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托西銀都

波托西銀都

波托西銀都位於玻利維亞西南部的波托西省,曾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銀礦,鼎盛時期,其白銀產量占全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波托西銀都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波托西位於玻利維亞西南都,距首都蘇克雷西南不遠,海拔402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中世紀南美最大的銀礦所在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托西銀都
  • 列入遺產時間:1987年
  • 地點:玻利維亞西南部的波托西省
  • 特點銀礦
具體情況,委員會評價,建築特色,發展歷史,自然環境,標誌,

具體情況

波托西由5個水庫以及其大壩,一處皇家礦山,大約5000處其他的礦山和城市本身組成。從1572年以後,城市根據印第斯法規劃和發展,其中圍繞中心廣場的街道格柵尤其有規則。波托西銀都位於今玻利維亞西南部,地處安第斯東部山脈和普納高原,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著名產銀地。1545年在波托西附近的里科山發現大量銀礦。1547年,西班牙殖民者比利亞羅埃爾在此建城,取名波托西。印第安克丘亞語意為“雷”。
波托西銀都波托西銀都
西班牙殖民者強行徵集當地土著居民作勞工,並給每個勞工分配了定額,驅使他們從事嚴酷的銀礦開採作業。波托西整座城市變成了一台巨大的銀幣製造機。王室造幣局製造了大量當時在西班牙國內流通的銀幣。無數土著民的犧牲換來了波托西的白銀。然而,這些白銀並沒有給當地帶來任何財富。位於安第斯山脈腹地的波托西城海拔4020米,其嚴酷的自然環境,不適宜人們居住。在殖民統治時期,屬秘魯總督區查爾卡斯檢審庭轄區管轄。西班牙殖民者利用“米塔制”所提供的廉價勞動力,恣意掠奪波托西豐富的銀礦資源。由於濫采粗煉,致使表層富礦迅速枯竭,白銀產量急劇下跌。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急令總督佛朗西斯科·托勒多採取措施重振波托西。托勒多採用了當時已在墨西哥使用的銀礦石加工工藝技術。為滿足水力粉碎機的需要,托勒多派遣眾多工人在高處挖了22個人工湖蓄水。當時安裝的130台水力粉碎機至今仍有20餘台保存完好。新方法和新工藝需求大量的勞動力,總督托勒多採取了印加帝國傳統的“米塔”勞役制,即奴隸輪流服勞役,經過一段時間可獲得自由人的權利的制度。波托西銀礦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城市也重新日漸繁榮。據估計,從1545~1824年近300年間,殖民者從這裡共攫取了2.5萬噸白銀,據地質學家測量,原4900米高的圓椎形的里科山,經過數百年的開採,高度竟下降了16米。從外表看來,里科山至今仍巍然屹立,其實山里早已被開鑿得千瘡百孔,共有8000多條坑道。在殖民統治的300多年中,先後共有800萬印第安人死於繁重的礦山勞役之中。連一位名叫多明戈的西班牙傳教士也把里科山稱作“地獄的入口”。
波托西銀都造幣廠波托西銀都造幣廠

委員會評價

在16世紀,波托西銀都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複合體,其礦物開採依賴一系列水力工廠。遺址由工業遺址塞雷里科組成,水由複雜的引水系統和人造湖提供這座殖民城擁有卡薩德拉莫內達、聖洛倫佐教堂、貴族住宅和工人居住區-“barriosmitayos”。 全部生產設備與水壩、溝渠、選礦中心和乾燥窯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社會結構也同樣好好地保存下來。

