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磨坊

波茨坦磨坊

19世紀的德國有個叫威廉一世皇帝,他在波茨坦市近郊蓋了一座占地面積很大的豪華行宮。 可是,他發現行宮不遠處的一間磨坊十分礙眼,剛好把前面的風景給檔住了。 威廉一世十分不高興,他找來內務大臣,讓他去給磨坊主一些錢,把它拆了。

這座著名的磨坊,就是波茨坦磨坊。

它不僅是一座著名的建築,更引發了一系列有關私有產權、法治、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傳說和佳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茨坦磨坊
  • 位置:波茨坦市近郊無憂宮附近
  • 意義1:德國司法獨立、裁判公正和
  • 意義2: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公理的象徵
國王不能進,緣起,續集,真相,續集真偽,“歷史磨坊”,

國王不能進

提到波茨坦這個名字時,中國人首先會聯想到波茨坦宣言,的確,很大程度上,波茨坦城是因為著名的波茨坦會議而聞名遐邇。但其實,這個人口只有十來萬、離柏林20多公里的小城,在上幾個世紀就是歐洲的歷史名城。德國人說:“波茨坦城歷來和普魯士——德國的歷史聯繫在一起的。”
無憂宮無憂宮
波茨坦城曾是普魯士王國的國都。使普魯士王國躋身歐洲列強的偉大國王腓特烈二世(外號腓特烈大帝)的靈柩至今還安放在美麗的無憂宮裡面。而無憂宮,正是當年的王宮,其華麗輝煌的宮殿與典雅別致的園林相映成輝,是當時歐洲大陸建築文化的典範。
現在的波茨坦是布蘭登堡州的首府和文化中心。作為馮·霍亨索倫王朝的昔日首都,波茨坦體現了普魯士的精髓——將嚴格的紀律和對法國文化及風格的痴迷融合為一體。故而,波茨坦又有德國的凡爾賽。今天,整個波茨坦就是一件由園林風景、公園和宮殿組成的藝術珍品。
漫步波茨坦,在洛可可藝術的明珠無憂宮的宮門外10米處,人們會看到一個風車老磨坊。正是這個不起眼的老磨房,反覆述說著一個世界法制史上的關於國王與“釘子戶”磨坊主的經典故事。
在德國波茨坦的“釘子戶”進入歷史兩百多年後,中國重慶的“釘子戶”在網際網路上盛大登場。於是,“釘子戶”再次成為網路搜尋的熱門辭彙時,而賀衛方在1992年11月發表於《經濟日報》的文章——《釘子戶與拔釘子》也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他的文章中引用了波茨坦“釘子戶”,也就是德國磨坊主的故事。
重慶釘子戶重慶釘子戶
與這個德國磨坊故事緊密相連的是一句在西方耳熟能詳的法諺——“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這句法諺出自十八世紀的英國首相威廉·皮特。他在一次演講中曾經這樣說過:“即使是最窮的人,在他的小屋裡也敢於對抗國王的權威。屋子可能很破舊,屋頂可能搖搖欲墜;風可以吹進這所房子,雨可以打進這所房子,但是國王不能踏進這所房子,他的千軍萬馬也不敢跨過這間破房子的門檻。”也正因為這句法諺之重心在於“國王不能進”,它充分體現了英國哲學家、政治學家、西方法治主義的奠基人洛克的思想:“主權者的權力絕不容許擴張到公共福利的需要之外,而是必須保障每個人的財產。”

緣起

不妨重溫故事。
賀衛方引用的磨坊故事原來收入在《中國哲學》第三輯里,源自毛澤東的導師、岳父楊昌濟老先生在其《靜觀室札記》中的記述:
德皇威廉一世德皇威廉一世
“德國前皇威廉第一在位時,離宮之前有磨坊,欲登高遠覽一切景象,為所障礙。德皇厭之,傳語磨坊主人曰:‘此房價值幾何,汝自言之,可售之於我’,孰意磨坊主人殊強項,應之曰:‘我之房基,無價值可言’,德皇聞之赫然怒,令人將磨坊毀去。磨坊主人袖手任其拆毀,從容曰:‘為帝王者或可為此事,然吾德尚有法律在,此不平事,我必訴之法庭。’彼竟與德皇構訟。法庭依法判決德皇重將磨坊建築,並賠償其損失。德皇為法律屈,為人民屈,竟如法庭所判。事後且與人曰:‘吾國法官正直如此,我之大錯,彼竟有膽識毅然判決之,此吾國至可喜之事也。’”

續集

楊昌濟老先生講述之後,又有人續寫了磨坊故事的下集:
數年後,威廉一世去世了,威廉二世登基;老磨坊主也去世了,小磨坊主繼承了磨坊。
德皇威廉二世德皇威廉二世
後來,小磨坊主手頭拮据急需用錢,於是給威廉二世寫了一封信,委婉地陳述了那段往事,表明現在急需用錢想把磨坊賣給威廉二世。威廉二世讀後十分感慨,回信道:“親愛的鄰居:我怎么忍心讓你丟掉這份產業?你應當竭力保住這份產業,並傳之子孫,使其世世代代在你家主權之下。這件事與我們國家關係極大,這座磨坊應當長期保留下來,以作為我們國家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紀念。你現在很困難,我十分同情,今贈給你3000馬克,以解燃眉之急。你親愛的鄰居威廉”小磨坊主收到威廉二世的信以後,打消了出售磨坊的念頭,並且叮囑兒女們要珍惜這份祖傳遺產。

