序,密集成狹長的復總狀花序,9~10月開黃色小花。瘦果細小,成熟時易脫落飄散。蔞蒿喜冷涼濕潤,不耐旱。5℃以上時開始萌發抽生地上莖,12~18℃最適宜產品器官生長,20℃以上時品質下降。對土壤適應性強,但喜肥沃疏鬆的土壤。植株喜充足陽光,但強光下嫩莖易老化。
主要品種:按葉型分為大葉蒿和碎葉蒿。大葉蒿又名柳葉蒿,葉羽狀三裂,嫩莖青綠色。抗病耐寒,早熟高產。碎葉蒿又名雞爪蒿,葉羽狀五裂,嫩莖淡綠色。香味濃,品質好,耐寒性稍差,產量亦較低。按嫩莖顏色分為青蔞蒿、白蘆蒿和紅蔞蒿。紅蔞蒿味濃,但纖維多,萌發遲,產量低。栽培中多用青蔞蒿(嫩莖青綠色)或白蔞蒿(嫩莖淺綠色)。
栽培技術要點:
1.繁殖(1)分株繁殖:5月上中旬將種株連根挖起,截去嫩梢,按40厘米左右的穴距栽於大田,每穴栽1~2株,踏實後澆透水,約1周可成活。(2)壓條繁殖:7、8月份割下地上半木質化莖稈,截去嫩梢,按40厘米行距成“一形”埋於地下,深約6厘米,保持土壤濕潤。(3)扦插繁殖:6月下旬至8月,割下健壯莖稈,截去嫩梢,將莖稈剪成長約20厘米的小段,插於大田,每穴4~5根,行株距35厘米×30厘米,踏實澆透水,10天左右可活棵。(4)地下莖繁殖:挖出健壯地下莖,剪成2~3節的小段,淺埋於畦內,澆透水。
2.田間管理(1)整地:選擇前茬未種菊科作物的田塊,耕翻曬(凍)垡,栽種前每畝施優質腐熟糞肥3000公斤,做成1.5~2米寬的高畦。(2)肥水管理:經常保持田間濕潤,高溫乾旱季節要經常澆水。9~10月間、扣棚前及每次採收後追肥1次,每畝用尿素5~10公斤,結合澆水撒施。(3)病蟲草害防治。主要害蟲有蚜蟲、棉鈴蟲、玉米螟等,可用抑太保、卡死克等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植株生長期間及每次採收後,及時中耕除草,促進蔞蒿根系發育。(4)覆蓋:地上莖經霜枯死後,齊地面割去,清潔田園,施肥、澆透水,約1周后扣棚,並用地膜浮面覆蓋。每天中午適當通風,降低棚內濕度。
3.採收扣棚後40~45天,株高20~25厘米時可採收,將嫩莖齊地面割下,保留心葉,抹去其餘葉片,捆碼於陰涼處,蓋上濕布,軟化8~10小時後即可上市。

泥蒿文化

泥蒿又名蔞蒿,始見載於《詩經》。《齊民要術》有食用記載。至宋代,詩人吟詠更多,名句有蘇軾的“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黃庭堅的“蔞蒿芽甜草頭辣”、陸游的“舊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蔞蒿又一家”等等。隨著大棚和保鮮技術的發展,四季皆可供應。
很多網友都念念不忘泥蒿的清香,有網友為其寫有打油詩:“原為野泥草,摘來玉盤嘗。偷得三分味,兩者倍余香。”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食療作用

蔞蒿有利膈、開胃、行水、解毒等功效;
可治胃氣虛弱、納呆、浮腫等病症;
民間用於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

泥蒿菜餚

下面列舉2種常吃的泥蒿選單:

清炒泥蒿

特點:最能吃出泥蒿清香。
原料:
清炒泥蒿清炒泥蒿
·泥蒿(掐好洗淨)300克
·油
·鹽
·雞精
調味料:鹽
做法:
1、鍋內添油,燒熱,將泥蒿段倒入,快速翻炒。
2、待泥蒿變軟後,加入適量鹽、雞精翻勻即可起鍋。

泥蒿炒臘肉

特點:當臘肉和泥蒿同炒,二者簡直是美妙絕倫的經典搭配:臘肉的葷油混合了綠油油的泥蒿,肉少了肥膩而清新,菜多了肉香而濃郁,清新素雅的春色仿佛轉眼之間就盛進了盤中。
原料:
泥蒿炒臘肉泥蒿炒臘肉
泥蒿(掐好洗淨)300克
臘肉
調味料:鹽
做法:
1、泥蒿洗淨用手摘成小段,蒜切片備用;
2、臘肉,用溫水泡十五分鐘,洗去表面的鹽,然後切片備用;
3、熱鍋,放少許的油,然後放入臘肉煸炒至臘肉中的油析出,加入蒜片,炒出香味後,放入泥蒿,大火炒至熟加少許的鹽調味即可(要是臘肉比較鹹,也可以不加鹽,我就只加了一點點)出鍋裝盤。

品種識別

野生泥蒿莖呈紫紅色,短粗,通常一把放在一起,長短肥瘦並不規則;人工養殖的泥蒿桿為翠綠色,每一根的長度粗細都十分均勻。野生泥蒿多在露天集市或是市場早市上偶爾可以碰到,那都是農民們自己在野地里採摘來賣的。
人工種植與野生泥蒿莖區別人工種植與野生泥蒿莖區別
泥蒿、飯蒿、刺蒿的識別
葉子的識別
泥蒿、飯蒿、刺蒿葉子不一樣,泥蒿葉子的邊是標準的鋸齒型的,而飯蒿是不規則型的,刺蒿葉子的邊沒有鋸齒,比較規則。
泥蒿、飯蒿、刺蒿的葉子對比圖泥蒿、飯蒿、刺蒿的葉子對比圖
莖的區別
泥蒿、飯蒿、刺蒿的莖也不一樣,飯蒿和泥蒿的莖很相似,兩者表面都比較光滑,飯蒿全莖成全莖紅色;而泥蒿為淡紫紅色,人工培養的為整體綠色;而刺蒿莖表面不光滑,有淡白色的淺絨毛。
毒性
泥蒿、飯蒿、刺蒿莖對比圖泥蒿、飯蒿、刺蒿莖對比圖
飯蒿與泥蒿都可以吃,只是飯蒿不可多食,泥蒿可以正常食用,而刺蒿是不可以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