建築特色

建城初始,波托西只有幾座小教堂和一些住宅。隨著城市的發展,輕易暴富的前景和希望吸引了大批移民者。一面是一艘艘滿載白銀的艦船駛向西班牙本土,一面是一浪接一浪的移民熱潮。大家都懷著夢想而來,可是只有極少數人實現了致富的夢想,大多數人仍然窮困。富裕了的礦主開始在波托西大興土木。17世紀下半葉,波托西城出現了一種新的建築風格,即被稱為“梅斯蒂索”的印第安與西班開風格混合型建築。這種建築風格的獨特之處主要表現在稱為“所羅門圓柱” 上。1691年聖特列薩教堂的門廊首先採用這種建築形式。1931年間按當時的設計方法重建的聖貝納爾特教堂,也是 “梅斯蒂索”樣式的傑作。 中心廣場的建築是巴洛克式和馬提斯式的混合風格。大教堂還有很多的其他的紀念碑在18世紀被重建。造幣廠也在18世紀重建,內有南亞美利加洲最大的城市紀念碑。洛倫佐大教堂在1548年建成,是波托西的最古老的馬提斯式的建築作品。環繞城市的14個分區是14個印第安居住區。波托西對安第斯山中部地區的建築風格和紀念碑藝術發揮著持久的影響,廣泛傳播了受印第安文化影響的巴洛克式和馬提斯式的建築風格。
波托西銀都建築波托西銀都建築

發展歷史

西班牙人征服美洲之前,波托西僅為一小村落。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附近的塞羅里科發現銀礦後建城,波托西得到了迅速發展。建城初始,波托西只有幾座小教堂和一些住宅。隨著城市的發展,輕易暴富的前景和希望吸引了大批移民者。一面是一艘艘滿載白銀的艦船駛向西班牙本土,一面是一浪接一浪的移民熱潮。大家都懷著夢想而來,可是只有極少數人實現了致富的夢想,大多數人仍然窮困。17世紀50年代它曾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城市。據記載,當時波托西有6000多座煉銀土爐。1572~1630年是波托西的全盛時期,銀產量幾乎占世界的半數,16世紀末人口達16萬,成為西半球最大的銀都。17世紀中葉後,銀礦資源因濫采日趨枯竭,產量下降。1740年銀產量有所回升。獨立戰爭期間,銀產量再度下降,城市衰落到1825年,人口只有8000人。從19世紀末起,隨著錫礦及其他礦藏的開發,城市逐漸恢復,人口增加。 自發現銀礦的1545年至17世紀下半葉,共有1.6萬噸的白銀被運往西班牙。西班牙還在波托西設立了先進的皇家造幣廠。l7世紀到18世紀,波托西的銀產量占據了全世界產量的一半。1572年,代國王弗朗西斯科·德·托萊多結束了礦山的第一個混亂的開採熱潮,引入新的工藝過程進行開採,建立稱為米塔(mita)的壓榨印第安人的制度。波托西的城市和其礦山經歷了極繁榮階段。
1580左右,當礦山的生產基本完善的時候,產業基礎設施已經達到了22條尾礦壩和大約100軋碎機。這是波托西一直持續到17世紀的全盛時期的開始。在南美洲,這座城市興旺發達帶動了遠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利馬等港口城市的發展。波托西礦山也在歐洲的經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西班牙殖民者曾毫不掩飾地說用波托西開採的白銀可任波托西和西班牙本土之間建起一座橫跨大西洋的大橋。波托西地處安第斯山脈富礦帶,雖然銀礦目前已經枯竭,但錫礦的開採仍使它保持了繁榮。

自然環境

波托西銀都地處東科迪勒拉山脈和普納高原,
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地表多岩石。氣候乾燥寒冷,年平均氣溫10℃,年降水量380毫米。礦藏豐富,礦業為經濟基礎。

標誌

1545年在里科山發現銀礦後建城。十七世紀上半葉人口曾達16萬,為西半球最大城市,銀產量幾達世界半數。後因銀礦枯竭而衰落,又隨的大量開採而逐漸恢復。是玻利維亞重要礦業城市。有錫、等採礦業和冶金業,還有食品、電器、家具、製鞋、製革等工廠。交通樞紐,鐵路東通蘇克雷,西通智利的安托法加斯塔;有機場。有古老教堂、修道院、博物館及大學(1892年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