真相

但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僅僅是個故事而已,因為有人開始較真並考證了這個故事,得出的結論是根本與歷史不符,是以訛傳訛所致。
首先是2004年12月2日,武漢大學法學院張里安教授做了一場以《德國皇帝與磨坊》的精彩講座。張教授認為賀教授在著作中將該故事作為真實的歷史事件加以引用,明顯違背了學術的宗旨。隨後,有更多的人重新找到了德文原版記錄,證實這個傳說是德國人在幾個真實故事基礎之上加工創作出來的。不妨簡單還原事實的真相:
楊昌濟先生的記述有誤。德文原版故事的作者名叫Johann Peter Hebel(1760年—1826),他的那篇故事創作的具體年月日已經無考,但肯定在1813年之前,因為那一年該故事被彙編入一個故事集出版。
德國威廉一世皇帝則生於1797年,卒於1888年,繼位為普魯士國王的時間是1861年,加冕為德國皇帝是在1871年。
據德文資料記載,訴訟應針對的是腓特烈(弗里德里希)二世,後世稱之為“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他是威廉一世的爺爺的伯父。根據建築資料的記載:該磨坊是在1736年獲得許可興建,
波茨坦磨坊
波茨坦磨坊波茨坦磨坊
磨坊主名叫約翰·威廉·格勒文尼茨(Johann Wilhelm Grävenitz,約1703-1774年)。而腓特烈大帝計畫於1745和1747年,在與一個風車磨坊一牆之隔的高地建一座夏宮(即“無憂宮”),無憂宮在建期間,格勒文尼茨以在建王宮影響其磨坊風車的風力,遭受巨大損失為由向國王提起訴訟。
這場訴訟作為“無憂宮磨坊主傳說”而聞名遐邇。
後來,該磨坊被格勒文尼茨出賣給他人,最後又被人轉賣給卡爾·弗里德里希·福格爾(Carl Friedrich Vogel)。因風力不夠,磨坊不能正常運行,福格爾又向國王提起訴訟。
1786年,腓特烈(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成為普魯士新國王。
1787年,該磨坊因為太,殘破而被拆除。不久,因為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個人喜好,他下令重建這個磨坊。
1791年,福格爾在新建的磨坊里繼續開業,直到1802年去世。
顯然,楊先生把這幾個國王的相續年代記混了,影響了史事的傳承。他把格勒文尼茨與“腓特烈大帝”的訴訟,同福格爾與腓特烈(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之間的訴訟混在一起,當作一個故事來傳講,故而雖然生動,但未必真實。事實上不論是Hebel的原作還是後人的改寫,都沒有後來派兵強行拆遷又被法院判決賠償一節。

續集真偽

至於磨坊故事的下集的細節更是尚待考證。但說威廉一世和那個磨坊主都駕崩了,小磨坊主希望把磨坊賣給威廉二世,肯定是張冠李戴。
威廉三世威廉三世
實際的情況是(據德文資料):福格爾1802年死後,磨坊一直由其守寡的妻子管理。
1797年,腓特烈(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繼位成為普魯士國王,他與其先人不同,並不特別在意磨坊擋住無憂宮的視野。
1821年,當福格爾的妻子提出把磨坊賣給國王時,威廉三世由於缺乏興趣而回絕了。
該故事的主角有兩個磨坊主,即約翰·威廉·格勒文尼茨和卡爾·弗里德里希·福格爾,他們的倔強成就了普魯士國王的英明,也構成一段法律史上的佳話,讓我們記住這兩個極其普通的名字,也許他們才真正是“世界上最牛的釘子戶”。

“歷史磨坊”

其實,Johann Peter Hebel的德文原版故事同歷史事實也不完全吻合。那么那個無憂宮旁的磨坊何以成為“歷史磨坊”呢?這就是宣傳之功了。
波茨坦磨坊波茨坦磨坊
Hebel時代德國還在分裂狀態下,那篇故事也沒有引起很多人關注。反倒是到了威廉一世時代,故事居然由法文“出口轉內銷”地又傳回德國來,正中德皇威廉一世下懷,有關磨坊就此被命名為“歷史磨坊”。
這座象徵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古老磨坊,至今仍矗立在柏林西南40多公里的波茨坦市郊無憂宮(Sanssouci)之旁,成為全世界法律工作者為之神往的聖地。
雖然現在我們知道這個流傳甚廣的經典故事並非全屬史實。如果治學嚴謹,確不能把它當作歷史來引用。但承認它不是史實,並不妨礙它作為故事發揮其意義。雖然只是個故事,但它所傳達的法治理念,當被我們講述時,它所包含的對法治的期盼和嚮往確是真切的。
當有些人在網上呼籲讓21世紀的重慶釘子戶成為18世紀的德國磨坊主時,我們應當再次重溫這句西方法諺,我們更應該再次回味“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經典理念,這也正是物權法立法宗旨之所在。
物權法物權法
(參見中文百科“威廉一世(德意志帝國皇帝)”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